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任正非在與2012實驗室的座談中,第一次公開在內部提到了熵。他說「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
所以華為是非常反對封閉式的自主創新,因為封閉意味著熵死,難以真正做到創新。
關於為什麼能不能封閉,任正非接著這樣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排外?我們能什麼都做得比別人好嗎?為什麼一定要自主,自主就是封建的閉關自守,我們反對自主。第二,我們在創新的過程中強調只做我們有優勢的部分,別的部分我們應該更多的加強開放與合作,只有這樣我們才可能構建真正的戰略力量。我們非常支持異軍突起的,但要在公司的主航道上才好。我們一定要避免建立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我們不開放就是死亡,如果我們不向美國人民學習他們的偉大,我們就永遠戰勝不了美國。」
02
我們知道,物理學有一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指的是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
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個人,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古代的皇帝雖然佔盡了美味佳餚,豪華宮殿和後宮佳麗,卻很難做到長壽安康。因為一旦當上皇帝,很少繼續開放學習繼續提升,而是故步自封高高在上,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姿態,這就是是封閉了自己,小到誤身,大到可以誤國,古代這樣的皇帝比比皆是。
其實,小到一株草,大到一個社會,其實都可以用熵這個概念來解釋。一個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動,很快會走向死亡。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持續創新和進步,很快就會被淘汰,最終走向滅亡。
03
在這個物理學的概念裡,既隱藏著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熵死,也同樣提供了解藥。
還是以水為例子,水從高處流到低處,其實就是熵增, 最終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並未成為一潭死水,水其實每天都在流動,是因為地球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 因為太陽這個外部系統的存在,水得以蒸發(熵減),從而實現整個水系統的循環流動。
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無效能量構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無效能量就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
所以,任正非大力推崇自主創新,其實是對熵增的反制,也就是利用熵減,避免封閉的活動,避免封閉的自主創新,而是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
04
那麼,如何利用熵減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呢?
平靜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麼它最終會成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層層的漣漪告訴我們,外部的系統,可能是一顆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這種平靜,帶來了生命的活力。這就是熵帶給我們的意義。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一個是開放,一個是活力。
用一句話來總結,熵減的目的就是「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
人的熵減同樣。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到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接受KPI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這就是開放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伴隨著外部刺激而不斷提升的過程。
當然,這裡所需要的是適度的熵減,而不是過渡的壓榨,不是超過人的承受力度的熵減。
05
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但結果都是光明的。
更多人的經驗比一個人的經驗更可靠、更廣泛,嚴謹驗證過的結論比個人隨機的總結更可靠。
用那些超越了個人有限經驗,被人類嚴謹、反覆驗證的跨學科原理和規律做決策依據,我們做出正確決策的概率就會大幅提升。
這是這個時代最厲害的決策方式。
很多時候,在某個領域是全新、陌生的問題,而在另一個領域可能是已經經過很長時間研究和分析的老問題了。只是由於人為的專業學科的劃分,我們不知道其他領域發生的事,再加上一些專業名詞的阻礙,我們更難理解不同概念和方法究竟在解決什麼問題。這就導致我們以為隔行如隔山,誤以為其他領域的知識和自己毫不相關。實際上,一旦脫下問題的外衣,去看內在的結構,不同領域解決方式的策略,都是可以給我們啟發和借鑑的。
例如,心理學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我們對外界問題(A)會做出何種反應(C),本質上不取決 於我們遇到的問題(A),而是取決於我們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
A(Activating events)-B(Beliefs)-C(Consequences)誘發刺激(A)—信念反應(B)—行動結果(C)
比如,兩人一起上班時,迎面碰到領導,但對方沒有和他們打招呼。其中一個人會想:「領導可能沒看到我。」而另一個人會想:「領導是不是對我有意見?」
對同一個現象,由於我們有不同的解釋方式,所以接下來其對我們的影響也完全不同。
對於如何洞察事物本質,查理·芒格給出了以下兩個建議:我們應當構建一個基於思維模型的知識體系;這些思維模型應當是來自多個重要學科的重要原理。
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能否從各種貌似新問題的現象中,洞見問題的本質。能夠快速洞察問題本質的人,就能比積累經驗的人,用更短時間找到更好的答案。
這種思考問題方式的特點是:一是要花很多時間去分析問題的本質。二是要花時間學習前人發現的、自己還沒掌握的原理和規律,豐富自己的知識庫。
簡言之,深度思考型學習是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通過洞悉問題本質,利用已有規律(思維模型),直擊問題要害的成長模式。它的本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前進。
在這個成長邏輯下,成功的要點是:一是洞悉問題的本質。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積累跨學科的知識和經驗,能夠準確地看到問題的本質。二是掌握大量原理和規律。不是靠自己一個人實踐摸索,而是花時間學習全人類的最佳實踐或規律和原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和解決問題。
在這種思考模式下,高質量的思維模型起著關鍵的作用。
因為,無論是在洞見問題本質,還是在尋找解決方案,都要用到思維模型。所以,掌握儘可能多的高質量思維模型就很重要。
06
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我們需要開放地接收現有的學科原理,建立自己學習的思維系統,從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思想實踐中,跨學科地獲得思想,掌握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型,從而深入剖析問題的本質,指導我們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