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存在嗎?從唯物主義關於意識的觀點說起

2020-12-05 烏衣白話

靈魂是否存在,這是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有時人們希望靈魂存在,這樣的話,去世的親人還能以某種方式與我們溝通,或者默默地守護我們。另一方面,民間也有「人死如燈滅」的俗語,告訴人們不要相信鬼神傳說,要珍惜生命,認真生活。

希望不能代替真相,感想不能混淆思考。下面我們通過梳理一些哲學和物理學的知識,加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

從哲學上說,靈魂問題涉及的其實是相對於物質的意識問題。無論是靈魂的出現還是對靈魂的感知,都屬於意識領域的活動。而唯物主義有一套關於意識的觀點,可以為我們奠定進行思考的地基。

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

在意識的形成過程中,有三個環節。

第一,從物質的反應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應性。

第二,從刺激感應性到動物的心理。

第三,從動物的心理到人的意識。

最後一步是意識形成史的重大飛躍,而帶來這個飛躍的是人的勞動

《瘋狂原始人》劇照

勞動推動了意識的產生和發展。勞動產生了語言,而語言是意識的外殼。勞動也促使意識的內容不斷豐富。意識由此也被認為是社會的產物。如果自然界還照原來的樣子長久發展下去,依然只會停留在動物心理的階段。只有出現了人類社會,出現了社會性的勞動之後,才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人類意識。

意識是大腦的機能

古代人認為「心」是精神活動的載體,但是現代腦科學證實人的精神活動集中在「大腦」。一個加拿大醫生在給病人做手術時,用微電極刺激大腦皮層右側一個地方,病人突然說:「我聽到管弦樂的音樂聲了」,並情不自禁地哼唱起來。這就是微電極的刺激代替了神經系統從外界接受的信息,觸發了儲存在大腦皮層的關於管弦樂的記憶。

在下丘腦有「好感中樞」和「厭惡中樞」,兩者相距僅半毫米,用微電極刺激前者,可使人心情愉快,樂此不倦;但是,刺激稍偏,即可能觸及「厭惡中樞」而引起相反的情緒和行為。

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受到嚴重損傷,那麼他就會喪失意識。如新生兒暫時缺氧,就會大腦遲鈍。這些例子都說明,大腦的確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人的意識與人的大腦這一特殊物質是不能分開的。

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只有大腦還不足以產生意識。大腦好比生產產品的工廠,但是想生產出產品,只有工廠這個場地是不夠的,還要有原材料,也就是外界物質。只有在外界客觀存在的物質的刺激下,才有相關的意識。

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網上認識的朋友,通過語言交流勾畫出一幅美麗的肖像,得出了關於對方的印象,但可能見面後才發現,原來是隔壁小區的摳腳大漢。我們得到的認知,往往是我們想要得到的形象,是自己頭腦加工的結果。

人在睡覺時,並沒有接觸任何物質也有精神活動。這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人在入睡時,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平時的活動在大腦皮層會留下印象,還在活動,所以就會構成五花八門的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古代人做夢不會夢到手機、飛機和高鐵。我們在自己的大腦中構建出來的形象,往往來自於生活中實際印象的加工整合。這種加工整合的過程甚至我們自己都覺察不到,卻構成了我們意識活動的基礎。

這三點關於意識的唯物主義理論,基本可以說明「靈魂不死」的觀點並不能成立。它把精神現象看作可以脫離人的大腦而單獨存在,看作可以穿越社會生活的時空場景,這樣脫離了物質基礎。

理論物理學的可能解釋

如果進一步拓寬視野的話,其實物理學也可以對千百年來爭論不休的靈魂問題提供論證和解釋。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場「大爆炸」,在引力作用下,星雲誕生恆星,恆星死亡爆炸又拋入星雲,歷經45億年,地球上才誕生了人類。按照傳統物理學理論,宇宙就是由物質和能量構成,「靈魂」不過是組成身體的物質進行的電化學反應而已。

但是,也有人認為,藉助量子理論可以這樣的理解:儘管人格化的「靈魂」不存在,但是卻有量子信息的傳輸。「量子糾纏」這種現象,就能夠超越空間距離,進行實時的量子同步。一對粒子,無論相距多遠,無論在宇宙什麼位置,都可以進行同步的對稱旋轉。

人們想像,這個理論或許可以解釋人與人之間心靈感應,而「靈魂」也可以理解為是量子信息的集合。甚至,從總體上說,我們是在一個物質能量和場交換信息的世界生活著,由此也可以解釋民間所說的「人在做,天在看」,解釋「天人合一」、「天人感應」。

