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2020-11-23 手機鳳凰網

摘要: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熵減」為何能解決華為中年危機?

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理論。任正非為什麼如此重視「熵」這個概念?究竟什麼是華為之熵?華為靠什麼來熵減?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熵減,這個概念來源於物理學。能量是有效能量加上無效能量構成的,有效能量可以做功,無效能量就是無法再利用的能量。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

物理學有一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說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杯加滿冰的水,如果什麼都不做,冰很快就會融化變成常溫水。人也是一樣,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

任正非曾在2015年的「花園談話」中描述過一個場景:封閉系統內部的熱量一定是從高溫流到低溫,水一定從高處流到低處,水流到低處不能再回流,那是零降雨量,那麼這個世界全部成為超級沙漠,最後生命就會死亡,這就是熱力學提到的「熵死」。

小到一株草,大到一個社會,其實都可以用熵這個概念來解釋。一個人,如果不吃不喝也不動,很快會走向死亡。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持續創新和進步,很快就會被淘汰,最終走向滅亡。

在這個物理學的概念裡,既隱藏著企業最終的發展趨勢——熵死,也同樣提供了解藥。

還是以水為例子,水必定是從高處流到低處,其實就是熵增, 最終成為一潭死水,也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並未成為一潭死水,水其實每天都在流動,是因為地球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 因為太陽這個外部系統的存在,水得以蒸發(熵減),從而實現整個水系統的循環流動。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是什麼呢?一個是開放,一個是活力。

圖:任正非以耗散結構的為基礎,打造華為的活動引擎模型(圖片來自:《熵減:華為的活力之源》)

華為的活力引擎模型(見上圖),是任正非和華為思想研究院的員工經過多次座談、修正而成的。這個模型或許就是熵增的解藥。這個模型最重要也最基礎的一點就是開放。為什麼開放是基礎?因為熱力學第二定律告訴我們,封閉的狀態下必然熵死。

2012年,任正非在與2012實驗室的座談中,第一次公開在內部提到了熵。他說「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華為是非常反對封閉的,因為封閉意味著熵死。

華為的活力引擎模型,它上面的入口吸收宇宙能量,下面的出口是揚棄糟粕。模型右邊列的是企業和個人的自然走向,是熵增的,是讓企業失去發展動力的。模型左邊列的是遠離平衡和開放的耗散結構,是熵減的。華為這臺活力引擎的軸心就是客戶,是否為客戶創造價值是用來判斷有序無序、熵增熵減的標準和方向。

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模型。

圖:華為的宏觀活力引擎模型

企業宏觀層面,把華為視為一個生命整體,要從企業整體運作的戰略高度解決熵增。華為選擇的方式有兩個: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厚積薄發在這個引擎中的作用,可以理解為把財富的厚度轉化為發展的高度:就是消耗多餘的物質財富,打破平衡靜止,避免物質財富過多導致的熵增,另一方面又建立起新的企業發展勢能。任正非曾提到過的有:

• 32 年來朝著一個城牆口進攻。

• 用範弗裡特彈藥量進攻(範弗裡特彈藥量就是指大規模、密集型、壓強式地進攻)。

• 華為過去 10 年 3200 億元的研發投入正是「厚積薄發」這一理念的典型體現。

開放合作方面,華為從戰略到文化,其實都是在遵從一種開放的架構,比如: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知識吸收方面的開放);

炸開人才金字塔(人力資源政策的開放);

要把華為的主航道修得寬到不可想像,什麼樣的船都能在上面開(華為戰略層面的開放);

心聲社區就是開放的羅馬廣場(內部企業文化的開放,坦率面對批評和自我批評);

要用美國磚、歐洲磚來造我們的萬裡長城(在技術、研發、流程方面的開放納新,不一味追求自主創新);

……

圖:華為的微觀活力引擎模型

再看個人的微觀層面。微觀層面就是人,華為希望從人力資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發生命的活力,激發員工的活力,解決人的惰怠和熵增,從而產生華為發展的力量。

熱力學第二定律闡述了,自然界不可能將低溫自動地傳導到高溫,必須有動力才能完成這種逆轉。人的天性會在富裕以後變得惰怠,這種自發的演變趨勢現象並不是客觀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改變它的。

