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管理上的灰色 是我們的生命之樹

2020-12-04 家電消費網
  編者按

  原本的世界被分為「黑」和「白」,後來又逐漸多了一塊特殊的區域——「灰色地帶」,很多人都給這個區域賦予獨特的含義,任正非也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任正非是「灰色管理理論」的開創者和實踐者。灰度是任正非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因此,任正非發展出一套系統的管理哲學、管理體系和管理方法論,這就是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

  任正非以華為為平臺,將其付諸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而華為30多年的經營發展實踐,也驗證了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任正非正是用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顆常青之樹。

  任正非崇尚灰度,但其人格並不是灰度的,例如率真、直爽、簡單、誠實等鮮明的非灰度性格。另外,以我22年對任正非的追蹤採訪和近距離觀察,發現在他身上有各種複雜甚至矛盾的要素:既脾氣暴躁,又靜水潛流;既鐵骨錚錚,又柔情似水;既疾惡如仇,又寬容妥協;既用兵狠,又愛兵切;既霹靂手段,又菩薩心腸;既膽識過人,又心存敬畏;既固守原則,又豁達變通;既實用主義,又理想主義;既浪漫主義,又求真務實;既有理工男的做派,又有文藝青年的氣質⋯⋯總之,任正非是一個稜角分明的人,一個非常真實的人。

  有哲人曾說,在淡化了黑與白意義的日子裡,自由的顏色是灰的。任正非就是生活在真實的灰度的自由世界裡。俗話說,人如其名。「任正非」也正如其名:既正,又非。非就是正,正就是非;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所謂的灰度管理,就是突破了將一切事物都一分為二看待的簡單思維。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在看待一個方案、看待一個員工時,不能簡單地說這個方案可行還是不可行,這個員工優秀還是不優秀。一些人或一些事在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情況下,管理者要找出介於兩種結論之間的辦法,也就是將管理延伸到一個能夠伸縮的緩衝地帶,也就是灰色地帶。

  在任正非看來,妥協是管理上的一個重要方式,管理是一門高深的藝術,並不是非錯即對、非黑即白那麼簡單的。管理中最重要的是中間的灰色,灰色管理是在黑與白的管理之間尋求平衡。很多管理者都缺乏灰色管理思想,任正非早就在《華為十大管理要點》中提出:幹部要學會灰色管理才行。

  華為管理顧問吳春波老師對任正非的灰度理論有很深的研究。他認為,有灰度的人一定是很痛苦的,或者說一定經過了痛苦的思考與修煉的過程。任正非的獨到之處在於,他沒有基於自己的性格特點來管理華為,而是基於灰度理論,把個人性格與作為企業領袖的任職資格完美地結合到一起,相得益彰、天衣無縫地形成一套系統的經營管理哲學,灰度管理理論就是其重要組成部分。

  任正非在管理華為的實踐中,其基本色調就是灰度。灰度既是其世界觀,是其思維方式,也是其經營管理的基本假設、理念與哲學。企業家自身的特質必然會影響乃至決定企業的底蘊與特質,任正非是灰色的,決定了華為也是灰色的。也是因為這一點,華為不怕被外界黑,無論是濃彩潑墨,還是寫意描白,均改變不了華為的灰,只是改變了華為灰的程度而已。

  縱觀華為30多年的成長與發展歷程,觀察華為的經營管理實踐,不難發現,灰度理論是貫穿始終的價值觀與方法論。

  任正非早在1995年起草《華為基本法》時,就與「人大六君子」提出了灰度管理思想。後來,任正非在2009年1月15日召開的全球市場工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開放、妥協與灰度》的講話,完整地詮釋了其灰度管理思想體系:「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色中脫穎而出的,而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化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適的灰度,是使各種影響發展的要素,在一段時間裡和諧共存,這種和諧的過程叫妥協,這種和諧的結果叫灰度。沒有妥協就沒有灰度。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裡的智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灰度不僅是一種世界觀,更重要的是一種思維方式。正如任正非所言:「灰度是常態,黑與白是哲學上的假設,所以,我們反對在公司管理上走極端,提倡系統性思維。」

