高考總複習:哲學核心知識及其運用
一、考情分析
下列是兩份高考試卷中,連續三年的《生活與哲學》模塊試題考查
【全國新課標卷】
(考題1)結合材料,運用辯證否定觀分析為什麼科研人員能夠成功開發龍腦(10分)
結合材料 ,就更好的弘揚中醫藥文化提出兩條方法論建議(4分)
(考題2)運用社會意識具有相對對立性原理,說明媽祖文化為什麼千餘年綿延不絕,不斷發展。(12分)
(考題3)運用哲學知識,對材料一中「經濟不景氣成就文化產業發展是一條規律」的推斷的合理性和嚴謹性作簡要評析。(12分)
【北京卷】
(考題1)結合材料,說明認識對實踐的依賴關係。(12分)
(考題2)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據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和要求,針對我國青嵩素產業的現狀,說明如何提高該產業的競爭力。(12分)
(考題3)如圖所示,在網際網路基礎上誕生的物聯網,向我們展開了一幅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聯繫的新圖景。與自在事物的聯繫不同,物聯網實現的聯繫是一種什麼聯繫?(2分)這種聯繫是如何建立的?(4分)物聯網是創新的成果,物聯網的進一步發展仍然要以不斷的創新為動力。運用《生活與哲學》中有關創新作用的知識,說明如何促進物聯網的發展。(6分)
結論1:哲學設問既注重宏觀板塊的考查,又注重知識的具體化、知識的橫向聯繫的考查。
——知識點、知識串、知識面
結論2: 哲學設問所依託的材料和情境是多元的。
——哲學與經濟、政治、文化的關係
因此,《生活與哲學》模塊的複習,首先要注意知識點、知識串、知識面清晰、系統,抓住、細讀、熟悉課本;第二,牢固掌握知識,要經得起追問、知識能細化;最後結合材料是永恆的答題要求,在全面複習的基礎上,重點把握基本原理、方法論要求及與時事的結合點,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核心知識聚焦】
一、把握哲學知識體系
複習要領——梳理知識、鞏固方法
【梳理知識】
梳理知識點,編織知識網。繪製(《生活與哲學》的基本框架,從整體上把握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從整個教材來看,可以分為哲學概論、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人生觀價值觀。即:
哲學知識概覽
哲學通論辯證的唯物論物質觀、意識觀、規律觀、
一切從實際出發、求真務實
唯物辯證法聯繫觀、發展觀、矛盾觀、辯證否定觀
認識論實踐和認識 實踐觀 真理觀
社會歷史觀(唯物史觀)價值論(價值觀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人生價值觀)在教材中,具體知識分布為:
哲學概論——第1、2、3課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鞏固方法】
回答哲學試題,關注設問角度考查的範圍至關重要,如設問用唯物論的知識回答上題,此時要調動的最主要知識為兩個原理(物質和意識關係知識;規律的知識)及兩個大方法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發揮主觀能動性)。如設問是用辯證法的知識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大塊知識先有四個:聯繫、發展、矛盾、創新。如設問是請用發展的觀點知識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主要知識是發展實質、發展趨勢道路、發展狀態,但有可能也會調動發展的原因、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有規律的,辯證否定是發展的環節,而發展的條件、發展與運動變化的知識運用較少。如設問是請用認識有關的觀點知識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主要知識是實踐和認識關係、真理觀。
如設問是請用哲學有關的觀點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主要知識範圍相當大,此時一方面要注意調動知識範圍相當大時,所需回答知識就一定對設問材料要求相當高,可理解為答案就在材料當中。另一方面同學應按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快速過主幹知識方能答好。再次,哲學生活主觀題切入口,還有按課本標題的問法,請同學注意課本大標題,按課本知識歸納。 (1)如設問是請用「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相關知識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主要知識是第四、五、六課即唯物論和認識論。 (2)如設問是請用「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相關知識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主要知識是第七、八、九、十課即辯證法知識:聯繫、發展、矛盾、創新。 (3)如設問是請用「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相關的知識回答上題,需要調動的主要知識就是第11課和第12課即歷史唯物主義、價值觀人生觀知識。 另: (1)哲學生活主觀題切入口有時特別小,如設問是請用「系統優化」的相關知識回答上題,那麼此時更需要的是對細微知識也要把握清晰。 (2)哲學生活主觀題切入口有時會表面特別大實際上是特別小,有明確指向。如設問是用哲學知識說明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係,那麼此時表面知識調動需要全本書,實際上設問因為「對立統一關係」幾個關鍵詞知識調動切口已非常小,僅指向的是矛盾的含義相關知識點。