人類的知識是有邊界的。如果說人類的知識像一個圓球,球面是外界的無知,那麼圓球越大,接觸到的「無知」球面也就越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斯圖爾特·菲爾斯坦在2012年出版的《無知:它如何推動科學》一書中說:「科學的功能並非增加我們的知識,而是不斷地更加準確地揭示我們有多麼的無知。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從另一方面顯示了科學的溫情。2015年,霍金在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演講,有一個女孩向他提問,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給全球的心碎少女?霍金的回答是:「我建議每個心碎少女密切關注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因為有朝一日可能會有證據表明多個宇宙存在。」這既體現了霍金的睿智,也更體現了霍金的善良。從根本上說,這也是人類理性的溫暖之光。

小結:人生何以不朽

不管怎樣,人生終有一死。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對人類文明發展有用的信息,卻會伴隨著人類而一直存在下去。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像秦始皇求仙丹一樣試圖徒勞地延長壽命,而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事業中去,用有限的生命創造出可以永遠流傳下去的有價值的信息。

古人說,人生「不朽」有三種方式,即立德、立功、立言。天道得之於身為德,立德,就是創製垂法,博施濟眾;立功,就是為社會做貢獻,拯厄除難,功濟於時;立言,就是對世人有啟發,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這「三不朽」意味著將生命信息存續於群體中,存續於人類中。如果能夠做到立德、立功、立言,應當也是對靈魂問題的一種回答。