我們組織的責任就是逆自發演變規律而行動,以利益的分配為驅動力,反對惰怠的生成。民意、網絡表達多數帶有自發性,我們組織卻不能隨波逐流。組織的無作為,就會形成「熵死」。整個華為公司就是遵循這樣的熵減機制,希望通過建立耗散結構,通過戰略牽引吐故,把舊的技能、舊的思想等冗餘的組織吐掉;進而實現納新:把新的開放、打破平衡和負熵因子引入進來,並以此從舊的無效走向新的有效。

用一句話來總結,熵減的目的就是「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熵減包括炸開人才金字塔,破格提拔,向滿廣志、向坤山學習,激發人的正能量,用合理的價值分配來撬動價值創造,吐故納新,淘汰倦怠員工等等。

用任正非的話來說:「戰略預備隊循環流動是熵減,幹部增加實踐知識是熵減,破格提拔幹部也是熵減,合理的年齡退休也是熵減……」

平靜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麼它最終會成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層層的漣漪告訴我們,外部的系統,可能是一顆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這種平靜,帶來了生命的活力。這就是熵帶給我們的意義。

任正非說: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水從青藏高原流到大海,是能量釋放的過程,一路歡歌笑語,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泛起陣陣歡樂的浪花。遇山繞過去,遇窪地填成湖,絕不爭鬥。若流到大海再不回來,人類社會就死了。當我們用水泵把水抽到高處的時候,是用外力恢復它的能量,這個熵減過程多麼痛苦呀!水泵葉片飛速地旋轉,狠狠擊打著水,把水打向高處。

人的熵減同樣。從幼兒園認字、彈琴到小學學數學,從中學歷史、物理到本科、碩士、博士,考試前的不眠之夜……好不容易畢業了,又要接受ABC的考核、末位淘汰等的擠壓。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但結果都是光明的。

人和自然界,因為都有能量轉換,才能增加勢能,才使人類社會這麼美好。

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

熵增會伴隨企業發展始終,像一些疾病一樣無法根治。熵減就是激活組織和激活組織的人。華為如何熵減?就是逆向做功, 激發正能量,堅持核心價值觀不能變。逆向做功的措施可以有兩類,有些措施是激活組織的,有些是激活人的。

·激活組織:簡化流程、飽和攻擊、自我批判和戰略預備隊

第一個措施是簡化流程。華為發布了一個「1130 日落法」暫行規定,核心內容是「每增加一個流程節點,要減少兩個流程節點;或每增加一個評審點,要減少兩個評審點」。這是華為在提醒自己,警惕管理過度、管理僵化、追求完美,而忘了管理的本質是為了商業成功。管理應該簡單有效、加法和減法並行。

第二個措施是多路徑、多梯次和飽和攻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得有戰略定力。華為既然認定未來智能社會需要巨大的信息流,需要突破的是寬帶的低成本和網絡的低時延,那麼如何抓住戰略機會點?就是多路徑、多梯次和飽和攻擊。多路徑是指朝著一個方向走多條路,而不是僵化只走一條路。多梯次可以防止組織性惰怠,做到團隊梯次跟進。飽和攻擊就是密集彈藥長期聚焦投入。而且華為把能力中心放到戰略資源聚集地,通俗地講,就是人才在哪兒,聚合人才的平臺就在哪兒。支持同方向的外部科學家也是熵減,而且華為不佔有成果,是把別人當作燈塔,既能照亮華為,也能照亮其他人。華為改變研發投資結構,提高了不確定性研究投入佔比,拓寬「金錢買知識」這條路,都是熵 減的措施。

第三個措施是自我批判。自我批判是一種糾偏機制,絕不能丟掉,要經常看到問題、面對挑戰,然後主動變革自救。而且,變革要在日子好時進行,阻力最小,利益分配容易調整,變革容易成功。

第四個措施是戰略預備隊。戰略預備隊的循環流動是熵減。隊員在訓戰中完成知識結構轉變、技能提升,擴大視野、增加見識,組成一支擁有全新能力、鋼鐵般意志的新軍。戰略預備隊也是華為摸索未來的組織形態和運作方式。

