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2020-12-03 中信商業家

近期最熱門的院線電影非《信條》莫屬。

影片中的關於時空的硬核設定,也成為了關注的焦點。跳脫常規慣的思維定勢,從五維視角玩轉四維空間裡的時間和空間的邏輯。

作為一部諜戰動作片來說,《信條》是優秀且沒有欣賞門檻的。

熱議最高的還是其他動作片裡沒有的「奇觀」,比如收回槍膛的子彈,向內「爆破」的地雷和炸彈,逆向行駛的飛機……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基普·索恩,曾經通讀了《信條》劇本,為諾蘭梳理其中的科學概念。《信條》其實就是描述著時空穿越,只不過沒有時間機器。電影的理論基礎,就是熱力學定律。

理論源於德國人克勞修斯在1854年提出的概念: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正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單向流動是時間最明顯的特徵,這是「時間去哪兒」的根源。

舉個例子~

一杯熱水,放一段時間就會變涼,這個狀態是不可逆的,這是客觀存在。

同理,萬事都有因果,原因一般被認為發生在結果之前。

說白了,我們可以控制未來,但無法幹涉過去。

所以,時間逆流也並非簡單的倒帶,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

主角與世界不同步,並不是「倒帶」,而是「逆行」。

就像結尾,尼爾表示一切都已註定,兩位戰友,一個正向朝著未來進發,一個將要逆行,朝著過去前進,等待他的結局我們早已知曉。並說出了全片最讓人動容的話:我在起點等著你。

熵的理論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

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

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的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 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何進行熵減、保持活力?

任總在與華為廣州辦事處、網絡能源產品線和人力資源部員工的晚餐會上都講過一句話,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他說,「華為公司的勝利是人力資源政策的勝利。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接下來要朝著熵減、激活組織的方向做變革,要鼓勵衝鋒,防止惰怠。」

01

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

最終滅亡

熵減,這個概念來源於物理學。能量就是有效能量加上無效能量構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無效能量就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

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說明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杯加滿冰的水,如果什麼都不做,冰很快就會融化變成常溫水。人也是一樣,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

社會領域也是一樣的道理。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寫過一段話,他描述的應該就是熵:任何國家間關係的體系都會自然趨向混亂,任何國際秩序一旦建立,便會自然走向衰退和敗落,最終回到無序狀態。

回顧歷史,國家間達成共識、建立秩序後,需要不斷付出努力和投入,才能保持未來的存續,這個共同的努力和投入就是熵減。中國的歷史在什麼狀態下循環呢?革命建立王朝,然後王朝熵增衰敗,又革命,又建立王朝,循環往復。由於封建王朝自身沒有熵減機制,只能革命來做熵減。歐洲歷史上的熵減是什麼?我想到的是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看英國,我印象最深的是《自由大憲章》,它對當時的王權、神權做了限制,促進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些都是熵減的某種形式。

企業從創立、不斷成長,然後成熟,最後衰退,也是遵循這樣的規律。很多大公司的倒下,並不是因為被對手擊垮,而是由於自身組織和人員的自大、封閉、惰怠等,使其在時代的風口失去了轉向的能力。最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這個內部的「罪魁禍首」,就是熵增。

任總是最早把熵的概念引到企業管理中並系統闡述的企業家。2011 年,任總會見科技部部長時就已經闡述過,企業發展的自然法則是熵由低到高,逐步失去發展動力。如果不做功,企業發展的趨勢就是走向滅亡。人的天性就是要舒服,企業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從低到高抽上來,增加勢能,這樣就發展了。

在部門或在其他組織,有些什麼樣的熵增現象呢?膠片文化、流程煩冗、唯KPI(關鍵績效指標)論,組織設計複雜化,部門牆越來越厚,組織和員工越來越難激勵,員工使命感變弱,還有客戶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客戶滿意度下降,找不到增長空間,等等,這些都是熵增。

02

熵的解藥:華為活力引擎模型

在華為,有一個活力引擎模型,這是任總和思想研究院的同事們經過多次座談、修正而成的。這個模型或許就是熵增的解藥。

如何進行熵減、保持活力?