二、哲學核心知識提醒
(一)、辨證的唯物論(包括4、5課)
包括三觀:物質觀、意識觀、規律觀
1.原理一
2.原理二
【典型例題】
(2014.浙江卷)中華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筍乾老鴨煲、貴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魚……風味美食數不勝數。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應時而作,搭配姜、蔥、蒜、椒等多種輔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醃、或釀,精製而成。一道道美食讓人垂涎欲滴。無論是獨自品嘗,還是與家人鄰裡、遠客近友共享,都會讓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養,嘆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勞,感慨一蔬一飯來之不易,一飲一啄飽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紹中華各地美食的紀錄片在央視播出,無數食客聞風而動,眾多遊子平添鄉愁。
結合材料,說明美食的創造是發揮意識能動作用的過程。(10分)
解析:本題知識限定明確,意識的能動作用,題目類型屬於體現類。解答本題,思路容易局限在意識能動作用本身,即意識在認識世界中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動作用,而發揮意識能動作用,不僅包括上述內容,還應包括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的要求。明確上述知識點後,回到材料進行信息提取,與上述理論進行一一對應即可,即美食的創造,從食材的獲取、輔材佐料的搭配到烹製方法的選擇,體現意識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發揮了意識在認識世界中的能動作用;美食的創造是意識指導下的利用、改造食材烹製美味佳餚的活動,體現了意識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動作用;在這一過程中,就地取材,應時而獲,因材烹製,體現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要符合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的要求。
答案:美食的創造,從食材的獲取、輔材佐料的搭配到烹製方法的選擇,無不體現意識活動的目的性、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發揮了意識在認識世界中的能動作用(5分)。美食的創造是意識指導下利用、改造食材烹製美味佳餚的活動,體現勞動者意志和追求,發揮了意識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動作用(2分)。在這一過程中,就地取材、應時而作、因材烹製,符合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的要求,從而正確的發揮了意識能動作用(3分)。
(二)認識論(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包括第6課)(包括3個原理)
(2015全國I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保護和傳承,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記錄片《記住鄉愁》於2015年元旦在央視首播。該片選取100多個傳統村落,圍繞中華美德的千百年傳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採取紀實手法講述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有堅守精忠報國、寧死不屈民族氣節的,有傳承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的,有秉持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的,有倡導鄰裡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記住鄉愁》的播出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古建築學者將其譽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立體的教科書,現成的博物館」,歷史學者認為《記住鄉愁》呈現了一副生動的鄉村歷史畫卷,民俗學者從節目中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社會學者強調吸取傳統鄉村社會治理的智慧和經驗......
