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進化即智慧的進化,就是一個信息熵減的過程

2020-12-03 探索貓百家號

意識的起源,源自對光的感應,人的自由意志也是源於量子。即使外部的刺激並非是電磁波,如機械刺激或者化學刺激,但都通過生命體內的功能機制轉換成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這個理解以後也會用到人工智慧上。

假如說第一個具有生命屬性的「東西」,僅僅具有吸收外部物質和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感應電磁波,那這個生命屬性的「東西」還不具備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也就是說還不能稱之為生命。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其實也是來自於量子,這就是量子自由意志帶來的結果,是較多個量子自由意志綜合的結果,即較多個量子的綜合效應實際上是達到了信息熵減的作用,在對外界的作用上表現出來就是物理熵減。

上述所說的多個量子造成的信息熵減,實際上人類的觀念以及直接反應,甚至其他生命也具有同樣的功能。人類的觀念,實際上就是信息熵減信息,無論是簡單的還是系統的,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甚至是科學觀念,都具有信息熵減的性質。按照還原論,這些都是多個量子綜合效應。

假如按照意識信息的進化來分析整個進程,我想可以是這樣的:

首先,最古老的原始生命具有了感光能力,也就是它的肌體裡具有了感應光量子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感應光量子和感應其他能量不一樣的是可以將外部刺激變成信息。假如說它只能感應如光的衍射中的光斑,光的幹涉條紋中的明亮部分的能量,這些能量都不是信息的能量,這種感應就不會誕生生命的基本特徵「驅使它所影響的環境熵減」的能力。所以說,感應光量子是生命的第一個飛躍式發展,也可以說生命具有了第1類意識。

之前有個網友一直在問「非信息能量」是什麼?我想他其實根本不知道信息是什麼。

從第1類意識進化到第2類意識,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時間,因為第1類意識只能感應外部信息,但又不能存儲這些信息。第2類意識就是將第1類意識信息存儲起來。生命在進化,肌體內的量子比特(應該是某種器官內的量子比特)細分出一種只負責感應信息,另一種負責存儲信息。負責感應信息的量子比特應該是游離狀態的,也就是它們隨時接受外部的感應而形成信息;負責存儲的量子比特不會輕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響,它們的自旋序列是穩固的。這樣游離態量子比特就具有了不僅能隨時感應到外部進來的信息,其實也隨時感應到存儲量子比特的信息,感應到外部信息我們可以理解,感應到已存儲的信息,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感覺到的個體意識,也包括夢境。

第2類意識是一段一段的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這時又產生了新的功能,即將這些一段一段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再「連結」起來,連結的模式應該還是通過游離的量子比特,因為游離的量子比特不僅隨時感應著外部信息,還隨時感應著已經存儲的信息,即不時的產生出「意識」,這些意識有時將原本固化的一段一段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突然」連結起來形成更長段的信息(這個連結就是量子糾纏的形式),這就是「靈感」,靈感的產生就是游離量子比特的功能。另外一段一段的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和另外一段一段信息也有某種自旋序列的一致性、順序性,這就是邏輯上的「連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意識的進化趨勢就是量子比特序列加長、信息內容加大的進程,但這個加長、加大不是任意加長、加大的,有一個準則,那就是雖然信息鏈加長了,但總的信息熵卻減小了。如果隨意將固化的存儲信息序列「硬性綁定」在一起,可能結果並不是信息熵減,而是熵增,則就不能對生命外部環境造成物理熵減,這就不是生命的特徵。這種「捆綁」就是垃圾信息。

按照這個進化進程分析,意識的進化,也就是智慧的進化,其實是一個信息熵減的過程。智慧的高低,可以用對外界造成的物理熵減來量化。目前的人類,可以影響整個地球以及開始影響地球周邊的外太空,這就是整個人類智慧的能力。

其他星球的外星人,可能也有,並且影響能力還超過地球人類。如果有影響整個宇宙進程的智慧,那得是多牛的智慧啊!如果有那種智慧,我們人類以現有的水平也應該能感應得到。

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應該是存儲的一段一段的量子比特序列很多,即存儲的內容很多,另外就是具有快速將存儲的一段一段的信息「連結」起來的能力,這個速度越快,智慧程度越高。另外還有連結起來的更長的序列為基礎,再逐漸拉起「意識信息網」的能力,並且具有非局域性,也就是說某一處的信息序列,可能會與較遠處的量子比特信息序列快速「接」起來。這倒是有點像糾纏的時空網的性質。想到這,難道說宇宙時空也是一個超級大腦嗎?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各種合作。

