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進程丨物種突變、認知爆發

2020-12-05 探索貓百家號

網上看到一個問題:進化論是否支撐地球生物演變的全部過程?說一下我的觀點:進化論,並不是只強調「內因」,也同時強調「外因」。

原本無機物的世界,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高分子有機物。而高分子有機物,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了RNA,RNA就已經具有了「亞宏觀尺度下的熵減」能力,這就是生命的出現。

進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熵減能力的進化。抽象出來,進化論本質就是熵減能力如何加強的過程。

熵減能力加強,都是原本所影響範圍內形成了一個「群體性的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受外部因素,如光、溫度等突變,發生整體性的突變,整體變成了另一種物種,可以說是系統性相變。

這不僅僅是生命物種,就是人類的不同群體,群體的不同認知,都是這樣突變的。

春秋戰國全世界的「軸心時代」,幾百年前歐洲文藝復興,都是某個範圍內的「群體性生態系統」,受外部氣候突變,發生群體性認知突變,產生思想大爆發,世界的文明中心都發生了轉移。

人類的抽象意識,其實也是海量的感應信息,形成了複雜的「生態系統」,在達到某個臨界點以後,發生了整體相變,抽象意識誕生了,也就是抽象的意識流出現了。

熵減信息的熵減能力逐漸加強,突然放大,都是發生在這種轉折之處。進化論並不是否認「外因作用」,而是非常強調外因的作用,但內因的特徵必須具備,那就是具有「所影響範圍內的群體性生態系統」這種特徵,沒有這種特徵,物種、認知基本上不會發生突變。

