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物理學本質是什麼

2020-11-25 中國創新網

  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這是大腦才具有的機能和屬性。哲學研究的「意識」是作為名詞使用的、與「物質」相對立的關係問題,既指個人意識,也指社會意識。哲學對意識的研究只是粗略的宏觀認識,它不研究意識的科學本質是什麼。生物醫學對意識的研究通過對神經系統的研究才將意識納入科學研究對象,從而納入科學範疇。

  從生物學角度講,意識是人類和動物大腦的一切活動及結果。就是認識和知道事物存在的那一部分,也即作為具有自覺性的思維。物質的客觀存在不是憑空就產生大腦的反映,它需要一個中間作用環節才能形成大腦的反映,這個中間環節就是眼、耳、鼻、舌、身形成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系統,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體除了以上五種基本感覺以外,還具有對機體預知推斷的能力,生理學家把這種感覺稱為「機體感」,也叫做人體的「第六感覺」,為便於理解,例如人們對於飢餓、口渴、內臟不適、心跳、排洩等的感知都屬於第六感覺。

  與無機界的物質相比,人腦的結構要複雜得多。人腦由140多億個腦細胞構成,腦細胞主要包括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每個腦神經細胞的神經元都有許多神經樹突,通過神經突觸與其它腦神經相連。這些神經連接互相交織,形成一個龐大而繁雜的神經網絡。人腦的這種結構決定了意識這種反應的對外形式和對內改變的複雜性。

  嬰兒在出生時腦神經網絡已經完善的與成人沒什麼區別,但同成人比較,除了吮吸反射神經和控制心跳、呼吸等的植物神經通道是通暢的以外,嬰兒的神經網絡連接的粗細基本上是相同的。所以嬰兒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傳導一般是全方位的,也是無效的。例如,嬰兒的眼睛與成人並沒有不同,但由於神經網絡中有關顏色、形狀、大小的相關通道尚未形成,所以單獨看東西時很難形成有效意識。經過身體的成長過程、對外界不斷感知的過程和教育的過程,才能在條件反射中不斷強化相關神經連接,使其大腦結構不斷生長變化,才能使大腦結構越來越複雜。

  人的感知系統是與生俱來的,人對外部事物的認識是通過感知系統感知後再通過神經系統傳輸到大腦中,神經系統是機體內對生理功能活動的調節起主導作用的系統,主要由神經組織組成,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大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又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了布滿全身的神經線網絡,它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連。中樞神經系統與周圍神經系統的關係如同樹幹與樹枝的關係。

  意識在人的感知認知中分為各種形式,包括學習、觀察、記憶、思考、情緒、念頭、觀念等。從表象的直觀到一定現象的集合念頭,最終邏輯地發展為觀念,通過思考最終形成思想。因而思想是在意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我們的感知能力幫助我們記憶,經過記憶和分析就產生思想,人類的思想是自發的。動物也有思想,它們的思想不是自發的,也有主觀能動性,不只有人的思想是自覺的,豐富多彩的。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意識是生物進化得來的,從簡單的有機生化進程到複雜的大腦生化過程,此過程隨著生命進化最終從自發的自然行為,進化為自覺的人類和動物行為。意識也是一種生命的能量,必須流動,就像電腦硬碟必須在電流作用下轉動,電腦才能工作。所以,意識就是意識流,就是生命流。

  到目前為止,人類意識的本質在微觀層面上還存有諸多疑問與不解,從客體感知層面去描述,意識的本質是「信息的分類處理」, 意識是思維主體對信息進行處理後的產物。沒有思維主體及思維活動就不可能產生意識,思維主體是可對信息進行能動操作(如採集、傳遞、存儲、提取、刪除、對比、篩選、判別、排列、分類、變相、轉形、整合、表達等等作業)的物質。

  對意識這一概念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多個學科的研究對象。意識問題涉及到的學科有分子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人工智慧、社會學、哲學等,這些領域在不同的角度對意識進行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澄清意識的本質問題。但揭開意識的本質還必須靠自然科學的大突破。

  新意識的形成除上述各種感知外,還可通過邏輯思維來完成,邏輯思維是人的理性認識階段,人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類型反映事物本質與規律的認識過程。或者說邏輯思維是指將思維內容聯結、組織在一起的方式或形式。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就是純邏輯思維的產物。思維是以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的思維結構概念、範疇為工具去反映認識對象的。這些框架能夠把不同的範疇、概念組織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思想,加以理解和掌握,達到認識的目的。因此,思維結構既是人的一種認知結構,又是人運用範疇、概念去把握客體事物的能力結構

