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的起源,源自對光的感應,人的自由意志也是源於量子。即使外部的刺激並非是電磁波,如機械刺激或者化學刺激,但都通過生命體內的功能機制轉換成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這個理解以後也會用到人工智慧上。
假如說第一個具有生命屬性的「東西」,僅僅具有吸收外部物質和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感應電磁波,那這個生命屬性的「東西」還不具備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也就是說還不能稱之為生命。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其實也是來自於量子,這就是量子自由意志帶來的結果,是較多個量子自由意志綜合的結果,即較多個量子的綜合效應實際上是達到了信息熵減的作用,在對外界的作用上表現出來就是物理熵減。
上述所說的多個量子造成的信息熵減,實際上人類的觀念以及直接反應,甚至其他生命也具有同樣的功能。人類的觀念,實際上就是信息熵減信息,無論是簡單的還是系統的,無論是宗教的還是哲學的,甚至是科學觀念,都具有信息熵減的性質。按照還原論,這些都是多個量子綜合效應。
假如按照意識信息的進化來分析整個進程,我想可以是這樣的:
首先,最古老的原始生命具有了感光能力,也就是它的肌體裡具有了感應光量子的能力,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感應光量子和感應其他能量不一樣的是可以將外部刺激變成信息。假如說它只能感應如光的衍射中的光斑,光的幹涉條紋中的明亮部分的能量,這些能量都不是信息的能量,這種感應就不會誕生生命的基本特徵「驅使它所影響的環境熵減」的能力。所以說,感應光量子是生命的第一個飛躍式發展,也可以說生命具有了第1類意識。
之前有個網友一直在問「非信息能量」是什麼?我想他其實根本不知道信息是什麼。
從第1類意識進化到第2類意識,經過了非常漫長的時間,因為第1類意識只能感應外部信息,但又不能存儲這些信息。第2類意識就是將第1類意識信息存儲起來。生命在進化,肌體內的量子比特(應該是某種器官內的量子比特)細分出一種只負責感應信息,另一種負責存儲信息。負責感應信息的量子比特應該是游離狀態的,也就是它們隨時接受外部的感應而形成信息;負責存儲的量子比特不會輕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響,它們的自旋序列是穩固的。這樣游離態量子比特就具有了不僅能隨時感應到外部進來的信息,其實也隨時感應到存儲量子比特的信息,感應到外部信息我們可以理解,感應到已存儲的信息,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感覺到的個體意識,也包括夢境。
第2類意識是一段一段的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這時又產生了新的功能,即將這些一段一段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再「連結」起來,連結的模式應該還是通過游離的量子比特,因為游離的量子比特不僅隨時感應著外部信息,還隨時感應著已經存儲的信息,即不時的產生出「意識」,這些意識有時將原本固化的一段一段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突然」連結起來形成更長段的信息(這個連結就是量子糾纏的形式),這就是「靈感」,靈感的產生就是游離量子比特的功能。另外一段一段的固化的量子比特序列信息和另外一段一段信息也有某種自旋序列的一致性、順序性,這就是邏輯上的「連結」。
從以上可以看出,意識的進化趨勢就是量子比特序列加長、信息內容加大的進程,但這個加長、加大不是任意加長、加大的,有一個準則,那就是雖然信息鏈加長了,但總的信息熵卻減小了。如果隨意將固化的存儲信息序列「硬性綁定」在一起,可能結果並不是信息熵減,而是熵增,則就不能對生命外部環境造成物理熵減,這就不是生命的特徵。這種「捆綁」就是垃圾信息。
按照這個進化進程分析,意識的進化,也就是智慧的進化,其實是一個信息熵減的過程。智慧的高低,可以用對外界造成的物理熵減來量化。目前的人類,可以影響整個地球以及開始影響地球周邊的外太空,這就是整個人類智慧的能力。
其他星球的外星人,可能也有,並且影響能力還超過地球人類。如果有影響整個宇宙進程的智慧,那得是多牛的智慧啊!如果有那種智慧,我們人類以現有的水平也應該能感應得到。
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應該是存儲的一段一段的量子比特序列很多,即存儲的內容很多,另外就是具有快速將存儲的一段一段的信息「連結」起來的能力,這個速度越快,智慧程度越高。另外還有連結起來的更長的序列為基礎,再逐漸拉起「意識信息網」的能力,並且具有非局域性,也就是說某一處的信息序列,可能會與較遠處的量子比特信息序列快速「接」起來。這倒是有點像糾纏的時空網的性質。想到這,難道說宇宙時空也是一個超級大腦嗎?
本文由探索貓原創,版權所有。探索貓尋各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