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減,組織和個人高效的秘籍

2020-11-23 顧嘉

我在大學本科學的專業名稱叫做「信息與計算科學」,是一門綜合數學、信息以及計算機技術的理科專業,主攻信息科學與計算數學兩個方向。

其中有一門重要的專業課叫做《資訊理論》,專門研究信息的有效處理和可靠傳輸,可以稱得上是現代通信業的基石。在我讀書時,對這門課上提出的一個概念印象深刻——

信息熵,是通過描述信源的不確定性來衡量信息量多少的定量指標。

這麼說還是太抽象了,簡單講就是:

不確定性高(或混亂)的事物信息量大

確定性高(或有序)的事物信息量小

舉個例子,這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因為缺少太多關鍵證據變得撲朔迷離,事件本身的不確定性較高,信息量非常大;與之相反的是,10月份宋慧喬與宋仲基舉行婚禮,事件清楚,沒什麼不確定性因素,信息量反而非常小。

事實上,對於通信學科來說,「熵」是一個「舶來品」。它是由資訊理論之父香農在70年前的一篇論文中引用的熱力學概念。在自然過程中,一個孤立系統最終會達到熱平衡,它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這個過程叫熵增,最後狀態就是熵死,也稱熱寂。

只不過熱力學中的「熱熵」是表示分子狀態混亂程度的物理量,而香農用「信息熵」的概念來描述信源的不確定性。

可以說,「熵」就是用來反映事物的混亂程度的,「熵増」是指一切事物發展的自然傾向都是從井然有序走向混亂無序,最終滅亡。

那麼,「熵」的概念對於組織以及我們個人來說究竟有什麼指導意義呢?

答案只有兩個字:秩序。

對於組織來說,秩序除了指相對淺表的規章制度、辦法流程以外,還有更加底層的價值觀與組織文化。那些制度、辦法、流程可以約束員工的行為規則,那些價值觀與企業文化則用來引導員工的行事風格。它們的目標都是一致的——抵制熵增,減少混亂。

我們常常在各級領導的講話中都聽到過一句「統一思想」,事實上人的思想是很難被統一的,能統一的是目標和節奏。

深海魚群顯示出某種神秘的「高等智慧」

生物學中有一個著名的「魚群效應」,說的是海中成群遊動的魚,紛亂而有序。隨著洋流和食物,忽東忽西,整齊劃一;遇到獵手攻擊的時候,倏忽聚散,就像一個嚴密分工協作的組織。其實魚是沒有那麼發達的大腦和神經的,它們不是靠有意識的組織、調度而形成整體,而是簡單的進化本能。魚的身體兩側各有一條顏色特殊的側線,每條魚都以周圍一兩條同伴的側線為觀察標誌,調節自己的遊向和速度,以維持適當的距離。這個簡單的反饋機制,便形成了整群魚特定的自組織方式。

看,正因為有一個極簡的反饋機制,可以讓成千上萬的小魚組成看起來有「高等智慧」的群體。反之,假設魚群中的小魚都特別聰明,有著自己特定的行為規則,不一會兒便會打亂整個魚群的行進秩序,形成「組織熵增」。

聯想到組織管理,一個高效的組織行為能否最終落地的重要前提是一套極簡的「反饋機制」。在強調執行力的組織中,這種機制更加重要。對於員工來說,他們需要遵循一個簡單的原則行事即可,不需要太多複雜的規則,這樣才能保證步調一致、節奏統一。如果管理者再通過科學的方法統一大家的目標,這樣的組織可稱得上是高效的組織。

縱觀國內企業,有著簡單、明確的反饋機制的當屬華為,「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艱苦奮鬥」是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總結出的三大法寶。

其中「以客戶為中心」延伸出了華為人身上特有的「利他精神」,這種「先成就客戶再成就自己」的底層方法論讓華為一次次擊敗了歐美設備廠商,坐上了行業頭把交椅;

「以奮鬥者為本」則培育了華為的「狼性文化」,在我接觸過的項目中,華為員工體現出的專業水準讓人印象深刻,但更讓人尊敬的是他們對項目的敏感性以及團隊協作能力,「客戶經理-產品經理-交付經理」的鐵三角運作機制讓他們在具體的項目落地的全過程中掌控自如,「運營商BG-企業網BG-消費者BG」的組織架構讓他們在多個合作主體的項目中如魚得水;