  既然通過邏輯思維可以產生意識,引發意識和記憶的並不一定非得有外界的刺激,只要大腦中有電或化學信號通過就可以。大腦中有一處細胞處於活躍狀態,然後在意識過程中激活相關的記憶信息,信號就會被放大、加強,形成新的思維。人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時候也可以進行回憶、冥想等思維活動。

  大腦中的電或化學信號的大小並不是固定的。在平靜的時候,大腦中的電或信號流也是平靜的,自由聯想、理性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如果遇到緊急的或突發現象,接收的化學信號超出了原通道的輸送力,則信號也會從其它通道溢出,使人感到六神無主。信號溢出並不一定是壞事,它可能會形成新的意識通道,這也是人急中生智的原因。

  記憶通道除了可生長,也可消退。腦神經細胞只有在不斷地刺激或不斷地思維中才能生長,如果已建立的記憶通道長時間未受到刺激或思維利用,其組織的營養就會被輸送轉移到其它樹突部位或其它腦細胞中,記憶通道就會消退到原始狀態,這種過程的外在表現即遺忘過程。人生過程是不斷的記憶生長過程和某些記憶不斷遺忘的過程。

  現代科學證明,人腦功能的開發利用量只佔5%,所以大腦的思維能力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人類定會找到增強記憶的方法。超高智能技術的突破,為提高人類智力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同時人工智慧的深入研究若達到了分子機械的水平,就可利用這種分子機械「讀出」人腦的記憶內容及其品性,將信息傳遞給外部存貯器或顯示屏,就是「人腦探測器」。此外還可將讀出的信息輸入到另一個人腦中,使兩腦實現表裡如一的溝通。分子機械還可幫助我們抹掉不必要的記憶或彌補不足,因而可以改變我們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同時我們還能自如地改變每個人的情緒和脾性,使暴躁的人變得溫和,內向的人變得開朗,不善言談的人變得能言善辯,痛苦的人變得快樂、邪惡的人變的善良、自卑的人重新獲得自尊和自信、愚笨的人變得絕頂聰明……江山易改,本性不再難移。

  人類一旦弄清了喜怒哀樂、痛感、恐懼、性格、脾氣、愛好、神經傳輸、時間感覺、指令、乃至思維都與體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及其運動相關聯、也即弄清了人的行為感受與這些微觀物質的內在聯繫後,人不但可以及時的可治療衰老症、記憶減退、精神分裂症、抑鬱症、早老性痴呆等病症,而且還能利用智能分子機械的形式制怒、控喜、止痛、解憂、制止恐懼,隨心所欲地改變人的性格、脾氣和愛好,甚至提高我們的感覺和指令系統,增強大腦的記憶和思維功能,提高我們的智力

  分子生物學的進展,不但能徹底揭示生物的遺傳、發育的奧密,並可用以再造新的生命形式,而且還能徹底揭開大腦的思維、學習、記憶的物質基礎和運動規律。利用分子生物學原理計算動物的活動規律乃至大腦的思維運動並非是遙遠之事。

  綜上所述,意識的本質就是大腦分子(含生物電)的一種運動方式,這就是意識的物理學本質。這種運動受來自外部各種信號的影響,當改變了這種腦分子運動的方式或軌道,就改變了意識形態。當外界時常傳輸一種信號,或只教授一種意識時,這種腦分子運動方式(通道)就會固化下來,外在表現為思想僵化,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洗腦」;睡眠是腦分子運動的最低狀態,利於全身神經細胞分子的重新編程,做夢是部分腦分子運動的無序狀態;當這種腦分子運動的軌道變得沒有規律或七零八亂時,人就得了精神分裂症;當這種腦分子運動受阻而變慢時,人就變的愚笨,即常說的智障。聰明是這種腦分子運動通道暢通無阻,或者腦分子運動特別活跌,甚至可形成多通道腦分子運動,通過邏輯思維就能發現自然界的客觀運動規律,或者獲得新的發明創造。當人已死亡或說腦已死亡,腦分子也就停止了運動,因而這個人的意識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當人還活著的時候,把你的有用的意識(或發明、發現等更有用的意識)用文字或影視等方式記錄下來,供活著的人應用或借鑑,就相當於你死而不亡。

