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會看到很多類似「誰能解釋一下量子態的人被看了後就會塌縮,完全想不通啊?」這樣的疑問。薛丁格的貓大家都知道,我在文章《愛因斯坦誕辰日思考:薛丁格的貓與量子力學的可證偽性》和《薛丁格貓中的疊加性和相對論中的四維時空真的存在嗎?》中也闡述過。我認為這是意識工具化與意識固定化、系統化之間的矛盾。
疊加性是一個數學上的概念,疊加性的本質是事物隨機性變化的數學描述。而波函數是意識工具化的結果,是隨機性在數學上的描述。所謂的疊加性、量子坍塌是意識固定化、系統化的結果,是一種觀念,是數學工具的「構件」。意識工具化可以描述我們的經驗,但是工具的構件有時卻不能與經驗一一對應。這樣的例子其實很多。
有人說科學的極致是唯心,我看純屬胡說,因為根本沒有弄清科學是什麼,也沒有弄清科學中的概念是什麼。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科學的本質是一種經驗類認知,而科學理論,是一種意識工具化下的經驗認知工具。
微觀領域的物質具有波粒二象性,表現在空間分布和動量都是以一定概率存在的,比如「電子云」,我們稱之為波函數。有很多解釋說「當我們用物理方式對其進行測量時(同時必然對其幹擾),物質隨機選擇一個單一結果表現出來。」我認為,這裡的「測量」,也是在思想中的測量,真實的測量更加幹擾了這些概念的數值,真實的測量不具有實際意義。在思維上,因為動量等概念(觀念)是我們傳統觀念下的產物,而描述隨機性的整個關係式作為經驗的描述,是使用了這些概念(觀念)作為基本「構件」。從這一點上說,量子坍塌與測量沒有關係。是意識觀念化與意識工具化矛盾的結果。
著名科學家、1979年諾獎得主、物理學標準模型的奠基者之一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就轉入了他近年來對量子力學基本概念的新的思考。他曾經同大多數物理學家一樣,認為量子力學只要實用就夠了,無需深入探討其基本概念和含義,但最近,他對量子力學的各種詮釋越來越不滿意,呼籲科學家發明新的理論來解釋一些存在已久的問題。
類似的例子其實很多。其實狹義相對論時空觀就是意識觀念化與意識工具化矛盾下的新生的理論。早在愛因斯坦之前,經驗的數學工具化早已出現,如洛倫茨變換,人們以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對此十分不解。愛因斯坦則以實驗(經驗)事實為基準,改變了時空觀,可以說是已經實現對經驗的意識工具化之後,再反過頭來對工具的「構件」進行重新整理(即相對論時空觀),以適應意識工具化的結果。
按照這一思路,未來時代,下一個愛因斯坦出現之前,當有重大的實驗和觀測結果之時,在人類的科學家按照傳統觀念無法理解困惑中,作為科學家的人或許還來不及分析,人工智慧就已經快速通過自我的組合運行整理出了「經驗公理化理論」。而人的工作,則是後期反過頭來對這種由人工智慧運行整理出來經驗基礎上的意識工具化再做意識固定化、系統化,即將工具的「構件」概念化,或全新概念,或修正傳統概念,這些工作,其實都是觀念上的內容變革。
人類的技術發展,人工智慧正在突飛猛進般發展(包括量子計算機和雲計算技術的發展),通過人工智慧實現將經驗(實驗和觀測結果)數學工具化指日可待。我們學到的牛頓時空觀以及相對論時空觀都僅僅只是今天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時空觀都不是本質(觀念),本質是經驗公理化思路。沿著這種思路,將來完全有可能實現機器運行推演出的「經驗公理化工具」,科學理論是一種經驗認知工具,本質是工具。所有觀念(包括概念)都其實不具有實際意義,只具有理解、解釋經驗的作用,以及規範個人和群體的作用。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已籤約維權機構,版權所有,違權必糾。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