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

2021-01-12 金融界

來源:虎嗅網

「努力很辛苦,但躺下真的好舒服。」

這句話一直真理般的存在在我的腦海裡,伴我在天書中入眠,難題中入睡。沒什麼是「躺下來」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就再躺一天。

為什麼自律很難,為什麼寫好的年度flag總是年復一年?也許你會說因為人總是會不自覺的變懶,但人又為什麼會變懶呢?為什麼一偷懶事情就無法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呢?

最近無意中接觸「熵增定律」這個物理學原理,三觀地震,豁然開朗,原來一切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最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在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中科學的方法。

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

這是另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並值得我們記住的真理。

熵增定律是什麼?

熵增定律完整表述:  一個孤立熱力學系統中,無外力作用下,熵永不減小。如果過程是可逆的,則其熵不變,如果過程不可逆,則熵增加。

這是源於一位德國人克勞修斯在1854年提出的概念:不可能把熱量從低溫物體傳向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它變化。也正是著名的「熱力學第二定律」。

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

華為總裁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的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華為大學著

最近看字節跳動張一鳴、拼多多黃崢的文字資料,也能從其管理理念和動作中窺見「熵」的影子。

「熵增定律」最關鍵的洞察在於:宇宙中的複雜程度總是在增加,萬物總是趨向於向低的能態轉變。

比如房間總是不自覺的從整潔有序到混亂無序,因為讓它變混亂的方法遠遠比變得整潔簡單。

熵增到熵減 | medium.com

又比如坐著總比站著舒服,躺著又比坐著舒服。

而從床上爬起來,是在做違背「熵增定律」的事情,必然會不舒服。

說白了,「犯懶」也是符合物理學原理的。

但為什麼我們還是要逼自己站起來,企業也需要不停的折騰,不讓員工閒下來?

這篇文章,我會從個人和組織的視角,聊聊我的思考和啟示。

答案是什麼先不管,重要的是先理清概念,提出問題。

一、如何理解「熵」?

物理學研究者們將「熵」區分為「熱力學熵」和「信息熵」,分別描述分子狀態的混亂程度和信息的不確定性,這兩者的本質屬性是一致的,但前者是從宏觀態描述,後者是微觀態描述。

如果一個系統在宏觀上無序,則對應著微觀態排列的多種不確定性。

如果一個系統在宏觀上有序,則意味著我們能夠得到非常確定微觀態排列,這接近於最低熵的狀態。

如同下面這幅圖:

假設這個圖是一個信息系統,當整體排列為「ENTROPY」的時候,我們能非常簡單的解釋,這是「熵」的英文單詞。而當它被完全打散的的時候,信息與信息之間的混亂程度變得不可描述,解釋成本變得很大,不確定性(無序性)增加。

對應到生活中:一個男生說:我只喜歡你。

此時信息熵是0,因為只有一個確定性信息。

當男生說:我喜歡你。

此時對女生來說信息熵增加了,因為除了你,他還可能喜歡其他任何人。

當男生說:我可能喜歡你。

這個女生已經凌亂了。

所以熵的本質是一個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一個系統越混亂,意味著看起來無序。

在物理學上「熵」是一個絕對值,可以計算出具體數據。但當人們把「熵「引入到人類社會,有了「人」的視角之後(相當於多了一個信息處理器),系統的有序性和無序性,在個人眼裡就成了相對的概念。

比如這一組數字:36732902。

看起來是無序的,但如果我說這是由我家人的生日組合而成,那麼這串數字儘管對其他人來說無序,但對我來說卻是有序的,因為我知道了其中的隱藏信息。

二、如何理解「不可逆」?

