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意識與主觀意識之中看陰陽

2020-12-03 水崑崙

小編曾經分析過,人的思維意識往往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制約,你腦袋裡面能夠裝些什麼再憑這些意識可能做出什麼反應,好多時候根本不是你本人所能夠決定的事情。但是同時小編曾經分析,人的主觀能動性有的時候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可能有的人會認為小編說的這些有點自相矛盾,有點前言不搭後語,其實這都是只看到小編內容的一面,沒有看到陰陽兩面才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研究陰陽到最後,如果不能夠再陰陽和諧這個下點功夫,可能真的容易走向非常偏激的一面。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如果過分強調客觀環境對人們意識的影響,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這樣的想法不是把人當成普通動物了嗎?人又不是機器人,往他的腦袋裡面輸入什麼程序就有什麼樣的行為或者意識。人是能動性的,就像秦朝末年,功高蓋世的秦始皇卻是從心地面瞧不上「黔首」,迷戀法家,希望讓老百姓讓樹樁一樣,任意用法家進行通知,這樣的行為最後只能讓王朝覆滅。

但是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就可能,萬物負陰而抱陽,主觀能動性屬於陽性,再怎麼厲害怎麼可能跳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沒有客觀環境,你的思維意識都不知道從何而生。歷史上有名的建文太子,被朱棣父子關到50多歲才放出來,話都說不利索,馬牛不認識,試想能有什麼好的意識。不了解環境所做的一切想法,無非就是妄想,從心理學上來看,就是妄想症候群,再細分一下,什麼被害妄想症等等都應該屬於人的主觀能動性被無限放大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客觀存在通過人的實踐作用於人腦時,人腦才會形成對客觀存在的反映,這才有了意識。所以,意識的根源在於客觀存在。  離開一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客觀存在就不能通過社會實踐作用於人腦,就不會產生意識,(舉例:如狼孩)離開了客觀存在,意識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所以說: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內容是客觀的。
  • 主觀和客觀的區別 主觀和客觀有什麼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我們在學習哲學的時候,要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同時還要區分主觀和客觀,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以及什麼是世界觀其中,主觀和客觀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們有什麼區別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人類的意識到底是什麼?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客觀存在。
    人的意識和人的關係是這樣的密切,人卻不知道它是什麼,堂而皇之的人類,實在不好意思,難為人也!不甘平庸的人類,竭盡全力進行探索、研究,各有發現,各持己見,爭論了幾百年。論戰激烈,火花飛舞,多彩紛呈!牛頓科學認為:意識是人類大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總之,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又可以反作用於客觀事物。正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刪去:「主觀能動性」、「意識能動性」、「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該內容把簡單問題複雜化了,不利於學生掌握意識的能動作用。)
  • 意識是什麼?意識為什麼要修改客觀存在欺騙我們?
    科學家主要研究客觀的東西,而意識屬於主觀的存在,所以科學家不研究意識,也可以認為在當時這屬於「科學禁區」。但是現在有很多生物學家、醫學家、神經學家想通過科學的手段來證明意識是什麼。而且我們經常說,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痛苦的日子總是過得很慢,也就是說你的時間的快慢也是由意識決定的。當然自己的意識只能決定自己的時間,雖然客觀上每個人的時間流速都是一樣的,但是主觀上完全不一樣。
  • 客觀與主觀有什麼區別
    我們時常會聽到做人不宜過於主觀、新聞報導應該客觀、保持客觀的態度對待問題。這些說法要求我們判斷或做事時,不應該攙雜個人情緒、成見或喜好,這種做法或判斷才稱得上客觀。那麼主觀和客觀的區別是什麼呢?
  • 量子力學:意識可以改變客觀世界?
    我們所在的唯物世界中客觀世界能改變意識那麼意識能改變客觀世界嗎?       文中用大量實驗和數據,告訴讀者意識改變客觀世界就是通過波函數坍縮。我先把量子力學中人們最不好懂的東西介紹給大家,而最不好懂的東西最後恰好是證明了:意識不能被排除在客觀世界之外。一定要把意識加進去你才能夠認識搞懂它。
  • 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不屬於自然科學範疇
    但其基本假設一直未變,就是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的、無意識的,自然規律不受人的主觀意志影響。任何把物質現象與主觀意識相關聯的研究都不屬於自然科學的範疇。現代自然科學的基本出發點是存在決定思維,或者說是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科學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探索一種反映客觀事實和規律的知識,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科學的任務就是要從不同的方面反映自然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的本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高二政治教案:意識的本質和人的主觀能動性 2013-01-17 13:5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新東方網整理
  • 高二政治教案:人們的意識是客觀存在
