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2020-12-06 崑崙雲曦讀書

01

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任正非在與2012實驗室的座談中,第一次公開在內部提到了熵。他說「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

所以華為是非常反對封閉式的自主創新,因為封閉意味著熵死,難以真正做到創新

關於為什麼能不能封閉,任正非接著這樣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排外?我們能什麼都做得比別人好嗎?為什麼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閉關自守,我們反對自主。第二,我們在創新的過程中強調只做我們有優勢的部分,別的部分我們應該更多的加強開放與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構建真正的戰略力量。我們非常支持異軍突起的,但要在公司的主航道上才好。我們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我們不開放就是死亡,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02

我們知道,物理學有一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指的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

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個人,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古代的皇帝雖然佔盡了美味佳餚,豪華宮殿和後宮佳麗,卻很難做到長壽安康。因為一旦當上皇帝,很少繼續開放學習繼續提升,而是故步自封高高在上,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這就是是封閉了自己,小到誤身,大到可以誤國,古代這樣的皇帝比比皆是。

其實,小到一株草,大到一個社會,其實都可以用熵這個概念來解釋。一個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動,很快會走向死亡。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持續創新和進步,很快就會被淘汰,最終走向滅亡。

03

在這個物理學的概念裡,既隱藏著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熵死,也同樣提供了解藥。

還是以水為例子,水從高處流到低處,其實就是熵增, 最終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並未成為一潭死水,水其實每天都在流動,是因為地球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 因為太陽這個外部系統的存在,水得以蒸發(熵減),從而實現整個水系統的循環流動。

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無效能量構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無效能量就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

所以,任正非大力推崇自主創新,其實是對熵增的反制,也就是利用熵減,避免封閉的活動,避免封閉的自主創新,而是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

04

那麼,如何利用熵減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呢?

平靜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麼它最終會成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層層的漣漪告訴我們,外部的系統,可能是一顆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這種平靜,帶來了生命的活力。這就是熵帶給我們的意義。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一個是開放,一個是活力

用一句話來總結,熵減的目的就是「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

人的熵減同樣。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到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接受KPI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這就是開放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伴隨著外部刺激而不斷提升的過程。

當然,這裡所需要的是適度的熵減,而不是過渡的壓榨,不是超過人的承受力度的熵減。

05

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但結果都是光明的。

更多人的經驗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可靠、更廣泛,嚴謹驗證過的結論比個人隨機的總結更可靠。

用那些超越了個人有限經驗,被人類嚴謹、反覆驗證的跨學科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

這是這個時代最厲害的決策方式。

很多時候,在某個領域是全新、陌生的問題,而在另一個領域可能是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研究和分析的老問題了。只是由於人為的專業學科的劃分,我們不知道其他領域發生的事,再加上一些專業名詞的阻礙,我們更難理解不同概念和方法究竟在解決什麼問題。這就導致我們以為隔行如隔山,誤以為其他領域的知識和自己毫不相關。實際上,一旦脫下問題的外衣,去看內在的結構,不同領域解決方式的策略,都是可以給我們啟發和借鑑的。

例如,心理學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我們對外界問題(A)會做出何種反應(C),本質上不取決 於我們遇到的問題(A),而是取決於我們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

A(Activating events)-B(Beliefs)-C(Consequences)誘發刺激(A)—信念反應(B)—行動結果(C)

比如,兩人一起上班時,迎面碰到領導,但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其中一個人會想:「領導可能沒看到我。」而另一個人會想:「領導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對同一個現象,由於我們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所以接下來其對我們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對於如何洞察事物本質,查理·芒格給出了以下兩個建議:我們應當構建一個基於思維模型的知識體系;這些思維模型應當是來自多個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從各種貌似新問題的現象中,洞見問題的本質。能夠快速洞察問題本質的人,就能比積累經驗的人,用更短時間找到更好的答案。

這種思考問題方式的特點是:一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分析問題的本質。二是要花時間學習前人發現的、自己還沒掌握的原理和規律,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簡言之,深度思考型學習是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通過洞悉問題本質,利用已有規律(思維模型),直擊問題要害的成長模式。它的本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在這個成長邏輯下,成功的要點是:一是洞悉問題的本質。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積累跨學科的知識和經驗,能夠準確地看到問題的本質。二是掌握大量原理和規律。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實踐摸索,而是花時間學習全人類的最佳實踐或規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這種思考模式下,高質量的思維模型起著關鍵的作用。

