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智慧生命的經驗進化之旅

2021-01-09 探索貓百家號

我在之前的文章《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中說到: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在《深度總結:科學的本質是什麼?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一文中說過「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應激感應進化的高級階段。應激,英文Stress,原本是指壓力,延伸應用於很多學科之中,包括生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醫學、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工效學等,我這裡使用了這個詞,絕不是對應的生物學上的應激概念,我的意思是指所有智慧信息的載體具有的對外部世界的感應能力,這種感應能力取決於載體內部的智慧信息,智慧信息包括基因信息,也包括非基因信息,如人類認知信息、或者人工智慧的由0-1組成(將來的量子計算機的類比計算機的0-1信息是介於兩者之間包含兩者的隨機)的序列信息。

人類認知信息是智慧載體對外部世界應激能力的一種進化階段的信息,他具有基因信息的穩定性,同時又具有更高的突變性。人工智慧信息實際上是高於人類認知信息的更高級階段的產物,具有比人類認知信息更強的穩定性和突變性,在穩定性上今天可以看到計算機的存儲信息遠超人類,突變性上未來將可以看到人工智慧會實現突破人類認知局限。人類認知信息從存儲介質上講,是經過了從自然材料向人造材料進化的方向,如從甲骨、樹葉、石壁、泥版到紙張、再到磁介質存儲,雖然說僅僅是介質材料從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的變革,但由於技術的升級,每一步的意義都是實現了質的飛躍,信息可以更接近以本質的形式來存儲和驅動載體,即信息就是一種序列,通過這種序列,加載上能量以後驅動智慧載體做功,包括對載體和載體外部,實現智慧載體和載體影響的相關外部系統熵減,使之有序化。

科學,就是人類經驗類認知的一個高級階段的產物,根源就是源自生命對外部世界的應激感應,只不過是從基因信息突變到了非基因信息的應激感應信息。非基因信息中,包含了因為意識對經驗(應激感應)進行加工而產生的從模糊性、隨機性意識到固定化、系統化意識,這就是觀念的誕生,觀念就是意識的固定化、系統化;同時,非基因信息還包含了智慧載體的原本的應激感應和因為意識對經驗(應激感應)進行加工而產生的從意識固定化、系統化到意識的工具化的結果,即用思維工具對原本的經驗(應激感應)進行加工後的結果,結果就是加工放大後的新的經驗(也是應激感應)。科學,就是這種經驗類認知以及思維工具加工後的結果認知信息,這是意識工具化的成就。科學,本質就是一種「人」的非基因模式的高級階段的應激感應信息,歸根到底,還屬於生命的應激感應信息的一種。而所有的應激感應信息,目的就是保證生命(智慧載體)在複雜的外部環境中生存的能力,他具有強傳播特性。

智慧生命的經驗進化,從基因信息到非基因信息,從非基因信息載體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應激感應(經驗),到藉助實物工具得到感應信息,再到藉助實物工具加思維工具得到感應信息(即從早期經驗類認知到近現代科學),展示了智慧信息的進化方向,也就是說未來有可能會出現脫離了人的藉助實物工具和思維工具的感應信息,人工智慧或許會實現這一目標。

科學理論,僅僅是人的應激感應的意識化工具,本身包含了硬體感應,也包含了意識工具,更包含了意識工具內部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就是人的觀念,在科學理論中,哲學觀念表現出來的是科學概念、科學觀念。意識工具(思維工具,如數學、方法論等等)以及工具的零部件(科學概念、科學觀念)本身並不是「應激感應信息」,即這些都不是智慧載體驅動自身以及外部系統熵減的關鍵信息,僅僅是人類意識上的對應激感應信息加工的信息,是思維上的。

人工智慧不會理會這些觀念,它們是實現了工具化的智慧機器,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用工具得出經驗,甚至有可能會發明新的工具,工具在未來對於人類或許沒那麼神秘了,表現出來或許有一天人工智慧發明了新的數學理論,極端抽象、極端複雜,而人無需理解、甚至無需會使用。人只需要使用它們輸出的「經驗」即可。

