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我只說一個任正非管理思想的核心密碼,我應該是提到「耗散結構」。
任正非曾表示,「華為一定要避免封閉系統。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
耗散結構的內涵就是開放性,打一個粗糙的比方,華為三十年來就好比是「養豬-殺豬」的循環。任正非提倡、鞭策華為人努力奮鬥,賺很多的錢,年底時候「豬」養肥了,就把錢分一部分給員工,分一部分給研發,這樣「豬」就被殺掉、分掉了。
然後下年想吃豬肉,就不得不繼續努力「養豬」,以此倒逼自身去艱苦奮鬥。
這也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
什麼是熵增呢?
這是宇宙的一個根本定律,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大到太陽系,小到企業、個人,都受熵增定律的支配。
所謂成住壞空,星系會死亡,企業會越來越臃腫、衰退,人也是從柔軟、活力變得越來越僵化、無序,逐漸走向死亡,這是自然規律,誰也逃不掉。
從這點來說,隨波逐流,放縱自己,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放棄自我的管理,完全的墮落,是最容易的。
而要想延緩衰退,讓生命和組織變得有序起來,就必須去對抗熵增,這個過程很痛苦啊。不管是學習、健身還是企業的變革,都要經過一個痛苦的自我雕琢、重塑。
沒有主動有效的管理,企業就會變得混亂無序,「熵」就一直在增加,系統也越來越封閉,沒有效率,喪失創新,越來越懶散,在舒適圈裡不斷內卷。
任正非說華為要一直向自己進攻,只有棺材板釘上的時候才能鬆一口氣,就是在強調生命的不斷延長,華為不能做曇花一現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