  以灰度看待人性

  以灰度看待人性,就必須摒棄非黑即白、愛憎分明、一分為二的思維方式。人性是複雜的,幾千年來,人們對人性的研究一直處於停滯狀態。無非是性善、性惡,或者是天使、魔鬼,抑或是X假設、Y假設。

  而以灰度來看,人力是一種資源,管理者與管理的使命就在於激發人的正能量,抑制人的負能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潛力,實現公司的目標與戰略。

  任正非說:「我們真正的幹部政策要灰色一點,橋歸橋,路歸路,不要把功過攪在一起,不要疾惡如仇、黑白分明⋯⋯幹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些問題很正常,沒有人沒有問題。」任正非對人性的洞察,是一個很大尺度上的把握,他對人性的理解就是灰度。他認為任何黑的或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如果說任正非是「人性大師」,那麼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無疑是基於灰度理論的。

  以灰度看待未來

  面對黑天鵝,面對灰犀牛,面對蝴蝶效應,既不盲目樂觀,也不盲目悲觀,未來有陽光燦爛,也有疾風驟雨;既不左傾冒進,也不右傾保守。有灰度,方能視野開闊,把握不確定性,看清未來的方向,認清未來發展的戰略目標。

  基於灰度理論,任正非為進入「無人區」的華為指明了未來的方向:「堅定不移的正確方向來自灰度、妥協與寬容」,「如果不能依據不同的時間、空間,掌握一定的灰度,就難有審時度勢的正確決策」。

  下面九條管理理念可以說就是任正非灰度理論的結晶:

  ①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

  ② 以過去與當下的確定性,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③ 以過程的確定性,應對結果的不確定性。

  ④ 確定性是企業最大的敵人。

  ⑤ 以組織的活力應對戰略的混沌。

  ⑥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一桶糨糊黏結世界智慧。

  ⑦ 允許異見,就是戰略儲備。

  ⑧ 亂中求治,治中求亂。

  ⑨ 方向要大致正確,組織要充滿活力。

  以灰度看待企業中的關係

  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著大量相互矛盾和相互制衡的關係,如激勵與約束、擴張與控制、集權與擴權、內部與外部、繼承與創新、經營與管理、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團隊合作與尊重個性等等,這些關係構成了黑白兩端,痛苦地煎熬著企業的決策,也逼迫企業做出選擇。

  任正非以灰度觀來看待和處理這些關係,既不走極端,也不玩平衡,針對內外部關係做出智慧的決策,其核心就是依據灰度理論,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效地運用這些矛盾內含的能量,將這些矛盾變為公司的發展動力。

  以灰度培養與選拔幹部

  任正非把灰度作為幹部的領導力和經營管理能力的重要內容,同時也作為選拔幹部的重要標準。他認為,「開放、妥協、灰度是華為文化的精髓,也是一個領導者的風範」,「如何去理解『開放、妥協、灰度』?不要認為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黑和白永遠都是固定的標準,什麼時候深灰一點,什麼時候淺灰一點?幹部就是掌握灰度。」幹部放下了黑白是非。

  任正非提倡的「砍掉高層的手腳」,實際上就是讓高層管理者把握灰度觀,形成灰度思維,並以此洞察人性,在混沌中把握方向,理性地處理企業中的各種矛盾與關係。在處理犯了錯誤的幹部時,他也一直採用灰度的方式,在明處高高地舉起拳頭,私下則輕輕地安撫,既不一棍子打死,也不放任縱容,對事旗幟鮮明,對人寬容妥協。

  以灰度把握企業管理的節奏

  任正非一直強調,作為高級管理者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必須緊緊盯住三個關鍵點:方向、節奏與人均效率。當企業的方向大致正確之後,經營管理節奏的把握就成為領導力的關鍵。

