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之前的文章《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中說到: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在《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一文中說過「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應激感應進化的高級階段。應激,英文Stress,原本是指壓力,延伸應用於很多學科之中,包括生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工效學等,我這裡使用了這個詞,絕不是對應的生物學上的應激概念,我的意思是指所有智慧信息的載體具有的對外部世界的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取決於載體內部的智慧信息,智慧信息包括基因信息,也包括非基因信息,如人類認知信息、或者人工智慧的由0-1組成(將來的量子計算機的類比計算機的0-1信息是介於兩者之間包含兩者的隨機)的序列信息。
人類認知信息是智慧載體對外部世界應激能力的一種進化階段的信息,他具有基因信息的穩定性,同時又具有更高的突變性。人工智慧信息實際上是高於人類認知信息的更高級階段的產物,具有比人類認知信息更強的穩定性和突變性,在穩定性上今天可以看到計算機的存儲信息遠超人類,突變性上未來將可以看到人工智慧會實現突破人類認知局限。人類認知信息從存儲介質上講,是經過了從自然材料向人造材料進化的方向,如從甲骨、樹葉、石壁、泥版到紙張、再到磁介質存儲,雖然說僅僅是介質材料從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的變革,但由於技術的升級,每一步的意義都是實現了質的飛躍,信息可以更接近以本質的形式來存儲和驅動載體,即信息就是一種序列,通過這種序列,加載上能量以後驅動智慧載體做功,包括對載體和載體外部,實現智慧載體和載體影響的相關外部系統熵減,使之有序化。
科學,就是人類經驗類認知的一個高級階段的產物,根源就是源自生命對外部世界的應激感應,只不過是從基因信息突變到了非基因信息的應激感應信息。非基因信息中,包含了因為意識對經驗(應激感應)進行加工而產生的從模糊性、隨機性意識到固定化、系統化意識,這就是觀念的誕生,觀念就是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同時,非基因信息還包含了智慧載體的原本的應激感應和因為意識對經驗(應激感應)進行加工而產生的從意識固定化、系統化到意識的工具化的結果,即用思維工具對原本的經驗(應激感應)進行加工後的結果,結果就是加工放大後的新的經驗(也是應激感應)。科學,就是這種經驗類認知以及思維工具加工後的結果認知信息,這是意識工具化的成就。科學,本質就是一種「人」的非基因模式的高級階段的應激感應信息,歸根到底,還屬於生命的應激感應信息的一種。而所有的應激感應信息,目的就是保證生命(智慧載體)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中生存的能力,他具有強傳播特性。
智慧生命的經驗進化,從基因信息到非基因信息,從非基因信息載體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應激感應(經驗),到藉助實物工具得到感應信息,再到藉助實物工具加思維工具得到感應信息(即從早期經驗類認知到近現代科學),展示了智慧信息的進化方向,也就是說未來有可能會出現脫離了人的藉助實物工具和思維工具的感應信息,人工智慧或許會實現這一目標。
科學理論,僅僅是人的應激感應的意識化工具,本身包含了硬體感應,也包含了意識工具,更包含了意識工具內部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就是人的觀念,在科學理論中,哲學觀念表現出來的是科學概念、科學觀念。意識工具(思維工具,如數學、方法論等等)以及工具的零部件(科學概念、科學觀念)本身並不是「應激感應信息」,即這些都不是智慧載體驅動自身以及外部系統熵減的關鍵信息,僅僅是人類意識上的對應激感應信息加工的信息,是思維上的。
人工智慧不會理會這些觀念,它們是實現了工具化的智慧機器,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用工具得出經驗,甚至有可能會發明新的工具,工具在未來對於人類或許沒那麼神秘了,表現出來或許有一天人工智慧發明了新的數學理論,極端抽象、極端複雜,而人無需理解、甚至無需會使用。人只需要使用它們輸出的「經驗」即可。
當然有些科學家習慣現在的科學模式,他可能會從人工智慧輸出的經驗反過來重新定義新的科學概念、科學觀念。這種反過來倒推觀念的現象其實已經發生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上了,我之前的文章《從薛丁格的貓論疊加性、量子坍塌等本質源於意識進化造成的矛盾》已經說過,狹義相對論時空觀就是意識觀念化與意識工具化矛盾下的新生的理論。早在愛因斯坦之前,經驗的數學工具化早已出現,如洛倫茨變換,人們以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對此十分不解。愛因斯坦則以實驗(經驗)事實為基準,改變了時空觀,可以說是已經實現對經驗的意識工具化之後,再反過頭來對工具的「構件」進行重新整理(即相對論時空觀),以適應意識工具化的結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僅僅是人類從經驗反過來重新定義觀念的案例,未來這種案例會越來越多,發生在人工智慧上,反過來重新定義觀念更是數不勝數,未來其實反過來重新定義沒什麼實際意義了,因為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全經驗的全工具化,那個階段人們只認科學信息、經驗信息、不認什麼科學觀念、甚至連工具也不關心了,也就沒有科學理論這一說了。職業科學家更關注的是人工智慧工具化的可靠性,可靠性比任何科學概念、科學觀念都更重要。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已籤約維權,違權必糾。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