首先是開放,最重要的也是開放。為什麼開放是基礎?比如,玻璃瓶裡的昆蟲,如果把蓋擰住,無論昆蟲如何努力,都是飛不出去的。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指出,封閉的狀態下必然熵死。因此,活力引擎模型上面的入口吸收宇宙能量,下面的出口是揚棄糟粕。模型右邊列的是企業和個人的自然走向,它們是熵增的,會讓企業失去發展動力。模型左邊列的是遠離平衡和開放的耗散結構,是熵減的。我們持續進行的IPD、LTC(線索到回款),這些流程都是熵減,目的是通過內外部的力量積累勢能,拓寬企業的作戰空間或者生存空間。還有心聲社區,也是開放思想的體現。

當然,最重要的是活力引擎的核心——以客戶為中心。它是整個企業發展和管理的軸心。通用電氣有一個「活力曲線」,通過競爭淘汰來激發人的極限能力,實質上也是熵減,只不過「活力曲線」是一個較微觀、單一的系統,而華為的活力引擎是一個涵蓋企業發展宏觀與微觀、循環往復的系統。

熵增會伴隨企業發展始終,像一些疾病一樣無法根治。熵減就是激活組織和激活組織的人。華為如何熵減?就是逆向做功,激發正能量,堅持核心價值觀不能變。逆向做功的措施可以有兩類,有些措施是激活組織的,有些是激活人的。

03

激活組織:

簡化流程、飽和攻擊、自我批判和戰略預備隊

第一個措施是簡化流程。我們發布了一個「1130 日落法」暫行規定,核心內容是「每增加一個流程節點,要減少兩個流程節點;或每增加一個評審點,要減少兩個評審點」 。這是我們在提醒自己,警惕管理過度、管理僵化、追求完美,而忘了管理的本質是為了商業成功。管理應該簡單有效、加法和減法並行,這是我理解的第一個措施。

第二個措施是多路徑、多梯次和飽和攻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得有戰略定力。我們既然認定未來智能社會需要巨大的信息流,需要突破的是寬帶的低成本和網絡的低時延,那麼如何抓住戰略機會點?就是多路徑、多梯次和飽和攻擊。多路徑是指朝著一個方向走多條路,而不是僵化只走一條路。多梯次可以防止組織性惰怠,做到團隊梯次跟進。飽和攻擊就是密集彈藥長期聚焦投入。而且我們把能力中心放到戰略資源聚集地,通俗地講,就是人才在哪兒,聚合人才的平臺就在哪兒。支持同方向的外部科學家也是熵減,而且我們不佔有成果,是把別人當作燈塔,既能照亮華為,也能照亮其他人。我們改變研發投資結構,提高了不確定性研究投入佔比,拓寬「金錢買知識」這條路,都是熵減的措施。

第三個措施是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一種糾偏機制,絕不能丟掉,我們要經常看到問題、面對挑戰,然後主動變革自救。而且,變革要在日子好時進行,阻力最小,利益分配容易調整,變革容易成功。

第四個措施是戰略預備隊。戰略預備隊的循環流動是熵減。隊員在訓戰中完成知識結構轉變、技能提升,擴大視野、增加見識,組成一支擁有全新能力、鋼鐵般意志的新軍。戰略預備隊也是公司摸索未來的組織形態和運作方式。以我自己為例,在公司工作24年,這是第一次報名當什麼官。我這次主動申請參加戰略預備隊,最後公司批准我當平安城市場景分隊副隊長。對我個人來說,這就是熵減。

04

激活組織的人:

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

對激活人來說,探索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具體到每一個個體,做熵減就意味著要打破舒適區,不斷迎接新的挑戰,直面自己的知識老化和能力衰退,甚至要放棄很多既得的利益,這比組織的熵減更為困難,因為它觸及人性弱點乃至每個人的靈魂深處。我從四個方面,講講華為激活人的措施。

