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熵增!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2020-12-05 騰訊網

任正非在《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結尾時說,「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

眾所周知,我國中小企業的壽命只有3年左右,就是大企業能撐過30年的也不多,三四十年來,不知有多少聞名一時的企業折戟沉沙了。

為什麼是這樣呢?

有人分析是老闆瞎折騰,有人說是經營管理或其他意外等問題,這些都有道理,但在根源是人性和歷史的規律。

每個人都想要活得時間長,每個企業都想要做百年企業。而人最多百年壽命,企業卻可以二三百年不倒。

死亡終究會來,可壽命卻是可以延長。這個延長的方法就是反熵增。

1850年,德國物理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首次提出了「熵」的概念,他在研究中發現,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從有序到無序,最終沒有溫差,不再做功。這個過程叫熵增,結果是熱寂,也叫熵死——這也被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

這個理論用在企業經營中就是千方百計防止組織的「熵死」,這也是任正非一直在推動華為變革的重要原因。

人要健康長壽需要嚴格自律,比如節制欲望,適當運動,身心都要不斷建設、優化,其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人還是企業都需要反熵增。

「我們一定要加強中、高級幹部和專家的實踐循環,在循環中擴大視野、增加見識,提高能力。這就是熵減。萬物生長是熵減,戰略預備隊循環流動是熵減,幹部增加實踐知識是熵減,破格提拔幹部也是熵減,合理的年齡退休也是熵減……」

任正非表示,華為不能讓惰怠在公司生長。華為還要建立系統的耗散結構——大家說,我們非常忠誠這個公司,其實就是公司付的錢太多了,不一定能持續。因此,我們把這種對企業的熱愛耗散掉,用奮鬥者,用流程優化來鞏固。奮鬥者是先付出後得到,與先得到再忠誠,有一定的區別,這樣就進步了一點。我們要通過把我們潛在的能量耗散掉,從而形成新的勢能。

華為提出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的企業文化是非常有內涵的,這個文化不是說光華為能用,任何一個企業和組織都可以採用。

華為的反熵增大體是從三個方面用功,一個是對企業利潤的分配,一個是對奮鬥者的激勵,一個是組織的持續變革。

昨天我們說過了華為公司「過年殺豬」的邏輯,意思就是反熵增,把賺來的錢投入到研發和員工分紅中,然後第二年繼續奮鬥。

而對奮鬥者的激勵的包括兩部分,一個是對價值貢獻值的獎勵,一個是末位淘汰制,在隊伍中強制推行優勝劣汰。

至於組織的持續變革,華為先後引進了西方公司的治理思想和方法,然後在僵化的基礎不斷改進和優化,讓組織體保持與時俱進。

除了上面這三個方面,任正非提出的「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灰度、開放和妥協等思想,其實也是在反熵增。

比如開放的內涵就是打開封閉系統,也是「炸開金字塔頂」,促進能量的交流和循環。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日日新苟日新……這些都是在避免熵增。愛因斯坦認為,在這個宇宙中,牛頓力學和相對論都可能被顛覆,而熵定律是永恆。

1943年,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指出,「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的自我鍛鍊,企業的不斷變革,其實都是在努力讓自身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

所以,企業要想建立長久的競爭力,那必須是遵從「負熵」的定律,做時間的朋友,讓物理定律站在自己這邊。

這個過程不會順利,創業就是在逆境前進,它整體是美好光明的,但過程是痛苦。不管是管理變革還是組織調整,那種利益格局打破重分配的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可不如此,組織的怠惰就會拖著所有人走向失敗,讓企業更快的死亡。

成功、安逸、自大、貪婪、自私等等是熵增,創新、奮鬥、謙卑、分享、利他等等是熵減,我們要做的就是克服人性的弱點和歷史的規律,不斷新陳代謝,脫胎換骨,那自然可以延續更長的組織生命力。

生命的活力在於「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對「熵」來說是一個很好的定義。

任正非說,我把「熱力學第二定理」從自然科學引入到社會科學中來,意思就是要拉開差距……華為要不斷激活我們的隊伍,防止「熵死」。我們決不允許出現組織「黑洞」,這個黑洞就是惰怠,不能讓它吞噬了我們的光和熱,吞噬了活力。

