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高手,都有對抗「熵增」的底層思維

2020-12-08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作者 艾菲,編輯 佳佳,36氪經授權發布。

在1998年亞馬遜致股東信裡,貝佐斯說:「我們要反抗熵(We want to fight entropy)。」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這麼多人都在談論熵,說要反抗熵,然而到底什麼是熵?

1、什麼是熵?

熵,是來自於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一個詞。

當一個非活系統被獨立出來,或是將它置於一個均勻環境裡,所有運動就會由於周圍各種摩擦力的作用很快停頓下來;電勢或化學勢的差別會逐漸消失;形成化合物傾向的物質也是如此;由於熱傳導的作用,溫度也逐漸變得均勻。由此,整個系統最終慢慢退化成了毫無生氣、死氣沉沉的一團物質。

於是,就達到了被物理學家們成為的「最大熵」,這是一種持久不變的狀態,在其中再也不會出現可以觀察到的任何事件,它已經歸於死寂。

熵代表了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或者說是無序程度 - 系統越無序,熵值就越大;系統越有序,熵值就越小。

所以,負熵代表著系統的活力,負熵越高就意味著系統越有序,這也是為什麼薛丁格會說「生命以負熵為生」。

比如:在每周剛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會把房間收拾得窗明几淨,可是一到周末,我們就會發現房間亂成一團。這個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

再比如:生命有機體在不斷進行的吃、喝、呼吸以及(植物的)同化,也就是新陳代謝,正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

不要小看這個聽起來非常樸素的熵定律,它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個法則,化學家阿特金斯曾將它列為「推動宇宙的四大定律」之一。

它是物理學家心目中無比堅定的一個信仰,連引力公式都可以改寫,但熵增定律卻從未被違反。張首晟教授認為,人類的知識再往前推進,牛頓力學可能不對,量子力學可能不對,相對論可能也不對,但信息熵的公式卻是永恆的。

如果將它推論至整個宇宙的發展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之外什麼都沒有,也就是如果沒人向這個宇宙輸入能量的話,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也就是死亡。

如果將它推論到企業管理中,我們就會發現: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如果沒能有效對抗熵增,企業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死亡。

如果將它推論到人生之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不去對抗熵增,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封閉系統內或平衡狀態中逐漸變得毫無生氣、死氣沉沉。

那時,即使生命尚未終結,生命力也已戛然而止,也就印證了那句著名的話「很多人20歲時就已死去,到80歲才埋」。

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對抗熵增呢?

2、對抗熵增的人生底層邏輯

想要對抗熵增,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為這個理論而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什麼是「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不管是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乃至社會的、經濟的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系統可能發生突變即非平衡相變,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空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

耗散結構有兩個最為重要的特性,一是開放性;二是非平衡。當一個系統具備了「耗散結構」後,它就能夠有效對抗熵增。

那麼,我們該如何依據這樣兩個特點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可以對抗熵增的「耗散結構」呢?

(1)開放性

一個孤立系統的熵一定會隨時間增大,當熵達到極大值時,系統就會達到最無序的平衡態,所以孤立系統絕不會出現耗散結構。

因此,耗散結構一定產生於開放系統,它必須存在著由環境流向系統的負熵流,而且能夠抵消系統自身的熵增,只有這樣才能使系統的熵減小,有序度增加。

維基百科與網絡版的大英百科全書,都很專業,而維基百科卻不需要有一群專家進行搜集編撰,它是一個開放系統,每個人都能為它貢獻內容。也正因為此,它甚至擁有比網絡版大英百科全書更高的傳播度。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開放系統呢?

1)用「成長型思維」替代「固定型思維」

很多人一直保持著這樣一種觀念,即我們天生有一些特定的固定不變的能力與品質,就像「我不善於運動」、「我沒有學數學的天分」等,因此無法改變。

但真是這樣嗎?

實際上,人的智力、創造力、運動才能與其他品質,都是可以鍛造的,是可以通過時間和努力去改變的。

2006年,史丹福大學的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出版了一本名為《思維模式:新成功心理學》的書。在這本書中,德韋克總結了自己30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兩種思維理論: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說的是,相信我們出生時帶有固定量的才智與能力。採取固定型思維的人傾向於迴避調整與失敗,從而剝奪了自己過上富於體驗與學習的生活。

而成長型思維則是一種以智力可塑為核心信念的系統的思維模式。它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人類具有學習與成長的無限潛力。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能夠沉著應對挑戰,他們不怕犯錯或難堪,而是專注於成長的過程。他們對於失敗不害怕,因為他們知道從失敗和錯誤中學習,它們終將變為成功。

