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下一個定律,我會留下熵增定律」;
有著名人士說「熵增原理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
也有著名的科學家在闡述生命是什麼的時候說過,「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主」;
為什麼熵增定律如此重要?
因為它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
這個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的生命和非生命的規律演化,生命裡又包括了個人和群體及企業的演化規律;
非生命,比如物質總是向著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會變亂,耳機線會凌亂,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熱寂。
生命與個人,比如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少有人能做到自我管理,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飲食不規律,學習不規律。
生命與群體,比如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
因為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向著無序和混亂發展,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非常痛苦
因為到」無序化」代表著混亂(實質是隨機運動);
從熵增定律的原理,我們可以得到三個重要結論:
結論1: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封閉系統趨向越來越混亂(熵越來越大)。
比如,如果房間無人打掃,不可能越來越乾淨(有序化),只可能越來越亂(無序化)。
結論2:如果要讓一個系統變得更有序,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保持開放。
第二定律規定水只能流下山,物體本身不會上坡。如果我們希望水能夠上坡,我們必須提供外部能量來將水泵送到山上。
結論3:當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有序,必然有另一個系統(或部分)變得更加無序,而且「無序」的增加程度將超過「有序」的增加程度。
上面三個結論在物理學上是很明顯的。假設一杯冰水,如果沒有外部能量輸入,在常溫下冰塊將會融化(結論1);要讓它變得更冰,必須有外部能量的輸入(結論2);當它變得更冰的同時,周圍的溫度一定會升高(結論3)
熵增定律與創業
創業的過程也是一個能量的熵增與熵減的過程,避免創業過程熵增過大,企業變得無序;所以一個企業必須有一個大股東做最後的決定,所謂的平均股份的企業,會死得很快;這也是目前大部分投資人投資一個企業的定律;
沒有外部能量輸入的創業,將導致封閉系統的企業越來越混亂和失敗(熵越來越大);如果要讓一個創業企業變得更有活力和有序,必須要外部能量的輸入;也就是創業企業的老闆需要不斷的找人,找最合適的人,打造一個開放的系統,同樣也要不斷的淘汰不合適團隊的人。
比如某個技術大拿擁有一套牛逼的技術或者技術解決方案,如果固步自封,不懂開放,找不到合適的營銷合作成員,那麼這個牛逼的技術解決方案只能自我欣賞的份。這就是熵增理論的開放性的增加,將能量的消耗降低,甚至增加更多的能量,讓事物發展得更長遠;同樣的道理,如果擁有銷售團隊的創業,永遠只懂得代理別人的產品,賺取眼前的利潤,那麼總有一天會被上遊踢掉的危險,這個時候,投入巨資研發屬於自己的技術產品,保持開放合作的心態,打造一款自己的產品進行銷售,就是一個熵減的過程;當然這個熵減的過程有可能失敗,但如果保持開放的體系,肯定有成功的一天。
當年的馬雲,是銷售體系打造得非常好,阿里鐵軍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如果只封閉在B2B這個體系,將做不成如今的巨無霸,只有當他花費巨資打造了有技術含量的支付寶、淘寶、雲計算體系後,這個航母才能在如今的市場上此詫風雲。
如今的華為,看上去很強大,其實當年就是一個交換機的代理商而已,每年賺點小錢,過得也很滋潤;但是沒有當年任正非破釜沉舟的投入研發自己的產品,保持開放的體系,讓企業不斷保持能量的充足,不斷熵減能量就不會有如今的硬氣華為;熵減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要投入很多錢,要請很多人,要吃很多苦;但跟死比起來,這些熵減的措施都不算什麼。
熵增定律與守業
許多大公司走向滅亡,正是無法控制熵增,企業產生無序。因此,很多優秀的企業家都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企業減少熵的增加,反熵增。
亞馬遜的創始人貝佐斯,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出現了「反熵」一詞。他說:我們要反抗熵,而這也支撐是亞馬遜成為千億市值公司的重要理念之一。
他用自己的管理經歷,為我們提供了三條抵抗熵增定律的經驗:
第一,抵制形式主義。隨著公司發展壯大,很容易出現形式主義,即工作流程沒有為結果服務,只是走走過場。所以貝索斯一直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積極適應外部趨勢的變化,快速做出決策。
第二,兩個披薩原則。亞馬遜有60多萬員工,但是大多數團隊都非常小,一般不多於10個人,兩個披薩就能解決夥食問題。
因為貝索斯認為,過大的團隊會限制個體發揮,導致創新停滯。而小團隊能夠讓每個員工的創意不被流程和龐大的架構所扼殺,公司就能擁有高度適應力,可以根據市場和用戶的情況隨時作出反應。
第三,建立開放系統。亞馬遜會把現金流源源不斷地投入到一些全新的領域,比如AWS雲服務、FBA物流體系等等。貝索斯認為,如果亞馬遜只是停留在原來的主營業務上,企業最終會走向死亡。而進入新的領域,新的挑戰將會激發團隊的戰鬥性和創新能力。
熵增定律與個人發展