任何一個企業都是應該以此自勵,只要我們堅持艱苦奮鬥,那事業就能生生不息。

生命以負熵為生,企業也是如此。

相關焦點

  • 讀《道德經》:領導者如何「反熵增」
    這其實是對自然科學的描述,但卻被華為應用到管理哲學之中。  最早提出「熵」這個概念的是德國科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他發現,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熱量總是從高溫物體傳遞到低溫物體,從有序到無序,最終沒有溫差,不再做功。這個過程叫熵增,結果是熱寂,也叫熵死。
  • 華為的三種動物哲學
    編者按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是將動物哲學用到極致的企業家,他曾帶領京瓷企業集團走出四次經濟危機。阿米巴這一形體不定的變形蟲,名字從此被用於命名稻盛和夫創造的經營模式。  具象的動物,總是為企業家們所偏愛,他們使用動物形象作為公司、品牌的標識,讓動物們作為自己經營理念、戰略決策的代言,為的是讓願景、規劃能夠有效地被執行和落地。  動物哲學,讓你讀懂企業和企業家們。
  • 張首晟:人生就是一場反熵增,但死亡是永恆的!
    普通人也許難以理解這些基礎科學突破意味著什麼,如果舉個例子的話,可以說沒有愛因斯坦提出的相對論和E=mc公式,世界上也就沒有核武器了。任正非曾在華為內部說過,人類不能離開土地,我們的本質是「農民」,最大的優點是種地。從事基礎研究就如同刨地。也可能種玉米時,插種了一些大豆;種水稻時,稻田裡養了一些魚;但本質沒變,仍在主航道上。
  • 任正非:活下去是華為的最高綱領
    華為之所以在任正非的領導下具有很強的轉危為機、化險為夷的能力,主要基於兩個底層邏輯: 1.向死而生: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任正非經常講,比爾·蓋茨說微軟離死亡永遠只有180天,但是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在他的邏輯裡,企業的死亡是必然的。
  • 華為的文化邏輯|界面新聞 · JMedia
    我始終認為,華為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的核心價值觀的源頭,來自任正非少年時飢餓的記憶,源自他的母親的人生信條:再苦再難也要活下去,大家一起活下去。為了活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近乎原始本能的「制度安排」——分餐制,一種準平均主義的分享制。任正非的青年時代是在大學和軍隊度過的。有一位政府領導曾問他大學讀的什麼專業,任正非答:「建築學。」領導說:「怪不得呢。」
  • 華為成功的真正奧秘,就隱藏在任正非經常說起的兩個字中
    華為的成長和發展,就是一個奇蹟,每次遇到危機,都能平安度過,浴火重生,逆勢增長,越來越強。對於華為的成功,大家都在探討和研究,而且說法眾多。其實,華為成功的真正奧秘,就隱藏在任正非經常說起的兩個字中——「熵增」。無論是接受採訪、寫文章,還是企業內部開會,任正非經常會說到這個。
  • 任正非: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順便說一下,自認為以狐狸思維和刺蝟思維來比喻任總的思維並不恰當,或許以狼思維和龜思維更恰當些,因為任總一直提倡狼性精神,同時也倡導發揚烏龜精神。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是思維方式,也是方法論,概言之,三者構成了任正非的灰度哲學。他以此作為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並付諸於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
  • 喝咖啡只是形式,任正非:什麼才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眾所周知,華為的技術強,制度強,管理強。但歸根結底,還是華為的文化強大。「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是華為的文化,灰度、反熵增也是華為的文化,而我覺得,最容易讓創業者上手的組織文化還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這句話。因為這句話體現了心態上的開放和包容,因此就讓人不容易坐井觀天、固步自封,從而讓公司得以與時俱進。
  • 任正非請布鞋院士代言,李小文一分不要:希望中國能再多幾個華為
    當時的華為,在移動網際網路大發展和網際網路思維的衝擊下,外界批評華為缺乏網際網路思維,內部員工也有質疑奮鬥者文化是否已過時的聲音,華為的核心文化和精神正在經受質疑和衝擊。而任正非在帶隊華為過程中的一次次危機處理、關鍵講話和關鍵決策,成為業界和國人的旗幟、標杆,奉為學習楷模。要多幾個向華為這樣的公司,就不得不深入學習和了解華為的戰略和文化,了解任正非的苦難和思想。
