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一個問題:進化論是否支撐地球生物演變的全部過程?說一下我的觀點:進化論,並不是只強調「內因」,也同時強調「外因」。
原本無機物的世界,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高分子有機物。而高分子有機物,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了RNA,RNA就已經具有了「亞宏觀尺度下的熵減」能力,這就是生命的出現。
進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熵減能力的進化。抽象出來,進化論本質就是熵減能力如何加強的過程。
熵減能力加強,都是原本所影響範圍內形成了一個「群體性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受外部因素,如光、溫度等突變,發生整體性的突變,整體變成了另一種物種,可以說是系統性相變。
這不僅僅是生命物種,就是人類的不同群體,群體的不同認知,都是這樣突變的。
春秋戰國全世界的「軸心時代」,幾百年前歐洲文藝復興,都是某個範圍內的「群體性生態系統」,受外部氣候突變,發生群體性認知突變,產生思想大爆發,世界的文明中心都發生了轉移。
人類的抽象意識,其實也是海量的感應信息,形成了複雜的「生態系統」,在達到某個臨界點以後,發生了整體相變,抽象意識誕生了,也就是抽象的意識流出現了。
熵減信息的熵減能力逐漸加強,突然放大,都是發生在這種轉折之處。進化論並不是否認「外因作用」,而是非常強調外因的作用,但內因的特徵必須具備,那就是具有「所影響範圍內的群體性生態系統」這種特徵,沒有這種特徵,物種、認知基本上不會發生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