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2020-11-23 36kr

01.熵理論與社會動機

面臨美國政府極限施壓,全面禁止華為獲得美國技術之際,海思總裁何庭波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引發熱烈的反響。

當公眾為「備胎」計劃所體現的華為遠見歡呼時,令我心頭一震的卻是她以詩意般的筆觸寫下的這段文字:

「多年前,還是雲淡風輕的季節,公司做出了極限生存的假設,預計有一天,所有美國的先進晶片和技術將不可獲得,而華為仍將持續為客戶服務。」

極限生存!不寄希望於他人的賜予,立足自我,為應對最壞的局面做好充分準備,略顯悲壯卻又無比自信,透射出華為管理的本質和威力。

作為改革開放過程中成長壯大的本土企業,華為獨特的企業文化,令人矚目的商業成就,使它成為極具標誌性意義的存在,也使得探究華為管理的真諦一直是公眾興趣的持續關注點。

面對世界頭號強國極限施壓,華為的從容表現,更加推高了這方面的熱度。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

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

可以說,華為在用熵理論的手幹社會動機的活,如同電影《非誠勿擾》中葛優的臺詞所描述的情況,「寶馬的車插了奔馳的標」。

展開討論這個現象之前,先簡要介紹社會動機。

社會動機是潛意識層面的心理要素。

社會動機的研究,關注人的追求對行動的影響,關注人的追求如何改變組織和社會的命運,關注如何打造環境條件從而使人的追求推動組織和社會的良性成長。

成就動機與權力動機是社會動機研究的兩大關注對象。

前者代表了客觀向上,求真務實,追求進步追求效率的力量;

後者以操控震撼他人的心靈為目標,追求在改變他人的主觀感受中體驗自我存在的境界。

研究表明,成就動機與權力動機所代表的兩種追求力量的交互作用,對企業和社會的命運有重要影響。

《心火》一書對社會動機理論和相關的研究成果有比較詳盡的描述。

華為管理的導向性用語是努力熵減防止熵增,我們就從熵減熵增概念在華為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入手,看看為什麼華為管理做的事,可以裝進社會動機理論的筐。

02.熵增與大公司病

熵增方面,華為董事陳黎芳的一篇解讀熵理論與華為管理的文章,引用了華為活力模型,明確說明華為管理中的熵增內涵。

模型對熵增的描述分為企業與個人兩個層面。

企業層面包括組織懈怠,流程僵化,技術創新乏力,業務固定守成。

個人層面的表現,包括貪婪懶惰,安逸享樂,缺乏使命感,沒有責任感。

只要對組織管理的知識有所了解,就可以知道這些所謂的熵增表現,實際上就是通常所說的公司病的典型症狀。熵增嚴重的狀態,就是重度公司病的狀態。華為努力防止熵增,就是抵禦公司病的侵襲。

熵增在華為管理中所代表的具體問題是公司病,而揭示公司病的機理與防治措施則是社會動機理論的本職工作。社會動機的研究指出,產生公司病的直接原因,是權力動機的追求在企業經營活動中佔據主導地位,同時對成就追求的力量形成壓製作用的必然結果。

在這樣的情況下,企業表現出公司病的各種症狀,例如穩定比發展重要,控制比進步重要,客觀業績不如耍嘴皮子吸引人,表忠心比講真話更重要,人情關係重於能力貢獻,機構臃腫,流程繁雜,人浮於事,等等。

而防治公司病的必由之路,是恢復成就追求的主導地位,節制權力追求的影響,讓成就追求不憋屈,令權力追求不張狂。

因此以社會動機的語言描述,熵增在華為管理中的實際涵義,就是權力追求佔據主導地位,成就追求的作用受到抑制下的企業狀態。而防止熵增的努力,就是保持成就追求的主導地位,壓制權力追求對主導地位的競爭。

這與社會動機理論中防治公司病,保持企業發展活力的認識完全一致。華為防止熵增幹的活,實際上就是吃社會動機理論治療公司病的藥。

03.熵減與成就動機

關於熵減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任正非大量的管理論述入手。

在遭受美國的極限打壓後,任正非的許多管理論述被發掘呈現在公眾面前,成為關注的熱點。

藉助社會動機理論的指引,我注意到任正非的管理論述所表達的觀點,普遍的與社會動機的研究結果高度一致,而且呈現一個鮮明的主題:以成就追求為王,壓制權力追求。

例如,任正非說過:「華為公司的勝利是人力資源政策的勝利」。

任正非明確要求:「華為人力資源的政策要朝著熵減的方向發展,而培育戰略預備隊就是一個主要措施。戰略預備隊的主要目標是激活整個公司的組織結構與幹部、專家。」

把這個要求落到實處,一個關鍵是必須清楚什麼樣的人可以入選預備隊?