正如科研大數據所告訴我們的:如果一個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這項優勢就可能消除最富有家庭與最貧窮家庭間的差距,因為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越來越優秀。

從這個圖表中,我們還能看到一點,也許是我們平時常常忽略的,那就是二者在對待其他人的成功這點上還有不同: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將別人的成功當做自己的靈感,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會將別人的成功當做是對於自己的威脅,於是就會引發巨大的不安全感以及脆弱感。而這樣一種不安全感和脆弱感,常常會讓他選擇堵住耳朵,閉上眼睛,於是也就切斷了自我成長的渠道與途徑,讓整個情況變得更糟。

2)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躺在書桌上的一堆油畫顏料,不會自動變成一幅美妙的油畫。一定是因為有了某種外界能量交換,比如,你拿起了畫筆,打開了顏料,開始畫畫,顏料才能變成油畫。

這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只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後,一個人才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樣的人就是有著「流量」思維的人,相反則是「存量思維」。

什麼是「存量」思維者的典型行為?

相比在學習上給自己做出投資,他更願意把錢存起來,讓它產生利息;相比換個更適合更有前途的崗位或行業,他更願意繼續做現在這個安穩舒適的工作;相比將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書推薦出去,他更願意悄悄的收藏起來;相比與那些優秀者深入交流,他更願意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想法。

可惜,如此一來,熵增就會加劇,危機就會潛伏。按照「熵增定律」,熵是繁榮有序的反面。然而,從表面來看,繁榮有序卻是熵的隱性狀態。

因此,當我們看到繁榮有序的表象時,以為熵並不存在,但實際恰恰相反,熵正在暗中窺伺。它不是不存在了,它只是隱形了。

1975年,24歲年輕的柯達工程師史蒂夫·薩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數位相機,當他把這項驚人的成果呈現給公司高層的時候,傲慢的管理層對這個只能拍100·100像素的奇怪機器嗤之以鼻—「沒有人願意在電視上看他們的照片」,彼時的柯達在膠片時代笑傲群雄。

30十多年後,當柯達在2012申請破產保護的時候,當年的決策者們不會想到,敲響他們喪鐘的正是他們自己公司發明並雪藏起來的數位相機。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了摩託羅拉和諾基亞的身上。死守「存量」,蔑視「流量」,終會帶來「當下很好、未來很糟「的必然結果,而這個結果往往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就像清政府當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一樣。

2012年的時候,任正非有個非常重要的講話,叫做《華為的2012》。

聽起來他好像是在唱衰華,其實不然,他只是比較清醒地意識到華為作為一個企業,和所有其他企業一樣,始終有一個巨大的威脅存在著,它就是熵。所以,任正非認為只要華為存在一天,都必須得對抗熵增。

他對華為也是這樣做的:

在華為的研發上做出巨額投入,比如華為2017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900億元的情況,研發投入佔收入的近16%,這個研發的投入強度,可能比阿里和騰訊的研發投入總和都要大,更是超過了蘋果。過去10年累計投入研發2400億人民幣,華為也已連續多年都是全球專利申請第一名。

從1997年開始,華為就開始持續引進來自外部的管理經驗,包括IBM、埃森哲、波士頓諮詢等。他們陸續給華為提供了多方面的變革,使華為在管理創新、組織機構創新、流程變革方面不斷進步,奠定了華為成為一家全球化公司的根基。

這些,都是在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作為一家國內知名公司,即使不做巨額科研投資,也可以既有「存量」為榮;然而,華為卻並不這麼想,它看到的是「流量」,是開放系統所需要的能量交換。

3)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有人,每天都在學習,不論是多還是少。有人,偶爾學習一次,看一本書要用七八個月。

前者,我稱之為「終身學習者」,後者,我稱之為「臨時學習者」。學習對於前者如同呼吸一般,對於後者則如同救急的膏藥,只在受到刺激或工作需要之時,才會想起。

對於「終身學習者」而言,他通過每天學習,將自己打造成了一個開放的系統,並且能夠產生複利效應。

對於「臨時學習者」而言,他是封閉的體系,無力對抗熵增,也無法產生複利效應。短期內自然看不出來,但是長期來看,二者卻有天壤之別。

很多人,在成年之後就不再探索了,他們停止了對於這個世界,以及對於自我的探索,他們只想走在那條早已明確的路上,按部就班的生活。但卻不知,根據熵增定律,熵的陰影早已緊隨其中,「中年危機」的到來也不過只是時間問題。

而那些」終身探索者「呢?