    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   複習提問   (l)什麼是意識?意識為什麼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其主觀原因是什麼?   (2)意識怎樣才能正確反映事物?   導入新課   通過第一、二框題的學習,我們懂得了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
  • 2020江西事業單位公基政治知識:意識的主觀能動性
    【導讀】江西中公事業單位考試網為大家帶來政治知識《意識的主觀能動性》,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面對眾多考生頭疼的這個部分,今天主要探討下對於本部分涉及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理論進行介紹如何更好的把握,從而進行更有效率的備考,讓你在最後的時間中可以做到無往不勝,脫穎而出。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在強調物質決定意識前提下,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通過實踐間接反作用於物質,人在自然面前不是無能為力的,可以通過實踐,在尊重規律的基礎上改造世界。
  • 論主觀和客觀(哲思好文)
    人是客觀存在物,是社會存在物,也是有意識的現實存在物。所以,人在現實生活中,被外在事物影響,有這樣那樣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問題是,正因為意識的作用,有很多時候,人並不能正確地反映客觀世界和客觀事物,也並不能很好地生活在現實世界中,而總是耽於幻想,脫離實際,擾亂內心,猶疑彷徨,結果往往是虛度了時光,糟蹋了生命,留下了遺憾。那麼,如何克服這個毛病呢?
  • 思想的震撼:世界究竟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
    客觀事實的意思是與認識主體不相關的事實存在,是獨立發生於認識主體之外的事實。有這樣的事實存在嗎?感知論認為:沒有,這是人們假設的一種存在狀態,純屬我們的主觀想像。為什麼這樣說呢?難道我們眼見為實的事實,經科學證明的事實,大家一致認可的事實不是客觀事實?感知論指出,我們認定的一切事實都是人的感知結果,所有事實無不經過人的感知處理,即賦予形、色、聲、嗅、識等感知標識才會呈現,事實是感知的結果。
  • 當前最難的課題:是意識決定物質還是物質決定意識?
    意識要從那裡產生的,當然是大腦。比如如果一個人死了,大腦死亡了,那他就沒有意識了!可見意識嚴重依賴於物質,甚至人在受重傷、醉酒等情況下就會意識模糊。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種主觀反映,是人腦機能→即因聽/看/聞/摸等接觸引起的所思所想。
  • 「意識」究竟是什麼?
    百度百科是這樣定義的:心理學意義上的意識指賦予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個人直接經驗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而生物學意義上的意識指人的大腦、小腦、丘腦、下丘腦、基底核等,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各種感覺信息,經腦神經元逐級傳遞分析為樣本,由丘腦合成為丘覺,並發放至大腦聯絡區,令大腦產生覺知,即意識。
  • 《道德經》:有物混成——客觀實在的「物」與主觀成相的「狀」
    更深一層來說,「物」是指客觀實在之事物,而「狀」則是客觀實在之「物」,經由人的感知系統的檢測和處理,最終在心內形成的關於「物」的意識,即主觀的「相」(佛家用語)。心以生相,以象萬物,因而「相」不過是「物」在人心之中的反映而已。春秋戰國之前的經典,大多是口口相傳,「文以載道」,由於記錄和領會的不同,造成文字的差異,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理解各句背後的原義。
  • 馬哲第二章講義: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
    (2)從意識的本質看,意識是物質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但不是物質本身。從物質器官看,意識是特殊的物質——人腦的機能。     人腦是意識的器官,但不是意識的源泉。從內容上看,意識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對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斷加工製作的過程。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客觀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在意識中體現了主體和客體、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統一。
  • 朱清時:不可思議的量子意識
    意識和觀念的能量又是什麼?很多年,我都為這樣的問題所困惑。佛學博大精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我們所有悟,但沒有辦法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科學和佛教思想能否象朱先生說的那樣,從不同的路徑能夠走到世界之巔峰相會呢?很有幸,在這個時刻,讀到朱清時先生所討論的《量子力學崩塌你的「科學」世界觀:人類的主觀意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基礎》這篇演講。
  •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
    心理活動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存在決定意識,這既是一個科學的哲學命題,也是對心理現象準確地描述。沒有高山的地方,人們無法想像高山的巍峨;沒有大海的地方,人們無法感受到大海的遼闊。由於個體生理影響著心理,客觀現實決定著主觀反映,因而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首先,不同年齡階段的人,隨著身體狀況的變化,其心態是不一樣,如處理不好,就會產生認識上的「代溝」;其次,「人是環境的產物」,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人的心理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即所謂的"到哪一個坡唱哪個歌」、「心隨境遷」等。
  • 趙磊 | 「存在決定意識」五問
    (3)在「二元」邏輯的視域裡,歷史唯物主義裂變出了一個悖論,「宏觀的」歷史唯物主義與「微觀的」歷史唯物主義互相掐架,二者無法統一在同一個邏輯框架之中:「宏觀的」歷史唯物主義承認「存在決定意識」,而「微觀的」歷史唯物主義卻認可「意識決定存在」。結果,歷史唯物主義在微觀領域最終陷入「唯心論」的窠臼之中,而不能自拔。什麼叫「唯心的歷史唯物主義」?這個「二元」邏輯的解釋就是其中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