  面對企業中的各種問題,性格急躁與暴躁的任正非肯定是著急的,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又表現出極大的忍耐力和容忍力。他在說的時候,是疾風驟雨、電閃雷鳴,但具體實施的時候,又能和風細雨、潤物無聲。這種「著急和等不及」與「不著急和等得及」就是任正非灰度管理的最好體現。

  以灰度的視角洞察商業環境

  對於外部商業環境,任正非是以灰度的視角洞察的,他認為確定性是企業發展的敵人,要擁抱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他從來不抱怨外部商業環境的險惡,總是以樂觀主義的態度評價宏觀層面的問題;他把競爭對手稱為「友商」,並把「與友商共同發展,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夥伴,共同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共享價值鏈的利益」作為公司的戰略之一;他崇尚以色列前總理伊扎克·拉賓(以下稱「拉賓」)的「以土地換和平」觀念,自稱是「拉賓的學生」。

  任正非曾說過:決策的過程是灰色的,所以決策層必須有開放的大腦、妥協的精神,這樣才能集思廣益。但越朝下,越要強調執行。高層決策忌快忌急,慢一些會少出錯。基層卻要講速度、講效率。

  有很多人認為,任正非的灰度理論就是中庸之道,其實這是錯誤的。

  灰度不是中庸之道。所謂「中庸」,是指在對立的兩端之間尋找調和與折中。前者是世界觀,後者是處事之道。道不是觀,觀也不能替代道。任正非在《從哲學到實踐》一文中講道:「中國長期受中庸之道的影響,雖然在保持穩定上有很大貢獻,但也壓抑了許多英雄人物的成長,使他們的個性不能充分發揮,不能形成對社會的牽引和貢獻,或者沒有共性的個性對社會形成破壞⋯⋯」中國人崇尚中庸之道,追求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但某種程度上中庸之道會蛻化為自私自利的保命哲學,養育出一批兩面派的偽君子。在現實中,也有的人往往是走極端的,依據個人好惡,凡事辯個黑白,問個是非,非黑即白,是大多數人的行為慣性。

  從本質上講,灰度哲學是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和現實情況的思維模式。從字面意義上講,灰度既不是黑,也不是白;既不是對,也不是錯;既不是好,也不是壞;是一種融合體,不走極端。灰度思維既不是「非白即黑」的反向思維,也不是「白加黑」的並存思維,而是「白黑融合」的和合思維。

  管理學家、《華為基本法》起草人之一彭劍鋒認為,任正非所說的灰度中的「灰」是一種顏色,是黑與白的融合,意味著企業的生存環境和未來不是簡單的、純粹的,易於辨別的,而是多元的、複雜的,存在不確定性的。「灰」又是與白之間的過渡,它混沌、模糊,同時也蘊含著多重元素;在混沌的表象下實則孕育著活力和生命力。

  「妥協、寬容與開放」不是灰度的本質,而是灰度的手段與工具。因為,灰度的度是很難把握的,需要管理者具有非凡的智慧與能力。把握灰度需要的不是手段,也不是科學,而是一門領導藝術。正如任正非所說:「任何黑的或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介於黑與白之間的灰度,是很難掌握的,這就是領導與導師的水平。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的生命之樹。」所以,任正非的灰度管理理論澆灌出了華為這棵常青之樹。

