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佛學、唯物辯證法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係
從哲學黨性上說,佛學並非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或客觀唯心主義,其典型特徵是不可知論。佛學主張「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從現象和本質的角度上說,有其認識論意義。佛學的某些預言與現代自然科學發現驚人吻合,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是佛學博大精妙的辯證法思想的體現。
-
唯物主義遭動搖: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還存在嗎?
物質世界,也同樣代指客觀世界,科學上將它定義為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也就是說,意識不能主導客觀世界的存在,不管有沒有意識的存在,世界它就在那兒。以前的自然科學總是以最客觀的態度來看待世界,它不容忍主觀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影響。但是,隨著量子力學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們漸漸地發現,人的主觀意識或許就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少了意識的參與,物質世界或許根本不存在。
-
李志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區別
研究對象不同 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自然界的物質現象,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關係(包括人與物質關係)的現象,主要涉及對人類社會的形態、結構、性質及發生、發展規律等的探討。二者的根本區別在於有無人的直接參與。
-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
如何以意識覺醒,調動自我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熱牛奶的濃香穿越凌晨的夢,意識也會醒來,開始在早晨的空氣中尋它,當牛奶流經,溫柔的動靜蟄伏在身體,天空也醒了遠航渡海的汽笛聲,陽光下沸揚的氣泡,昨日醬菜乾的酸朽,手划過老木書桌的肅穆我們在視聽、鼻息和觸感中經驗著生活和世界,以知覺,以意識。
-
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大腦才具有的機能和屬性。哲學研究的「意識」是作為名詞使用的、與「物質」相對立的關係問題,既指個人意識,也指社會意識。哲學對意識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宏觀認識,它不研究意識的科學本質是什麼。生物醫學對意識的研究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才將意識納入科學研究對象,從而納入科學範疇。
-
意識是物質的特徵,物質和精神是一性
一、意識是物質的一個基本特性西方科學用幾個世紀的時間來研究意識,可意識對西方科學來說仍然是個迷。在研究意識中遇到的難題「意識的難題」是指體驗與感受的問題,例如對顏色、味道、明暗等等的感受,對價值觀的判斷等等。「意識的難題」,近年來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解決不了的爭論,即意識是從物質中突然出現的,還是萬物皆有意識?
-
2020江西事業單位公基政治知識: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導讀】江西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政治知識《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面對眾多考生頭疼的這個部分,今天主要探討下對於本部分涉及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理論進行介紹如何更好的把握,從而進行更有效率的備考,讓你在最後的時間中可以做到無往不勝,脫穎而出。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在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前提下,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實踐間接反作用於物質,人在自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通過實踐,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客觀歸責與主觀歸責
我國刑法理論在主客觀相統一原則指導下,對國外刑法理論中的客觀說與主觀說進行折中。例如,國外刑法學上曾經存在客觀違法性論與主觀違法性論。我國學者則說:「我國刑法堅持主客觀相統一的原則,對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我們是以主客觀相統一來認定的;對刑事違法性的認定,我們認為同樣應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
關於意識物質論的假說
然而動物進食並與環境相鬥爭相適應可以促使它們進化,這不僅是人類的本能也是動物的本能,這也可以讓它們更好地活著。或許其它動物存在低級意識,我們人類可能正是從低級的由意識物質組成的生物進化而來的也說不定,而這種進化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其實唯物唯心的流派很多,我不詳細展開,但本質上他們認定世界的本源只有一種元素,要麼是物質,意識是物質的運動產物和附帶現象;要麼是意識,物質是意識世界中的不同表現、表象。著名的蝴蝶效應就是這個混沌理論反映的現象。所以,越複雜的神經網絡系統就越混沌,這個系統湧現出來的「意識」現象就越不可確定,表現出不可預測、隨機的性質。而人腦據研究有800多億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相當於一臺微型電腦,從整體上來看,這是一個巨大的極其複雜的混沌系統,個體神經元的運行機制現在研究有一定進展但尚未完全透徹,而整個神經連接的圖譜遠遠沒有完成。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美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具有情緒特徵,日本科學家發現水也具有生命特徵;而縮小到原子狀態,一切物體的組成都是大同小異,而物理學中的雙縫實驗證明了人的意識可以幹擾量子的物理現象,並且物質與能量之間可以進行相互轉化。
-
物質與思維的第一性問題
人為什麼擁有認知物質世界的神奇能力?人的精神世界為什麼在許多方面表現得跟物質世界大相逕庭?是否只有人類才擁有思維能力?人的精神與思維是否可以獨立於物質世界之外?人類是否有機會解構精神世界的運行謎團?人類是否有可能重建一套與人類思維能力相匹敵的機器?
-
朱清時: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意識和觀念的能量又是什麼?很多年,我都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惑。佛學博大精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我們所有悟,但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科學和佛教思想能否象朱先生說的那樣,從不同的路徑能夠走到世界之巔峰相會呢?很有幸,在這個時刻,讀到朱清時先生所討論的《量子力學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這篇演講。
-
客觀意識與主觀意識之中看陰陽
小編曾經分析過,人的思維意識往往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你腦袋裡面能夠裝些什麼再憑這些意識可能做出什麼反應,好多時候根本不是你本人所能夠決定的事情。但是同時小編曾經分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時候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
政治知識:馬克思主義哲學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包括兩方面內容。第一,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這一原理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我們具體來看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在唯物論開篇我們就學習過了物質與意識各自的定義,我們說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它是不依賴於意識又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
《西部世界》火了,但機器人究竟能否產生自我意識?
意識的「困難問題」和「簡單問題」這讓我們再次關注意識的重要性,並將我們帶回了哲學家大衛·查默斯所謂的意識的「困難問題」和「簡單問題」。「困難問題」是要搞清楚被我們稱為神經元的網絡分子,是如何產生主觀感受或感受性(有意識的主觀體驗的個別實例,如「紅色的紅」)。
-
物質與意識之間,具備統一起來的可能性嗎?
——愛因斯坦記得上初中時,思想品德課上,會學到非常有名的一句話: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於物質,這大概是多數人第一次系統地走近物質和意識的概念。一,真的只是物質是物質,意識是意識嗎?關於物質的概念,不同的學科,也有不同的定義,化學上,物質是指有特定分子標識的有機或無機物質。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問題是,如果說歷史唯心主義的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產物,那麼,歷史唯心主義就並不是「從天國降到人間」的產物;反之,如果斷言歷史唯心主義是「從天國降到人間」的產物,那麼,歷史唯心主義就脫離了當時的社會存在,也就意味著歷史唯心主義並非社會存在的產物。言外之意,如果歷史唯心主義這種意識與社會存在並無關係,那麼,「存在決定意識」這個歷史唯物主義邏輯也就被證偽了。一個已經被證偽的邏輯顯然不屬於科學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