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世界被分為「黑」和「白」,後來又逐漸多了一塊特殊的區域——「灰色地帶」,很多人都給這個區域賦予獨特的含義,任正非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任正非是「灰色管理理論」的開創者和實踐者。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因此,任正非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任正非以華為為平臺,將其付諸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而華為30多年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任正非正是用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顆常青之樹。
任正非崇尚灰度,但其人格並不是灰度的,例如率真、直爽、簡單、誠實等鮮明的非灰度性格。另外,以我22年對任正非的追蹤採訪和近距離觀察,發現在他身上有各種複雜甚至矛盾的要素:既脾氣暴躁,又靜水潛流;既鐵骨錚錚,又柔情似水;既疾惡如仇,又寬容妥協;既用兵狠,又愛兵切;既霹靂手段,又菩薩心腸;既膽識過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則,又豁達變通;既實用主義,又理想主義;既浪漫主義,又求真務實;既有理工男的做派,又有文藝青年的氣質⋯⋯總之,任正非是一個稜角分明的人,一個非常真實的人。
有哲人曾說,在淡化了黑與白意義的日子裡,自由的顏色是灰的。任正非就是生活在真實的灰度的自由世界裡。俗話說,人如其名。「任正非」也正如其名:既正,又非。非就是正,正就是非;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所謂的灰度管理,就是突破了將一切事物都一分為二看待的簡單思維。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在看待一個方案、看待一個員工時,不能簡單地說這個方案可行還是不可行,這個員工優秀還是不優秀。一些人或一些事在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情況下,管理者要找出介於兩種結論之間的辦法,也就是將管理延伸到一個能夠伸縮的緩衝地帶,也就是灰色地帶。
在任正非看來,妥協是管理上的一個重要方式,管理是一門高深的藝術,並不是非錯即對、非黑即白那麼簡單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中間的灰色,灰色管理是在黑與白的管理之間尋求平衡。很多管理者都缺乏灰色管理思想,任正非早就在《華為十大管理要點》中提出:幹部要學會灰色管理才行。
華為管理顧問吳春波老師對任正非的灰度理論有很深的研究。他認為,有灰度的人一定是很痛苦的,或者說一定經過了痛苦的思考與修煉的過程。任正非的獨到之處在於,他沒有基於自己的性格特點來管理華為,而是基於灰度理論,把個人性格與作為企業領袖的任職資格完美地結合到一起,相得益彰、天衣無縫地形成一套系統的經營管理哲學,灰度管理理論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任正非在管理華為的實踐中,其基本色調就是灰度。灰度既是其世界觀,是其思維方式,也是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假設、理念與哲學。企業家自身的特質必然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的底蘊與特質,任正非是灰色的,決定了華為也是灰色的。也是因為這一點,華為不怕被外界黑,無論是濃彩潑墨,還是寫意描白,均改變不了華為的灰,只是改變了華為灰的程度而已。
縱觀華為30多年的成長與發展歷程,觀察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不難發現,灰度理論是貫穿始終的價值觀與方法論。
任正非早在1995年起草《華為基本法》時,就與「人大六君子」提出了灰度管理思想。後來,任正非在2009年1月15日召開的全球市場工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開放、妥協與灰度》的講話,完整地詮釋了其灰度管理思想體系:「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的,而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化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裡和諧共存,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裡的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灰度不僅是一種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正如任正非所言:「灰度是常態,黑與白是哲學上的假設,所以,我們反對在公司管理上走極端,提倡系統性思維。」
以灰度看待人性
以灰度看待人性,就必須摒棄非黑即白、愛憎分明、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人性是複雜的,幾千年來,人們對人性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無非是性善、性惡,或者是天使、魔鬼,抑或是X假設、Y假設。
而以灰度來看,人力是一種資源,管理者與管理的使命就在於激發人的正能量,抑制人的負能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實現公司的目標與戰略。
任正非說:「我們真正的幹部政策要灰色一點,橋歸橋,路歸路,不要把功過攪在一起,不要疾惡如仇、黑白分明⋯⋯幹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些問題很正常,沒有人沒有問題。」任正非對人性的洞察,是一個很大尺度上的把握,他對人性的理解就是灰度。他認為任何黑的或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如果說任正非是「人性大師」,那麼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無疑是基於灰度理論的。
以灰度看待未來
面對黑天鵝,面對灰犀牛,面對蝴蝶效應,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未來有陽光燦爛,也有疾風驟雨;既不左傾冒進,也不右傾保守。有灰度,方能視野開闊,把握不確定性,看清未來的方向,認清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
基於灰度理論,任正非為進入「無人區」的華為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灰度、妥協與寬容」,「如果不能依據不同的時間、空間,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難有審時度勢的正確決策」。