根據熵增理論,生命是有序的生物結構,它必然走向混亂無序的狀態——死亡,所有人的生活就是在做熵減的工作;當一個人依靠意識,有目的而持續不斷地減熵時,他則可能達到個體所能成為的理想狀態——可謂是「超人」
如果不去對抗熵增,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封閉系統內或平衡狀態中逐漸變得毫無生氣、死氣沉沉。那時,即使生命尚未終結,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證了那句著名的話「很多人20歲時就已死去,到80歲才埋」。
那麼如何要對抗熵增,這個時候就需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耗散結構。「耗散結構」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為這個理論而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耗散結構有兩個最為重要的特性,一是開放性;二是非平衡。當一個系統具備了「耗散結構」後,它就能夠有效對抗熵增。
所以,人如果想將自己打造成「開放系統」,就需要做到至少五件事:
第一,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夠沉著應對挑戰,他們不怕犯錯或難堪,而是專注於成長的過程。他們對於失敗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它們終將變為成功。
正如科研大數據所告訴我們的:如果一個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這項優勢就可能消除最富有家庭與最貧窮家庭間的差距,因為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第二,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存量思維」的人相比在學習上給自己做出投資,他更願意把錢存起來,讓它產生利息;相比換個更適合更有前途的崗位或行業,他更願意繼續做現在這個安穩舒適的工作;相比將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他更願意悄悄的收藏起來;相比與那些優秀者深入交流,他更願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流量思維」的人更願意折騰,更願意分享,更願意通過分享財富獲得更多的人支持和加速自身的發展;
第三,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終身探索者」,他們對於這個世界、對自我、對他人,都始終有著濃烈的好奇之心,他們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東西,想要解開那些難解的奧秘;不論是從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本雜誌,還是一次對話,他們都能從中探索到新鮮的信息、知識或智慧。他們就像是一些敞著口的容器,在貪婪的吸取著來自於外部世界的一切。
第四、從「舒適區」走進「學習區」,甚至「恐慌區」
「舒適區」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事物的等級:
最裡面一圈是「舒適區」,它代表的是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非常舒適的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是「學習區」,它代表的是那些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的工作、學習、思考。
而最外一圈則是「恐慌區」,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在舒適區裡,你能得心應手,因為每天都是處在熟悉的環境之中,做著自己在行的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到非常舒適。
這就是暫時的「平衡態」,因為你無需過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比較舒適的狀態。
然而,不要忘了,平衡態正是熵最大的時候。
這時,你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缺乏挑戰和流動。這是一個看似平穩安逸,但卻危機重重的狀態,也就是「假性繁華」。
如果想要對抗人生熵增,按照耗散結構,你就須得遠離平衡態,也就是離開那個讓你感到非常舒適的區域,主動走向「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
第五,顛覆式成長。
想要遠離平衡態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走在漫長的平路上,然後躍上巔峰,在好不容易躍上巔峰之後,又要開始第二條成長型曲線,就這樣,不斷進行自我顛覆。
而這種自我顛覆之所以很難,是因為當我們一旦到達成長型曲線的上方平臺,惰性就會產生。這時,是某階段職業生涯的巔峰期,是某階段自我發展的巔峰期,是一個看起來非常不錯的狀態。然而,如果一旦在這個平衡態停滯,你便不再獲得成長與進步,最終的結局就是熵增加劇。
高考完成進入大學,是人生躍入了一個新的巔峰平臺,如果在畢業之後沒有一個大的突破,人生的熵增就會越積累越多;有些人通過工作,有些人通過創業,成功的對抗了熵增,進行了人生一次重大的熵減;很多人通過熵減獲得了生活及事業的極大成功,由於沒有及時的自我顛覆,慢慢又積累了大量的熵增,最後能量慢慢消散,歸於平靜;
作為一個普通人需要做這麼多熵減麼?我平平淡淡的工作,平平淡淡生活。但是現實中熵增積累太多就會產生很多負面;比如你想平淡的工作,結果失業了;失業了就會影響生活的質量;沒有好的生活質量將會產生更多的熵增;富二代是否可以不做熵減了呢?君不見現在那麼多富豪破產影響了整個家庭的發展麼。
這就是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帶給我們的人生底層邏輯 - 終其一生,我們都要對抗熵增,不然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