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華為的技術強,制度強,管理強。但歸根結底,還是華為的文化強大。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鬥…」是華為的文化,灰度、反熵增也是華為的文化,而我覺得,最容易讓創業者上手的組織文化還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這句話。
因為這句話體現了心態上的開放和包容,因此就讓人不容易坐井觀天、固步自封,從而讓公司得以與時俱進。
那麼,什麼才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呢?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並不是咖啡因有什麼神奇作用。而是利用西方的一些習慣,表述開放、溝通與交流。你們進行的普遍客戶關係,投標前的預案討論、交付後的復盤、飯廳的交頭接耳……,我都認為在交流,吸收外界的能量,在優化自己。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神交。咖啡廳也只是一個交流場所,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交流的機會與場所,不要狹隘的理解形式。」
2017年12月11日,任正非在喀麥隆代表處的講話中詳細闡述了這句話的內涵。形式是開放、溝通與交流,目的是吸收外界的能量優化自己,也是為了合作共贏。
仔細梳理任正非的文章和講話,他對「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強調了很多遍。
「公共關係綱要中,哲學、歷史、社會學和心理學等都需要放進來,這些人類文明的結晶,會帶著我們找到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2018年9月29日,任正非在公共關係戰略綱要匯報會上再次講到了這個問題。他還對公共關係戰略部的員工提出了要求:
要加強哲學、歷史、社會學..的學習。你們可以不用看原著,看完也不一-定抓得住重點,不如去看紀實片、講座之類的視頻,雖然不代表原著,但是學者把他自己的理解告訴你了,你多看幾個學者,就明白了。也可以多看看西方有代表性的節目、演講、辯論等,洞察西方最新的思想發展、思辯要點和社會心理變遷。再者,對同一個事件,中、西方媒體報導的方向、觀點及引用事實與數據都可能是不同的,只有經常學習西方文章,我們才能理解這種差異,拉近東、西方思維上的距離,把信息溝通好,把問題處理好。
要知道,世界是平的,當今世界一定是走向交流、融合全球化的,這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特別對企業來說,如果不具備「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心態和能力,那麼就很難把企業持續的經營下去,這點無論中西、大企業小企業。
5年前的時候,肯定沒有人能想到日薄西山的微軟還能重新崛起,與蘋果、亞馬遜爭鋒。但在今年的6月份,微軟的市值破了萬億美元,成了世界市值最高的公司。比爾·蓋茨認為,這與薩提亞·納德拉為微軟注入的「刷新」文化有關。
2014年2月4日,在微軟原CEO史蒂夫·鮑爾默卸任半年後,印度裔的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成為新一任CEO,在上任伊始,納德拉就表示,「重塑企業文化是我的首要任務。」
他還對微軟員工提出了一個要求:「我們每天問一下自己:今天在哪些方面保持了固化思維,在哪方面保持了成長型思維?」
要有成長型思維,納德拉說,「固化型思維的公司總是逃避風險,同時又期待創新出現。而成長心態,則會把關注點從到底做錯了什麼,轉變為我從中學到了什麼。」
納德拉的辦公室位於華盛頓雷德雷蒙的微軟總部34號樓的第5層,在他的辦公室裡,擺滿了書籍,「我都是這本書看幾頁,那本書看幾頁。當然,有那麼幾本書我是從頭看到尾的。但沒有書,我就活不下去了。」他認為,不管個人還是企業,都必須不斷「刷新」。
好的公司不展示歷史,不強調過去的功績,它們只會一直向前。
「最終一家企業成功或失敗,就是其現行文化的滯後反應。在原有的生存環境中,文化一開始是有利你生存的。但是當生存環境改變時,原有文化是傷害你生存的。」納德拉說,「當每個人都在為你歡呼喝彩的時候,才是你應該感到最害怕的時候。」
在鮑爾默掌管微軟的時候,沒有人敢用iPhone,但納德拉接任後,他會公開用iPhone演示微軟的應用,這也是一些微軟前員工願意回歸的原因之一。
現在你就明白任正非對納德拉非常欣賞的原因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具有類似的思維頻率——尊重、交流永遠比仇視、對抗有建設性,殺手是沒有前途的。
無論「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還是長期堅持自我批判,對榮譽視而不見,永遠抱有固執的危機感,這不就是任正非在華為這三十二年一直在做的嗎。
只有開放,才能活下來。只有開放,才能創新。創新是企業的使命,企業不創新、變革就會死亡,所以,哪怕變革非常痛苦,也必須去做。
在華為的辦公園區有很多咖啡館,這是華為開放的思想交流與智慧碰撞的試驗地。
「我強調公司要開放,見識比知識還重要,交流常常會使你獲得一些啟發。」
喝咖啡只是形式,價值創造、價值分享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