對此,任正非也有明確的表述:

「最好的幹部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眼睛老盯著客戶,盯著做事,屁股是對著我的,腳也是對著我的,他是千裡馬,跑快了,踢了我一腳,我認為這才是好幹部,一天到晚盯著做事的幹部才是好幹部,才是我們要挖掘出來的優秀幹部,而不是那種會『做人』的幹部。」

作為一個實幹家,他對理想幹部的認識,來源於實踐中的體會。但是他對理想幹部的描述,如同教科書的複印件一般,幾乎毫釐不差地重複社會動機研究中,對成就追求主導的個人特點的認識。

由成就追求主導行動的個人,對目標對任務高度關注,全部精力放在高標準高要求的完成任務,通常不會顧及,也無法顧及周圍人的感受。

如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還要過多關注旁人的感受,會導致降低追求標準,甚至放棄追求努力。但是這樣做,對於被成就追求推動處於亢奮狀態的個人又是非常煎熬,難以接受。

所以高度關注做事的副產品,往往是冒犯傷害周圍人的感受,就像任正非說的,「跑快了,踢了我一腳。」對任正非來說,幹部只要專心做事,自己被踢了一腳仍然很開心。

用社會動機的語言表述,在熵減的名義下,任正非心目中的理想幹部,就是完全以成就追求主導行動的個人。

而被他鄙視的所謂「會做人」,則是權力追求主導的代名詞,是只關注包裝表現自我,有沒有乾貨是無所謂的。

一名北大學子在華為的表現和結局就是一個實例。

剛出校門的大學生,沒有任何實踐體會,就洋洋灑灑寫萬言書對華為的經營戰略評頭論足。這類空談博眼球的表現,在華為沒有存在的空間,事實也是如此。

任正非的理想幹部判斷標準,說明他將評價權重全部集中在工作表現和業績,而幹部們在他面前的表現能夠得到的評價權重近乎為零。

提出這樣的標準,一方面說明他重視成就追求主導的幹部,另一方面說明他自己的行動的主導推力也是成就追求。

在另一段被廣泛傳播的論述中,任正非強調:

「華為反對辛苦無效的勞動。我不喜歡有人說自己怎麼辛苦,要看你的工作業績,沒有業績的工作沒有意義。工作描述中不要動不動就寫上工作辛苦之類的東西,關鍵是看業績,要強調成效,公司要生存,要發展,必須要有業績。」

任正非這段論述中的觀點,實質上就是社會動機研究對成就追求和權力追求的認識。

成就追求主導的個人,特別執著於以剛性客觀的行動結果衡量行動效果,判斷追求進步追求提高的努力是否達到並超越理想的標準。特別排斥依靠柔性主觀的標準,全靠嘴巴說,來決定好壞。

但是以主觀感受而不是客觀結果定高下的做法,對權力追求很有誘惑力。

完全以客觀業績論英雄,排斥只影響主觀感受卻不產生實際效益的表演式行動,按照社會動機理論分析,就是成就追求在吶喊和呼喚,以及對權力追求的徹底摒棄。

對客觀業績的執著追求,是華為管理的突出特點,也是成就追求主導華為管理的典型例證。

華為著名的口號「不讓雷鋒吃虧」,就是要保證不愛張揚但是工作業績出色的員工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回報。

這個口號還有另一層延伸的含義:

因為寶石都是深藏地下,要找到寶藏,就要靠挖掘,只盯著地面看是找不到的,所以說優秀幹部「要挖掘出來」。

被華為追捧的「奮鬥者」,實質上就是由成就追求主導行動的人們。

本文由於篇幅的限制,只舉兩個例子,對於任正非來說,類似主題的論述其實難以計數,俯拾皆是。

04.扶持成就追求,抑制權力追求

以上的分析雖然簡短,也透射出華為管理的一個實質性特徵。

以增強組織活力為目標,努力實現熵減,防止熵增,是華為管理的行動導向。

而落實這個導向的具體做法,用社會動機的語言描述,就是在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全力扶持成就追求,同時全面抑制權力追求。以主僕關係做比喻,華為管理的具體操作是實現成就追求為主,權力追求為僕的目標。

