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2020-11-24 騰訊網

在任正非看來,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發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

文|高歡歡

編輯|周春林

頭圖來源|華為公司

「我是個沒用的管理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我只是個傀儡。」任正非不止一次這樣說。但他的每一次講話、每一篇文章,都能引發廣泛的關注,企業界對華為的管理方法更是推崇備至。

華為成立33年,員工人數超過19萬,從一家小作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製造商,智慧型手機銷量名列全球第二,躋身《財富》2020年世界500強第49位。即使在遭遇美國持續打壓、晶片斷供的極端情況下,華為仍然持續向外界傳達出對未來的樂觀和堅定。

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司管理就是從外部審視這樣一家世界級巨無霸最好的通道。任正非曾說過,「華為遲早要面臨接班問題,人的生命總要終結。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技術會隨著時代發展被淘汰,但是管理體系不會被淘汰。」

在任正非心裡,華為成功靠的不是能人,不是英雄,靠的是體系,是平臺支撐。任正非與華為諸多高管面對外界提及頻次最多的詞彙,也是人才體系、商業本質以及對人性的洞察等。

上下同欲者勝。在任正非看來,「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發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欲望是企業、組織、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欲望的激發和控制構成了一部華為的發展史,構成了人類任何組織的管理史」,而「讓員工成功才是最大的人性管理」。

而管理在其中隱性承擔的角色是,一方面,激勵人天使的一面;另一方面,約束人魔鬼的一面。

但華為並非生來就在管理上卓有成效。

不計成本,花費數十億學IBM

1997年聖誕節前一周,任正非走訪了美國休斯公司、IBM、貝爾實驗室、惠普等一批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將考察重點放在IBM這家最具美國特色的企業身上。

當時IBM一位高管Arleta(陳青茹),送給了任正非一本講IPD(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集成產品開發)變革的書,成為華為向美國企業學習管理的重要契機。

這次美國之行,讓任正非對IBM這樣的大型公司的有效管理和快速反應有了新的了解,對華為本身存在的缺陷以及如何在擴張過程中解決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和浪費嚴重的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對華為在未來的成長與發展過程中如何少走彎路,也有了新的啟發和思路。

「我們只有認真向這些大公司學習,才會使自己少走彎路,少交學費。IBM是付出數十億美元直接代價總結出來的,他們經歷的痛苦是人類的寶貴財富。」

1998年華為決定聘請IBM為華為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統。項目啟動之前,IBM報價4800萬美金(約5.6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華為當時一年的利潤!華為財務總裁想砍價,任正非說:「你負責砍價,你能否負責承擔項目風險嗎?」面對IBM的一口價,任正非只問了一句話:「你們有信心把項目做好嗎?」IBM代表沉思片刻,說「能」,任正非當場拍板。

顯然,在任正非看來,改革就是必須用自身的風險,去換取無窮的戰鬥力。

華為通過全面引入IBM的管理諮詢,進行大規模組織變革,熟練掌握了一整套「寶馬車」的動力與剎車系統,以及整個的功能體系,既結束了「混亂」與「無序」,又為華為進軍國際市場奠定了「比西方更東方」「比西方還西方」的組織基礎和文化基礎。

IPD實施十年之後的2008年,華為收入增長二十倍,研發周期縮短近一半,研發成本降低三成。

為什麼要力推IPD?任正非表示,就是要擺脫企業對個人的依賴,使要做的事,從輸入到輸出,直接端到端,簡潔並控制有效地連通,儘可能地減少層級,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

教會華為「爬樹」後,150多名IBM顧問打道回府。2008年2月29日,在對150多名IBM顧問的歡送晚宴上,華為一位負責管理變革的副總裁失聲痛哭:「儘管對IBM來說,這只是一個商業諮詢項目,但對華為而言,卻意味著脫胎換骨。」

「無生命的管理體系」不可複製

在華為內部,有經典的「三不」依賴:不依賴技術、不依賴資金、不依賴人才。尤其是人才,基本上網際網路公司都在重點強調人才,但華為不依賴單個要素,而是依賴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形成一個組織生命體這樣的文化氛圍。這也是任正非尤其自豪的,「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

