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對熵減思維進行了分析思考,主要談談這幾點:熵減原理、為什麼要抵抗熵減、熵減思維在產品工作中的體現。
作為一個畢業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科生,工作後我經常會想,大學所學的東西除了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還有沒有其他用處?
結構力學、材料力學、熱力學、流體力學這些基礎學科專業課好像已經被我忘光了。直到吳軍老師的《數學之美》,以及一些類似的文章給了我啟發,讓我重新思考了基礎學科中的理論對實際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熵減思維便是我從熱力學中得到的啟發。
一、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嚴格來說跟人的原生家庭、成長環境、所受教育強相關,屬於意識層面的東西,也是非常難以改變的。而產品思維方式更多偏向於為了解決產品工作中的問題,是可以培養鍛鍊的,很多的網際網路前輩闡述了自己對產品經理必備思維的理解,雖各有不同卻有共通之處。
比如網易雲音樂前產品負責人王詩沐,他在《幕後產品》中對產品經理的思維方式總結有四點:
往本質思考往重點思考往上層思考往不同思考他強調了產品經理對內核思維建設的重要性。
我讀完受益匪淺,結合了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總結了以下五種基本思維方式:熵減思維、第一性原理、縮放思維、迭代思維、逆向思維。同時,這些思維方式也處於我理解的產品經理能力金字塔模型的最底層。
熵減思維是什麼?一句話簡單描述為將事物從無序推向有序的過程,即抵抗熵增的思維方式。要理解熵減思維,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熵增。
二、熵增原理
專業來說,熵增原理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在孤立系統中的適用原理。
「熵」是系統的狀態函數,它描述的是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熵增原理的物理表達式為:
△S ≥ 0
即:孤立系統的熵不可能減少,總是增大或不變。其中,孤立系統的意思是與外界沒有能量和質量交換的系統。而熵不變的情況只存在於可逆絕熱過程,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的。
因此熵增原理簡單描述為:一個孤立系統內,所有物質總是會自發從有序變成無序,就像時間流逝一樣,這是個不可逆的過程。
把熵增原理應用到生活中,會發現所有事物都符合這個原理。當沒有外力幹預時,我們把事物看做孤立系統。
一個房間關閉門窗幾個月沒人收拾,總會變得更髒;很久不熨的西裝總會越來越皺;水果放在冰箱裡久了一樣會腐爛;這些看起來好像理所當然,但仔細想想,我們會發現事物從有序到無序是自然過程,要想從無序到有序卻很難或者幾乎不可能。
杯子碎了,就算有外力幫助,幾乎不可能恢復到未碎之前的樣子;人體器官損傷後動手術治療,也很難達到未手術之前的健康程度;任何一個系統,最終都會趨於無序的混沌狀態,當達到熵最大時,即系統到達了死亡。熵增原理與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恆定律)是不矛盾的,熵增大的過程其實是高品位的能量變成了低品位的熱能,無法再做功。
熵增原理也被稱作宇宙終極定律,假設整個宇宙是個有邊界的孤立系統,那終將走向無序、毀滅。
三、熵減思維——為什麼要抵抗熵增
很顯然,熵增原理讓人絕望,好像所有的事物註定都會變成無序、混沌,所有的抵抗都只是在拖延時間罷了。
物理學家薛丁格說過:「自然萬物都趨向從有序到無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過不斷抵消其生活中產生的正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負熵為生。」