第一個激活人的措施,是激發人的精氣神激發正能量、責任感,去克服人性另一面。像硬幣一樣,人性有兩面性,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充滿同情心的一面;有惰怠的一面,也有勤勞的一面;有擔心恐懼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金一南將軍講過一個觀點,人的血性是需要點燃和喚醒的。任總也經常說,要對員工破格提拔,每年多少多少名,就是希望每個人在最佳的時間,以最佳的角色,做出最佳的貢獻,然後公司給予相應的肯定和回報,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我也聽過,有人討論研發將士出徵是炮彈還是炮灰,研發將士把技術帶到一線去,與現場掌控能力結合起來, 這肯定是炮彈,幹不好才是炮灰!

激活人的第二個措施是吐故納新。這個容易理解,金字塔塔尖那麼小一點,能站幾個人?把塔尖削平,平臺大了,站的人更多,公司內外部的人都可以,領袖多幾個,專家、管理者多站上來一批,這一定是件好事。另一個優勢就是邊界消失了,與外部能量交換也可以實現。

激活人的第三個措施,也是我們一貫堅持的,是用合理的價值評價、價值分配來撬動更大的價值創造,這就是熵減。華為價值評價的標準不能夠模糊化,必須要堅持以奮鬥者為本,多勞多得。分配其實就是獎懲,你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人性必然有安逸和惰怠的一面,所以不可以以人為本,而是用價值評價和分配做驅動力。當然,也要用內勁和使命感來對抗熵增。

激活人的最後一個措施是公開職級。公開個人職級是最近心聲社區的熱帖。既然是公開的,等於是每個人把責任扛到了肩膀上示眾。對每個人來說這是壓力,也是動力。任總的一段話我特別喜歡,就是不要把精力、能量耗在埋怨上,沒意義,而是應該向右看齊,看你前面的人,超過他。怎麼超?還是憑責任貢獻。公開職級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對AT (行政管理團隊)管理團隊的約束。管理團隊要時刻提醒自己,職級是要公布出來的,不能拉幫結派、不能搞小團夥,從而減少熵增的現象。

結束語引用孟子的一段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相互促進甚至是競爭,在這個好時代、英雄輩出的時代成為英雄。

本文整理摘編自華為大學所著《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原標題「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文:陳黎芳。版權歸作者及本書所有。轉載務必註明作品出處。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