相關焦點

  • 任正非:我的思想是灰色的
    任總指出:「精細化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擴張不陷入混亂,而並非緊關城門。我們講精細化管理,不等於不要擴張,面對競爭,我們還是要敢於競爭,敢於勝利的。只有敢於勝利,才會善於勝利。擴張和精細化管理並不矛盾,要把兩者有效結合起來。渾水摸魚,只有強者才能摸到魚。」「從哲學上來說就是,任何平衡的東西都會被打破,這樣新的生命就產生了,然後就前進了。
  • 我們該怎樣理解歌德說的: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
    生命之樹歌德說:「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時下很多人都很講什麼教育,但很多無非就是灌輸理論、知識和技巧,卻對生命本身無視。更有甚者,打著教育的幌子,行謀財之實,這是偽教育。因此,如今,很小的孩子,就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讀書成了負擔,沒有了生命的樂趣。中國文化,最大的意義和價值,就是活出生命的意趣,彰顯生命的活潑與朗然。莊子有言:「我生有涯,而求知無涯,以有涯之生求無涯之知,殆矣!」
  • 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公司管理就是從外部審視這樣一家世界級巨無霸最好的通道。任正非曾說過,「華為遲早要面臨接班問題,人的生命總要終結。華為最偉大的一點是建立了無生命的管理體系,技術會隨著時代發展被淘汰,但是管理體系不會被淘汰。」 在任正非心裡,華為成功靠的不是能人,不是英雄,靠的是體系,是平臺支撐。
  • 任正非管理思想的精華竟然是:熵!
    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作者認為是目前為止對華為發展之道最不為人知的一個視角。魯道夫·克勞修斯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時,定義了熵。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在一個封閉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沒有了溫差,再不能作功。這個過程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 才是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最大秘密深度好文
    作者 | 丁偉等來源 | 藍血研究(ID:lanxieyanjiu)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作者認為是目前為止對華為發展之道最不為人知的一個視角。魯道夫·克勞修斯發現熱力學第二定律時,定義了熵。自然社會任何時候都是高溫自動向低溫轉移的。
  • 任正非:管理中的這個三段論很重要
    任正非的文章不像現在網上的那些「熱文」,看不看其實都無所謂。有過創業經歷和職場經歷,或者是社會閱歷的朋友,都可以在任正非的字裡行間獲得啟示,並能夠受益匪淺。比如我們今天說到的這個管理三段論。那什麼是管理三段論呢?
  • 最佳影片《生命之樹》:我們很「低調」
    坎城當地時間5月22日20時,當評審團主席羅伯特·德尼羅宣布,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是美國影片《生命之樹》時,頒獎現場盧米埃爾影廳臺下,《生命之樹》的製片人歡喜雀躍,而邊上新聞中心的記者們則一片沉默,隨後傳來一片噓聲。
  • 「生命之樹」和「知識之樹」
    園中有兩棵樹,一顆是生命之樹,一顆是知識之樹。上帝耶和華警告亞當說:「園中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便吃,只是分別善惡之樹(即知識之樹)上的果子不能吃,吃的日子你必定死!」而狡猾的蛇對夏娃說:「吃了不一定死,吃了果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和上帝一樣能知善惡。」
  • 《泰拉瑞亞》生命之樹是什麼 生命之樹在哪裡
    泰拉瑞亞生命之樹是什麼,生命之樹在哪裡。泰拉瑞亞是一個自由度非常廣的沙盒類遊戲,遊戲中充滿了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生命之樹便是其中之一。那生命之樹是什麼呢?一起去看看吧~玩家在泰拉瑞亞中不少玩家都遇到過生命之樹,生命之樹是一顆巨大的樹木(不飛到天上看不到它的頂部)。
  • 劍與遠徵生命之樹攻略 生命之樹屬性介紹
    劍與遠徵生命之樹攻略 生命之樹屬性介紹 作者:網際網路 來源:九遊 發布時間:2020-02-17 18:03:00手機訂閱
  • 非洲大草原上的猴麵包樹為什麼被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以其富含的大量水分、味美鮮甜的果實、豐富的纖維素等等,對於人們特別是非洲大陸的人們中來說,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生命之樹」。「猴麵包樹」從生物學分類上,隸屬於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錦葵目木棉科猴麵包樹屬猴麵包樹種。