被稱為「華為六君子」之一的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彭劍鋒認為,華為成功的最突出的三要素,除了任正非的企業家戰略思維和自我批判精神,還有自成體系的組織能力。

「中國沒有哪個企業敢砸幾百億諮詢費,在十數年裡持續去構建一個世界級的管理體系,這是不可複製的。任總在華為的組織管理能力、管理體系上確確實實下了功夫,『先僵化、再優化、後固化』,把西方的科學做事、中國的君子做人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真正把西方的方法用到了極致。這是華為獨具特色的一點。」

彭劍鋒認為,有效的人才機制是華為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有效的人才機制,華為把十幾萬知識分子凝聚在一起,既激發了他們的活力,同時又保持組織的有效管控,這是很難的。「一方面要調動每個人內在的潛力、創造力和活力,讓每個人不能懈怠,必須持續奮鬥。同時,通過龐大有效的組織管控體系,消除組織在成長過程中的山頭主義、官僚主義、腐敗、惰怠等組織毒瘤。華為的這套體系實現了兩個目標,一個叫激活,一個叫有效。這是學華為學不到的,因為它不可複製。」

組織體系和人才培養,也一直是任正非最重視的事情。2012年,任正非在華為的一次務虛會上表示:「我們留給公司的財富只有兩樣:一是我們的管理架構、流程與IT支撐的管理體系,二是對人的管理和激勵機制。人會走的,不走也會死的,而機制是沒有生命的,這種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是未來百年千年的巨大財富。這個管理體系經過管理者的不斷優化,你們說值多少錢?只要我們不崩潰,這個平臺就會不斷發揮作用。」

顯然,任正非不想做曇花一現的英雄。

任正非關於管理的十大經典比喻

探討管理理念很容易陷入空談,拖沓冗長甚至無趣,任正非很喜歡且擅長用動物或者自然現象做比喻。從這些形象的比喻裡,可以原汁原味地一窺任正非的管理理念。

1、談發展:要有狼狽組織計劃

在《華為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任正非首次明確提出「狼文化」的主張:「企業就是要發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銳的嗅覺;二是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三是群體奮鬥。企業要擴張,必須有這三要素。所以要構築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大家去奮鬥,在新機會點出現時,自然會有一批領袖站出來去爭取市場先機。市場部有一個狼狽組織計劃,就是強調了組織的進攻性(狼)與管理性(狽)。當然,只有擔負擴張任務的部門,才執行狼狽組織計劃。其他部門要根據自己的特徵確定自己的幹部選拔原則……」

2、談運作機制:要做靈活的老鼠

「我們的對手足夠強大,強大到我們還沒有真正體會到。我們和競爭對手比,就像大象和老鼠相比。我們是老鼠,人家是大象。如果我們還要保守、還要僵化、還要固步自封,就像老鼠站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大象肯定一腳就把我們踩死了。但是老鼠很靈活,不斷調整方位,一會兒爬到大象的背上,或者鑽到大象鼻孔裡,大象老踩不到,它就會受不了。我們必須要有靈活的運作機制和組織結構體系。」

3、談組織結構:像蜘蛛織網

早在1996年,任正非就講過:「世界上我最佩服的勇士是蜘蛛,不管狂風暴雨,不畏任何艱難困苦,不管網破碎多少次,它仍孜孜不倦地用它纖細的絲織補。」華為今天的組織結構類似於「蜘蛛網結構」,這既是組織在實踐中不斷演變的結晶,也是任正非和公司的管理層們開放思維、縱向與橫向學習的「拿來主義」結果。專司進攻與作戰的「螺旋型」組織,即「前沿部隊」(野戰軍),他們必須有狼性、匪性和海盜精神,必須不斷地發起和組織一個個戰役,像蜘蛛一般頑強編織一幅接一幅的「天羅地網」,從而為組織提供源源不斷的人力與財力保障;產品與服務提供的「放射與牽引型」組織即「後方部隊」,則必須快速響應,提高效率,不搞官僚主義和文牘主義,不因個人好惡或私利而耽誤戰機。