相關焦點

  • 進化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進程丨物種突變、認知爆發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進化論是否支撐地球生物演變的全部過程?說一下我的觀點:進化論,並不是只強調「內因」,也同時強調「外因」。原本無機物的世界,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高分子有機物。而高分子有機物,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了RNA,RNA就已經具有了「亞宏觀尺度下的熵減」能力,這就是生命的出現。進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熵減能力的進化。抽象出來,進化論本質就是熵減能力如何加強的過程。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熵的含義:熵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物理學,用於度量一個熱力學系統的無序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智慧生命的經驗進化之旅
    我在之前的文章《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中說到: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
  • 以生物進化為藍本,熵減為核心價值,探索未來人類社會形態
    符合熵減規律的選舉方式選舉中上屆政府也擁有一定選票,與選舉人共同投出下屆政黨,維持一定程度的社會政策延續性。新政黨需要比舊政黨足夠優秀,可以推動社會長遠進步,足以抵消短期政黨更替導致社會的熵增。如果兩黨效果差不多,不如不換。美國兩黨輪替撕裂社會,導致熵增,影響國家長遠發展。
  • 熵增和熵減的共同趨勢決定了人類認知必然會在基因信息基礎上誕生
    看到一個問題,問為什么女生理科不好?女生學不好理科,或許有生物學上的原因。女性承擔著基因傳遞的主要工作,所以要保證人類遺傳的穩定。而認知是不穩定的「智慧信息」,由男性承擔。我一直在說,人的認知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
  • 熱力學熵:進化論
    或者我們從另一個方面來考慮這個問題,達爾文指出的進化方向其實是從無序到有序的變化;特別是咱們人類,有序得堪稱藝術品。但如果用熵的觀點來說,生物進化是個熵減小的過程。事實上,一個生命體的成長也正是進化之路的縮影,而這個過程仍然是熵減小的。聽起來似乎不對,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熵不會自發減小;那麼這是否意味著進化論和熱力學第二定律之間存在矛盾呢?
  • 再從朱清時院士提過的「麥克斯韋妖」,談意識產生的根源
    除非外面提供光亮,它才有可能看清楚並正確控制閥門,從而增加系統的有序性並使熵減少,即熵減過程必須伴隨著能量的消耗。注意,布裡淵提出的信息熵理論,麥克斯韋妖就是藉助外界的光,同時熵減過程伴隨能量消耗。兩種智慧信息的特徵,或許是一個本質:對光量子的雙向感應,即不僅能夠「接受」光量子,還能夠「影響」光量子自旋信息。這種雙向性也符合量子理論,即量子運動由觀測產生(觀測就是最初級的意識),意識由量子塌縮產生,這是雙向的。由最初級的意識,再由此進化出三個層次:無條件應激反應、條件反射、意識信息糾纏網絡。人類最高智慧來自糾纏網絡,具有腦全息特徵。
  • 大腦複雜性的進化:一個關於空間、時間和熵的故事
    摘要/Abstract大腦是如何進化成的複雜系統的,他在未來會走向何方?大腦的存在對現有的理論提出了這樣一個挑戰,眾所周知,熵不可避免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這通常與無序性和簡單性有關*。我們發現進化是一個熵進化的過程:結構的建立(即生命的產生)促進了熵的增加。
  • 國信證券給予海大集團買入評級 熵減激發活力 進化塑造成長
    原標題:國信證券給予海大集團買入評級,熵減激發活力,進化塑造成長   國信證券
  • DEPCO:開啟負熵進化
    DEPCO:開啟負熵進化能量轉換會讓系統的混亂度增加,熵就是系統的混亂度。轉換的能量越大,創造出來的新狀態就會越多。高能量系統不如低能量系統穩定,不僅因為前者更容易發生能量轉換,還因為在轉化過程中會創造出更多的狀態(即更多的熵)。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那什麼是熵增定律呢?其實就是這種熵(混亂度)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1)假如一個孤立系統沒有外力做功,則它會越來越亂(熵越來越大)。 例:如果房間無人打掃,只會越來越亂(無序化)。
  • 意識進化史,就是人類認知史,即巫術、宗教、哲學、科學的由來
    人類主流認知體系是人類意識從模糊化、隨機化(原始經驗)到固定化、系統化(宗教、哲學),再到意識工具化(近現代科學)的過程。與作為人的個體從誕生、成長的意識進化走的是同樣的過程。而科學理論的誕生,也是同樣的從靈感突現到觀念系統化,再到工具化過程。
  • 既然宇宙的熵在增加,為什麼生物還會進化?
    為了證明進化論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提出了這個想法。然而,這種現象產生是因為有人對熱力學第二定律存在誤解,而且實際上,進化論並不與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相牴觸。熱力學第二定律簡單地來說就是封閉系統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熵是一個具有精確物理定義的科學術語,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可以把它認為等同於無序。
  • 缸中之腦:意識是信息的創造者
    人類從基因信息飛躍到用非基因進行智慧信息的傳播,但是核心不會變:確保智慧信息具有群體性的穩定性,因為非基因信息更具突變性,所以群體性的必須保證的約束條件之一。很多類似悖論其實就是個體感應與群體感應之間的矛盾而產生。
  • 產品思維大有可為:打造熵減的動力之源
    熵實際上是對一個體系、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做出衡量的一個指標。 1. 熵有三個指標 1)熵增 混亂程度便意味著不確定性,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系統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為「熵增」。
  • 從信息的複製和變異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老子的「三生萬物」
    宇宙最基本信息是量子比特序列。構成弦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的不同序列組合形成了量子信息,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信息;生命載體DNA內蛋白質的不同序列組合,構成了地球生命的基因的智慧信息;人類認知可以化為0-1的不同排列組合,構成了非基因的智慧信息。信息決定著外在有形物質,而智慧信息具有驅使自身及相關系統熵減的能力,並且使得外部環境與智慧載體內信息具有幾何上的相似性。
  • 生命與熵的抗爭 | 進化的歷史017
    熱力學第二定律認為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熵不會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簡單講孤立系統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如果細胞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它不與環境發生能量交換那它內部的混亂程度一定會增加,也就是最終會死亡。
  • 進化的方向——重拾拉馬克用進廢退思想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熱力學如何解釋進化論:最大化熵產生原理驅動下的自然選擇
    使用熱力學定律來解釋自然選擇和生命本身   表面上看,進化論和熱力學似乎是相互矛盾的。最明顯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系統都會傾向於達到熵的最大值,這意味著系統的秩序和可用能量均為最低水平。在一個封閉的房間裡打開一瓶香水,最後香氣也會消散,而有機體通常會儘量避免氣味的消散,也就是所謂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