  • 非洲大草原上的猴麵包樹,為什麼被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以其富含的大量水分、味美鮮甜的果實、豐富的纖維素等等,對於人們特別是非洲大陸的人們中來說,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被人們形象地稱為「生命之樹」。 「猴麵包樹」之所以被人們稱為「生命之樹」,最主要的原因無外乎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剛才提到的強悍的吸水蓄水能力。
  • 在「生命之樹」上請納扎爾巴耶夫見證婚禮(組圖)
    在「生命之樹」上請納扎爾巴耶夫見證婚禮(組圖) 來源:人民網-理財頻道  2014年09月11日08:51 但「生命之樹」——巴伊傑列克觀景塔的頂層或許是個例外。人民網「行走新絲路」前方報導組到訪時發現,即使在這個周日的下午景觀塔底層的廣場上幾乎空無一人,頂層的納扎爾巴耶夫手模周圍也圍了一群人等候與之合掌。 從學齡尚淺的孩童到打扮個性的女青年,從剛剛宣誓的新人到相伴多年的伉儷,人們來到這裡都是為了和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的鍍金手摸合掌留念。據介紹,合掌時許願,願望將會實現。
  • 宇宙神秘的因果關係——卡巴拉生命之樹
    生命之樹用來描述所謂通往神(在卡巴拉教派文獻中,通常被稱為耶和華,或"神名")的路徑,以及神從虛無中創造世界的方式。有人說,生命之樹是神創造宇宙的藍圖,或者稱之為神體的構造圖。更直白一點的說,生命之樹不只是一個存在於紙上的圖樣,它象徵著廣大的宇宙、人體,以及達到神之境界的精神旅途,而我,更樂意稱之為——「宇宙神秘的因果關係」。
  • 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之樹》
    樹的含義在很早以前,很多的民族、宗教都把樹當成是一種生命的崇拜。「以樹為名義張揚生命之神秘之崇高之偉大並創造出無數神奇而美的造型,是人們對生命之源、宇宙之源的求知求索,也潛藏著對美好事物的強烈憧憬與欲求。」人生命的緣起,胎生、成長、茁壯、轉換,凋零、再生等等歷程,就像樹。
  • 任正非的演講顯示了他強大的求生欲:殺不死我們的終將使我們強大
    任正非回道:「我從來沒有覺得我們會死亡,我們做了兩萬枚金牌獎章,上面題詞是不死的華為。要想保持不死之身,就要靠教育,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任正非的父母都是鄉村教師,在耳濡目染下,他深知教師工作的重要性,他說:「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室的講臺上完成的。」任正非認為:「如果不重視教育,我們會重返貧窮。現在社會已經進入人工智慧時代,一部手機從無到有隻需要20秒,但整個過程基本上沒有人的參與。
  • 「生命之樹」——猴麵包樹
    在遙遠的非洲大陸東南海面上,有一座叫馬達加斯加的海島。這座與世隔絕海島上有一種神奇樹種:猴麵包樹。它偉岸,雄壯還渾身是寶,當地人稱為「生命之樹」。現在請跟隨小編,讓我們來了下的猴麵包樹。猴麵包樹又叫波巴布樹、猢猻木或酸瓠樹,是大型落葉喬木,主幹短,分枝多。猴麵包樹樹冠巨大,樹杈千奇百怪,酷似樹根。
  • 任正非:科技上功利主義 僅發展短平快產業不可持續
    【財新網】(記者 張而弛)「我國的經濟總量這麼大,這麼大的一棵樹,根不強是不行的,不扎到根,樹是不穩的,萬一刮颱風呢?我們擰開水龍頭就出水的短、平、快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10月27日下午,華為心聲社區發布了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最新的發言紀要《向上捅破天,向下扎到根》。
  • 猴麵包樹在非洲為什麼被稱為「生命之樹」?
    對於非洲一些地區的人來說猴麵包樹稱之為「生命之樹」一點都不為過,因為,這種樹在關鍵的時候確實是能夠救很多人的命。那麼,這種樹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從外觀上看,猴麵包樹的高度都在5米以上,最高不超過30米,它的樹幹巨粗,而且其樹幹隨著其年齡增長,目前在非洲最古老的猴麵包樹樹齡已經超過了2000年。上面我們說過,猴麵包樹的樹幹內像麵包一樣鬆軟,這也預示著它是沒有年輪了,所以科學家們判斷它的年齡只能通過同位素測量法。猴麵包樹為什麼被稱為「生命之樹」?說猴麵包樹是生命之樹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依據的。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摘要: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熵減」為何能解決華為中年危機?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