  意識是腦分子的一種運動形式,徹底解決了困擾人們幾千年來肉體和靈魂的關係問題,也就是靈魂無法脫離肉體而存在,物質和精神在分子運動學面前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文/張雲江。(作者簡介:臨沂市產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獲國家專利14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發表論文及其它各類文章40餘篇。出版綜合類學術專著1部。代表作:《超人類文明》)。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量子物理學已證明意識永生
    首先,我們是意識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反駁近乎死亡的經歷,稱它們為大腦缺氧的產物。但是,當患者詳細描述其身體處於臨床死亡或昏迷狀態時、病房、病房外甚至醫院外面發生了什麼,這一事實又如何呢?但是物理學從本質上講並沒有帶來什麼新的東西:即使在2500年前,佛陀也說一切都由空虛組成。您可以在《心經》中閱讀有關此內容的內容,其中詳細介紹了物理學家現在可能想到的一切。因此,沒有必要談論科學與神秘主義之間的不和諧:也許它的第一個發展僅落後於第二個。而且,現代發現越來越使科學與古代文獻相協調。
  • 意識的本質是什麼?
    只有從意識的本質,更新,進步,境界的提升,才能解釋很多科學未解之謎。量子力學你無法想像兩個相隔幾億光年或者說任意距離的東西,當甲發生改變的同時,乙也會改變,這不符合能量傳遞,所以愛因斯坦一直認為甲乙當中會存在某種能量,它終其一生都沒有弄明白。
  • 物理學、哲學與現實,為什麼物理學無法解釋生命和意識?
    偉大的聖賢們向我們保證,現實本質上是數學的。柏拉圖認為,我們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只是構成現實幾何形式的影子。伽利略稱:「偉大的自然之書是用數學寫成的。」但為什麼一旦我們掌握了自然數和基本算術,大多數人就會覺得數學如此陌生呢?更符合格雷西的觀點的是,我們用來代表自然的方程式到底有多真實?如柏拉圖所堅持的,與自然一樣真實,甚至比自然更真實?
  • 物理學的統一:力的本質是什麼?
    物理學是研究自然界存在的力學現象及運動規律的學科,近代物理學已發現宇宙中的四種基本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上世紀,物理學家實現了前三種力的統一。如何將引力統一是新世紀的物理學難題。力是什麼嗎?
  • 揭秘人的意識和靈魂的本質
    一,人的意識本質是什麼?一個人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人的身體,一部分是人的思想意識。一個人區別另一個人關鍵的是思想意識的不同,而不只是人身體的差異,人的身體只是一個載體,身體的差異是次要的。自我意識是人靈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我的唯一性、我區別於別人重要的因素。這種認識主要是對自己的感覺【包括對外界的感覺,主要是來自於自己身體的感覺】加以分析、總結,再抽象成概念,進行描述。自我意識中最重要的一種是自我檢測意識。什麼是自我檢測,什麼是自我檢測意識?
  • 諾獎級猜想: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
    如果意識的本質真的是量子糾纏,Fisher的這一工作無疑是諾獎級猜想。本文來自新智元邀請的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電子學系副教授任全勝對量子腦理論等相關問題做了進一步解讀。意識的本質是量子糾纏嗎?Fisher是 IBM T. J. Watson 研究中心史上第一位訪問學者,隨後在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學系及Kavli理論物理學研究所工作。2007年,他暫時離開UCSB物理學系,以研究物理學家的身份加入了微軟Station Q實驗室。
  • 意識是量子物理學的體現?科學家猜想:未來或可實現心靈感應
    馮·諾依曼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認為人類的意識可能就是量子物理學的一種體現! 量子物理學其實很早就誕生了,早在20世紀初期,量子物理學就已經被完整的提出,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從宏觀角度轉變到了微觀角度
  • 從薛丁格的貓論疊加性、量子坍塌等本質源於意識進化造成的矛盾
    我認為這是意識工具化與意識固定化、系統化之間的矛盾。疊加性是一個數學上的概念,疊加性的本質是事物隨機性變化的數學描述。而波函數是意識工具化的結果,是隨機性在數學上的描述。所謂的疊加性、量子坍塌是意識固定化、系統化的結果,是一種觀念,是數學工具的「構件」。意識工具化可以描述我們的經驗,但是工具的構件有時卻不能與經驗一一對應。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
  • 意識是什麼?是物質、能量還是一種波呢?中國科學家解釋意識理論
    意識到底是什麼?是物質還是能量還是一種波呢?甚至意識到底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面困擾著科學界。有科學家認為界定意識的定義已經到達了神學與科學之間的邊界了,對無論是哲學還是物理學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 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無等價於有,我們所說的無和所說的有,本質上是相同的,有只是無的另一種隨機形態,或者說,存在和不存在都是隨機的事件,完完全全沒有任何邊界條件的真隨機,隨機出了「存在」和「不存在」,我們正在經歷「存在」的過程。從物理學意義上,這就到了極限了,能夠推導出0=1+-1,這就是物理學的極限。