生命其實是典型的抵抗熵增的過程,人類作為高級生物抵抗得更努力一些。雖然一出生就註定了死亡,但仍然不斷的吃喝拉撒,呼吸氧氣、吸收各種生命體的能量來維持自己的新陳代謝,保證自己有序的生命;看書、上學、工作、創作,把世間各種亂七八糟的現象、規律加以總結匯聚到腦子裡形成了高度有序的精神世界。雖然生命終將避免不了熵增原理的結局,但對於人的一生來說,一直在抵抗一直在把事物變得有序,也實現了生命個體的意義。
要抵抗熵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開放系統 對系統做功。開放系統保證了系統與外界的能質交換,把已經熵增大的低品位能量排出,吸收高品位的能量;對系統做功則是這種能質交換的動力。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房間裡生活,會產生各種垃圾,屋子會越來越亂。把垃圾扔出屋子,打開窗戶通風透氣,這就是開放系統與外界進行能質交換。而打掃屋子、打開窗戶、扔垃圾這些動作就是做功。屋子越亂,要做的功就越多,意味著當熵增程度越大,要熵減就越難。
其實這樣的熵減思維並不陌生,在生活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體現。
1. 對生活
如果把身體健康、體脂率正常、肌肉量正常當做人的一種高度有序(低熵)狀態,人要維持這種低熵狀態,就需要將自己當做開放的系統,吃健康的食物呼吸新鮮的空氣,並對自己做功堅持運動健身,否則就會使自己熵不斷增大,變得肥胖、瘦弱、病態。而越肥胖或越瘦弱的人,要達到健康的低熵狀態,就需要做更多的功。
2. 對認知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區域,包括了舒適區、學習區、恐慌區。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認知封閉起來,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不與更多的陌生區域進行信息獲取和交換,就會發生認知熵增。
如果再不對自己的認知進行整理,那他的認知不僅不會提升,最後只能腐化,進入熵最大的無序狀態。當一個人的認知模型熵增已經非常大,那要改造自己會變得非常困難。
3. 對企業組織
一個企業組織的發展其實也是在抵抗熵增。如果沒有新的思想、新的員工注入,必將走向腐化和消亡。企業招聘新的員工、對組織進行整理,制定高度有序的規則,才能讓組織高效運轉,才可能有創新。
保持開放和做功,才能抵抗組織的熵增。組織的渙散程度越高、整理肅清的難度越大。
四、熵減思維在產品工作中的體現
前面說了很多顯而易見的大道理,下面我們看看熵減思維對產品經理的實際工作有什麼指導意義。
上文有提到過一個企業的發展勢必會熵增的,除了老闆和領導,產品經理就是那個抵抗熵增的帶頭人。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企業的主要財產可以理解為那一套軟體系統,這個系統解決了用戶的需求,為企業帶來了收益。當這個系統癱瘓、問題頻發、或者沒有真正解決用戶的需求,那企業就向無序的熵增方向發展。
產品經理需要保證系統一直處於有效且高效的運轉狀態,而且能不斷滿足變化的市場需求。對於執行層的產品經理來說,我總結了以下三點:
1. 需求的有序化和方案的系統化
1)需求的管理需要有序化
用戶或業務方的需求可以認為是一個混沌狀態,特別是對於B端和後端系統,需求與當前系統的能力匹配不一,有的需求可能只需要改文案即可,有的卻要系統重構才能支持。根據需求的實現難度和與當前系統能力的匹配程度進行分類過濾、排好優先級,有序的進行實現,這樣才能依次實現更多的需求,避免系統主流程發生較大的變更。
2)具體方案設計的系統化
這與需求的有序化是前後呼應的,都是為了避免系統無序內容的增多。 對於一個後端系統,當對多平臺進行業務支撐時,會出現兩種情況。
情況一:不同平臺的需求共性較少,差異點較多。
