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
探索人生哲學 | 追求自我成長
『自言稚語』
「人生苦短,為什麼我們還要不斷學習,成長,做那些並不讓人愉悅的事情呢?」
有人會說,你不學習不成長,遲早要被這個世界淘汰;有人會說,學習和成長才能給人帶來成就感…...
這些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最終找到了一個直達本質的答案——
「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的方向發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統。
所以生命活著的終極使命只有一個,就是對抗這一趨勢。如果有一天不再對抗它了,那生命就離終結不遠了。
一個人去學習去成長,就是為了對抗這種自毀趨勢。」
而那些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對抗這種自毀趨勢的高手。
1
熵增:系統的宿命
系統的這種自毀趨勢,叫做「熵增」。
物理學家薛丁格在他的名著《生命是什麼》中,提到了類似觀點——「生命以負熵為生」。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什麼是「熵」,而要理解「熵」,需要了解一個重要的物理知識點:熱力學第二定律。
「熱力學第二定律」——
在任何一個孤立系統裡,總體的混亂程度,只會增大不會變小,直到達到混亂的最大化。
所謂孤立系統,就是沒有物質和信息等能量輸入輸出的系統。
而「熵」,指的就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越混亂,熵值越高。
就像不同形態的水,當它是固態冰的時候,水分子會相對固定地在一個位置附近振動,系統比較穩定,熵值比較低;而當冰融化成水,變成液態的時候,水分子開始流動,熵值就變大了;而當我們把水煮沸,水變成水蒸氣之後,水分子就四處亂竄,熵值就更大了。
如果有能量持續地輸入,那麼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有了一個小小的突破口:在一定空間、一定時間的範圍內,混亂程度有可能持續下降。
就像一個動物想要活著,就得持續不斷地吃下去混亂度比較低、熵也比較低的食物,然後排洩出混亂度比較高,熵也比較高的糞便。這樣一來,動物就等於是從環境中攫取了負的熵,從而能夠降低自身的混亂度,維持生命現象的發生。
這就是物理學家薛丁格所說的「生命以負熵為生」——
生命體能通過吸取能量,對抗熱力學第二定律,維持生命現象。
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一個爐子不添加柴火就會熄滅,一片綠洲沒有雨水就會枯竭,一個人不吃飯喝水就會死亡……最終,一個孤立的系統會迅速坍塌,最後變成一種穩定的低活躍狀態。
如果把一個人看做一個孤立的系統,那他就會傾向於自毀和衰竭,在這個趨勢下,人的身體會趨於衰弱,精神會趨於混亂,人生會趨於無序。
這就是所謂的「熵增」。
某種程度上來說,熵增是一種宿命,它有點像地球上的任何物體都沒辦法擺脫地心引力一樣。
任何一個系統,它永遠受制於這種命運,因為無序性和混沌性就是它的歸屬。
而人生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直到最後死亡。
要對抗熵增,要維持人這個系統的運作,就需要持續輸入能量,除了物質(比如,吃穿住行),還有信息(比如,學習成長交流),如果系統裡不持續輸入信息,也會變成灰燼。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說的就是一個人如果自以為是不再接受新信息,不再接受新挑戰,或者是懶癌症晚期什麼都不想學,只依賴存量的知識技能,結果就會像爐子裡的火焰一樣,最後慢慢熄滅,直至消失。
所以一個人活著,就要去主動地對抗熵增,否則你的生活會越來越亂,生命的質量會持續降低。
就像一間屋子,如果你不經常打理清掃,不經常開窗透氣,那屋子只會衰敗破爛,成為危房,被世界遺棄。
2
開放與流動:
對抗熵增的底層邏輯
熵增是發生在封閉系統之內的,所以,避免和反抗熵增的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個能和外界不斷進行能量,信息和物質交換的、流動的開放系統。