當然有些科學家習慣現在的科學模式,他可能會從人工智慧輸出的經驗反過來重新定義新的科學概念、科學觀念。這種反過來倒推觀念的現象其實已經發生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上了,我之前的文章《從薛丁格的貓論疊加性、量子坍塌等本質源於意識進化造成的矛盾》已經說過,狹義相對論時空觀就是意識觀念化與意識工具化矛盾下的新生的理論。早在愛因斯坦之前,經驗的數學工具化早已出現,如洛倫茨變換,人們以傳統的時間與空間的觀念對此十分不解。愛因斯坦則以實驗(經驗)事實為基準,改變了時空觀,可以說是已經實現對經驗的意識工具化之後,再反過頭來對工具的「構件」進行重新整理(即相對論時空觀),以適應意識工具化的結果。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僅僅是人類從經驗反過來重新定義觀念的案例,未來這種案例會越來越多,發生在人工智慧上,反過來重新定義觀念更是數不勝數,未來其實反過來重新定義沒什麼實際意義了,因為人工智慧可以實現全經驗的全工具化,那個階段人們只認科學信息、經驗信息、不認什麼科學觀念、甚至連工具也不關心了,也就沒有科學理論這一說了。職業科學家更關注的是人工智慧工具化的可靠性,可靠性比任何科學概念、科學觀念都更重要。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已籤約維權,違權必糾。如轉載請私信 @探索貓微博。歡迎直接轉發。