因為,無論是在洞見問題本質,還是在尋找解決方案,都要用到思維模型。所以,掌握儘可能多的高質量思維模型就很重要。

06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我們要開放地接收現有的學科原理建立自己學習的思維系統,從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思想實踐中,跨學科地獲得思想,掌握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從而深入剖析問題的本質,指導我們的行為。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本文主要對熵減思維進行了分析思考,主要談談這幾點:熵減原理、為什麼要抵抗熵減、熵減思維在產品工作中的體現。作為一個畢業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科生,工作後我經常會想,大學所學的東西除了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還有沒有其他用處?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摘要: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熵減」為何能解決華為中年危機?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
  • 產品思維大有可為:打造熵減的動力之源
    、功能增加,熵減的前提是開放。 它是一個由無序到有序轉化的過程,一切生命的自組織化過程都是熵減過程,知識點的收斂也是熵減的結果。 公開資料 我們處在一個熵減的生命世界,學習本身就是熵減因子,它把個體認知系統外的信息知識
  • 華為的「熵減」之路
    而從個體角度,重在從人力資源角度探索如何持續激發個體活力,避免個體的熵增。無論是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熵減後的活力指向都是「以客戶為中心」。華為的宏觀熵減結構從企業宏觀的角度,進行熵減的主要方法就是要逆向做功,把多餘的物質財富轉化為能量,進行戰略投入,轉化為組織能力、人才、技術等,這就是企業厚積薄發的過程。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 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 (1)主動做功:終生學習,獲取新知 (2)開放系統:走出舒適區,擁抱變化 3 信息維度的熵減 信息,本來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可以說是可以用來減熵的
  • 如何讓熵減成為我們的活力根源︱多向度
    通過攝入食物、建立效用機制,人和組織可以實現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負熵帶來熵減效應的活性因子。物質、能量、信息是人的負熵,新成員、新知識、簡化管理等是組織的負熵。「熵」理論源於物理學,常被用於計算系統的混亂程度,進而可用於度量大至宇宙、自然界、國家社會,小至組織、生命個體的盛衰。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 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
  • 進化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進程丨物種突變、認知爆發
    而高分子有機物,在「外因」的刺激下,出現了RNA,RNA就已經具有了「亞宏觀尺度下的熵減」能力,這就是生命的出現。進化,就是熵減能力的加強,熵減能力的進化。抽象出來,進化論本質就是熵減能力如何加強的過程。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熵的含義:熵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物理學,用於度量一個熱力學系統的無序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熵減》。熵是來源於物理科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雖然華為是近兩三年才開始講熵,但成立30年來,華為的文化和制度一直都是符合熵理論的。
  • 學習網際網路必須搞懂兩個重要概念:「熵」與「焓」
    一、為什麼要學習「熵」與「焓」人類的發展脫離不了規律,熵和焓代表了自然的規律。少丹老師多次提到過「熵減」「焓增」,理解這兩個概念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的理解產業網際網路。熵減是物質系統有序化、組織化、複雜化狀態的一種量度。我們可以歸納理解為無序混亂造成的結果為熵增,有序化帶來的結果為熵減。焓是物體的一個熱力學能狀態函數,即熱函:一個系統中的熱力作用,等於該系統內能加上其體積與外界作用於該系統的壓強的乘積的總和。焓變表示的是系統發生一個過程的焓的增量。壓強不變的情況下,過程後的內能大於過程前的內能,即為焓增,反之則是焓減。
  • 思維之熵
    但生命作為熵減的有序體,這本質上就是互相對立的。」有些同學表示不理解。其實是這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系統,那麼它就是通過攝取能量,把外界無序的、混亂的信息,轉變為自身內部有序的信息,這麼一個過程。這就是「熵減的有序體」。
  • 思維之熵-虎嗅網
    但生命作為熵減的有序體,這本質上就是互相對立的。」有些同學表示不理解。其實是這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系統,那麼它就是通過攝取能量,把外界無序的、混亂的信息,轉變為自身內部有序的信息,這麼一個過程。這就是「熵減的有序體」。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
  • 做好「熵減」,在家複習的效率也能up!up!up!
    百日衝刺,四管齊下做「熵減」熵理論源於物理學,常被用於計算系統的混亂程度。混亂度大,熵就大;混亂度小,熵就小。比如冰是水的固體形態,水分子位置相對固定,排列井然有序,熵值最低;當冰變成液態水後,水分子運動加劇,原有的秩序消失,熵值變大;變成水蒸氣後,水分子開始四處亂竄,一片混亂,熵值最高。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熵的理論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02熵的解藥:華為活力引擎模型在華為,有一個活力引擎模型,這是任總和思想研究院的同事們經過多次座談、修正而成的。這個模型或許就是熵增的解藥。如何進行熵減、保持活力?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熵對應的是負熵,熵增對應的是熵減,熵死對應的是負熵活!一個封閉系統,它的自然走向就是熵死,你啥都不用做,最後自然就是熵死了,但一個系統要實現負熵有序,實現負熵-活,就要從外界它處的系統不斷地獲取能量,並轉換成系統的結構,維持著系統的負熵有序。
  • 當熵減之時 上
    從熵減到極點再到熵增,從熱寂到奇點再到熱寂,一個完美的閉環比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吧。」陳博嗤笑道:「存在即是合理,你說宇宙的進程是個閉環,呵呵這個觀點怎麼就比宇宙是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