這個開放系統的學名叫「耗散結構」,是一個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為提出這個理論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流動的開放系統之所以能「反抗熵增」,是因為在與外界的交換中,會使得整個系統產生耗散,同時產生負熵。這樣,在抵消的過程中,系統就能從原來轉向無序狀態的趨勢轉變為有序狀態。
而所謂的秩序,就是用負熵對抗內部熵。當獲得負熵的速度大於內部產生熵的速度,整個系統就有可能走向有序。
華為總裁任正非對耗散結構有個很經典的比喻——
一個人每天去鍛鍊身體跑步,就是一個耗散結構。
為什麼呢?因為你吃得太多,儲存的能量多了,就要把它耗散掉。在耗散的過程中,這些能量就變成了肌肉,推動了血液循環,促進合成人體所需的各種物質。當能量消耗掉了之後,糖尿病就不會有了,肥胖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漂亮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我們的生命系統,包括人類自身,所呈現的恰恰是這種動態的耗散結構。
而一個能夠對抗熵增的系統,必須有兩個關鍵特徵:
開放性:這個系統必須是個開放系統。孤立、封閉的系統,是無法產生負熵的。
流動性:這個系統必須不斷地遠離平衡,不能靜止,不能沉寂;
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而「反抗熵增」(anti-entropy)這個理念,正是貫穿亞馬遜二十年多年管理的核心思想,而「開放性」和「流動性」則在亞馬遜這家公司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亞馬遜有兩個非常看重的理念,一個是「自由現金流」,一個是「可選擇權」。你會發現,這兩個理念對應的概念都是流動,而 「流動性」就是反抗熵增的關鍵之一。
亞馬遜的CEO貝佐斯不在意囤積公司利潤,更在意「自由現金流」,就是要不斷地讓錢流動起來。
同時,貝佐斯不斷進軍新的領域,甚至是看起來和公司主營業務相競爭的領域,比如最終成為AWS雲服務的提供商,成為頂尖的科技公司。
亞馬遜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
如果亞馬遜只是停留在自營電商業務裡,那它可能在一段時間裡獲得不錯的利潤,達到一種穩固的平衡態。但隨著時間的推進,企業一定會越來越缺乏活力,缺乏創新,最終走向死亡。
貝佐斯非常清楚「熵增」對一個企業組織的危害,所以他不斷遠離平衡感,不斷把錢、把資源投入到新的領域,不斷讓企業進入到新的不穩定狀態,最終讓亞馬遜從創造出了重量級的雲架構雲業務,而這就是「流動性」的力量。
此外,亞馬遜的「開放性」,則體現在貝佐斯把公司內部的業務,打造成一個商業化的對外的服務——
有以用戶為中心的Prime會員服務;
有開放的Marketplace第三方賣家服務;
有極具創新性可以長期產生收益的AWS雲服務。
一旦對外,它就要面對市場競爭,要不斷打磨自己的服務,不斷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最終,亞馬遜發展成了一個對抗熵增的開放系統——
一個個既獨立又彼此連結著的精密機器,每個模塊和接口都可以面對整個世界,獨立生長與發展,與外界交換能量;同時它們之間又相互圍繞在一起,互相促進,飛快旋轉,形成強大的「飛輪效應」。
正因為亞馬遜從對抗熵增的底層邏輯出發,把自己打造成了一個流動與開放的體系,所以它能夠在變化莫測的商業世界裡佔有一席之地,持續壯大。
3
高手策略:
對抗熵增的成長之道
對抗熵增的底層邏輯,就是讓系統自帶「開放」和「流動」的屬性。
那對於個人而言,在有限的人生裡,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個底層邏輯來對對抗人生裡的熵增呢?
1. 不斷做負熵運動
既然熵增會給我們的人生帶來混亂,那我們就要採用查理·芒格提倡的「逆向思維」——
通過不斷做負熵運動,來抵消正熵。
對個人而言,真正能夠促使我們不斷做負熵運動來對抗熵增的,是「終身成長」。
捫心自問,在過去的一年裡,你學到了什麼新技能,做了什麼樣的新嘗試,實現了什麼新目標?