他們則很不同,他們對於這個世界、對自我、對他人,都始終有著濃烈的好奇之心,他們想要探索那些不懂的東西,想要解開那些難解的奧秘;不論是從一場電影、一次旅行、一本雜誌,還是一次對話,他們都能從中探索到新鮮的信息、知識或智慧。他們就像是一些敞著口的容器,在貪婪的吸取著來自於外部世界的一切。

所以,如果想將自己打造成「開放系統」,就需要做到至少三件事:

第一,用「成長型思維」代替「固定型思維」。

第二,用「流量思維」代替「存量思維」。

第三,用「終身學習」代替「臨時學習」,用「終身探索」代替「不再探索」。

(2)遠離平衡態

遠離平衡態是「耗散結構」的第二個特點。

平衡態是指在沒有外界影響條件下,熱力學系統的各部分宏觀性質在長時間裡不發生變化的狀態。

「耗散結構」的提出者普利高津認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那我們該怎樣才能遠離平衡態呢?

1)從「舒適區」走進「學習區」,甚至「恐慌區」

「舒適區」是美國人NoelTichy提出的理論,圖裡的3個區可以表示為你想學習事物的等級:

最裡面一圈是「舒適區」,它代表的是對你來說沒有學習難度的知識或者習以為常的事務,自己可以處於非常舒適的心理狀態。

中間一圈是「學習區」,它代表的是那些對你來說有一定挑戰,因而感到不適,但是不至於太難受的工作、學習、思考。

而最外一圈則是「恐慌區」,它代表的是超出你能力範圍太多的事務或知識,心理感覺會嚴重不適,可能導致崩潰以致放棄學習。

在舒適區裡,你能得心應手,因為每天都是處在熟悉的環境之中,做著自己在行的的事,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到非常舒適。

這就是暫時的「平衡態」,因為你無需過多努力就能使所有事物都達到一個相對平衡、比較舒適的狀態。

然而,不要忘了,平衡態正是熵最大的時候。

這時,你學到的東西很少,進步緩慢,缺乏挑戰和流動。這是一個看似平穩安逸,但卻危機重重的狀態,也就是「假性繁華」。

如果想要對抗人生熵增,按照耗散結構,你就須得遠離平衡態,也就是離開那個讓你感到非常舒適的區域,主動走向「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

亞馬遜CEO貝佐斯就是這樣做的,他將亞馬遜的自營電商業務擴展到AWS雲服務、FBA物流體系。而且,亞馬遜在做自營電商的時候,還大膽引入了第三方賣家,讓他們都在亞馬遜上開店,跟自己的自營店競爭。亞馬遜以網上賣書起家,但貝佐斯依然不甘心,開發出kindle閱讀器用電子書打敗自己的紙質書。

如果亞馬遜只是停留在自己看似非常強大的自營電商業務裡,在一段時間內,它當然能夠獲得不錯的利潤,達到一種穩固的平衡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企業一定會越來越缺乏活力,缺乏創新,最終走向死亡。

正是因為貝佐斯非常清楚「熵」對於一個企業的嚴重危害,所以他在努力將亞馬遜每一次好不容易建立好的平衡感推倒,不斷把錢、把資源投入到新的領域;在企業內部創造各種形式的競爭。

也正因為此,亞馬遜創造了重量級的明星業務,貝佐斯也成為了全球首富,這就是遠離平衡態的巨大力量。

2)顛覆式成長

個人成長遵循的是S型曲線,在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非常漫長的平坦狀態,而後則會如火箭般驟然升空,並最終在高位保持平穩。

但這還不是顛覆式成長。

顛覆式成長不僅是一次S型曲線的飛越,它是很多次的飛越,它要求我們在完成一次S型曲線的增長後,再進入到第二條S型曲線,重新來過,不斷顛覆自我。

2007年,IPOD佔蘋果公司收入的50%以上,iTune佔74%的市場份額。按理說這正是一個產品如日中天之時,正常人的思路肯定是要繼續做這個產品,用它好好賺錢。可賈伯斯倒好,他要親手顛覆掉這個已經大獲成功的產品。

於是,他又做了iPhone,到2012年的時候,iPhone已經佔到了蘋果收入的58%,利潤佔到了70%。這就是賈伯斯的「顛覆式成長」,他用自己做的iPhone顛覆掉了自己做的IPOD。他用一條新的S型曲線,顛覆掉了好不容易攀爬上去的S型曲線。