下面九條管理理念可以說就是任正非灰度理論的結晶:
①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② 以過去與當下的確定性,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③ 以過程的確定性,應對結果的不確定性。
④ 確定性是企業最大的敵人。
⑤ 以組織的活力應對戰略的混沌。
⑥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糨糊黏結世界智慧。
⑦ 允許異見,就是戰略儲備。
⑧ 亂中求治,治中求亂。
⑨ 方向要大致正確,組織要充滿活力。
以灰度看待企業中的關係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著大量相互矛盾和相互制衡的關係,如激勵與約束、擴張與控制、集權與擴權、內部與外部、繼承與創新、經營與管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團隊合作與尊重個性等等,這些關係構成了黑白兩端,痛苦地煎熬著企業的決策,也逼迫企業做出選擇。
任正非以灰度觀來看待和處理這些關係,既不走極端,也不玩平衡,針對內外部關係做出智慧的決策,其核心就是依據灰度理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地運用這些矛盾內含的能量,將這些矛盾變為公司的發展動力。
以灰度培養與選拔幹部
任正非把灰度作為幹部的領導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作為選拔幹部的重要標準。他認為,「開放、妥協、灰度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風範」,「如何去理解『開放、妥協、灰度』?不要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黑和白永遠都是固定的標準,什麼時候深灰一點,什麼時候淺灰一點?幹部就是掌握灰度。」幹部放下了黑白是非。
任正非提倡的「砍掉高層的手腳」,實際上就是讓高層管理者把握灰度觀,形成灰度思維,並以此洞察人性,在混沌中把握方向,理性地處理企業中的各種矛盾與關係。在處理犯了錯誤的幹部時,他也一直採用灰度的方式,在明處高高地舉起拳頭,私下則輕輕地安撫,既不一棍子打死,也不放任縱容,對事旗幟鮮明,對人寬容妥協。
以灰度把握企業管理的節奏
任正非一直強調,作為高級管理者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緊緊盯住三個關鍵點:方向、節奏與人均效率。當企業的方向大致正確之後,經營管理節奏的把握就成為領導力的關鍵。
面對企業中的各種問題,性格急躁與暴躁的任正非肯定是著急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又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和容忍力。他在說的時候,是疾風驟雨、電閃雷鳴,但具體實施的時候,又能和風細雨、潤物無聲。這種「著急和等不及」與「不著急和等得及」就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的最好體現。
以灰度的視角洞察商業環境
對於外部商業環境,任正非是以灰度的視角洞察的,他認為確定性是企業發展的敵人,要擁抱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他從來不抱怨外部商業環境的險惡,總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評價宏觀層面的問題;他把競爭對手稱為「友商」,並把「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作為公司的戰略之一;他崇尚以色列前總理伊扎克·拉賓(以下稱「拉賓」)的「以土地換和平」觀念,自稱是「拉賓的學生」。
任正非曾說過:決策的過程是灰色的,所以決策層必須有開放的大腦、妥協的精神,這樣才能集思廣益。但越朝下,越要強調執行。高層決策忌快忌急,慢一些會少出錯。基層卻要講速度、講效率。
有很多人認為,任正非的灰度理論就是中庸之道,其實這是錯誤的。
灰度不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是指在對立的兩端之間尋找調和與折中。前者是世界觀,後者是處事之道。道不是觀,觀也不能替代道。任正非在《從哲學到實踐》一文中講道:「中國長期受中庸之道的影響,雖然在保持穩定上有很大貢獻,但也壓抑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成長,使他們的個性不能充分發揮,不能形成對社會的牽引和貢獻,或者沒有共性的個性對社會形成破壞⋯⋯」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追求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但某種程度上中庸之道會蛻化為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學,養育出一批兩面派的偽君子。在現實中,也有的人往往是走極端的,依據個人好惡,凡事辯個黑白,問個是非,非黑即白,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慣性。
從本質上講,灰度哲學是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情況的思維模式。從字面意義上講,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對,也不是錯;既不是好,也不是壞;是一種融合體,不走極端。灰度思維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維,也不是「白加黑」的並存思維,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維。
管理學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彭劍鋒認為,任正非所說的灰度中的「灰」是一種顏色,是黑與白的融合,意味著企業的生存環境和未來不是簡單的、純粹的,易於辨別的,而是多元的、複雜的,存在不確定性的。「灰」又是與白之間的過渡,它混沌、模糊,同時也蘊含著多重元素;在混沌的表象下實則孕育著活力和生命力。
「妥協、寬容與開放」不是灰度的本質,而是灰度的手段與工具。因為,灰度的度是很難把握的,需要管理者具有非凡的智慧與能力。把握灰度需要的不是手段,也不是科學,而是一門領導藝術。正如任正非所說:「任何黑的或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度,是很難掌握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所以,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棵常青之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