這正是「熵增定律」令人絕望的地方。

正如「熱力學第二定律」寫的:不可能使熱量從低溫物體,自發地傳遞到高溫物體,而不產生其他影響。

要使熱傳遞的方向倒過來,必須利用能量,而能量在轉移過程中又總是出現損耗,並不能100%的轉化。

所以「永動機」是人類的幻想。

為了讓地球上的交通更有序,我們於是發明了汽車,但同時又排放出了尾氣,汙染了系統外的環境,所以從更大的宏觀系統來看,熵還是增加了。

企業招攬人才、形成組織是為了在利潤增長過程中增加確定性,但在組織管理中又總是不可避免的出現新的不確定性。

言下之意,熵永遠在增加,事物總是趨向於從有序到無序,放到整個宇宙中來看,所有恆星都耗盡燃料死亡,質子衰變,黑洞融合、蒸發,抵達宇宙的盡頭——熱寂。時間有了箭頭,並指著混亂無序方向。

絕望中的希望是:即使整個宇宙總是在熵增,但某個區域內可以實現熵減。

我們不能改變最後死亡的結局,卻可以推遲結局的到來。就像有些人20多歲就「死」了,而有人可以「活」到80歲。

於是對應了薛丁格的一句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丁格《生命是什麼》)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明天並不會變得更好,甚至不會保持原樣。友情會變淡,愛的人會離你而去,事業會走向低谷,十年前困惑的事物今年更加困惑。

對於組織來說,如若沒有合理的文化和制度引導,就會在混亂無序或者毫無生機的狀態中失去方向。

三、如何對抗熵增?

既然「熵增」不是什麼好東西,那我們要如何對抗?

熵增定律本身已經隱藏了答案的方向。

一個孤立系統中,熵永不減小。如果過程是可逆的,則其熵不變,如果過程不可逆,則熵(無序程度)增加。

熵增是從有序到無序,那麼熵減即無序到有序。化繁為簡,這裡我們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從無序到有序?

從兩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1、認知層面:從無序中發現有序

前面也有提到,對於一個系統,有序和無序在人類看來是相對的,為什麼一篇文章是客觀存在的,但有人看著覺得太簡單,有人卻說看不懂 ?

為什麼科學家可以解釋複雜的宇宙問題,而我卻不能?這取決於個人或者組織的認知程度,即識別隱藏信息的能力。

「全知便可永恆」,這是形容上帝的。上帝是否存在我們不討論,但假若你能夠識別宇宙所有的隱藏信息,我一定敬你為「上帝」。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只能持續學習,提升認知,獲得更多的上帝視角。但如果只到這樣,等於沒說。

關鍵是如何學習?

對我個人啟發最大的,是「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lphaGo戰勝了人類,作為一個外行來看,重點不在於它贏了盤棋,促進了人工智慧的發展,而在於了解智能化的學習過程。

雷·庫茲韋爾在《機器之心》中談及何為智能,他贊成一種說法:「智能就是在混亂中發現秩序的能力」。本質上,智能是對人類思維過程的模擬。

反過來,學習、使用知識的能力和智能類似,而智能的一個重要學習方法是「模型化」。

人類對事物的認識,正是在頭腦中建模的一個過程,人腦根本無法存儲大量的無序信息,因此需要不停的在龐大的知識庫裡尋找規律,總結經驗,形成模型,模型幫助我們更清晰的認識世界。

模型的好處在於可重複利用,構建出科學的模型後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並且相對於普通機器來說,人類的優勢是「遷移學習」能力,即如果該模型在自然科學領域表現很好,那麼也可能在社會科學領域應用,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道家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而構建思維模型的方法,又可引出金字塔原理、分類學、多元思維模型等具體理論,這裡就不展開了,看多了就會發現說的都是一件事,即強調分類、整理、歸納的能力,以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當然真正用起來需要大量的刻意練習。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不能只有簡單的幾種模型,而是儘可能多維度、跨學科的構建模型,否則我們都只是管中窺豹,陷入「自我」的誤區。

2、行為層面:從無序中構造有序

假若機器能夠學會人類在所有複雜情況下的應對方法,那麼就可以進化成更強大的智能機器。

而人類的智能化學習,也僅僅是提升了單一個體在特定系統下的識別隱藏信息能力,但真實的人類社會要比這個複雜得多。

比如未知的人生,我們無法預測也無法確保每個節點都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甚至不知道節點在哪裡;

比如很多人會感受到,企業組織從0到1之後,各部門開始各自為戰、爭奪利益,項目推進效率低下,業務創新越來越少,組織行為的複雜性加劇了企業整體環境的複雜性,熵不斷增加。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企業到最後終將走向滅亡。

當系統不可避免的走向無序,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越來越高,我們是否能夠進化出某種形態結構,來長久的對抗世界的不確定性?