社會動機的研究表明,在組織內部使成就追求與權力追求所代表的力量形成主僕形式的動態關係,是保持組織活力處於良性狀態的理想條件。

因此華為以熵減熵增名義採取的行動,暗合了社會動機的研究發現,切中強化組織活力的關鍵。

只要對社會動機理論有基本了解,就可以注意到,華為以熵理論名義推動的各項管理措施,實質上是在踐行社會動機的認識和成果。

華為以熵理論的名義倡導的管理理念和採取的管理措施,與社會動機理論的認識高度吻合,並不是偶然的巧合。

認知上沒有社會動機的知識儲備,行動上卻不自覺地進入社會動機的軌道,表現出成就追求為王,壓制權力追求的鮮明特色,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華為在成就追求的力量主導下,堅持求真務實的必然結果。

華為管理與社會動機理論的要求高度吻合的現象,不僅可以啟發認識,更重要的是應用價值。

相對熵理論,社會動機理論能夠更直接的面對華為管理的問題,同時為解決問題提供更加明確的指導。

例如,「激活人」是熵減的重要舉措,成就追求為王,壓制權力追求的導向說明,真正符合要求的激活不是遍地開花,而是要聚焦成就追求的力量,屏蔽權力追求的力量。

如果遍地開花導致權力追求的力量被高度激活,反而是幫倒忙,背離了強化組織活力的初衷。

還有,簡化制度流程也是熵減措施,如果不問青紅皂白一刀切,孩子垃圾一起扔,實際上是添亂。

要真正發揮提升組織活力的作用,精簡措施必須強化有利於成就追求的要求,壓縮與權力追求有關的規定。

對於華為的其他熵減措施,類似的指導作用同樣有效。

行筆到此忽然意識到,既然社會動機理論很有用,何不讓本尊現身親自操刀,用專業的工具做專業的事,免去隔山繞水的磕絆?