我們大部分人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很少真正地去學習去成長了,總是容易陷入當前的舒適安逸,得過且過。
但是成長並不只是我們少年時期的要務,而應該貫穿於我們整個人生過程中。
因為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你不去成長不去學習,不去完善自身,你很容易就會被現實出現的各種問題都困住,陷入某個圈層而不自知。
「終身成長」的內核,是一種成長型心智模式。
擁有這種心智模式的人,他們相信一個人可以通過投入熱情,教育,努力和堅持來發展自己的品質才能,每個人都能夠通過實踐和體驗得到改變和成長。
於他們而言,他們不在乎自己是否看起來聰明,也不會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他們關注的事情總是能不能從中學到東西,能力能不能變得更強,自己能不能繼續成長。
在成長型心智模式的驅動下,這類人更願意嘗試新事物,擁抱新變化,認為錯誤和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總是敢於直面和克服挫折。
一個人不可避免地會因為熵增而走向死亡,但是如果他抱持著成長型心智模式,他就能夠把自己打造成一個開放和流動的生命體,延緩這個自毀的趨勢,讓自己在更長的時間裡獲得更多生命的真諦。
當你願意終身成長,你往往就會願意主動地學習,變得自律,重建自己的生活秩序。
當你的生活變得有序,你就減少了正熵,讓自己在有序中獲得一種生命的充實感。
關於如何建立成長型心智模式,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用終身成長的底層邏輯,重構個人的心智模式》。
2. 開放系統,遠離平衡
熵的確是個壞東西,負熵是個好東西。
而很多時候,一些熵是以負熵的面孔出現的,或者說一些無序和混沌是以有序和混沌的面目出現的,如果我們已經陷入到這樣一種混沌,陷入到這樣一種封閉當中而不自知的話,我們就會被那種認知,被那種方向感引向毀滅。
吳伯凡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眾所周知,諾基亞曾經是很有名的手機製造商,但現在市場上已經沒有這個品牌了。
諾基亞的末代CEO叫史蒂芬·埃洛普,他在上任第42天的時候,秘密地來到中國,說過這樣一番話——
「諾基亞已經有很多很多的鑽石,但是沒有好好的打磨,我現在的任務就是把這些鑽石切割打磨得熠熠閃光。」
他的意思是要依據已有資源,已有路逕往前走,我們只需要把原來一直在做的事情做到更好。
他不知道自己其實已經進入到一種封閉的狀態了,沒有向外看,從外面汲取經驗,看到未來發展趨勢。經過三年的努力,終於諾基亞被廉價的收購。
很多人都會如諾基亞那樣會滿足於現狀,這就是人性,但是為了對抗熵增,我們就不得不走出舒適區,從封閉走向開放。
美國心理學家諾爾·迪奇(Noel Tichy)曾提出了一個行為改變理論, 即把個人行為改變等級分為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這三個區間。
舒適區
舒適就是沒有壓力、沒有挑戰、沒有任何負擔的一種狀態。要做的事情都處於你的能力範圍之內, 你不需要努力, 也沒有過多訴求。有的人甚至人為地為自己營造一個舒適區, 比如囤積知識和書籍,造成一種自己有所收穫的假象。
恐慌區
與舒適區相對的是恐慌區, 在這個區間的人面臨著各種各樣 的挑戰, 心裡總是感覺到困惑、焦慮, 但卻不知道如何擺脫當下 的困境。
學習區
而介於兩者之間的學習區, 一面會讓人感覺到不舒服, 因為面臨著挑戰和壓力, 另一面身處其中的人雖然內心緊張甚至有點兒焦慮, 但力圖找到出路, 願意通過學習、思考和試錯來解決面臨的難題,一步步消除自己的恐慌感。
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處於這三個區間中的一個。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裡,想要一直待在舒適區裡其實非常難。當你在舒適區待久了,各種危機和衝突就會暗暗滋生,而當你的知識和能力無法應對當下的問題的時候,你就容易陷入恐慌區,無所適從。
為了獲得對抗熵增的非平衡態,我們就要走出舒適區和恐慌區, 進入更有建設性的學習區。
要麼讓自己的舒適感變成緊迫感,要麼讓自己的焦慮感變成危機感,這種適當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會讓我們產生學習的動力,努力提升認知,拓展能力圈,解決實際問題。