華為大學 編著

繼「華為管理三部曲」之後,又一內訓教材對外公開

官方授權發布,任正非親自作序力薦

周其仁、吳曉波、楊國安鼎力推薦

一本書讀懂任正非華為管理哲學的核心框架

相關焦點

  • 36氪領讀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編者按:本文整理摘編自華為大學所著《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原標題:《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作者:陳黎芳。 熵減,組織和個人的高效秘籍。 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任正非 近期最熱門的院線電影非《信條》莫屬。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目前《信條》的豆瓣評分在諾蘭11部電影中排倒數第二,僅高於7.5分的《失眠症》。另一部分觀眾則稱讚燒腦過癮,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不在少數。克里斯多福·諾蘭的作品一貫以「科幻燒腦」著稱,這次,他在《信條》中提出了「時間逆轉」的概念,神秘特工以「時間」為武器,拯救危在旦夕的世界,一些觀眾評論說,「看完出來想倒著走」。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同理,萬事都有因果,原因一般被認為發生在結果之前。說白了,我們可以控制未來,但無法幹涉過去。所以,時間逆流也並非簡單的倒帶,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熵的理論其實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
  • 諾蘭新作《信條》委實燒腦
    這句話可以貫穿該影片…作為諾蘭大神燒腦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信條》千呼萬喚始出來。大神果然就是大神…一刷果然沒讓我失望,智商被碾壓的老陳內牛滿面的準備明天找個物理大神一起二刷。劇情倒是很美國大片。一個特工服務一個名為「信條」的組織,任務就是為了阻止一個俄羅斯的大亨瘋狂毀滅世界的行動。光看劇情主線,平平無奇。
  •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 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信條》男主手機是怎麼回事諾蘭燒腦新作《信條》到底講了個啥此次上映的《信條》聚焦時間逆轉與多重平行宇宙,將諾蘭的燒腦系列再次拓展。擦拳抹掌的觀影者帶著對大師新作的期待興奮的進入影院,又帶著無限的迷惘走出影廳。
  • 《信條》時間逆轉機器的奧秘 燒腦電影《信條》到底講了個啥
    實際上,《信條》更像在討論一個時間的哲學命題,祖父悖論下,是人之何而存在的大命題閱覽。當然,提到諾蘭的「時間系列」。很多人可能會更偏愛《星際穿越》、《敦刻爾克》以及《盜夢空間》。又或者是更燒腦型的《記憶碎片》和《致命魔術》。畢竟前者締造出,時間主義下的浪漫情懷,令觀者聞之落淚而震撼。
  • 熵增熵減同時存在,諾蘭新作《信條》究竟科幻還是玄幻?
    1、引言大神諾蘭新作《TENET(信條)》上映,給低迷的電影市場帶來一劑強心劑。小胖老師第一時間,觀看這部影片。近兩個半小時的觀影過程,絲毫不覺得拖沓,以至於硬生生的憋了一個多小時的尿,真正是全程無尿點。熱映中的《信條》海報《信條》英文TENET,正反都都一樣,這其實暗示了影片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設定:時間反向。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摘要: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熵減」為何能解決華為中年危機?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
  • 《信條》到底在講什麼 被譽為今年最值得期待也最燒腦的外語電影
    在電影產業遭受重擊的2020年,克里斯多福·諾蘭和他的新片《信條》,仿佛成為了電影產業上的一大「信條」——當諸多大片選擇撤檔避險或者轉網止損時,諾蘭卻多次強調,其影片必須在大銀幕上播放且不能撤出暑期檔,此舉在很多影迷與各國影院間獲得了一片讚美與支持。
  • 諾蘭《信條》:新奇的熵減世界,深刻的倫理擔憂
    諾蘭的理論物理興趣班又開課了,這次他要講什麼?一個熵減世界,一個倫理困境。看諾蘭的新電影《信條》,欣賞他構想的這個熵減世界,實際上,你需要準備兩點:1、對熱力學第二定律有個基本的了解;2、對諾蘭的敘事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這就夠了,再多便庸人自擾。