相關焦點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面對世界頭號強國極限施壓,華為的從容表現,更加推高了這方面的熱度。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華為管理的導向性用語是努力熵減防止熵增,我們就從熵減熵增概念在華為管理中的具體表現入手,看看為什麼華為管理做的事,可以裝進社會動機理論的筐。
  • 華為的「熵減」之路
    華為的熵減模型受耗散結構的啟發,任正非說,華為公司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通過耗散,把多餘的脂肪耗散掉,使公司獲得新生。華為依據自身企業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企業自身的熵減模型。企業要熵減,既要從整體角度來進行考慮,也要從企業中的個體角度來考慮。從整體角度就是要利用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惰怠、流程僵化、創新乏力等問題。
  •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
    《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別怪我沒提醒你 明白熵增熵減才能看懂電影時間:2020-09-05 11:47   來源:521經驗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信條》熵增熵減是什麼意思?
  • 從華為熵減,看職場進化
    前一段時間,和朋友一直在聊華為這家企業,我們有聊到華為的成功因素之一是他的人力資源管理。華為人力資源策略裡提到了華為熵減理念,目的是要防止企業員工惰怠,激活企業活力,促進企業持續發展。對於職場人士,在職場生涯中也會出現懈怠的時候,那麼通過熵減,可以讓我們不斷進化,成為佼佼者。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熵減》。熵是來源於物理科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雖然華為是近兩三年才開始講熵,但成立30年來,華為的文化和制度一直都是符合熵理論的。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理論。任正非為什麼如此重視「熵」這個概念?究竟什麼是華為之熵?華為靠什麼來熵減?熵就是無效能量的一種度量方式。物理學有一個熱力學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說封閉系統的熵是一直增加的。也就是說,無效的能量一直在增加,如果不增加有效能量,能量就無法做功,最終系統就會熵死,人、自然界都是如此。比如,一杯加滿冰的水,如果什麼都不做,冰很快就會融化變成常溫水。人也是一樣,整天吃喝不鍛鍊身體,要健康長壽也是奢求。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所以,時間逆流也並非簡單的倒帶,嚴格遵循「熵減定律」,結果發生在原因之前。熵的理論其實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地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熵的理論暗含了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的科學方法。薛丁格說: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食。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他說,「華為公司的勝利是人力資源政策的勝利。公司的人力資源政策,接下來要朝著熵減、激活組織的方向做變革,要鼓勵衝鋒,防止惰怠。」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 關鍵詞:孤立系統、無外力做功、總混亂度(熵)。 前兩個是前提或者說現狀,後者是結果。
  • 36氪領讀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編者按:本文整理摘編自華為大學所著《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原標題:《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作者:陳黎芳。 熵減,組織和個人的高效秘籍。 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任正非 近期最熱門的院線電影非《信條》莫屬。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一個系統要實現其自身的功能就要消耗掉能量,一個封閉的系統,如果不與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這個封閉的系統,因為它會」熵增「,熵就會一直變大,直至熵變到最大之時,此時這個系統,它的內部就達到了平衡態,它的內部沒有能量流動,此時就是熵死了,想像一下,水流到最低處時,達到了平衡,沒有流動,那種止水,也即死水,就是熵死了。
  • 「增熵」是什麼鬼?為什麼任正非會如此強調
    熵增!是我在這兩天刷爆朋友圈的《任正非在榮耀送別會上的講話》中注意到的一個詞,文中任正非是這麼說的:」堅持奮鬥的目標與方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創新不動搖,絕不允許隊伍熵增。「那麼這個熵增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任正非要用到這個詞?先說熵,熵是熱力學中的一個名詞,是衡量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熵低則混亂度低,熵高則混亂度高。熵增說的是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熵是會一直增加的,如果沒有外部能量的注入,系統就會隨著熵的增高,逐漸走向滅亡。
  • 認識事物的規律,才能走得更遠,讀《熵減,華為活力之源》筆記
    1、熵是什麼熵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用來度量體系的混亂程度,又稱熵增定律,即一切自發過程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發展。熵減,就是事物永遠自己在越變越亂,通過人工介入來減少混亂。能量=有效能量+無效能量,無效能量即為熵。熵增定律:無效能量一直在增加。2、熵的應用熵的概念最早源自物理學,但後來人們發現它的意義遠遠超出了物理學,其中在1944年薛丁格(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發布《生命是什麼》時第一次使用熵的觀點看生命,生命的現象伴隨著熵的減少。
  • 從能量-要素-連接-結構-熵增-熵-熵減-負熵視角,去看一個系統!
    熵這個字,其實是極端的抽象,熵的意義跟字面是毫無關聯的。中國的象形文字,代表著會意,但熵無法會意,也無法象形,只有極端的難以理解,只有極端的抽象。熵這個字就會嚇倒一大批想了解它的人,熵,是仙女也要讓她下凡,食人間煙火。
  • 《信條》口碑「熵減」,這部燒腦大片的票房卻依然「熵增」
    影迷心聲 《信條》裡有很多非常專業的詞彙,比如時間鉗形運動、熵增熵減 熵的英文是entropie,這個動圖展示了熵增的運動軌跡:從有序到無序。
  • 華為:逆轉作業系統之「熵」
    熵是諾蘭電影的靈感來源,我們對作業系統生態的分析,也會從「熵」說起。就讓我們把目光從物理學之熵移回到作業系統生態。作業系統的「熵」:生態比技術更關鍵還記得「萬事萬物皆有熵」的物理學斷言吧,拿代碼寫出來的作業系統自然也不會例外。我們假設一個剛剛寫好的作業系統,一個簇新的軟體,將最終被安裝到電腦上。這臺電腦,就經歷了一個熵減到熵增的過程。
  • 熵增定律:為什麼熵增定律讓好多人一下子頓悟了
    任正非也在2012年的華為內部講話中提到「熵」的概念,後來在2017年,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學習郵件,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  《華為之熵,光明之矢》  來源:心聲社區  熵和生命活力,就像兩支時間之矢,一頭兒拖拽著我們進入無窮的黑暗,一頭兒拉扯著我們走向永恆的光明。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01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任正非在與2012實驗室的座談中,第一次公開在內部提到了熵。他說「自主創新就陷入熵死裡面,這是一個封閉系統」所以華為是非常反對封閉式的自主創新,因為封閉意味著熵死,難以真正做到創新。關於為什麼能不能封閉,任正非接著這樣解釋:「我們為什麼要排外?我們能什麼都做得比別人好嗎?
  • 任正非:熵減的過程十分痛苦……
    「熵」是一個物理學量,它是一個通過運算推導出來的量。其物理意義代表系統的無序程度。無序程度增加,是熵增;反之則是熵減。而在華為的組織管理當中,任正非曾多次提及「熵增、熵減」的概念。這就是熵減。萬物生長是熵減,戰略預備隊循環流動是熵減,幹部增加實踐知識是熵減,破格提拔幹部也是熵減,合理的年齡退休也是熵減……」在任正非看來,熵減就像是一個怠惰的胖子通過身體鍛鍊而取得健康強壯體魄的過程。要保持華為的競爭力,「熵減」運動必不可少。只有循環流動起來,才能熵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