而個人的躍遷和成長,就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
關於如何達成學習的平衡態,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你身邊,有80%的人在假裝學習》。
3. 用心流對抗精神熵
人類的大腦裡總是裝著各種各樣的念頭,來去不停。
就像你閒著沒事呆在家裡,很多時候,你雖然拿上一本書來讀,但卻時不時地去打開手機刷消息,被各種信息攪得心神不寧。
在這樣的狀況中,我們的內心往往如同翻騰的沸水一般,混亂無序,而各種焦慮,擔心,不安的情緒也會不斷滋生蔓延起來。
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他的積極心理學著作《心流》中,把這種內心混亂無序的狀況稱之為「精神熵」。
對於我們的大腦系統,內在的念頭越有秩序越有規律,精神熵就越低,反之,精神熵就越高。
就像一個房間,如果混亂得跟垃圾場一般,那我們一方面會感覺到不舒適甚至煩躁,另一方面我們做事的效率也會隨之降低,因為混亂和無序讓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找東西上。
其實,我們的內心世界也一樣,如果長期不去清理,打掃和管理,那內心世界的精神垃圾只會越來越多,精神熵也就會變得越來越高,而我們的幸福感自然會蕩然無存,內心深陷於各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之中,痛苦感常常來襲,生活也就變得毫無樂趣。
所謂幸福感,其實就是內心的一種動態的井然有序,精神熵非常低,所有的念頭都相互支持,步調一致,這就像一條充滿能量的河流,徐徐流淌,充實而動感。
而要獲得幸福感,就需要構建出與內心混亂無序的精神熵狀況相反的另一種心理狀態,也就是「心流」。
在心流的體驗中,我們可以掌控自我的意識,重塑內心的秩序,全心全意地投入一件事情,甚至進入忘我的境界,而這時候,幸福感恰恰是我們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副產品。
就像你簡單地去散個步或是吃個飯,當你全神貫注於所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地把這件事情做好的時候,你就為自己構建了一次心流體驗,內心感受到的是滿足和愉悅,而這正是在創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為了營造心流體驗,你需要做好以下兩件事情:
設立一個合適的目標
這個目標應該是和你的能力相當,你努力努力是可以夠得上的
專注於其中
讓自己全神貫注地把眼下的事情做好,從而達成目標
當你對工作中的事情了如指掌,應付自如的時候,能不能主動給自己設計一個更具挑戰性的目標,然後讓自己走出工作厭煩區,獲得新的工作成就感呢?
當你對千篇一律的生活感到厭煩的時候,能不能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主動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感興趣的目標,比如繪畫,從而充實和豐富自己的幸福體驗呢?
其實,我們總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構建心流的機會,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專注於一件目標明確而又有挑戰的事情中。
關於具體如何構建心流體驗,你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如何用心流來創造生活中的幸福感》。
最後的話
熵增,是這個世界的必然;而我們,也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前半句說的是事物的趨勢,而後半句其實是一種「非常態」,這需要人跟趨勢較勁,需要額外的付出和成長。
人為何要向上生長?
因為這個世界既然從無序中創造了生命的有序,我們何不就此把自身發展成一個對抗熵增的系統,不斷地突破人生局限,開拓人生的多種可能性,從而實現自我的價值。
人生就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對抗熵增的高手,在無序混沌的世界裡創造出井然有序的人生體驗。
共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