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就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2020-12-03 我是有家室的人

馬克思主義哲學既然認為多種多樣現象的共同本質就是物質,那麼我們撇開各種現象質的多樣性,就可以發現他們歸根到底有一點總是共同的,這就是他們都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事實。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森林、鳥蟲走獸等等,不管形態上如何千差萬別,卻並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乃是人們意識中的東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在人們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的東西。根據這些現象的這些共同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物質就是脫離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並不是靠對客觀世界進行感性的直接觀察所能得到的。它是在高度的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對一切感覺上可感知的具體東西進行科學抽象的結論。正因為這樣,它才能克服古代唯物主義的樸素性質,不把物質僅僅局限在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上(如古代唯物主義者把物質局限於「水」「火」「空氣」等某個特定的物質形態上),而是把它推廣到一切脫離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上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廣泛地包括了一切的物質形態。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和戰鬥的意義。二十世紀初。有一部分物理學家將物質構造的概念與物質概念混為一談,他們將物質歸之於物質構造的個別特性(如質量、慣性、不可入性等)。因之當物理學家深入到與另一物質形態相聯繫的物質構造時,某些物質構造的個別的特性消失了,於是他們就揚言「物質消減了」,藉以攻擊為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由於他並不狹窄地某種物質構造的個別特性(這些特性只為一定的物質形態所具有,並非為一切物質形態所共有)相聯繫,而是與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相聯繫,因之他就粉碎了唯心主義者關於「物質消減了」的狂言亂語。因為不管物質具有何種構造和特性,它終歸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著的客觀實在。同時也正因為這樣,才有可能在理論上進一步論證物質不能消減的根本原理。所以說,只有具有廣泛內容和明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才能擊潰唯心主義對物質唯物主義的無恥攻擊,才能堅強地捍衛唯物主義不可動搖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不僅擊退了唯心主義對物質概念的歪曲,並且也大大豐富了唯物主義的理論。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將物質理解為脫離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因此就能將物質概念推廣到社會歷史現象上去。工人階級的革命導師馬克思,由於發現了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關係(生產關係)乃是不依人們意識為轉移的、因之也是屬於物質的現象,於是就能將社會歷史奠定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從而克服了過去對社會歷史解釋上的唯心主義觀點,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成為一個關於自然與社會統一的科學唯物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物質概念堅強的捍衛了唯物主義的基礎,因之它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並已經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理論的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部分。

喜歡記得關注小編,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高二政治教案: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
    通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現象、本質和規律,但意識的能動作用更重要的還是指導人們改造客觀事物,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反要學習的內容,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三、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板書)   請大家看書P21第三段小字部分並回答下列問題:   1、我們已經學習了物質和意識現象。
  • 所有的物質同時存在於變化,與人意識精神變化無關,難道不是嗎
    傳統的知識體系認識論、方法論都是基於我們理性知覺的意識變化。但是對物質世界現象的感覺觀察與我們先驗形成的世界觀並不一致。就物理學而言,觀測是最高法庭。觀測是確定物理知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準則。如果發現宇宙的變化與運動與我們設定的「客觀「系不相符,就必定有主觀選擇性因素在其中作用,因為自然的定律只有符合自然的存在才歸屬於自然的本質。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而人的產生,勞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沒有社會性的勞動,古猿就進化不成人,也就不會有人的意識。因此,意識是社會的直接產物。  (1)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板書)  有了人腦,是否就有了意識?  觀察蘋果  有了人腦並不等於就有了意識。因為意識的內容不是來源於人腦自身,而是來源於人腦反映的客觀實在。
  • 千年爭論:物質是什麼?它究竟存在不存在?
    這種「物質」包括整體或部分地由化學反應的結果產生的物質或者天然存在物質的任何化合物,以及任何元素或非化合的原子團。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發展,才越來越多地產生了交叉科學,即在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學科的邊緣交叉領域生成的新學科。 對「物質」的不同認識和解釋上,也就形成了明顯區別的兩大哲學派別。一種主張 「存在就是被感知」。
  • 量子力學破壞了世界的客觀實在性,難道世界的本質是概率?
    世界是客觀實在嗎?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有些讀者會感到很陌生,通常來說,我們在進行唯物、唯心討論時,唯物主義者認為這個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注意:客觀存在,並不是客觀實在,那麼客觀實在與客觀存在有什麼不同呢?客觀存在概念上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客觀存在不一定僅僅局限於物質,你的存在感可能是由你的意識給你的,而且思維、意識、知識、文化,這些事物都不是物質的,但的確也是客觀存在的,所以我們在這裡加入了一個客觀實在的概念,以避免物質與意識產生歧義。
  • 唯物主義遭動搖: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還存在嗎?
    物質世界,也同樣代指客觀世界,科學上將它定義為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也就是說,意識不能主導客觀世界的存在,不管有沒有意識的存在,世界它就在那兒。以前的自然科學總是以最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世界,它不容忍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們漸漸地發現,人的主觀意識或許就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或許根本不存在。
  • 人的思想是不是物質?它能超光速存在嗎?穿越時空的只有思想嗎?