相關焦點

  • 意識的進化即智慧的進化,就是一個信息熵減的過程
    假如說第一個具有生命屬性的「東西」,僅僅具有吸收外部物質和能量的功能,但不能感應電磁波,那這個生命屬性的「東西」還不具備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也就是說還不能稱之為生命。驅使外部環境熵減的能力其實也是來自於量子,這就是量子自由意志帶來的結果,是較多個量子自由意志綜合的結果,即較多個量子的綜合效應實際上是達到了信息熵減的作用,在對外界的作用上表現出來就是物理熵減。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熵的含義:熵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物理學,用於度量一個熱力學系統的無序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 熵增和熵減的共同趨勢決定了人類認知必然會在基因信息基礎上誕生
    而認知是不穩定的「智慧信息」,由男性承擔。我一直在說,人的認知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而生命的基因信息傳播,就是從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如從RNA到DNA,從很多個個體突變基因傳播擴散而被自然選擇存留下來少數成為若干個穩定的種群。但是這又限制了「智慧信息」集合的熵減能力,因為一個系統趨於穩定必然是熵增的,所以這就會誕生新的模式:在保證穩定性基礎上,要有不穩定的全新的信息模式出現。
  • 達爾文《進化論》最大敗筆是限定了基因突變的範圍
    達爾文的《進化論》具體闡述了很多內容。但是,達爾文《進化論》的最大敗筆,也是因為具體的闡述了哪些內容。比如,《進化論》中,「基因突變」。但是,達爾文竟然把基因突變局限在了一定的範疇內。並且還把基因突變和有規律連在一起。突變,就是突然變化,沒有規律,雖然可能是必然。但是不是規律。按照達爾文的總結,物種的進化、變遷,中間都有基因突變。
  • 從信息的複製和變異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老子的「三生萬物」
    這與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道德經》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按正常的理解,應該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四、四生萬物,怎麼會到二以後變成三了呢?況且《易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這和老子的思想在此有點差別。
  • 《物種起源》發表了160年,進化論都發生了什麼改變?
    自從達爾文在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以來,在長達160年來,進化論在不斷地在進化,被新的科學數據所驗證,被新的理論所充實完善,這早已和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有了很多的不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過去的160年裡,進化論都發生了哪些進化?
  • 熱力學熵:進化論
    我們接著看熵在生物體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生物進化總是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
  • 以生物進化為藍本,熵減為核心價值,探索未來人類社會形態
    新選舉方式表現出來的政黨更替,就像中國古時候的朝代更替,這才更符合熵減規律,更能推動國家進步和人類社會的進化。(詳見《一種全新的選舉制度》)熵減取代自由民主成為社會核心價值民主與自由引領了近代轟轟烈烈的社會變革,已經完成其歷史使命,人類的最高價值該翻篇了。
  • 《進化論》都被寫入教科書了,為啥還有人反對?進化論是真是假?
    因為他們覺得人類有獨一無二的靈魂,所以說人類是得天獨厚的,並不像達爾文所說的,人類是自然意外進化的產物,還有就是「神創論」的學界,他們的闡述一般都是寒武紀大爆發,寒武紀大爆發到地球生物進化的歷程只有著很短的一段時間,但正通過科學表明,
  • 進化論是科學,而科學的特徵就是可以「證偽」!
    「達爾文進化論」 「現代遺傳學進化論」 「大眾認知的普世進化論」 。以上三種完全不是一個東西!達爾文進化論是目前反進化論的主攻面,漏洞一大堆,畢竟達爾文進化論在最早提出時期是試圖解釋整個地球全部有機物種的起源,分化現象……這也是最初達爾文進化論直接和教會幹上的原因,也是後來達爾文晚年又對進化論各種奇妙顛覆的原因。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一句話簡單描述就是將事物由無序轉化為有序的過程,即抵抗熵增的思維方式。就像筆者在之前分享的《產品經理之「種子」挑選和栽培》、《破局:如何運用金字塔原理開啟產品設計思路》中都有提到,產品經理需要有將具象的事物進行抽象再具化的能力,這其實就是熵減思維。為更好地闡述該思維,筆者先簡單闡述一下熵增原理。
  • 生物的大一統理論,進化論的升級版——體系論
    體系論是進化論的升級版,它將我們對生物進化的認識大大推進了。這與DNA突變發生進化是相同的,只是大腦的進化主要表現在人的行為上,而DNA的進化可以同時表現在後代的身體結構和行為上。大腦可以通過交流學習,將信息從一個個體傳輸到其他個體(比如老師教學生知識),這與DNA通過分裂增殖將信息遺傳到子代是相同的。
  • 進化論的認識誤區
    提起進化論,人們最先想到的通常是達爾文,因為在1859年11月,他創作的關於生物進化的劃時代的巨著《物種起源》出版,使達爾文成為進化理論的主要創立者。《物種起源》出版一個半世紀以來,進化生物學有了巨大的發展。但《物種起源》出版引起的爭論,至今也沒有完全平息下來。
  • 當熵減之時 上
    顏嘯聞言笑了笑道:「那什麼宇宙的進程不可能是個環呢?從熵減到極點再到熵增,從熱寂到奇點再到熱寂,一個完美的閉環比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吧。」陳博嗤笑道:「存在即是合理,你說宇宙的進程是個閉環,呵呵這個觀點怎麼就比宇宙是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了?!」
  • 既然宇宙的熵在增加,為什麼生物還會進化?
    為了證明進化論是不可能的,很多人都提出了這個想法。然而,這種現象產生是因為有人對熱力學第二定律存在誤解,而且實際上,進化論並不與任何已知的物理定律相牴觸。熱力學第二定律簡單地來說就是封閉系統的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熵是一個具有精確物理定義的科學術語,但是在多數情況下,可以把它認為等同於無序。
  • 關於生物進化的新觀點,顛覆了傳統認知,進化論是「錯誤」的?
    地球上的不同的物種為什麼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直到進化論的出現我們才有了一個科學的解釋,雖然生物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地球上現存的生命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最早的生物化石已經可以追溯到40億年前,生命就是在這麼漫長的時間中一步步進化而來的嗎?
  • 華為的「熵減」之路
    熵減的耗散結構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的概念,所謂耗散結構就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熵減,讓系統從無序轉向有序。生命為什麼存在?因為生命體是一個耗散結構,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如新陳代謝,增加負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上,生命就延續了下去。
  • 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智慧生命的經驗進化之旅
    從愛因斯坦、波普爾到中醫和數學》一文中說過「科學,就是通過人類意識工具化的經驗類認知。科學理論,是經驗類認知工具。發明科學理論的過程,就是經驗類認知的意識工具化」。科學認知源自生命有機體的應激感應,是應激感應進化的高級階段。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為什麼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閉關自守,我們反對自主。第二,我們在創新的過程中強調只做我們有優勢的部分,別的部分我們應該更多的加強開放與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構建真正的戰略力量。我們非常支持異軍突起的,但要在公司的主航道上才好。我們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我們不開放就是死亡,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