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20歲時就已死去,到80歲才埋。對抗熵增的底層邏輯是建立耗散結構。
上一篇我們一起對熵增有了大致的了解,這個讓任正非看了想重生一次的定律的價值毋庸置疑。那麼作為個人該如何對抗熵增呢?任正非又是怎樣應用到企業管理呢?
先回顧上一篇關於熵的意義。熵增則功能減弱,即有序性減少,如人的衰老。熵減則功能增強,即有序性增加,如人攝取食物。另一個概念是負熵,負熵是能帶來熵減的因子,負熵的形成就是外來能量的輸入。如同一個孩子,如果不吃東西,就會餓死。一個鮮活的肉體就會變成屍體,屍體就是一個達到了靜態平衡的生命體。就像我們人一出生就站在了一個傳送帶上,傳送帶的盡頭是火葬場。我們能做的事:第一,意識到這個傳送帶的存在;第二,意識到這個傳送帶的方向。
只有開放的系統才能熵減,所以要通過構建耗散結構,開放引入負熵流,遠離平衡態,產生張力,通過負熵因子等元素的構建,最後產生系統熵減,就又能夠重新有效地創造價值。
任正非對耗散結構的比喻如下:你每天去鍛鍊身體跑步就是耗散結構。為什麼呢?你身體的能量多了,把它耗散掉了,就變成了肌肉,就變成了強健的血液循環系統,能量消耗掉了,糖尿病也不會有了,肥胖病也不會有了,身體也苗條了,這就是最簡單的耗散結構。
怎樣構建耗散結構?
一、開放性
既然孤立系統不會出現耗散結構,而耗散結構產生於開放系統,它存在著由環境流向系統的負熵流。使系統的熵減小,有序度增加。因此第一件事就是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開放系統。
1、用成長型思維替代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指相信通過練習、堅持和努力,會有學習和成長的無限潛力。比如同樣是失敗,用「失敗是一種寶貴經驗,可以使我更好」替代「我真是個失敗者」。固定型思維將自己定型,也就失去了開放性。當看到別人做得好時就會產生我沒他這麼優秀,而不是「他是怎麼做的,我也要試試看」。而成長型思維則是終身成長,與時俱進。
2、用流量思維替代存量思維
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有越來越多的貿易往來,這個城市往往就更發達,人也是如此。只有在與外界交換能量之後,一個人才有可能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就像躺在書桌上的一堆油畫顏料,是不會自動變成一幅畫的。柯達沒有轉型導致破產的案例大家耳熟能詳,但其實早在1975年時柯達工程師就已經發明了第一臺數位相機,然而公司卻嗤之以鼻,認為會影響到現有的膠捲業務。幾十年後還在靠膠捲業務創收的柯達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令人惋惜。用流量思維才可以獲得更多「存量」。就像屠呦呦在獲諾獎時所言: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匹駿馬任你選擇。
二、遠離平衡態
既然非平衡是有序之源,那就需要我們主動打破平衡。將「中年危機」延後甚至消除。
1、擴展舒適區邊界
舒適區是學到東西最少的地方,進步緩慢,缺乏挑戰和流動。就像玩遊戲只打青銅段位一樣,會影響你的實力提升。通過進入學習區擴展舒適區其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所以小的時候才會有驚人的成長,只不過長大後面對的風險越來越大,也就很難主動擴展舒適區了。
2、通過複利獲得顛覆性成長
水在燒到100度之前,哪怕是99度也沒有引發質變。厚積薄發其實就是一個耗散系統。相比其他企業,華為每年在研發上不斷增加巨額投入。升級自身產品,打造全產業鏈。這次貿易戰華為的「備件」出現時大家才猛然明白,華為為了這一刻已經準備了多少年。任正非說企業一定要儘可能花錢,大把的錢放在企業裡會有問題。學會花錢,把錢變為能力。讓你發揮的機會實際很少,但一旦遇上了,你厚厚的能力就派上了用場,最終形成質變。
以上就是構建耗散系統的底層方法,成長型思維、複利、流量思維、舒適區,這些底層方法每一個都可以單獨寫幾千字,巧合的是,這些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都有闡述。就像我開設自媒體帳號名稱叫百萬字,其實無意中是給自己建了一個耗散系統對抗熵增。這裡還是必須要多提一句,建立耗散結構的前提是已經有了熵減。也就是先可以穩定吃上飯,才能再去想怎麼健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即先保證自身主業這顆樹幹穩定,再去優化樹枝樹葉,以此來降低風險。辭職轉行不及原來、創業失敗的還是佔大多數。
平靜的水面,如果不引入任何外部的力量,那麼它最終會成為一潭死水,但是水面上層層的漣漪告訴我們,外部的系統,可能是一顆石子,也可能是天空中的雨滴,打破了這種平靜,帶來了生命的活力。
這就是熵帶給我們的意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點個關注收藏支持一下吧,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