    不管哪種觀點,都認為意識是不同於物質的一種東西,都承認了意識的存在。但就是因為它的存在,因此從廣義上講,意識也是物質,最起碼唯物主義就是這樣認為的。列寧的「物質」定義是這樣說的:物質是不以智慧生物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性。意識本身符合這個定義,那就是無論人的意志多麼強大,意識客觀存在總是事實,意志的強大恰恰證明了意識的存在。
  • 意識是一種什麼樣的存在,到底是物質還是能量?
    當然如果把意識理解為本能或對外界刺激的反應,這種低級意識也存在與動物當中,甚至細菌也有這種反應。從上面兩段話我們可以看出,對意識的的定位在於對客觀事物和刺激的「反映」或「反應」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意識的產生是需要能量的。
  • 人類的意識到底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客觀存在。
    人的意識和人的關係是這樣的密切,人卻不知道它是什麼,堂而皇之的人類,實在不好意思,難為人也!不甘平庸的人類,竭盡全力進行探索、研究,各有發現,各持己見,爭論了幾百年。論戰激烈,火花飛舞,多彩紛呈!牛頓科學認為:意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科學的發展指引人們思想的進步,更加清晰的認識事物,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哲學為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影響著科學的探索,科學需要哲學的幫助才能更加進步。現代自然科學大約在400年前從哲學中逐步獨立出來,是研究自然界物質的現象和發展規律的學術規範。自然科學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假說、新的學科產生,並不斷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論。
  • 為什麼在唯物主義哲學中,空間和時間是客觀的,與物質密不可分?
    空間和時間不僅是客觀的,而且和物質是不可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形式離不開內容。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既然是一種形式,它就離不開物質的內容。運動著的物質是內容,空間和時間是這個內容得以存在的形式。
  • 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這一原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我們具體來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在唯物論開篇我們就學習過了物質與意識各自的定義,我們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 到底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你怎麼看?
    科學上講,物質覺得意識,因為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是意識的載體!而哲學上並不這麼認為,哲學的理念是意識可以決定意識,意識可以獨立於物質而存在,這也是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針鋒相對。長期以來,唯物與唯心貌似勢不兩立,但本質來說就是世界觀和宇宙觀的不同。不過目前科學界的主流思想是唯物主義,也就是世界是物質的,這裡的物質不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看得見的物質,而是指客觀存在性!簡單說就是,宇宙的存在是客觀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當然也不會受意識的影響,宇宙是實實在在存在的!
  • 經典導讀(4)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馬克思感慨:無論哪朝哪代,哪個國家,人們都是先解決了吃穿住的問題,然後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哲學等活動。連飯都吃不飽,還談什麼創作呢?所以人類社會的生產首先是要進行生活資料的生產,物質資料是人們一切活動的基礎,只有先立足生存之本,才能高談哲理。「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以往的唯心主義總是從意識、精神出發,引出客觀存在。
  • 意識是什麼?意識為什麼要修改客觀存在欺騙我們?
    但因為這部分肢體已經不存在了,所以藥物治療一點辦法沒有,「麻醉」對這種幻肢痛是完全無效。後來人們發現了一種方法能夠緩解這種病痛,比如說一個病人他失去了左胳膊,就在他左側放一面鏡子。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大部分時間都是沒有意識,也將是說沒有意識的時候時間對於一個人就是不存在的。換句話說,意識能夠決定時間是否存在,有意識才有時間,沒有意識就沒有時間。
  • 終止執迷不悟:客觀存在並不存在!
    因為現行的邏輯就是矛盾邏輯,就是回答不了的邏輯,就是不予回答的邏輯,但天真幼稚的人們還指望依賴這邏輯到達目的。將未來世界設計的紕漏百出就是依據現行的邏輯思維,顯然,這種邏輯設計不出另外邏輯的世界。在這種情況下,人們能樂觀嗎?問:那人們在指望什麼?
  • 自由意識並非客觀存在,它是一種錯覺,人類是虛擬的?
    筆者:三體-小遙 提起有關意識的存在問題,我們往往會聯想到很多哲學理論。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思考,究竟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了意識呢?
  • 現代量子力學的發現說明物質很難以獨立存在於觀測之外
    這個思想實驗說明一個粒子在空間中走過的路徑竟然會由最後的觀測來決定,按理說客觀存在的粒子走過的路徑在觀測之前已經是客觀存在、不可更改的。至今物理學界對此也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惠勒博士晚年時說的一些話表明他對物質的客觀實在性也非常懷疑。
  • 非定域實在的普遍存在性是暗物質及光子速度恆為常量現象的根源
    本人經過長期的開創性新視角下的思維認為,以相對論為旗幟的定域實在性和以量子力學為旗幟的非定域實在性的爭論其實首先應該從三種最基礎的物理存在,即物質、空間與時間本質為何物的重新認識展開分析。首先,時間本質應該還原為有別於空間的非客觀存在,時間只是人們基於對物質空間運動和發展快慢考察的需要,以具有均勻周期性重複特徵的物質空間運動為標尺而主觀定義的後天存在。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把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人們在水面上會看到一幅歪曲的影像:筆直的筷子變成了彎曲的筷子。於是有人說,這筷子原本就是彎曲的。這個錯誤的意識與存在有沒有關係?當然有關係。因為這個錯誤的意識仍然來自於現實的客觀存在,來自於「筷子插入水中」這個客觀存在。如果沒有筷子插入水中這件事情,如果沒有這個社會存在,那麼就不會產生「筷子是彎曲」的這個錯誤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