4、談管理:修堤壩讓長江水流淌

「管理就像長江一樣,我們修好堤壩,讓水在裡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晚上我睡覺,但水還自動流。水流到海裡面,蒸發成空氣,雪落在喜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長江,長江又流到海,海水又蒸發。這樣循環搞多了以後,它就忘了一個還在岸上喊『逝者如斯夫』的人,一個『聖者』。它忘了這個『聖者』,只管自己流。這個『聖者』是誰?就是企業家。」

5、談媒體策略:不能當鴕鳥

「在輿論面前,公司長期的做法就是一隻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我可以做鴕鳥,但公司不能,公司要攻擊前進,華為公司到這個時候要允許批評。」

6、談均衡:跳芭蕾的女孩要有一雙粗腿

「世界是在變化的,永遠沒有精緻完美,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追求完美就會陷入到低端的事物主義,越做越糊塗,把事情僵化了。做得精緻完美,就會變成小腳女人,怎麼衝鋒打仗?以前我認為跳芭蕾的女孩是苗條的,其實是粗腿,很有力量的,腳很大的,是以大為美。華為為什麼能夠超越西方公司,就是不追求完美,不追求精緻。」

7、談競爭:不能光研究蜘蛛腿

「做任何事,都要因時因地而改變,不能教條,關鍵是滿足客戶需求。」「我們一定要做商人。科學家可以什麼都不管,一輩子只研究蜘蛛腿的一根毛。對科學家來說,這是可以的。但是對我們來說呢?我們只研究蜘蛛腿,誰給我們飯吃?因此,不能光研究蜘蛛腿,要研究客戶需求……」

8、談產業鏈:深淘灘低作堰

2009年,任正非在遊覽四川都江堰時,從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中得到啟示,寫了一篇《深淘灘,低作堰》的文章,第一次明確提出:「將來的競爭就是一條產業鏈與一條產業鏈的競爭。從上遊到下遊的產業鏈的整體強健,就是華為生存之本。」「我們要保持『深淘灘、低作堰』的態度,多把困難留給自己,多把利益讓給別人。多栽花少栽刺,多些朋友,少些『敵人』。團結越來越多的人一起做事,實現共贏,而不是一家獨秀。」

後來他也對此還有過闡釋:「深淘灘、低作堰,就是我們不想賺很多的錢,但我們也不能老是虧錢。低作堰嘛,我們有薄薄的利潤,多餘的水留給客戶與供應鏈。這樣我就能保存生存能力。你只要活到最後你一定是最厲害,因為你每次合作的時候都要跟強手競爭,留著活下來的都是蛟龍……」

9、談對手:烏鴉和貓頭鷹都是吉祥鳥

任正非說:「來自對手的批評不要總是抗拒,即使說得過頭了點,我們都要認真聽取,他要打贏我,總要找我的軟肋,我們自己總是有盲點。」有人附議到:「烏鴉叫,沒見把誰叫死了,貓頭鷹半夜聒噪,一定是聞到了死亡的氣息。所以烏鴉和貓頭鷹都是吉祥鳥。」任正非點頭同意。

10、談合作:不能做黑寡婦

任正非說,華為二十年來,從青紗帳裡走出來,一個孤獨的「農民」,走在一條曲曲彎彎的田間小路上,像當年堂吉訶德一樣的封閉,手拿長矛,單打獨鬥,跌跌撞撞地走到今天。當我們打開眼界一看,我們已經不得不改變自己長期的封閉自我的方式。以前華為跟別的公司合作,一兩年後,華為就把這些公司吃了或甩了。這是「黑寡婦」的做法(黑寡婦是拉丁美洲的一種蜘蛛)。今天,我們要改變這個現狀,要開放、合作、實現共贏。