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並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學者從《記住鄉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10分)
解析: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並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學者從《記住鄉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原理限制是認識論,側重考察認識主體的不同,主體的差異性的不同,需要學生有理有據回答。
答案: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功能反映。認識受到主體狀況、客體狀況以及認識條件的制約。(4分)不同學者在知識背景、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3分)記錄片涉及傳統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村規民約、民風民俗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導致不同學者感受的差異性。(3分)
(三)、辯證法(唯物辯證法)(包括7、8、9、10四課)
有四觀:聯繫觀、發展觀、矛盾觀、創新觀
聯繫觀:
發展觀:
1.發展的實質
2.發展的原因(內外因辯證關係原理)
在分析事物發展原因時,要著重抓住事物發展的內部矛盾(內因),又不忽視事物發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3.發展狀態:量變與質變辯證關係原理
事物的發展最終要通過質變來實現,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
4.發展的趨勢和道路: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
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和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並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矛盾的觀點: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矛盾具有同一性和鬥爭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1)原理: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並且矛盾貫穿於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矛盾還是客觀的,其存在和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2)方法論:要求我們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同時還要善於全面分析矛盾,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例如:「兩手抓」「既…又…」
矛盾具有特殊性:(1)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論:要求我們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1)普遍性是指共性,特殊性是指個性。
(2)辯證關係
1)原理: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係: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係。①二者是相互聯結的: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一事物無論怎樣特殊,總是具有同類事物的共同點,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二者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化。所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區分是相對的。
2)方法論:
我們認識和研究事物,要遵循從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認識秩序。
5.主次矛盾與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係
創新的觀點:
1、辯證否定觀
1)原理內容: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
辯證的否定是聯繫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辯證否定的實質——揚棄
2)方法論: 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新意識,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我們既要尊重書本知識,尊重權威,又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創新與發展。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內涵。
①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
②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
③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2)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論要求——樹立創新意識。
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我們事業不斷取得成功的關鍵。
(3)創新的意義:
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創新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
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例題1】(2015廣東卷)廣東某知名企業在創業之初,投資地產,走專業化經營發展道路。隨著實力不斷提升,改企業步入成熟期,仍以地產為核心主業,逐步向文化旅遊、日用消費品、體育產業、農業、乳業、畜牧業等領域擴展,走上了多元化經營發展道路。至2014年6月,該企業已發展成為一個以地產為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企業集團,總資產達4217億元。
結合材料,闡釋該企業的發展歷程所蘊涵的矛盾觀。(12分)
解析:本題知識限定明確,題目類型體現類,問題指向闡釋該企業的發展歷程所蘊含的矛盾觀。解讀材料,企業專業化經營與多元化經營發展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雙方,二者既有同一性又有鬥爭性;企業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採取的經營戰略不同,創業之初走專業化經營,企業步入成熟期,走上多元化經營,但每個時期都是以地產為核心,體現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企業步入成熟期之後,仍以地產為核心,同時向其他領域擴展,體現主次矛盾的辯證統一;企業是一個以地產為核心競爭力的綜合性企業集團,體現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統一。
答案: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雙方在對立統一中推動事物發展,專業化與多元化兩種經營戰略是對立統一的關係,該企業在把握和解決這一矛盾中不斷推動自身發展。(3分)
