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是否存在,這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有時人們希望靈魂存在,這樣的話,去世的親人還能以某種方式與我們溝通,或者默默地守護我們。另一方面,民間也有「人死如燈滅」的俗語,告訴人們不要相信鬼神傳說,要珍惜生命,認真生活。
希望不能代替真相,感想不能混淆思考。下面我們通過梳理一些哲學和物理學的知識,加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從哲學上說,靈魂問題涉及的其實是相對於物質的意識問題。無論是靈魂的出現還是對靈魂的感知,都屬於意識領域的活動。而唯物主義有一套關於意識的觀點,可以為我們奠定進行思考的地基。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在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有三個環節。
第一,從物質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第二,從刺激感應性到動物的心理。
第三,從動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識。
最後一步是意識形成史的重大飛躍,而帶來這個飛躍的是人的勞動。
勞動推動了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產生了語言,而語言是意識的外殼。勞動也促使意識的內容不斷豐富。意識由此也被認為是社會的產物。如果自然界還照原來的樣子長久發展下去,依然只會停留在動物心理的階段。只有出現了人類社會,出現了社會性的勞動之後,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意識。
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古代人認為「心」是精神活動的載體,但是現代腦科學證實人的精神活動集中在「大腦」。一個加拿大醫生在給病人做手術時,用微電極刺激大腦皮層右側一個地方,病人突然說:「我聽到管弦樂的音樂聲了」,並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這就是微電極的刺激代替了神經系統從外界接受的信息,觸發了儲存在大腦皮層的關於管弦樂的記憶。
在下丘腦有「好感中樞」和「厭惡中樞」,兩者相距僅半毫米,用微電極刺激前者,可使人心情愉快,樂此不倦;但是,刺激稍偏,即可能觸及「厭惡中樞」而引起相反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受到嚴重損傷,那麼他就會喪失意識。如新生兒暫時缺氧,就會大腦遲鈍。這些例子都說明,大腦的確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意識與人的大腦這一特殊物質是不能分開的。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只有大腦還不足以產生意識。大腦好比生產產品的工廠,但是想生產出產品,只有工廠這個場地是不夠的,還要有原材料,也就是外界物質。只有在外界客觀存在的物質的刺激下,才有相關的意識。
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網上認識的朋友,通過語言交流勾畫出一幅美麗的肖像,得出了關於對方的印象,但可能見面後才發現,原來是隔壁小區的摳腳大漢。我們得到的認知,往往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形象,是自己頭腦加工的結果。
人在睡覺時,並沒有接觸任何物質也有精神活動。這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人在入睡時,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平時的活動在大腦皮層會留下印象,還在活動,所以就會構成五花八門的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古代人做夢不會夢到手機、飛機和高鐵。我們在自己的大腦中構建出來的形象,往往來自於生活中實際印象的加工整合。這種加工整合的過程甚至我們自己都覺察不到,卻構成了我們意識活動的基礎。
這三點關於意識的唯物主義理論,基本可以說明「靈魂不死」的觀點並不能成立。它把精神現象看作可以脫離人的大腦而單獨存在,看作可以穿越社會生活的時空場景,這樣脫離了物質基礎。
理論物理學的可能解釋
如果進一步拓寬視野的話,其實物理學也可以對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靈魂問題提供論證和解釋。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在引力作用下,星雲誕生恆星,恆星死亡爆炸又拋入星雲,歷經45億年,地球上才誕生了人類。按照傳統物理學理論,宇宙就是由物質和能量構成,「靈魂」不過是組成身體的物質進行的電化學反應而已。
但是,也有人認為,藉助量子理論可以這樣的理解:儘管人格化的「靈魂」不存在,但是卻有量子信息的傳輸。「量子糾纏」這種現象,就能夠超越空間距離,進行實時的量子同步。一對粒子,無論相距多遠,無論在宇宙什麼位置,都可以進行同步的對稱旋轉。
人們想像,這個理論或許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心靈感應,而「靈魂」也可以理解為是量子信息的集合。甚至,從總體上說,我們是在一個物質能量和場交換信息的世界生活著,由此也可以解釋民間所說的「人在做,天在看」,解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人類的知識是有邊界的。如果說人類的知識像一個圓球,球面是外界的無知,那麼圓球越大,接觸到的「無知」球面也就越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斯圖爾特·菲爾斯坦在2012年出版的《無知:它如何推動科學》一書中說:「科學的功能並非增加我們的知識,而是不斷地更加準確地揭示我們有多麼的無知。」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從另一方面顯示了科學的溫情。2015年,霍金在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演講,有一個女孩向他提問,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給全球的心碎少女?霍金的回答是:「我建議每個心碎少女密切關注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因為有朝一日可能會有證據表明多個宇宙存在。」這既體現了霍金的睿智,也更體現了霍金的善良。從根本上說,這也是人類理性的溫暖之光。
小結:人生何以不朽
不管怎樣,人生終有一死。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對人類文明發展有用的信息,卻會伴隨著人類而一直存在下去。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像秦始皇求仙丹一樣試圖徒勞地延長壽命,而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中去,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可以永遠流傳下去的有價值的信息。
古人說,人生「不朽」有三種方式,即立德、立功、立言。天道得之於身為德,立德,就是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就是為社會做貢獻,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就是對世人有啟發,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這「三不朽」意味著將生命信息存續於群體中,存續於人類中。如果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應當也是對靈魂問題的一種回答。
最後要說明的是,此文與其說是整理知識給出結論,不如說是把一些有論證的觀點匯集起來增長見聞。人生有限,未知很多,還好有很多人一起探索。如果您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