  • 認識光子本質還是物理學前沿的難題
    可見:由於不能直接看得見光源電子在光傳輸電磁場中以不變光速運動的電磁橫波的真實物理,認識光子本質還是物理學前沿的難題.1.認識光子的本質仍然是當前物理學前沿的難題1、愛因斯坦是光量子、光子概念的提出者:「光子本能以光速運動,因為光子是正負電子相遇,湮滅了靜止質量,是純粹能量形態的質量湮滅體。」2、愛因斯坦又是現代物理學對光子本質提出質疑的第一人,晚年的愛因斯坦承認:「50年對光子本質的探究,沒有能夠接近光子的本質。
  • 三體問題可能改變物理學的基本本質
    我們可以預測什麼時候會發生日食,或者如何發射火箭將太空飛行器送往火星。反過來也一樣。通過觀察現在發生的事件,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了解過去發生了什麼。例如,我們可以觀察今天的星系運動,知道宇宙曾經處於我們稱之為大爆炸的熱緻密狀態。這是有可能的,因為物理學的一個特性被稱為時間對稱性。不管時間的方向如何,物理定律都是一樣的。
  • 意識到底是什麼?它是一種物質嗎?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明白了
    而生命的微觀本質雖然都有DNA等,但是不同的生命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目前都知道,生命大體可以分為非智慧生命和智慧生命,地球有數百萬種以上的各種生命,可是只有人類這一個智慧生命。那麼非智慧生命和智慧生命到底有什麼樣的區別呢?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人類其實也是由哺乳動物進化演化而來,從微觀角度來看,人類的DNA跟猴子等很多哺乳動物的DNA都是非常接近的,差距非常小。
  • 用物理學探索生命現象
    當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相遇時會激發怎樣的火花?二、意識與感知的物理學基礎。生命意識與感知現象是否具有物理學基礎?利用自然界基本元素(如電子)能否創造出意識和感知?1)若利用自然基本元素在物理學基礎創造出意識和感知,那麼,生命與普通物質的界限是什麼?如果宇宙具備生命體一樣的複雜性,它是否具有生命特徵,它是否可以被稱為生命?
  • 意識能從科學角度解釋嗎?意識可能是一種「物質」
    然而,意識形成問題與其他任何科學問題具有本質區別,其中一個原因是意識是不可觀察的,研究人員無法洞察一個人的內心,看到他們的感受和經歷,而且意識是動態變化的,如果我們只是從第三人稱角色進行觀察,我們根本沒有理由去假設意識是什麼。當然,科學家習慣於處理不可觀察的事物,例如:電子太小是看不見的。
  • 諾獎得主彭羅斯採訪記錄:談論他的量子意識物理學
    也許有的不太了解,彭羅斯在很大程度上還開創了意識的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 of Consciousness),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彭羅斯的量子意識理論。這一理論主要體現在他與神經學家斯圖爾特·哈梅羅夫所提出的著名的微管理論,以及他所出的幾本名著上,包括《皇帝新腦》、《意識的陰影》、《龐大、渺小、及人類意識》、《接近真實:宇宙法則導引》等。
  • 高維意識:三生萬物-生命本質的力量
    隨著意識頻率的提升,在不同的意識裡,我們將看見關於三生萬物的不同的面向及意義。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三生萬物吧。三生萬物,符合這三次元的立體世界。一代表點、二代表線、三代表面;各種面構成了這複雜繽紛的立體世界。
  • 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是什麼,什麼是全同性存在,誰又和誰全同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量子不確定性的哲學本質,它究竟是什麼?量子理論是20世紀科學進步產物,在量子力學的世界中,日常所見的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不確定性原理表明,我們在傳統的哲學理念中,根本無法找到首先應該確定的是什麼。物理學家們意識到,觀察者和系統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導致無法認定被觀察的物質系統是獨立存在的。這就是人們熟悉的「量子糾纏」。這些問題本質上首先涉及到什麼是真實的物質世界這樣一個基本而又重大的哲學問題。
  • 統一場論:意識與物理的統一
    智能產生意識,意識和物質之間有什麼聯繫?一直以來,科學家不能用物理學解釋意識現象,科學被分為研究自然的物理學和研究人體的生理學。探尋意識與物質的關聯,實現科學的統一。信息與能量的統一人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物質構造的物理腦(物質腦結構——能量);另一部分是意識感知現象(意識與思想——信息)。故而,人腦是實現信息與物質(能量)轉化的系統。
  • 參與性宇宙假說之宇宙有意識嗎?存在的本質是什麼?
    更狠一點的,甚至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宇宙和人類一樣,是有意識的生命體。科學家表示,基於意識連接和量子力學,自我意識始於大腦中的量子事件,並把我們的思維和宇宙連接。很多科學家都接受這種基於量子力學的宇宙意識。很難想像人類的意識是否只是宇宙這顆大腦微乎其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