圖:華為的熵減機制

·激活組織的人:每個人在最佳時間,以最佳角色,做出最佳貢獻

對激活人來說,探索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具體到每一個個體,做熵減就意味著要打破舒適區,不斷迎接新的挑戰,直面自己的知識老化和能力衰退,甚至要放棄很多既得的利益,這比組織的熵減更為困難,因為它觸及人性弱點乃至每個人的靈魂深處。華為激活人的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

第一個激活人的措施,是激發人的精氣神,激發正能量、責任感,去克服人性另一面。像硬幣一樣,人性有兩面性,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充滿同情心的一面;有惰怠的一面,也有勤勞的一面;有擔心恐懼的一面,也有勇敢的一面。金一南將軍講過一個觀點,人的血性是需要點燃和喚醒的。任正非也經常說,要對員工破格提拔,每年多少多少名,就是希望每個人在最佳的時間,以最佳的角色,做出最佳的貢獻,然後公司給予相應的肯定和回報, 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激活人的第二個措施是吐故納新。這個容易理解,金字塔塔尖那麼小一點,能站幾個人?把塔尖削平,平臺大了,站的人更多,公司內外部的人都可以,領袖多幾個,專家、管理者多站上來一批,這一定是件好事。另一個優勢就是邊界消失了,與外部能量交換也可以實現。

激活人的第三個措施,也是華為一貫堅持的,是用合理的價值評價、價值分配來撬動更大的價值創造,這就是熵減。華為價值評價的標準不能夠模糊化,必須要堅持以奮鬥者為本,多勞多得。分配其實就是獎懲,你獎勵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人性必然有安逸和惰怠的一面,所以不可以以人為本,而是用價值評價和分配做驅動力。當然,也要用內勁和使命感來對抗熵增。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華為大學 編著

激活人的最後一個措施是公開職級。既然是公開的,等於是每個人把責任扛到了肩膀上示眾。對每個人來說這是壓力,也是動力。公開職級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對 AT管理團隊的約束。管理團隊要時刻提醒自己,職級要公布出來的,不能拉幫結派、不能搞小團夥,從而減少熵增的現象。

本文整理摘編自《熵減:華為的活力之源》華為大學編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轉載請務必註明作品出處。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

華為大學 編著

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 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華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的管理思想,其源頭上擺脫了商學院式的理論框架,仿佛黃河源頭的九曲十八彎,既有觀察現實世界、不斷實踐的人性感悟,也有橫貫東西方的科學和哲學洞察。

熵原本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卻被任正非用於研究企業的發展之道,任正非是較早把熵的概念引到企業管理中並系統闡述的企業家。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一書精心選擇華為內部針對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中的「熵」「熵減」等概念的討論成果並編選成集,其中既有華為高層在管理理念層面的反思,也有中層及一線員工踐行過程中的經驗總結。

通過閱讀這本書,讀者不僅可以無限貼近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從而獲得激發自身組織及員工活力的方法,更可以從中窺見華為組織活力的一斑。