最後要說明的是,此文與其說是整理知識給出結論,不如說是把一些有論證的觀點匯集起來增長見聞。人生有限,未知很多,還好有很多人一起探索。如果您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和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唯物主義遭動搖: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還存在嗎?
    物質世界,也同樣代指客觀世界,科學上將它定義為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也就是說,意識不能主導客觀世界的存在,不管有沒有意識的存在,世界它就在那兒。以前的自然科學總是以最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世界,它不容忍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們漸漸地發現,人的主觀意識或許就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或許根本不存在。
  • 人類的靈魂之謎——靈魂真的存在並且重21克嗎
    人有沒有靈魂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有趣話題。世界上各個民族的早期,大都信奉「萬物有靈」,認為靈魂是一種超然的存在。靈魂觀念的產生,可以說在世界文化中具有極大的同一性。進入現代文明階段以後,尤其是現代醫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之後,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贊同。按照實證科學的標準,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是真實存在的,而靈魂則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不可證性是它最突出的特點之一。
  • 靈魂到底存在嗎?量子力學將揭開這個千古謎題
    自古以來,靈魂說一直充斥在各個民族的神話傳說中。可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漸漸地擁抱了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意識只是肉體的一個附贈品而已,人在死後並不會存在意識。其實不管是靈魂說,還是唯物論,人們對靈魂的認識還是處於較膚淺的階段!
  • 《唯物主義》說課稿
    環節一:新課導入首先是新課導入環節,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基於本節課內容和學生特點,我的導入是通過引用對話法來展開: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看一個關於學者與農夫的對話。思考:學者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和區分正確嗎?應該怎樣正確理解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 意識一直存在嗎?一個人的意識是從何時開始的,又在何時消失?
    所以一切關於永生的研究不過都是徒勞。永生與長壽是截然不同的,永生代表著永不衰亡,但如果永生不能實現,每個人最終都會陷入無知無覺的死亡狀態,那麼百年的壽命與千年萬千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無論是百年的積累,還是萬年的記憶,終歸都要失去。機體無法永生是由物質的本質決定的,是無法打破的,但人類卻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永生夢,於是我們開始思考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問題:意識能夠永存嗎?
  • 用唯物主義觀點淺釋量子力學
    人類,是生存在宏觀世界中,因此思維方式也是宏觀的,而不是微觀的,這是很正常的,若人類也同時具備微觀世界的認識、思維方式,那麼反而違背了物質(客觀世界)決定意識的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了。但是,對於微觀世界,人類不是完全不能去認識它們,正如上面所說那樣,微觀與宏觀是同一客觀世界的二個不同的方面,是存在著內在的聯繫的,人類可以通過這種聯繫,加上通過對微觀世界各種現象的觀測、分析、概括等思維方式,是能夠認識微觀世界的特性與運動變化規律的。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其實,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中,承認「存在決定意識」,並不意味著必須否定「意識具有反作用」。換言之,在「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中已經包含著「意識具有反作用」的含義:其一,在「存在決定意識」的邏輯中,「決定」這個詞指向的是「存在與意識」的主次關係。這個指向屬於本體論範疇,並不屬於認識論範疇。本體也稱本原,關於本體的理論,在學術界稱為「本體論」。
  • 量子理論證明靈魂存在?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日]小田晉:《現代宗教熱之謎》,工人出版社,1989年,P50)量子靈魂學說是不折不扣的偽科學在網絡上,還有一些奇怪的觀點認為,量子力學證明了靈魂的存在。但是,這也是一種偽科學觀點,經不起任何的推敲。
  • 人的靈魂真的存在嗎?本篇給你一個新觀點!
    人的靈魂真的存在嗎?本篇給你一個新觀點!!!這種說法看似不可能,但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哦——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在自己相對論中提出過,人類的靈魂可能真的存在:它在人體的時候,是以量子信息方式存在,而且人死後量子信息是不會消逝的,它們會飄向宇宙,並在宇宙中遊蕩
  • 靈魂是否存在?人類的意識是物質還是能量?答案引人深思
    在人類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意識」是什麼?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人類的意識究竟是以什麼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的?意識屬於能量還是屬於物質呢?很多人認為,地球上只有人類具有意識,其實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很多高級脊椎動物,都擁有意識,只是根據進化的方向不同,大腦的進化程度也不同,簡單的來說就是「智商」不同,但是大部分動物都擁有自我意識,一些智商高的生物也可以使用工具,並且有著「自我意識」,明白自己是作為一個個體確切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
  • 物質就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森林、鳥蟲走獸等等,不管形態上如何千差萬別,卻並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乃是人們意識中的東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在人們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的東西。根據這些現象的這些共同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物質就是脫離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 人死後有靈魂嗎,科學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真實事件)
    據說人死前15種徵兆預示著人快死了,那麼人死後有靈魂嗎?人死後的世界存在嗎?人死後會投胎嗎等等一些問題困擾這大家。人死後有靈魂嗎,真實靈異事件可以證實靈魂是真實存在的。真實事件揭秘靈魂真實存在  世界上真的有鬼嗎,人死後有靈魂嗎?這些問題都是人們的疑問。科學家發展至今,凡事都需要用科學區解答。關於人死後是否有靈魂的問題,一直被各界爭論不休。據小編波仔了解,這問題答案已是肯定的,科學證明人在死後依然存在靈魂。
  • 歷史唯物主義很科學嗎?
    [摘要]歷史不存在一個根本的規律,因為整個宇宙本身並不存在一個決定論的根本規律。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是經濟決定歷史,環境決定意識。我早就想寫一篇文章表達一個完全相反的觀點:歷史根本上是不一定的,甚至可以說是偶然的,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根本不科學。歷史不存在一個根本的規律,因為整個宇宙本身並不存在一個決定論的根本規律。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主要觀點是,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將一切約化為物質,雅一點的說法是經濟決定歷史,環境決定意識。
  • 趙磊:「發展的觀點」是唯物史觀的核心嗎?
    如果把具有「發展觀點」的其它理論與唯物史觀進行比較,我們不難發現,唯物史觀與其它理論的根本區別在於:唯物史觀是用「社會存在」來解釋「社會意識」(簡稱「存在決定意識」),也就是用「唯物」的邏輯去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變化;而建立在唯心史觀基礎上的其它理論則有一個共同特徵:用「社會意識」來解釋「社會存在」。
  • 王巍: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原標題: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要義 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並具體闡發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三個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一個基本方法
  • 靈魂存在嗎?21克靈魂是真的?科學家:或許只是人死後汗液蒸發
    靈魂存在嗎?21克靈魂是真的嗎?科學家:或許只是人死後汗液蒸發相信不少人都會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聽到一些關於靈異方面的雜文怪談,有的人聽過後淡定一笑,當什麼事都沒發生過,而有的人卻對他們聽到的事情深信不疑,最近小編聽到一個關於人的靈魂方面的怪談,有人說,人的靈魂是有重量的,而且是21克,關於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要和大家在這裡探討一下。
  • 靈魂重量說被打破,霍金曾提出全新觀點,各大學界爭論不休
    因此得到了如今非常流行的說法:人的靈魂重量有21g,而且人在死去後靈魂會離開身體。這一說法廣為流傳,不少導演作家以此為題材拍電影、寫小說,有人還以此造了句子,作為與戀人表白的情話。但人真的有靈魂嗎?霍金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靈魂真的存在嗎?一位研究人員聲稱靈魂有重量,這是真的嗎?
    靈魂是現實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儘管宗教不斷宣傳靈魂地存在,但我們如何知道靈魂是否真的存在?一系列新的科學實驗有助於回答這個古老的精神問題。靈魂觀念與未來生命觀念以及我們對死亡後的繼續存在的信念息息相關。
  • 靈魂真的存在嗎?或者靈魂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靈魂真的存在嗎?他它到底重多少克?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過,世界上任何一種信息,都不會消失,只會由一種形態轉換成另外一種形態。人類意識也是一種信息,有人提出人類意識會以一種光子信息的狀態存在。即便是人類死後,這種信息依舊存在,只是會脫離我們的肉體,獨立存在著。
  •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我們大家怎麼去看待?
    說起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這兩個問題大家怎麼去看待,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兩種對世宙人生真理的認知,都是人們第六意識層面的主觀判定,都算不上究竟圓滿的知見。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物質,是不依賴於意識客觀存在的真實,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精神或意識是第一屬性,物質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在這個問題上,古今中外分歧眾多,但是,末學認為,目前哲學界沒有一個人的智慧能夠超越2500年前印度太子「悉達多」,也就是娑婆世界共尊的佛陀,對世界本來面目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