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正文約1700字,閱讀大約需要3-5分鐘。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
前言:前段時間,看到了一篇熵增定律的文章,也算是首次接觸「熵」這個概念吧,不明覺厲,本來是個比較難懂的物理學概念,不過原文生活化的例子還是令我看完了,並且也查了下相關資料,算是對這個概念有了一些些了解吧,結合自己公號主題,分享下,說不定會與某些大神來個更有深度的碰撞。
1
「熵」的概念
熵,讀「shāng」, 音同商,熵的概念最初是德國克勞修斯提出,是一個物理學概念,後來被應用到資訊理論、統計物理、概率論等領域,不同學科中引申不同的含義。百度百科給出的多項釋義:
然後深查「熵」概念,會翻出一些大牛人物,比如克勞修斯(物理學家)、香農(資訊理論之父)、吉布斯(考普利獎獲得者)……,也有五花八門的熵:信息熵、度量熵、拓撲熵、玻爾茲曼熵,還有一堆的公式、不等式、概率論和函數。看著也頭大,而本文是從熵的本質來聊聊「生活中的熵增定律」和「信息維度的熵」。
2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
熵,它是用來度量一個系統的「內在的混亂程度」。
在一個孤立系統裡,如果沒有外力做功,其總混亂度(熵)會不斷增大。
關鍵詞: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熵)。
前兩個是前提或者說現狀,後者是結果。
比如:
(1)非生命現象:地攤不管會引發混亂,屋子不收拾會變亂,耳機線放口袋會凌亂,熱水會慢慢變涼,太陽會不斷燃燒衰變直到宇宙的盡頭……
(2)生命個體:自律總是比懶散痛苦,放棄總是比堅持輕鬆,變壞總是比變好容易。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
(3)生命與群體: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那什麼是熵增定律呢?其實就是這種熵(混亂度)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1)假如一個孤立系統沒有外力做功,則它會越來越亂(熵越來越大)。
例:如果房間無人打掃,只會越來越亂(無序化)。
(2)想要這個封閉系統變得有序,則需要保持開放,要有外部做功。
例:水往低處流,如果我們希望水能夠上走,則需要提供外部能量來將水送到高處。
所有事物都在向著無規律、無序發展。生命也是如此。
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這也能回答「人為什麼要自律」的問題。
如果你要變得自律,你就得逆著熵增做功:
(1)主動做功:終生學習,獲取新知
(2)開放系統:走出舒適區,擁抱變化
3
信息維度的熵減
信息,本來是用來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可以說是可以用來減熵的。然這個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各種app充斥著我們的手機,不管是主動下載,還是「身不由己」,手機配置升了又升,可還是感覺不夠用,覺得我們好像獲取了不少信息,然而好像又沒有什麼信息,眼睛累,大腦累。除了工作強度和思考消耗,更重要的是我們對信息的吸收沒有目標、對信息的處理沒有篩選、對信息的利用沒有結果,所以我們對信息的處理就是需要一個減熵的過程,將無序整理成有序,將信息結構化,系統化。
結合自己的經歷,聊聊我自己在用的信息工具:印象筆記、Xmind。這兩款分別是雲筆記、思維導圖的代表,其他同類工具使用類似,我在前面信息工具的文章介紹過。
(1)印象筆記
開始使用是在2015年8月份,到現在歸整筆記已有3800+條。印象筆記支持創建筆記本組、下一級是單個筆記本、再下一級是筆記,各種類型的文章,都可以按需歸檔。在筆記本命名格式上,建議按照優先級或者重要程度,前綴1 2 3 4……開頭,再加上關鍵詞,這樣筆記本排序時很清晰。這種對信息的整理,可以稱之為減熵過程。
(2)Xmind
思維導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降低信息的混亂度。話說「字不如圖」,是因為我們大腦對圖片信息的處理有效度比純文字要高,藉助xmind工具,能有效梳理信息,降低信息的無序和無結構狀態。
比如之前我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條動態,文轉成圖:
這樣下次我回過頭再看那篇文章時,直接看下xmind導出的圖片,就可以了。
總結也是一種熵減思維:
回過頭,看看這篇文章,聊的也就幾個點:熵的概念、生活中的熵增定律、現象、如何熵減、利用工具對信息進行熵減。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應以減熵為主。
----------------
關注有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