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該企業選擇專業化還是多元化經營戰略,是由其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決定的。(3分)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但次要矛盾也會影響事物的發展,該企業走多元化經營後,仍以地產為核心主業,堅持核心競爭力,既抓住重點,又統籌兼顧其他產業。(3分)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要求分清主支流。該企業在創業之初是專業化地產企業,在成熟期是以地產為核心業務的多元化綜合性企業集團。(3分)
【例題2】(2015北京卷)材料: 茶葉曾經是沿著古絲綢之路走出去的「明星」產品。今天,「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使我國茶葉企業看到了新的發展契機。「一帶一路」沿線的俄羅斯是世界最大的茶葉進口國,對中國茶格外青睞,尤為偏好高品質的紅茶,近年來對綠茶的需求也在逐漸增加,位於大別山茶區的某茶葉集團目前主要外銷大眾茶,市場以中亞,中東地區為主,該企業希望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打開俄羅斯的茶葉市場。
結合材料,就該企業如何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提出兩條方法論建議。(6 分)
解析:解答本題要仔細閱讀材料,並審清楚題目要求。結合材料提出兩條方法論建議,要考慮用哲學觀點回答本題,並且不要求闡述原理,而要清晰地表述方法論並提出一些合理性的建議。本題答案設置開放,同學們可從題幹要求「企業如何抓住…戰略帶來的機遇」中尋求關鍵信息,那麼要有發展的觀點、創新、抓住機遇;再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特點研發適銷對路的產品,打開市場等。
答案示例: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機遇,調整製造標準,積極開拓新市場。
(四)、歷史唯物主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 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 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1)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
(2)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3.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4.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原理: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③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2014山東卷)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材料二 為進一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 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全國人大常委會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修改環境保護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計劃。 結合材料,運用生活與哲學中「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的知識,闡明修改環境保護法的哲學依據。
解析:本題知識限定範圍是認識社會和價值選擇的知識,根據設問的方向確定最終理論分析點,設問的方向是「闡明修改環境保護法的哲學依據」,對設問全面分析,可知之所以修改法律是因為現實的要求,也就是社會存在的要求;修改法律其實就是上層建築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基礎;修改的是環保法,關係到人民的生存環境和切身利益,所以可以考慮人民群眾的知識。綜合以上信息就可以全面作答此題。
答案: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進一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問題要求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要求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對環境保護法進行相應的修改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五)、人生觀、價值觀部分
1.人生價值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就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奉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
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即為社會、為人民貢獻了什麼。
2.價值觀及其導向作用
(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2)方法論意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集體主義價值觀正確地處理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是我們所倡導的正確的價值觀。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1)具有社會歷史性
具有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要正確評價歷史和現實中的各種價值觀念,我們的價值觀念也要與時俱進
(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階級性和主體差異性
1)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也就不同。(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
2)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對其價值的評價也會不同。
3)人們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就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就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3)方法論: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正確性。
注意:我們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去進行個人的價值選擇,但不能認為凡是適合個人需要的都是對的。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一定要看兩條:第一,合不合規律;第二,是否與人類、人民的根本需要相一致。
4.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人只有在勞動中,在奉獻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創造價值。積極投身於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人生價值的實現有多種途徑,離不開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要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人的價值,也只能在對他人的貢獻中在社會中實現。要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並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追求個性應表現為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
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社會的發展是個人發展的基礎,社會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發展。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