相關焦點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的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 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何進行熵減、保持活力?任總在與華為廣州辦事處、網絡能源產品線和人力資源部員工的晚餐會上都講過一句話,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 36氪領讀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編者按:本文整理摘編自華為大學所著《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原標題:《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作者:陳黎芳。 熵減,組織和個人的高效秘籍。 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任正非 近期最熱門的院線電影非《信條》莫屬。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01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任正非在與2012實驗室的座談中,第一次公開在內部提到了熵。他說「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華為是非常反對封閉式的自主創新,因為封閉意味著熵死,難以真正做到創新。關於為什麼能不能封閉,任正非接著這樣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排外?我們能什麼都做得比別人好嗎?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地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一杯加滿冰的水,如果什麼都不做,冰很快就會融化變成常溫水。人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
  • 「增熵」是什麼鬼?為什麼任正非會如此強調
    是我在這兩天刷爆朋友圈的《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話》中注意到的一個詞,文中任正非是這麼說的:」堅持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創新不動搖,絕不允許隊伍熵增。「那麼這個熵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任正非要用到這個詞?
  •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
    「熵」是一個物理學量,它是一個通過運算推導出來的量。其物理意義代表系統的無序程度。無序程度增加,是熵增;反之則是熵減。而在華為的組織管理當中,任正非曾多次提及「熵增、熵減」的概念。這就是熵減。萬物生長是熵減,戰略預備隊循環流動是熵減,幹部增加實踐知識是熵減,破格提拔幹部也是熵減,合理的年齡退休也是熵減……」在任正非看來,熵減就像是一個怠惰的胖子通過身體鍛鍊而取得健康強壯體魄的過程。要保持華為的競爭力,「熵減」運動必不可少。只有循環流動起來,才能熵減。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 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華為管理的導向性用語是努力熵減防止熵增,我們就從熵減熵增概念在華為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入手,看看為什麼華為管理做的事,可以裝進社會動機理論的筐。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華為的「熵減」之路
    華為的熵減模型受耗散結構的啟發,任正非說,華為公司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通過耗散,把多餘的脂肪耗散掉,使公司獲得新生。華為依據自身企業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企業自身的熵減模型。企業要熵減,既要從整體角度來進行考慮,也要從企業中的個體角度來考慮。從整體角度就是要利用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惰怠、流程僵化、創新乏力等問題。
  • 任正非管理思想的精華竟然是:熵!
    簡單地說,華為成功的最大秘密在於,以熵減對抗惰怠;用耗散獲取新生!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作者認為是目前為止對華為發展之道最不為人知的一個視角。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熵的含義:熵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物理學,用於度量一個熱力學系統的無序程度。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表明了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熵減》。熵是來源於物理科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雖然華為是近兩三年才開始講熵,但成立30年來,華為的文化和制度一直都是符合熵理論的。
  • 認識事物的規律,才能走得更遠,讀《熵減,華為活力之源》筆記
    1、熵是什麼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用來度量體系的混亂程度,又稱熵增定律,即一切自發過程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熵減,就是事物永遠自己在越變越亂,通過人工介入來減少混亂。能量=有效能量+無效能量,無效能量即為熵。熵增定律:無效能量一直在增加。2、熵的應用熵的概念最早源自物理學,但後來人們發現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物理學,其中在1944年薛丁格(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發布《生命是什麼》時第一次使用熵的觀點看生命,生命的現象伴隨著熵的減少。
  • 熵!才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最大秘密深度好文
    簡單地說,華為成功的最大秘密在於,以熵減對抗惰怠;用耗散獲取新生!作者 | 丁偉等來源 | 藍血研究(ID:lanxieyanjiu)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作者認為是目前為止對華為發展之道最不為人知的一個視角。
  • 每一個老闆都要理解的企業哲學:熵減
    任正非是第一位把熵的概念引到企業管理中並系統闡述的企業家。他在華為大學內部出版的第一本書《華為之熵光明之矢》中,作了一段「萌」序: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水從青藏高原流到大海,是能量釋放的過程,一路歡歌笑語,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泛起陣陣歡樂的浪花。遇山繞過去,遇窪地填成......
  • 任正非為何總唱衰華為?因為有個魔鬼名叫「熵」
    任正非整個管理思想的核心就是熵。有一次他聽中國人民大學的一個教授在講熵與管理的問題,便對這個概念一見鍾情。他突然明白,自己以前所講的很多東西都可以濃縮在熵這樣一個概念裡。我們知道,在中國的企業家當中,任正非是少有的經常唱衰自己企業的企業家。我們最早讀到的任正非的文章是《華為的冬天》,在2012年的時候,他有一個很重要的講話,叫《華為的2012》。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認識「熵」--「熵減」讓生命充滿活力
    一、什麼是「熵」?「熵」的概念,我以前也接觸過,是熱力學概念,或許自己是學文科,一直似懂未懂。早上聽了華為的管理顧問丁偉老師的一堂直播課《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對「熵」有了進一步地認知。(人的一個天性偏好,個人的一個熵)——任正非個人熵減:就是有理想有目標,並為之努力奮鬥。人有點象異構的計算機,一部分是天生的,直覺、性格等;學習就象裝應用程式,程序越多越高級,能力越強(當然有個平衡)。認識ニ:負熵打破平衡,促成熵減。
  • 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這個理論用在企業經營中就是千方百計防止組織的「熵死」,這也是任正非一直在推動華為變革的重要原因。 人要健康長壽需要嚴格自律,比如節制欲望,適當運動,身心都要不斷建設、優化,其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人還是企業都需要反熵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