仍然回到「熵增定律」的原理中去尋找答案。

一個孤立系統中,熵永不減小。如果過程是可逆的,則其熵不變,如果過程不可逆,則熵(無序程度)增加。

(1)開放系統——外部信息流動

開放的核心理念在於:要保持與外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要有空杯心態。

人為了生存需要喝水、吃飯,每天都在與外界交換能量,倘若封閉起來只會死路一條。

人為了成長需要向不同領域不同時代的「老師」學習,豐富和優化自己的思維模型,傲慢與偏見,大多是源於思維模型太單一。

企業同樣如此,今天很多人會說華為的5G,而5G標準是源於十多年前土耳其Arikan教授的一篇數學論文,華為發現了它並投入數千人去做研究,今天,5G基本專利數量佔世界27%左右,排第一位。

「我們不斷有這種世界性的交流,我們自己吸收能量,他們也吸收了我們的需求,不斷滾動傳播。」(華為心聲社區)

2012年,任正非有個非常重要的《2012實驗室講話》,數次提到反熵增思維,他清醒的意識到,華為和所有企業一樣,都存在一個絕大的威脅:熵增。並強調:封閉系統必然要能量耗盡,要死亡的。

一切源於早期人大教授黃衛偉給任正非推薦的一本書——《熱力學第二定律》,仿佛開了天眼,他把「熵增定律」引入到企業決策和運營,並支撐華為一路高歌猛進。

(2)降低損耗——內部信息暢通

對應熵增定律中的不可逆,即「能量在轉移過程中總是出現損耗,並不能100%的轉化。」物理學當中的損耗,一般都是來自於摩擦和碰撞,兩個物體之間相對運動造成的。

對於個人來說,為什麼有學霸學渣之分,為什麼同樣一本高等數學,學霸一看就會,我特麼一看就困?除了學習方法不同之外,還有個不太好辦的問題,那就是大腦構造不一樣,學霸大腦的工作效率更高,即所謂的「神經效率假說 (neural efficiency hypothesis)」。

來自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的 Erhan Genc 教授團隊發現:

「學霸」的大腦神經元互相連接更加高效簡潔。

簡單的說,腦子好的人,學習時的信息損耗更少,阻礙更小,更容易學進去。

圖片來源:Gen E, Fraenz C, Schlüter C, et al. Diffusion markers of dendritic density and arborization in gray matter predict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J]. 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一個系統組織中,複雜的連接方式也引發了各種各樣的摩擦損耗,向上、向下、部門與部門之間。

字節跳動的組織管理理念中,常常提及「信息的價值」,底層邏輯是追求信息的高效流動。即降低損耗的一種解決思路。

在字節跳動,任何員工都能在內網IM上直接看到張一鳴的OKR是什麼,以及任何員工的OKR。

「能看到一個人的工作計劃,意味著你知道TA這兩個月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哪些事情上,一目了然。」

對應的文化價值觀中的核心一條是「坦誠清晰」。

基於這種理念,這家公司還做了很多,比如每兩個月有CEO見面會,員工每月有三次匿名發言的機會,內部倡導不要包裝結果,不要向上管理、投Leader所好等等。

一旦坦誠的文化和機制被建立起來,我們可以減去多少不必要的爭論,少做多少用心良苦的PPT,恐怕大家都有所體會吧。

(3)打破平衡——內部信息重組

熵還有一種比較極端的宏觀態,樣子是這樣的,所有的「檸檬」接近均勻分布,完全平衡。

完全平衡是另外一種封閉狀態,系統沒有空間讓信息出去,也沒有信息進來,由此喪失了活力。表現在組織內,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缺乏競爭機制,個體自我滿足,仿佛身處一個穩固的舒適圈,此時的「熵」接近最大值。

這個時候,需要外力,來打破均衡,破壞舒適圈。

亞馬遜雲AWS的誕生,正是由這個理念而來,AWS一開始只是亞馬遜內部的一個技術系統,但貝索斯將它轉化成了對外服務化的業務,並意外收穫了第二增長曲線。

當把某一個服務外部化以後,也意味著跳出舒適圈,它必須面臨真實的競爭,倒逼自己做得更好。

以上,是關於「反熵增」的一些對應思考方向,簡易的循環模型如下:

構建了模型之後,組織人才的選用也可參照模型中的條件:首先是否在對應領域有足夠的認知和智能化學習能力;第二是否足夠開放,願意吸納新觀點;第三是否總是遠離舒適圈;最後是否足夠坦誠,不給組織徒增損耗。

但由於每個個體和組織情況不同,側重點必定也不一樣,這裡的簡易模型僅作參考。

另外一些媒體文章談及「反熵增」通常會直接搬出「耗散結構」,和上面說的也有重合的地方。於是我去找了下它的源頭,發現了「自組織理論」。

這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理論,研究對象正是複雜自組織系統(生命系統、社會系統)的熵增和反熵增問題,即在一定條件下,系統是如何自動地由無序走向有序,由低級有序走向高級有序的。(有興趣系統了解的可翻閱原始資料書《系統科學精要》苗東升、《大自然成功的奧秘:協同學》赫爾曼·哈肯)

凱文·凱利在《失控》一書中提到「後達爾文主義」,他說「深度進化不一定就比自然選擇神秘多少。他們把每一種動態共生、定向變異、跳變論或者自組織理論都看作是一種機制,一種從長遠來看,作為對達爾文那無情的選擇過程的補充,能促使進化不斷革新的機制。」

這段話真的很正能量了,他用發展的眼光,肯定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依靠自組織,我們能夠自主進化,實現熵減,對抗熵增,對抗自然選擇論的所謂「適者生存」。

人可以選擇過什麼樣的人生,對抗熵增或者做條鹹魚,畢竟除了自己,沒人有權關心你生命的質量。

但企業組織通常沒有選擇,光明或者黑暗,只有一條路。

最後我在想,現實生活、工作中的「反熵增」歸根到底是反什麼?發現,人性的七宗罪竟一樣也沒有逃過。

後記

由於認知局限,本文也只是作為一個思考的起點,重點是在查找各種資料和思考、表達的過程中,也讓我的大腦從無序變得相對輕微……有序,仿佛思考的大廈忽然有了根基。

一個很重要的感受是,科學家們真的很偉大,他們發現了宇宙最根本的規律,而我們只要跟著學習使用就好了。

主要學習資料:

[1]《 新科學世界觀》 混沌大學·創新學院

[2]《生命是什麼》[奧]薛丁格

[3]《熵:時間、信息、和生命》知乎live 傅渥成

[4] 《什麼是機器學習》公眾號·超智能體

[5] 《時間的秩序》[意]卡洛·羅韋利

[6] 《機器之心》[美]雷·庫茲韋爾

[7]《系統科學精要》苗東升

[8]《大自然成功的奧秘:協同學》[德]赫爾曼·哈肯

相關焦點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人活著必須要吃苦嗎?相信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人從出生第一聲啼哭就開始感受痛苦。吃不到奶餓的感覺是痛苦,玩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是痛苦,工作被領導罵是痛苦,年紀大了生病也是痛苦……人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吃苦,痛苦似乎永遠比快樂容易。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是什麼》·薛丁格沒人能逃過「熵增」,但高手懂得對抗!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比如懶散。但如果你願意對抗熵增,實現超越,它可以強大到讓你輕鬆地突破自己的懶惰,管理自己的時間,更主動的學習和工作......,最終變得更加自律和效率。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薛丁格的大名應該很多人都熟悉,不熟悉的也應該聽過薛丁格的貓這個梗了。薛丁格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中說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過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曾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 一條超越一切定律的定律: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
    這就是熵增的過程。再比如,我們的手機會越用越卡,耳機線會纏作一團,放置一旁的熱水會慢慢變涼,沒人住的屋子會有越來越多的灰塵,太陽也在一直燃燒衰變……這些都是熵增的過程。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信息是不確定性的辨析度...
    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有句名言: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 對抗熵增!
    熵增,物理學概念。熵,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誌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增,增加、增量的意思。熵增的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熵增本質是能量不斷的損耗消散。 早在1947年,薛定鄂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熵」的過程!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薛丁格《生命是什麼》一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說是廢話,都可以是多餘的,但唯獨「熵增定律」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價值總價。熵增原則是自然界至高無上的原則,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搞懂了這個定律,就參透了世界的本質。什麼是熵?
  • 沒人能逃過「熵增定律」,但高手懂得對抗!
    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再比如:生命有機體在不斷進行的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也就是新陳代謝,正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不要小看這個聽起來非常樸素的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將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最終找到了一個直達本質的答案—— 「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的方向發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統。 所以生命活著的終極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對抗這一趨勢。如果有一天不再對抗它了,那生命就離終結不遠了。
  • 雲隊友丨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最終找到了一個直達本質的答案—— 「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的方向發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統。 所以生命活著的終極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對抗這一趨勢。如果有一天不再對抗它了,那生命就離終結不遠了。
  • 真正的高手,都有對抗「熵增」的底層思維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這麼多人都在談論熵,說要反抗熵,然而到底什麼是熵?
  • 大佬們都在對抗「熵增」,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熵」是什麼?
    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   再比如:生命有機體在不斷進行的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也就是新陳代謝,正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   不要小看這個聽起來非常樸素的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將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薛丁格《生命是什麼》」 全文共5876個字,讀完約17分鐘。吳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三個公式:1+1=2(代表了數學文明)E=mc²(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S=-∑ P ln P(熵的定義)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 「熵增」、「內卷」和「凡爾賽」都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熵增?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熵,熱力學中表示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裡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所有很重要。企業的熵增:由於經營規模的擴大,管理的複雜度也變大了,冗餘的、不創造價值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系統,進入一個平衡的狀態。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在職場乘風破浪?
    比如人總是要衰老;新環境剛開始總是充滿了新鮮感,但時間久了便死氣沉沉;房子剛收拾完,清爽利落,過上一段時間又恢復到以前的樣子。 而要對抗這個熵增,耗散結構理論認為,要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負熵流,負熵代表著系統的活力,負熵越高、系統越有序,如同薛丁格所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 寫給高三娃的「熵增定律」
    一位大學者——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說過「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所以說,熵增定律其實就是由熱力學第二定律推導出來的。正是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定律的,都非常容易且令人短時間內感覺非常舒適。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自律、堅持、變好,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但是生而為人,短短幾十年在人間走一趟,若任由熵增主宰,此生意義何在?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理論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吳軍老師給出的答案是三個公式:1+1=2(代表了數學文明)E=mc(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S=-∑ P ln P(熵的定義)▲來自得到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記得也曾有人問過模型君「人為什麼要自律」的問題,我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現在我想我找到答案了,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
  • 對抗熵增,華為的底層邏輯!創業學任正非,不可不知「耗散結構」
    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體系,特別是硬體體系更要開放,不開放就是死亡。」耗散結構的內涵就是開放性,打一個粗糙的比方,華為三十年來就好比是「養豬-殺豬」的循環。任正非提倡、鞭策華為人努力奮鬥,賺很多的錢,年底時候「豬」養肥了,就把錢分一部分給員工,分一部分給研發,這樣「豬」就被殺掉、分掉了。然後下年想吃豬肉,就不得不繼續努力「養豬」,以此倒逼自身去艱苦奮鬥。
  • 詳解讓無數人頓悟的熵增定律
    E=mc²(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S=-∑ P ln P(熵的定義)▲來自得到薛丁格在《生命是什麼》中也說過類似的話「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記得也曾有人問過模型君「人為什麼要自律」的問題,我啞口無言,不知如何作答。因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可以散漫也可以自律。
  • 讀書筆記PPT:熵增定律(附PPT下載)
    PPT極客近日讀到一篇關於熵增定律的文章,這定律說:個人體系累計了大量熵,如無突破,個人也將面臨被時代拋棄的危險。PPT極客覺得挺受益的,故把筆記做成PPT,與諸位分享,一起進步。熵增定律,生命與非生命的終極定律。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想過:為什麼睡懶覺很容易,早起很難?為什麼吃美食長胖容易,減肥很難?為什麼玩遊戲、刷短視頻很容易,自律讀書那麼難?對了,都是和熵增定律有關。那什麼是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