(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指引。(2015四川卷)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基礎在基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社區居民自治取得了顯著成績。但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社區組織職責不清、居民參與不充分、部分幹部群眾法治意識不強等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顯,社區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H市堅持與時俱進,大膽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法治思維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具體做法有:以社區黨建為抓手,以黨代表工作室為平臺,聽民意解民困,依法推動社區各項工作的開展;市政府梳理相關法律法規,出臺《關於深化社區治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明確社區行政工作站、居委會、社區服務機構等7類治理主體,制定社區工作清單,讓社區機構的職責法定化;支持居民依法選舉產生居委會、議事監督會等自治組織,按照居民自治章程管理社區事務;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進社區」活動,引導社區幹部和群眾自覺守法、辦事依法。經過改革實踐,富有活力的基層協同共治局面正在形成。
運用「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相關知識,分析H市推進社區治理法治化的合理性。(12分)
解析:本題屬於知識切入較小的題目,小切口的題目,需要把理論分出層次,逐層分析,在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範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特徵以及與實踐的關係,都應該加以考慮,要注意不能遺漏。涉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做出正確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標準、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
答案:
(1)針對存在的問題,以法治思維探索社區治理新模式,在實踐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3分)
(2)堅持與時俱進,著力提高社區治理法治化水平,把握了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徵。(3分)
(3)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基層法治體系,改革上層建築,遵循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3分)
(4)依法推動社區協同共治,自覺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價值標準。(3分)
三、掌握《生活與哲學》考點知識的核心詞句和典型設問的答案結構
【複習要領】
首先,總結哲學原理的表述特點,可從「特徵、作用、辯證關係、方法論要求」的核心詞語去理解哲學原理,並形成基本句式。
特點:客觀性、普遍性、多樣性、條件性、反覆性、無限性、上升性、客觀物質性、物質依賴性、社會歷史性、主觀能動性、主體能動性等。
作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認識自然、改造社會、指導人生、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變革等。
關係:辯證關係、決定、前提、基礎、能動反映、反作用等。在全書中,常見的關係有:
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實踐與認識(真理)的關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關係;(人與規律的關係)系統與要素;整體與部分;矛盾普特關係;量變與質變;前進性與曲折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個人與社會;~~~~~~方法論要求:用……觀點看問題;要把……和……結合起來等等。
其次,將考題設問概括為幾種基本設問角度,形成答案結構,考試時靈活調動運用。
設問角度:明問和暗問、直接設問和間接設問、結合材料等等。
是什麼:闡述觀點,說明理由、特點、關係,談談看法等等。
為什麼:說明、分析依據、理由、必要性,分析作用、變化、正確性,說明為什麼要樹立,論述為什麼必須堅持等等。
怎麼樣:說明如何體現、促進、堅持、正確態度,提出解決思路,談談啟示、應有的態度,舉出體現的哲學道理,論述如何,列出提綱等等。
綜合設問:辨析命題,說明過程,分析哲理、政策依據,評述觀點等等。
答案層次:一含義,二特徵,三作用,四(辯證)關係,五(方法論)要求。
同時,要仔細分析、揣摩材料結合點,提煉、概括、濃縮、恰當結合材料。
注意,多數題目,只要求答一個或幾個方面,不能每個題都機械地求多求全。
(2015浙江卷)祠堂是崇宗祭祖聯絡宗親的場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載體。W村也曾有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鄉村治理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殘餘有時也被人用來排斥外姓、幹擾選舉。新農村建設以來,W村把老祠堂翻修擴建成寬敞明亮的新禮堂,開展創建「文化禮堂、和美鄉風」系列活動,敬先賢、誦村訓、禮儀傳習、普法講座、村民一家親、評選孝老愛親最美家庭等。經過多年的努力,新禮堂已成為村裡的文化地標。禮堂文化溫潤了村民關係,促進鄉村治理。去年,該村被評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省級示範村。
結合材料,運用社會意識的有關知識,說明為什麼W村要把祠堂文化轉化為禮堂文化。(10分)
解析:本文為原因類非選擇題,回答為什麼把祠堂文化轉化為禮堂文化,運用社會意識的作用,不同的社會意識起到不同的作用。具體可從祠堂文化的局限性和禮堂文化的先進性的角度分別加以闡述。
答案:W村的祠堂文化必須加以轉化,因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殘餘是一種落後的社會意識,影響村民團結,對社會發展起消極作用;禮堂文化既繼承祠堂文化的積極因素,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先進的社會意識,有助於推動新農村建設。
四、把握現實生活中的重點與熱點問題
關注經濟熱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結構、控制物價、擴大內需、稅收制度改革、收入分配改革、戰略性新興產業、房地產業調控、高速鐵路建設、區域經濟發展、對外貿易、人民幣升值與匯率改革、農村經濟、糧食問題、全球匯率摩擦、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經濟運行中的「兩難」問題、包容性增長等。
關注政治熱點:黨的建設、世界多極化趨勢、綜合國力競爭等。
關注文化熱點:文化體制改革、文化產業振興、文化建設工程、公益性文化事業等。
關注社會發展:「十二五」成就、社會體制改革、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社會保障完善等。
關注人與自然:自然災害應對、氣候變暖、環境保護等。
關注會議:黨的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國兩會、重要國際會議等。
關注文獻: 「十三五」規劃綱要、政府工作報告、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重要法律法規等。
關注周年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40周年等。
進行題目化訓練:對於時事熱點,僅僅停留在耳聞、知道、關注的層面和程度上遠遠不夠。必須輔以一定量的題目化訓練,才能深化對時事政治的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