這時候需要需要首先將其共性進行抽象,比如一個需要向用戶的微信公眾號、APP、手機號發送觸達的需求,三種觸達的文案各不一樣,但其中的用戶暱稱是相同的。更系統化的方案就是把用戶暱稱作為一個配置變量,注入到每個平臺的觸達文案中。
情況二:共性較多,差異點較少。
這時候也需要把差異點進行抽象,形成一個配置項,這個配置項可以直接對不同平臺的需求進行設置,而無需代碼再來判斷這個邏輯。比如同樣一個商品的詳情頁需要在A平臺是紅色背景,B平臺是綠色背景。如果事先將這個變量做成配置項,只需要一個配置文件或管理後臺對不同平臺勾選顏色即可。
2. 系統的開放性
對系統要實現的需求進行有序化歸類類比為做功,要抵抗系統的熵增還需要系統保持開放性,不能是孤立系統。對於軟體系統來說,我認為它的開放性可以理解為系統的拓展性和兼容能力。
比如今天我對系統提一個需求,需要將用戶的訂單從A狀態變成B狀態,而C狀態是B狀態的平行狀態。系統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可能直接從A狀態到C狀態的可能,雖然業務需求當時沒有提,但說不準下次的需求就是從A直接到C。
如果系統的兼容性好,設計之初狀態機就滿足這種情況,後續就不用再改造系統的狀態機而帶來諸多麻煩了。
因此要保持系統的開放性,需要在設計之初多考慮異常流程,以及外部系統接入時預留措施。
3. 保持系統的熵減
從熵增原理我們知道,當一個系統熵增已經很大了,要降低熵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需要時刻關注系統的熵增狀態,及時控制,維持低熵狀態。對應到網際網路產品設計上,我總結以下兩點:
1)需求文檔與線上系統的統一
網際網路產品迭代頻繁,產品經理的需求文檔一般是迭代一版單獨寫一個需求,這樣可能會導致迭代太多版之後,線上在跑的方案對應著多份需求文檔,這對問題追蹤和定位很不利,也不利於產品經理工作的交接。因此對於自己負責的較大的系統,一定要經常同步自己的需求文檔,使之與線上的版本一樣,這樣有任何線上bug反饋也可以快速的定位,即避免的需求文檔走向熵增的不歸路。
2)關注系統的冗餘程度
雖然系統在設計之初都希望有序有規則,但系統跑久了,總會有很多臨時支持的特殊需求,或者當時沒有想明白就直接接入系統的邏輯。這些沒有得到很好收歸的需求會導致系統的冗餘,時間一長就會量變引起質變,在某個時間點拖垮整個系統。
這點雖然我還沒有實際經歷過,但我能明顯的感受到自己做的系統有這種情況在發生。因此時刻關注系統的冗餘程度,在一定時間段來集中處理這些特殊邏輯是非常有必要的。
4. 做產品一定就是熵減過程嗎
從上面我總結的三點來看,似乎熵減思維是把產品往有序、規律、統一的方向推動,但有人可能會質疑,我做的是某某社區、短視頻、直播互動類型的產品,需要的是創意,需要給用戶帶來新鮮感,不能太規矩有序了,這不就推翻了熵減思維嗎?
顯然不是的,就算是此類型的產品,整體產品結構上仍需遵循熵減思維,所有網際網路產品發展壯大後,其實面臨的都是產品架構如果合理、有序的支撐多業務的發展,而前端表現層面的創意、無序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跟整體產品的熵減並無矛盾,比如淘寶首頁、抖音個性化推薦出來的千人千面只是其中一部分算法而已。
更大層面來說,熵減思維跟中臺思維等企業IT架構的思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五、最後
我整理的產品經理必備的五個底層思維方式:熵減思維、第一性原理、迭代思維、縮放思維、逆向思維,本文詳細闡述了第一個思維方式。
但這些思維並不是產品經理崗位獨享的,我理解產品經理與其他行業規劃類的崗位差異並無太大,只不過得益於所在網際網路行業的優勢,讓產品經理的發聲和傳播更加容易。
其實每個行業想要做得好,這些底層思維也都是相通的。我認為產品經理應該更多注重底層基礎的建設,再考慮上層的建築,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能力模型搭建得更加可靠穩固。
作者:haven,非典型工科中年男孩,雲擼貓,愛做飯;歡迎關注公眾號交流:PM何小澤
本文由 @have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