相關焦點

  • 任正非:管理上的灰色 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因此,任正非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任正非以華為為平臺,將其付諸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而華為30多年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任正非正是用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顆常青之樹。
  • 任正非管理思想的精華竟然是:熵!
    熵原本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卻被任正非用於研究企業的發展之道,是貫穿任正非管理華為的思想精華。華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的思想源頭擺脫了商學院式的理論框架,仿佛黃河源頭的九曲十八彎,既有觀察現實世界、不斷實踐的人性感悟,也有橫貫東西方的科學和哲學洞察。經濟學的很多理論和計算方法都來源於物理學的啟發,但鮮活的生命並不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理性人和有限理性人。
  • 才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最大秘密深度好文
    熵原本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卻被任正非用於研究企業的發展之道,是貫穿任正非管理華為的思想精華。華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個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的思想源頭擺脫了商學院式的理論框架,仿佛黃河源頭的九曲十八彎,既有觀察現實世界、不斷實踐的人性感悟,也有橫貫東西方的科學和哲學洞察。
  • 華為任正非談管理理念:跳芭蕾女孩要有一雙粗腿
    講管理理念很容易陷入空談道理,拖沓冗長甚至無趣,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高明之處在於,通過各種形象的比喻很聰明很巧妙的迴避了這一點。  最新出版的《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一書中,任正非的各種比喻俯首皆是。  任正非似乎很喜歡拿動物或者山川河流作比喻。據該書作者之一吳春波回憶,任正非與美國合益資訊公司的一位女士會談時,談論的話題是各種動物。  「跨國公司是大象,華為是老鼠,華為打不過大象,但是要有狼的精神。」任正非說這話時是1997年。
  • 任正非: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任正非在管理華為的實踐中,其基本色調就是灰度,灰度既是其世界觀,是其思維方式,也是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假設、理念與哲學。企業家自身的特質必然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的底蘊與特質,秉持灰度的任正非,決定了華為也是灰色的。也是因為此,華為不太吝惜的羽毛,不怕被外界黑,無論是濃彩潑墨,還是寫意描白,均改變不了華為的灰,只是改變了華為灰的程度而異。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地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 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滅亡熵減,這個概念來源於物理學。
  • 華為的文化邏輯|界面新聞 · JMedia
    文|華夏基石e洞察  田濤一、企業文化起源於創始人的故事與理念我在多個場合講,華為能有今天,重要根因之一是任正非創業時年齡比較大,44歲,四十而不惑。一個歷盡人生磨鍊、做過多次輸家也做過幾次贏家、有足夠多的故事的男人開始其人生的新冒險,很顯然,他是戴著盔甲上戰場的,這副「盔甲」就是他的人生哲學觀。
  • 任正非經典3句話:華為管理思想,如何「埋在土裡,長在心裡」
    字數 ▍1500字,閱讀約3分鐘01 管理思想「長在土裡」華為很多管理的東西,總是讓人一看到,就有種眼前一亮、入木三分的感覺,原因在於,任正非從不迷戀管理教授的課堂管理理論,他更願意在實踐中總結出自己的一套管理思想與方法論。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理論。任正非為什麼如此重視「熵」這個概念?究竟什麼是華為之熵?華為靠什麼來熵減?任正非曾提到過的有:• 32 年來朝著一個城牆口進攻。• 用範弗裡特彈藥量進攻(範弗裡特彈藥量就是指大規模、密集型、壓強式地進攻)。• 華為過去 10 年 3200 億元的研發投入正是「厚積薄發」這一理念的典型體現。
  • 任正非:活下去是華為的最高綱領
    華為之所以在任正非的領導下具有很強的轉危為機、化險為夷的能力,主要基於兩個底層邏輯: 1.向死而生: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任正非經常講,比爾·蓋茨說微軟離死亡永遠只有180天,但是華為明天就會死亡。 在他的邏輯裡,企業的死亡是必然的。
  • 田濤:華為30年,在3個關鍵詞上下功夫