「長期艱苦奮鬥」則讓華為有了「床墊文化」,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的權責利對等機制讓員工解除了「吃大鍋飯」的顧慮,每個人都是拼命在自己崗位上創造價值、獲取回報。

簡單說起來,他們有著非常簡單、明確的行事原則,因此也持續處於高效、低熵的狀態。從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幹掉「熵增」,從而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低效、流程僵化、創新乏力、業務守成等問題。

講完組織層面,再談談個人層面的思考。

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既可以高效工作,在事業上取得不錯的成就,同時還能在很多社會團體中擔任重要角色,從事很多有意義的社會活動,除此之外還擁有完美的家庭關係,家庭生活和諧美滿。

他們通常都有一個特別的稱號——Splash:斜槓青年。

他們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能擺平所有矛盾,而我們當中的大部分人在面對工作與生活、社交與家庭、近期與長遠等關係上都會糾結猶豫很久,然後把日子過得亂糟糟的。同樣都只有一天24小時,怎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

除去極少數個體差異情況,這當中也一定暗藏玄機。

答案還是秩序。

那些真正高效的人之所以可以把人生過得平衡而充盈,一個重要因素是他們有著良好的秩序感。

我們或許都有類似的體驗,儘管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但腦袋裡各種想法總是飄來飄去,做一件工作的時候想著其他工作,無法集中精力提高效率,晚上回家筋疲力盡,家人和孩子也無法提起我們的興趣,久而久之,工作和生活就會漸漸陷入混亂狀態。

看到這裡,你應該原諒自己,因為這不是你一個人的問題,因為「熵增」的規律告訴我們這是常態,事實上大部分人也的確如此。

想要改變自己所處的狀態,需要用足夠強大的意志力建立簡單、清晰的個人秩序。這並不是簡單列個待辦清單或者弄個時間表什麼的,而是從更底層建立個人的心理秩序。例如,我相信什麼?我為什麼奮鬥?我的目標是什麼?我的行事原則是什麼?遇到選擇時我會更傾向於做什麼?