相關焦點

  • 哲學與科學到底是什麼關係?哲學對科學起到了什麼作用?
    科學是與哲學是完全不同的認知模式。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給科學總結一個公式,就是:科學=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生命科學領域的通關之旅
    生命科學領域的通關之旅CZ @ 2020.10.28 14:07:23通關!生命科學的研究,本質上應該可能是一場通關之旅,即弄清楚生命世界的本質和意義!一旦弄清楚了生命世界、生物系統的本質和意義的話(尤其是從生命起源與進化的角度看過來、從動機進化論的角度看過來),那麼,就基本上找到了通往打開自然界之中生命系統神秘面紗的大門和鑰匙,其前方,必將是無盡的思想寶藏,是真善美的化身,是真理、善良與美麗的化身,而不再是此前令人痛苦、慢病、犯罪和戰爭的殘酷與無奈!
  • 宇宙生命進化的7個階段
    在一個子時期,有相當明確的進化形式和明確的進化目標。當經過所有的7個子時期,這些需要成百上千萬年,然後一個主要的階段結束。精神生命是完全與性別無關的,只有有機物才有性別之分,以保障繁殖的需要。但是有機生命像精神生命一樣,完全受重生法律所控制,以確保從兩個方面都得到進化。因此,每個人類生命都必須經歷7個主要的階段或者主要時期和7個從階段或子階段。
  • 植物的生命智慧——進化論的盲點
    植物,按照我們現有的對生命的認識,是沒有任何智慧的,連神經系統都沒有,那更談不上任何智力上的東西了。我們可以任意地對待植物,植物都不會有任何反應,看起來植物和智慧實在難以聯繫起來。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植物的很多行為都體現了其內在智慧,而這是進化論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觀點所無法忽視的。
  • 駁傳統客觀存在論,論科學並非是客觀存在的某種規律
    這個定義無形中先驗的決定了一個「客觀存在」,這本身就並不科學,是一種哲學觀念,或者明確的說就是一種觀念類認知。科學的核心定義應該是經驗類認知,而不是觀念類認知,一種意識從隨機性模糊性到固定化系統化,再到工具化下的經驗類認知。科學與古老的經驗類認知以及生命對外部的應激感應是同源的,是生命對外界應激感應的高級階段。
  • 意識的進化即智慧的進化,就是一個信息熵減的過程
    意識的起源,源自對光的感應,人的自由意志也是源於量子。即使外部的刺激並非是電磁波,如機械刺激或者化學刺激,但都通過生命體內的功能機制轉換成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這個理解以後也會用到人工智慧上。上述所說的多個量子造成的信息熵減,實際上人類的觀念以及直接反應,甚至其他生命也具有同樣的功能。人類的觀念,實際上就是信息熵減信息,無論是簡單的還是系統的,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甚至是科學觀念,都具有信息熵減的性質。按照還原論,這些都是多個量子綜合效應。
  • 從生命起源到當代人類,全新定義科學是什麼?
    我們今天所說的科學,有兩個層面:一個是狹義上的科學,其實就是科學理論的簡稱;還有一個是廣義上的科學,是人類群體性意識形態上的。1、狹義上的科學,就是科學理論的簡稱,是群體性感應信息的意識工具化。科學的三個關鍵詞:群體性、感應信息、意識工具化,少了任何一個關鍵詞,都不是科學。
  • 「高等生命」催生了地球生命進化
    對於地球生命進化,人們已經談了很多,給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但是其思想都是一樣的,那就是進化是必然的,既然是必然的,那到底是什麼催生了進化呢,生命的原始意義是什麼?小編冥思苦想,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催生進化的可能就是
  • 有機體
    細胞學說論證了整個生物界在結構上的統一性,以及在進化上的共同起源。細胞學說間接闡明了生物界的統一性。這一學說的建立推動了生物學的發展,並為辯證唯物論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學依據。革命導師恩格斯曾把細胞學說與能量守恆和轉換定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並譽為19 世紀三大最重大的自然科學發現。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為什麼說四維時空、量子疊加態等科學觀念幾千年後都是迷信
    我一直認為科學和科學理論是兩回事,但是的確是非常多的人將科學理論當作科學。科學理論,是人類經驗認知的工具,是人類從意識工具化角度對外界應激感應的思維加工,如果加工後的結果被應激感應再次檢驗,則可以說這個科學理論工具是部分可靠的;而科學,是一種高級階段的經驗認知,源自生命對外界的應激感應。從意識進化角度看人類各個階段主流認識,思路就會清晰起來。
  • 生命的追問 | 人類到底是進化而來,還是退化而來?
    自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提出以後,人類是遵循科學原理進化而來,還是如宗教和瑜伽學以及我們生命學所說,是退化而來?進化論者一直在努力說服退化論者,認為退化論者所執的觀念是荒唐的,是缺少「科學」依據的;退化論者則一直堅持認為進化論是膚淺的、獨斷的。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幾個世紀,可謂曠日持久。
  • 從宇宙智慧和認知原理談宗教、哲學、科學之間的關係
    >4、觀念的主要作用是對經驗的思維意義上的解釋和分析,對個人和人類社會具有精神上的引導、規範作用5、科學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以經驗主導的認知)已經明確說明了,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本質上是一種經驗類認知,或者說是以經驗主導的認知,因為還有科學觀念部分。
  • 星際爭霸2銀河系編年史蟲族篇:生命的進化之旅
    本文就是繼神族之後有關蟲族的篇章:蟲族是如何一步步進化成為高級生物,又是如何踏上徵服星際之路的。這次他們放棄了原來的創造完美物種的設想,而是把重心轉向創造「生命純粹性」。為了能夠以最大程度控制這個種族,他們就近選擇了這個行星上的生命——蟲族。
  • 認識生命—從靈魂到科學 | 進化的歷史003
    後來西方科學逐漸發展起來,有人提出了「活力論」。認為構成生命的是某些特殊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它們只存在於活的生物體體內。這種理論比靈魂說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因為它至少給了科學檢驗的機會。1944年一位大物理學家薛丁格出版了一本書——《生命是什麼》。他站在物理學的角度來闡釋物理學定律與生命現象之間的關係。試圖解答生命現象不是超然於自然之外的,它也是符合物理學定律的。
  • 人類為何無法製造生命?因為生命太過複雜,智慧生命就更是如此
    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也可以說是一部製造史,人類逐步製造出更為複雜和便捷的工具,製造出亭臺樓閣,而在科學誕生之後,人類的製造更是邁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人類開始製造出各種複雜的電子設備,開始製造能夠擺脫地球引力束縛的太空飛行器,然而自始至終,有一件事物是人類無法製造出來的,那就是生命。
  • 施一公: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
    本文為施一公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02 科學如何應對生命挑戰我們生命的歷程飽受挑戰,有很多來自於疾病,其中三類疾病和人類有很大關係。1 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最重要的殺手,僅在中國每年就有303萬人死於心血管疾病,佔32%。
  • 科學家猜測,外星智慧生命可能有五大特徵,人類的認知能力有限
    可是高級智慧生命有可能會拋棄這種語言交流方式,而採取更加高級的模式:腦電波交流,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心靈感應。聲音語言交流的限制有很多,比如聲帶出現了問題,可能就成為啞巴,無法跟別人進行聲音交流。而且聲音語言交流的速度有限,因為聲音的傳播速度只有每秒34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