    固然,任正非反對完美主義,但在理念與制度設計層面進行不斷地微調、修正、糾偏的反覆實驗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力求逼近完美、逼近閉環。 當然,正如所有的思想家、建築設計師一樣,他們都有點烏託邦情懷,但當轉身為實踐家的時候,他們面對的永遠是制度永無完美,人性充滿缺陷。阿Q永遠畫不圓那個謎一樣的圈。
  • 任正非的經營哲學和華為的核心邏輯
    有人分析是老闆瞎折騰,有人說是經營管理或其他意外等問題,這些都有道理,但在根源是人性和歷史的規律。 這個理論用在企業經營中就是千方百計防止組織的「熵死」,這也是任正非一直在推動華為變革的重要原因。 人要健康長壽需要嚴格自律,比如節制欲望,適當運動,身心都要不斷建設、優化,其實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不管人還是企業都需要反熵增。
  • 任正非2019語錄:2020年依舊會是華為艱難的一年
    [摘要]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任正非2019年多次講話發現,完善人才體系,優化調整組織架構,維持華為整體「戰鬥力」,是任正非在2019年十分重視的核心問題。時代周報記者 曾憲天 發自廣州「非常高興有機會通過你們給更多人說說華為的情況。」2019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屢次以類似開場白,接受全球各地媒體採訪。這是任正非此前未曾有過的舉動。從1987年創立華為,到2018年的31年中,任正非很少在公開場合亮相,有官方記錄的採訪僅6次。因此,外界也為其貼上了神秘、低調的標籤。
  • 任正非請「布鞋院士」代言,李小文:不收錢,希望中國多幾個華為
    曾經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特意派人去請李小文院士給華為代言,並支付肖像權和代言費。以華為在業內的地位,這筆代言費一定不少。但李小文卻表示,不收錢,希望中國多幾個華為。
  • 華為高級管理顧問田濤:7大變革之道讀懂華為管理哲學
    貪婪是基於人性的,不安全感是基於人性的,惰怠也是基於人性的, 正因為人性的缺陷,才帶來了任何制度先天的缺陷,所以我們才要進行制度變革。 組織的第三個黑洞是組織疲勞症。曾經充滿活力、充滿激情的一群人,聚合在一起創辦企業,比如創辦華為,有好的激勵制度,比如,勞動者普遍持股制、好的薪酬制、好的中短期激勵等等,但這些激勵措施能夠讓這一群人或者更多的人持久充滿激情嗎?
  • 任正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1998年,在GSM鑑定會後的答謝詞裡,任正非強調,華為公司從現在開始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員工,將不能再被提拔。三年以後,一切不能自我批判的幹部將全部免職,不能再擔任管理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自我批判是華為的思想基礎。有人說任正非的數百篇文章和講話裡為什麼很少談管理方法,大都是管理思想。
  • Mix"最新"與"最舊"的華為老闆──中國科技教父任正非
    華為的創辦人與CEO任正非,是當今中國企業界最傳奇的人物,他一手打造最新銳的網絡技術,闢建透明而現代化的企業總部,催生高度競爭的組織文化,但用的卻是中國Style「家父長」式的垂垂叮嚀,和團結大動員、唱軍歌的管理模式。了解任正非這個人,也就解開華為神秘面紗的一半……。
  • 華為與美國和解路線圖是什麼?任正非這樣說
    12月9日下午,華為心聲社區發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近日接受加拿大《環球郵報》採訪的紀要。這份紀要顯示,任正非於12月2日在深圳接受加拿大《環球郵報》採訪。他在採訪中提到,華為在加拿大的員工人數已經擴展到1200人,有2/3是研發人員,未來還會繼續加大投資,「因為我們在北美沒有美國市場,因此市場總部還是在墨西哥,但是研發中心會從美國移出來,會以加拿大為中心。」
  •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我不看好「聰明人」,華為成功就是因為「傻」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說過:我最痛恨「聰明人」。任正非的太太曾說他「最大的問題就是傻、執著」,任正非也說自己「幼稚可笑、愚鈍」,「也許是我無能、傻、才如此放權,使各路諸侯的聰明才智大發揮,成就了華為」。在之前的一次採訪中,任正非就表示「華為的成功就是因為傻。華為幹了別人不願意幹的事情既然,一路向前。中國有太多精緻利己的聰明人,但是這個社會並不需要聰明人,他們更多的是想著怎麼把大眾的東西拿到自己手中,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是像阿甘,堅定目標、專注執著、埋頭苦幹、不計回報有幾分傻氣,但是往往能給社會帶來很多東西,最終自己也就能有所收穫一些回報。」
  • 任正非請布鞋院士代言,李小文一分不要:希望中國能再多幾個華為
    任正非認為,華為的精神和李小文院士的艱苦奮鬥、堅持不懈、快樂奉獻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任正非便立刻派了得力副總裁去北京找李小文院士,要請李院士為華為代言。華為副總裁說明來意,年輕的華為和李小文院士的精神是一樣的,所以要請院士給華為做代言人,華為要給肖像權使用費和代言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