  • 《信條》算什麼「燒腦」片?諾蘭的套路沒有那麼深!
    《信條》這部電影所使用的奇觀,也就是逆熵系統,相較於諾蘭過去的同類作品,有三個非常致命的硬傷:一,在情節上過於複雜;二,在邏輯上過於簡單;三,鎖死了故事的可能性。倒放和正放的情節放到一起,確實打造出了別樣的感官體驗,但這種體驗過於特別,而且節奏太快,讓觀眾難以理解。
  • 燒腦程度十級的電影,諾獎得主都參與製作,不看三遍以上看不懂
    面對前所未知的世界和空間,有哪些意想不到的危險?一切都是不解之謎。這部電影的拍攝橫跨了7個國家,採用了超大規格的70釐米底片拍攝,就是為了將這個驚險刺激,而又燒腦無比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演員陣容豪華無比,無數大片中的熟悉面孔會一一與我們再見。
  • 電影的焦慮,諾蘭的信條
    作者:王小笨 即便已經查閱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熵減、麥克斯韋妖、單電子宇宙等等概念,也補上了海峽兩岸各大影評人 是的,這種複雜程度放在以燒腦著稱的克里斯多福·諾蘭身上也是罕見的,哪怕是過往《記憶碎片》、《盜夢空間》、《星際穿越》這些所謂的高智商電影,只要你集中注意力,一遍就看懂並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我並不認為這種所有人大呼看不懂,必須二刷三刷才能將將打開的狀態,是一個確實的誇獎。
  • 科幻|熵減會引發時間倒流嗎?聊聊《信條》中的科學問題
    作為諾蘭的鐵粉,又是科幻電影的愛好者,疫情之後我第一次回到影院,第一時間觀賞了科幻大片《信條》的首映,當只有在影院裡才能聽到音效響起時,竟然「老淚縱橫」,不由得感嘆:久違了!首先要說的是,諾蘭的《信條》一如既往地精彩,與他的經典《星際穿越》各有千秋,再一次感受到了諾蘭豐富的想像力:在電影中構建了自己的物理世界,尤其將「諾蘭時間線」玩兒到了極致,凌駕於複雜的科幻概念之上,集動作片和間諜片之大成,通過一個比較深刻的故事,為大家演繹了大眾都能欣賞的饕餮盛宴。
  • 燒腦巨製大片《信條》上映,想看懂電影,你得先懂這些!
    小夥伴們,由克里斯多福·諾蘭自編自導的全新燒腦力作《信條》今天終於上映了。一路從《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盜夢空間》看過來的大家,內心是不是激動中又帶有些許慌張呀?萬一電影的信息量太大,一刷「看不懂」怎麼辦?別擔心,今天就先給大家簡單的「補補課」,說一說電影裡的一些概念,希望能減輕小夥伴們觀影時的壓力。
  • 《信條》炸了,諾蘭式燒腦公式,逆熵倒轉時間!
    在首映場看完《信條》,演職員表出來的一瞬間有掌聲。這是一部太典型的「諾蘭電影」,但從某種程度上說,又是一部走出諾蘭舒適區的新嘗試。對於觀眾來說,一如既往的燒腦、難懂,看一遍顯然滿足不了胃口,大概連資深影迷都需要反覆品味才能窺知其全部內涵。
  • 腎上腺素+燒腦,《信條》必進我的年度前十,諾蘭是用電影在做科研吧
    「逆熵」就是時間的流向改變了。當你從未來穿越回現代,在時間長河中逆流而上後,你所感受到的世界、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都是逆向的。即便「未來的你」和「現在的我」在同一時刻看到同樣的事,彼此的感受和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了。 因為時間流向的改變,會帶來因果關係的倒置。
  • 《信條》燒腦到反人類嗎?也許是未來的諾蘭回到過去,寫了一個流水...
    諾蘭的作品素以「燒腦」著稱,《信條》更將「燒腦」發揮到極致。很多人走出影院時,都有一種大腦「燒到短路」的感覺,即便是看了各路大神的逐幀解密帖,仍然難以理出頭緒。在《信條》面前,「看不懂」的通感,超越了文科思維或理科思維。無論你是電影專業還是研究物理的達人,在《信條》面前統統敗下陣來。「N刷」越多或是看過越多細節解析,越覺得這部電影是無法全然理解的。
  • 諾蘭電影《信條》:弄清5個燒腦問題,就能看懂劇情了
    克里斯多福·諾蘭改編並執導的科幻電影《信條》可以說是非常燒腦的,堪稱是他所有作品裡最深奧難懂的一部。如果你看過Netflix燒腦神劇的《暗黑》,那麼《信條》也有相類似的「遊戲規則」。總之,要想看懂諾蘭這部電影,那就必須弄清楚上面所講的5個燒腦問題。
  • 科幻電影變物理課堂,「燒腦」的《信條》錯在哪兒
    上周五,科幻動作片《信條》在國內上映,第二天票房過億,影片中出現的「時空逆流」「祖父悖論」「時間鉗形戰術」等物理學概念被網友刷屏分析;雙向時空場景中的槍戰、爆破、動作場景也讓觀眾大呼過癮。然而,只靠「燒腦」設定和視覺奇觀,能成就一部好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