  • 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一家企業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一家企業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欲望是企業、組織、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欲望的激發和控制構成了一部華為的發展史,構成了人類任何組織的管理史」,而「讓員工成功才是最大的人性管理」。 而管理在其中隱性承擔的角色是,一方面,激勵人天使的一面;另一方面,約束人魔鬼的一面。
  • 任正非:管理上的灰色 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因此,任正非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任正非以華為為平臺,將其付諸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而華為30多年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任正非正是用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顆常青之樹。
  • 對抗熵增,華為的底層邏輯!創業學任正非,不可不知「耗散結構」
    如果讓我只說一個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密碼,我應該是提到「耗散結構」。任正非曾表示,「華為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耗散結構的內涵就是開放性,打一個粗糙的比方,華為三十年來就好比是「養豬-殺豬」的循環。任正非提倡、鞭策華為人努力奮鬥,賺很多的錢,年底時候「豬」養肥了,就把錢分一部分給員工,分一部分給研發,這樣「豬」就被殺掉、分掉了。然後下年想吃豬肉,就不得不繼續努力「養豬」,以此倒逼自身去艱苦奮鬥。這也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什麼是熵增呢?
  • 英國再次表態棄用華為,花粉沸騰:任正非回應真高明
    但是面對英國的這一措施,任正非並不慌張。為什麼呢?站在華為的角度,華為失去英國市場,雖然有一定的損失,但是並沒有擊中要害。反觀英國,終止合作,拆除華為設備面臨的就是更大的損失和放棄在全球市場競爭5G網絡的機會。
  • 任正非2019語錄:2020年依舊會是華為艱難的一年
    [摘要]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任正非2019年多次講話發現,完善人才體系,優化調整組織架構,維持華為整體「戰鬥力」,是任正非在2019年十分重視的核心問題。「對全中國的財經記者來說,華為的任正非是最難採訪到的企業家之一。」財經作家吳曉波曾在其著作中如此表示。然而,從2019年開始,任正非不斷走向「臺前」,向外界傳遞華為的經營發展理念和技術創新能力,以及應對諸多挑戰的態度和舉措。據華為心聲社區披露數據,截至2019年12月18日,任正非在2019年共接受總計37次國內外媒體專訪。
  • 從「反熵增」戰略反思工程機械企業的轉型之路
    答案是肯定的,生命系統是開放系統,吸收外部能量才有反熵增能力,一些企業從外部挖來傑出的管理人才,打破原有的封閉體系,打破原有的組織架構,目的就是反熵增。創新也是反熵增的需求,因為創新能夠為企業注入新的增長動力。亞馬遜的創始人傑夫.貝佐斯是第一個引入反抗熵增實踐的人,1998年他在致股東信中指出:「我們要反抗熵增!」
  • 華為變革哲學:生命以負熵為生
    本文來自騰股創投(微信ID: tengguvc,BP投遞:bp@tengguvc.com),作者孫建恆,華夏基石業務副總裁兼企業戰略與併購中心總經理,騰股創投創始合伙人,原華為電信戰略負責人。 任正非通過系統思考,將哲學、物理學、人性引入企業管理中,成就了華為獨特的發展戰略、變革思想、文化價值觀。
  • 任正非、柳傳志和施振榮,IT大佬生於1944
    聯想、宏碁和華為,作為中國IT企業的代表,都有著自己的鮮明個性,而這也與其創始人風格有著一定的關聯。有趣的是,聯想、宏碁和華為的創始人柳傳志、施振榮、任正非,這三位蜚聲世界的中國IT界大佬,都出生在同一年——1944。
  • 王石說任正非是「北非之狐」,非常非常狡猾,老謀深算,手腕高明
    任正非和王石身上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當過兵,任正非當過工程兵,王石當過運輸兵。他們都在深圳,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親歷者,他們創辦的企業都是世界級企業。王石的萬科是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任正非的華為是世界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
  • 華為財務崗裁員1100人!任正非痛斥:鼠目寸光!他們將來是要做接班人!
    近日,華為心聲社區公布了任正非在平臺協調會上有關代表處CFO定位的講話。 任正非明確表示培養PFC(項目財務)就是做未來華為接班人的! 華為的財務人一直是業內標杆,華為對於財務人的培養也有自己的心得。重磅的是,任總的這篇講話,給我們透露了華為培養財務的核心原則!給我們揭秘了華為是如何培養財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