想要遠離平衡態也是如此,需要一次又一次的走在漫長的平路上,然後躍上巔峰,在好不容易躍上巔峰之後,又要開始第二條S型曲線,就這樣,不斷進行自我顛覆。

而這種自我顛覆之所以很難,是因為當我們一旦到達S型曲線的上方平臺,惰性就會產生。這時,是某階段職業生涯的巔峰期,是某階段自我發展的巔峰期,是一個看起來非常不錯的狀態。然而,如果一旦在這個平衡態停滯,你便不再獲得成長與進步,最終的結局就是熵增加劇。

於我而言,在工作後至少做過幾次非常大的顛覆式成長。

從銷售部到市場部,後又從市場部到銷售部;從以前在職場工作,到現在的自主工作,每一次都是顛覆式的成長。

在每一次顛覆式成長的過程中,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每次都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阻礙,以及隨之而來的孤獨感與恐懼感,但得到的收穫卻是非常巨大的,我的人生也隨之得到了極大的拓展。

那麼,現在就來總結一下,兩個遠離平衡態的方法:

第一,離開舒適區,走進學習區,甚至是恐慌區。

第二,顛覆式成長。

這就是物理學中的熵增定律帶給我們的人生底層邏輯 - 終其一生,我們都要對抗熵增,不然我們的生命力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消亡。

而對抗熵增的方法就是: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兼具「成長型思維」、「流量思維」、「終身學習、終身探索」、遠離舒適區、能夠持續顛覆式成長的耗散結構。

關於作者:

艾菲,深度思考者,全球認證優勢教練&個人成長教練,前美國財富五百強公司大中華區市場部負責人。關注微信公眾號:艾菲的理想(ID:xiaoyaolsh),夯實「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兩大基石,成為真實且閃閃發光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這些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最終找到了一個直達本質的答案—— 「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的方向發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統。
  • 雲隊友丨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反抗熵增」的高手
    這些都有道理,但都沒有觸及到這個問題的底層邏輯。 面對這個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最終找到了一個直達本質的答案—— 「所有系統都有一種自毀趨勢,往「熄滅」或者「圓寂」的方向發展,包括人的生命系統。
  • 沒人能逃過「熵增定律」,但高手懂得對抗!
    如果將它推論至整個宇宙的發展中,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存在的這個宇宙之外什麼都沒有,也就是如果沒人向這個宇宙輸入能量的話,宇宙的最終結局就是走向徹底的無序,也就是死亡。如果將它推論到企業管理中,我們就會發現: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如果沒能有效對抗熵增,企業就會在默然中走向死亡。
  • 大佬們都在對抗「熵增」,然而很多人還不知道「熵」是什麼?
    2   對抗熵增的   人生底層邏輯   想要對抗熵增,就要引入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是由一位名叫普利高津的科學家提出的,他也因為這個理論而獲得了197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
    最近無意中接觸「熵增定律」這個物理學原理,三觀地震,豁然開朗,原來一切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最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在個人管理和組織管理中科學的方法。 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這是另一個只有少數人知道並值得我們記住的真理。熵增定律是什麼?熵增定律完整表述:  一個孤立熱力學系統中,無外力作用下,熵永不減小。
  • 對抗熵增!
    熵增,物理學概念。熵,物理學上指熱能除以溫度所得的商,標誌熱量轉化為功的程度,增,增加、增量的意思。熵增的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熵增本質是能量不斷的損耗消散。 早在1947年,薛定鄂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
  • 不懂熵增定律,怎麼乘風破浪
    編輯導語:熵增定律,號稱全宇宙最絕望的定律,它大致的意思是,自然界的過程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的,即從有序到無序。在職場中,我們也可以應用熵增定律,保持職場競爭力,對抗熵增,持續不斷地增加負熵流,這樣才能減少因熵增帶來的無序和混亂,這也是生命力本身的訴求。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生命是什麼》·薛丁格沒人能逃過「熵增」,但高手懂得對抗!所有的這些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物理學家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則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隨著時間的流逝,熵會一直持續增加,我們需要也都在說要反抗熵增,然而到底什麼是熵呢?
  • 關於熵增定律,你需要知道這些
    薛丁格說:「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變得無序」,即熵值在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在個人成長中,我認為每一個人都要意識到「熵增」,應該學習「熵減」,並成為一個熵減高手,這樣你才能清晰的認知到哪些事情是重要的,那些應該快速攻破的。
  • 對抗熵增,華為的底層邏輯!創業學任正非,不可不知「耗散結構」
    這也是一個對抗熵增的過程。什麼是熵增呢?這是宇宙的一個根本定律,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從有序走向無序,大到太陽系,小到企業、個人,都受熵增定律的支配。所謂成住壞空,星系會死亡,企業會越來越臃腫、衰退,人也是從柔軟、活力變得越來越僵化、無序,逐漸走向死亡,這是自然規律,誰也逃不掉。從這點來說,隨波逐流,放縱自己,就是一個熵增的過程。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而產品思維方式更多偏向於為了解決產品工作中的問題,是可以培養鍛鍊的,很多的網際網路前輩闡述了自己對產品經理必備思維的理解,雖各有不同卻有共通之處。屋子越亂,要做的功就越多,意味著當熵增程度越大,要熵減就越難。其實這樣的熵減思維並不陌生,在生活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體現。1.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薛丁格的大名應該很多人都熟悉,不熟悉的也應該聽過薛丁格的貓這個梗了。薛丁格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曾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薛丁格在他的《生命是什麼》中說生命以負熵為生,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不斷對抗熵增的過程。清華大學科學史系教授吳國盛曾說「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一條定律,我會留熵增定律」。
  • 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那麼如何對抗才能獲得快樂?
    這又被稱為熵增原理。熵增原理是整個宇宙都遵循的定律。越混亂越無序說明熵越高,而越整潔越有序說明熵越低。通俗來講,房間總會傾向於雜亂,因為雜亂的方式有無數種,整潔的方式只有一種或幾種。「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而生命不正是如此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薛丁格把熵增理論擴及到生命領域,他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寫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 「熵增定理」這個自然界第一定律,你們都悟了麼
    有人說過「如果物理學只能留下一個定律,我會留下熵增定律」;有著名人士說「熵增原理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也有著名的科學家在闡述生命是什麼的時候說過,「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主」;為什麼熵增定律如此重要?
  • 熵增定律:避免惡性循環,怎樣徹底改變自己
    對抗熵增的底層邏輯是建立耗散結構。 上一篇我們一起對熵增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個讓任正非看了想重生一次的定律的價值毋庸置疑。那麼作為個人該如何對抗熵增呢?任正非又是怎樣應用到企業管理呢? 先回顧上一篇關於熵的意義。熵增則功能減弱,即有序性減少,如人的衰老。熵減則功能增強,即有序性增加,如人攝取食物。
  • 熵增定律在投資中的應用。
    ,所以我們的吸收能力也在減小,最終補充再多營養還是會慢慢老去,但是在老化的過程中,利用保健品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提高營養的純度,來增加身體的吸收總量,來對抗衰老,同時如能加上適當的運動,就可以增加我們對營養的能量的吸收能力,對抗身體熵增值的增長有極好的效果,但是由於這個熵增的增長是不可逆,並且是連續不斷的增長,有點像利滾利,最終滾到讓我們身體承受不起,所有的器官會衰退至任何藥都救不了的程度。
  • 「熵增」、「內卷」和「凡爾賽」都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熵增?薛丁格: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愛丁頓爵士也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熵,熱力學中表示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增定律:揭示了宇宙的終極演化規律,包括我們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規律,生命裡又包含著個人和群體的演化規律。所有很重要。企業的熵增:由於經營規模的擴大,管理的複雜度也變大了,冗餘的、不創造價值的東西會越來越多,企業內部就會形成一種非常穩固的系統,進入一個平衡的狀態。
  • 批評性思維?深度思維?高維度思維?別再交智商稅了!
    網絡上琳琅滿目的各類思維模型,真的有那麼複雜嗎?真的值得你花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嗎?本文3000字,3分鐘內可讀完。 那天,一個朋友問我:我們經常會提到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結構化思維,深度思考等,我發現概念各有不同,也有交叉。
  • 熵值會增加,帶領系統走向無序和死亡,只有耗散結構才能對抗熵增
    熵增原理所說的系統並不僅局限於物理學層面之上,包括生命體、經濟體以及任何一個領域的孤立系統都要遵循這一原理。因為宇宙真正是一個孤立的系統,宇宙中的物質、能量都是恆定的,不與外界進行交換,在這樣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熵值會一直增加,宇宙會從有序走向無序,最終宇宙中不再有任何天體、也不會有山石樹木以及任何生命形式,宇宙中任何一個位置的物質量都變得相同、溫度都變得一致,這就是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所提出的「熱寂說」了,它描述了宇宙的最終結局,一種絕對的熱平衡狀態。
  • 金融思維 10 萬有引力和熵增定律
    比如佛家說空不異色色不異空跟量子力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說人都是由各種分子構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個小宇宙,中間是個原子核,電子在原子的廣闊的空間裡圍繞著原子核運動。而即便是空的宇宙,物理學定律還是發揮著作用,比如說萬有引力定律、質能方程、熵增定律。我們就借用萬有引力和熵增定律來討論《金融思維》裡的博弈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