當你建立了心理秩序,你會發現很多複雜的情況變得簡單了,因為你在心裡建立了價值衡量標準,也有了獨立思考能力,剩下的只是選擇以及執行。

簡潔、秩序感、避免熵增,這或許是提高效率的不二法門,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問:難道熵增都是壞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在一個封閉的系統裡,熵只會一直增加,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但生命是需要新陳代謝的,是開放的,社會也並非封閉。這是另一個話題了,我們改天再聊,期待在留言區談談你的看法。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36氪領讀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編者按:本文整理摘編自華為大學所著《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原標題:《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作者:陳黎芳。 熵減,組織和個人的高效秘籍。 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任正非 近期最熱門的院線電影非《信條》莫屬。
  • 華為的「熵減」之路
    熵減的耗散結構諾貝爾獎獲得者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結構的概念,所謂耗散結構就是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在耗散過程中產生熵減,讓系統從無序轉向有序。生命為什麼存在?因為生命體是一個耗散結構,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活動,如新陳代謝,增加負熵,使自己維持在一個穩定而低的熵上,生命就延續了下去。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模型左邊列的是遠離平衡和開放的耗散結構,是熵減的。華為這臺活力引擎的軸心就是客戶,是否為客戶創造價值是用來判斷有序無序、熵增熵減的標準和方向。我們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模型。我們組織的責任就是逆自發演變規律而行動,以利益的分配為驅動力,反對惰怠的生成。民意、網絡表達多數帶有自發性,我們組織卻不能隨波逐流。組織的無作為,就會形成「熵死」。整個華為公司就是遵循這樣的熵減機制,希望通過建立耗散結構,通過戰略牽引吐故,把舊的技能、舊的思想等冗餘的組織吐掉;進而實現納新:把新的開放、打破平衡和負熵因子引入進來,並以此從舊的無效走向新的有效。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熵的理論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指出,封閉的狀態下必然熵死。因此,活力引擎模型上面的入口吸收宇宙能量,下面的出口是揚棄糟粕。模型右邊列的是企業和個人的自然走向,它們是熵增的,會讓企業失去發展動力。模型左邊列的是遠離平衡和開放的耗散結構,是熵減的。我們持續進行的IPD、LTC(線索到回款),這些流程都是熵減,目的是通過內外部的力量積累勢能,拓寬企業的作戰空間或者生存空間。還有心聲社區,也是開放思想的體現。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社會動機的研究,關注人的追求對行動的影響,關注人的追求如何改變組織和社會的命運,關注如何打造環境條件從而使人的追求推動組織和社會的良性成長。 成就動機與權力動機是社會動機研究的兩大關注對象。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本文主要對熵減思維進行了分析思考,主要談談這幾點:熵減原理、為什麼要抵抗熵減、熵減思維在產品工作中的體現。作為一個畢業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科生,工作後我經常會想,大學所學的東西除了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還有沒有其他用處?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熵減指功能增強,比如人通過攝入食物,組織通過建立秩序等,實現熵減,功能增強。3、負熵負熵是指能帶來熵減的負熵因子,比如物質、能量、信息等,這些都是人的負熵,新的成員、新的知識、簡化管理這些就是組織的負熵。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社會動機的研究,關注人的追求對行動的影響,關注人的追求如何改變組織和社會的命運,關注如何打造環境條件從而使人的追求推動組織和社會的良性成長。成就動機與權力動機是社會動機研究的兩大關注對象。
  • 產品思維大有可為:打造熵減的動力之源
    編輯導語:熵減是熵增的逆形勢,說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系統變得越來越有序;很多事情都是有不確定性的,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規律,從而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思維中的熵減原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所以,時間逆流也並非簡單的倒帶,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熵的理論其實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熱力學第二定律也指出,封閉的狀態下必然熵死。當然,最重要的是活力引擎的核心——以客戶為中心。它是整個企業發展和管理的軸心。熵增會伴隨企業發展始終,像一些疾病一樣無法根治。熵減就是激活組織和激活組織的人。
  • 會做「熵減」的人,生活質量都很高!
    關於人這種生命體,薛丁格認為本身熵定律發揮作用的體現。人體會由旺盛走向滅忙,因為人體的有機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在相互牴觸中,消耗了機能,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 看過《信條》的觀眾們,從電影中看到了很多非常專業的詞彙,比如時間鉗形運動、熵增熵減、曼哈頓計劃要素過多,這些一般人接觸不到,還有人說明白什麼是熵增熵減的人,都能看懂這部電影   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大多數人作息不規律,安於懶散、難以堅持、難以自律…… (3)生命與群體:大公司的組織架構會變得臃腫,員工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封閉的國家會被世界淘汰。 這些所有的現象都可以用一個定律來解釋——熵增定律。 那什麼是熵增定律呢?其實就是這種熵(混亂度)在不斷增加的過程。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01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所以,任正非大力推崇自主創新,其實是對熵增的反制,也就是利用熵減,避免封閉的活動,避免封閉的自主創新,而是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04那麼,如何利用熵減進行開放式學習創新呢?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前一段時間,和朋友一直在聊華為這家企業,我們有聊到華為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他的人力資源管理。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一個系統要實現其自身的功能就要消耗掉能量,一個封閉的系統,如果不與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這個封閉的系統,因為它會」熵增「,熵就會一直變大,直至熵變到最大之時,此時這個系統,它的內部就達到了平衡態,它的內部沒有能量流動,此時就是熵死了,想像一下,水流到最低處時,達到了平衡,沒有流動,那種止水,也即死水,就是熵死了。
  • 當熵減之時 上
    陳傅露出神往的表情繼續說道:「那是集中了全宇宙能量的點,時間和空間在此處完結,它沒有大小卻擁有無盡的能量,那是宇宙的終點,至高的能級。」陳博開口笑道:「我不否認這一點,宇宙終將塌縮為奇點。我也不否認現在我們的宇宙是處於熵減狀態的。
  •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
    「熵」是一個物理學量,它是一個通過運算推導出來的量。其物理意義代表系統的無序程度。無序程度增加,是熵增;反之則是熵減。而在華為的組織管理當中,任正非曾多次提及「熵增、熵減」的概念。「我們一定要加強中、高級幹部和專家的實踐循環,在循環中擴大視野、增加見識,提高能力。這就是熵減。萬物生長是熵減,戰略預備隊循環流動是熵減,幹部增加實踐知識是熵減,破格提拔幹部也是熵減,合理的年齡退休也是熵減……」在任正非看來,熵減就像是一個怠惰的胖子通過身體鍛鍊而取得健康強壯體魄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