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維大有可為:打造熵減的動力之源

2021-01-18 騰訊網

編輯導語:熵減是熵增的逆形勢,說的是在外力的作用下系統變得越來越有序;很多事情都是有不確定性的,在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規律,從而朝著一個方向前進;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思維中的熵減原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熵的概念

百度百科對熵的解釋:熵(shāng),熱力學中表徵物質狀態的參量之一,用符號S表示,其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

熵實際上是對一個體系、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做出衡量的一個指標。

1. 熵有三個指標

1)熵增

混亂程度便意味著不確定性,在一個孤立的系統中,系統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此即為「熵增」。

公開資料

2)熵減

熵減使系統更有秩序、功能增加,熵減的前提是開放。

它是一個由無序到有序轉化的過程,一切生命的自組織化過程都是熵減過程,知識點的收斂也是熵減的結果。

公開資料

我們處在一個熵減的生命世界,學習本身就是熵減因子,它把個體認知系統外的信息知識,整合內化為個體系統結構化的認知。

3)負熵

它是帶來熵減效應的活性因子,能產生能量。

信息是人的負熵,新成員、新知識、簡化管理等是組織的負熵。

二、熵增:無法掌控自我,更無法掌控未來

很多人都經歷過夢中考試的場景,每每生活中出現了一些讓人焦慮的壓力源時,關於考試的夢也就如期而至。

工作以後,筆者也有一段時期總會夢到考試作文的情景,時間一點點過去,而我的作文才剛開始落筆。

眼看著就要到交卷時間了,作文才寫了個開頭…

像這種類型的夢,基本上就是在最後緊張得不知所措時嚇醒的。

關於考試的夢,一般總是和現實生活中讓人焦慮的事情聯繫在一起的,尤其是要在限定日期前完成一項不怎麼簡單的任務。

這些任務引發了緊張的身體感覺和情緒,以及對結果和未來的擔憂,甚至是對自身能力的懷疑。

因此,雖然考試夢看似是在表達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焦慮,但在焦慮的情緒下面,往往隱藏著我們對自我能力的擔心和恐懼。

曾經擅長的科目在夢裡不再擅長或者時間就要到了但題目還沒寫完,這些都意味著夢者對自身能力的懷疑。

轉型產品之前面對這樣的夢境手足無措、根本無能為力,持續的恐懼逐漸演化為焦慮,轉型產品後開始用產品思維來思考生活中面對的不確定性。

借用梁寧對恐懼、愉悅的解讀,定位到不確定性,而不確定性的本質在於個人經驗的失控(熵增),過去賴以起作用的經驗可能完全失去了作用。

三、熵減:打造活力之源

在解釋熵減之前需要先了解下信息熵的概念,百度百科中的解釋是:

熵首先是物理學裡的名詞,在傳播中是指信息的不確定性,一則高信息度的信息熵是很低的,低信息度的熵則高;具體說來,凡是導致隨機事件集合的肯定性、組織性、法則性或有序性等增加或減少的活動過程,都可以用信息熵的改變量這個統一的標尺來度量。

信息是用來消除信息熵的,也就是不確定性;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會出現損耗,導致置信度不足,在面對信息的時候不可輕易下定論,可以多了解下這個信息的來源以及來源的真實性;當我們對信息分層溯源的時候,就能接近源頭。

來源:超智能體

如上圖所示,學生時代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題,選擇便是熵(不確定性),有三種方式可以做出選擇:

學霸:運用現有知識庫,選擇或推理正確答案;

學渣:打小抄、學霸遞紙條;

學渣:抓鬮;

同理,面對生活工作中的不確定,往往也有三種方式:

1)構建知識體系,內化智慧

可以說未來的競爭將是學習能力的競爭,知識所發揮的價值將達到最大化,將知識內化為系統能力應對更多的不確定性。

焦慮恐懼作為推動力,通過構建知識體系解決焦慮態。

知識分為四個階段:

知識運用於生產工具,稱之為工業革命。

知識運用於工作之中,稱之為生產力革命。

把知識用於知識自身,稱之為管理革命。

將知識直接作用於人本身,將知識轉化成靈活解決問題的智慧,即知識革命階段。

前三次革命淘汰的是工具、流程和方法。

第四階段開始淘汰人,因為工具、流程和方法都可以智能化,唯一不能被智能化的就是人的創造力和智慧。

構建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內化成智慧,才能真正提升自身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知識體系橫向看是廣度和結構:

按主題相關劃分,後期豐富迭代。

如按照左右腦相關性分類:

產品工作相關分類可以按照市場分析、產品設計、用戶體驗等維度展開。

知識體系縱向看是深度和層次:

知識演化過程流程:閱歷 -> 認識 ->認知->智慧。

閱歷:

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遇見的人、和人討論的問題、自己的思考等這些就是閱歷。

它包括信息、數據或現成的知識。

認識:

但若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曾經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上,也不算對這些知識有認識。

只有注意到這個知識並關注它,你才算認識它。

認知:

如果你注意到這個知識,並繼續了解它,且付諸於實踐然後驗證它,你才會深刻理解它。

認可並內化它,並作為準則指導自己的行為。

智慧:

智慧是由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思想體系、審美評價體系等構成。

你只有在真正擁有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後,並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並創新思想,才會創造智慧。

通過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等方式,不斷突破現有認知,不再單單靠經驗評判事務。

掌握的知識體系越深,則價值越大。如果你在攝影領域成為頂級,則會有很多追隨者。

一旦深耕於某個領域或某個方面,尤其是系統有效的方式下深耕你的知識體系,你將不斷獲得智慧。

追求廣度和追求深度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有些人適應能力極強,有些人則是在諸多事物中掌握了基本規律(這也是一種智慧)。

2)專家指導,直接給出答案

人的知識是殘缺的、不完整的,我們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構建全方位的知識體系。

公開資料

一個知識點,從全人類來看,可能從A到X都能發現並驗證,但有的人可能只知道A到C,有的人可能只知道C到G。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生病時,醫生給出專業治療方案,即使不知道原理也能泰然面對。

3)尋求心理安慰和寄託

當我們面對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時,通過燒香拜佛、求姻緣貼等承載不確定性,需求精神依託,也間接催生了一個行業。

四、總結

個人經驗的失控,過去賴以起作用的經驗可能完全失去了作用;究其根源還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無法有效把握,不確定性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旋律。

總有一些我們無法確定,通過二八原則,先把80%的確定性確定好了,再去應對那個20%的不可確定性。

以內部規則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以過程的確定性來應對結果的不確定性,以過去和當下的確定性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組織的活力應對戰略的混沌。

作者:簡約,公眾號:簡一商業

本文由 @簡一商業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產品經理之熵減思維
    假期閒來無事翻閱了華為內部學習郵件《華為之熵,光明之矢》,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理論,華為將熱力學理論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統,作為公司運作和管理的一個獨特思想。筆者讀完之後受益匪淺,回首自己的工作經歷和感悟,筆者覺得產品經理更需要熵減思維。那麼熵減思維是什麼?
  • 產品經理底層內核之——熵減思維
    本文主要對熵減思維進行了分析思考,主要談談這幾點:熵減原理、為什麼要抵抗熵減、熵減思維在產品工作中的體現。作為一個畢業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科生,工作後我經常會想,大學所學的東西除了提高了我的學習能力和邏輯思維,還有沒有其他用處?
  • 《熵減:華為活力之源》—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熵減》。熵是來源於物理科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又稱熵增定律。熵增表現為功能減弱直到逐漸喪失,而熵減表現為功能增強。熵的概念是貫穿任正非華為管理思想的精華。
  • 思維之熵
    但生命作為熵減的有序體,這本質上就是互相對立的。」有些同學表示不理解。其實是這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系統,那麼它就是通過攝取能量,把外界無序的、混亂的信息,轉變為自身內部有序的信息,這麼一個過程。這就是「熵減的有序體」。
  • 思維之熵-虎嗅網
    但生命作為熵減的有序體,這本質上就是互相對立的。」有些同學表示不理解。其實是這樣:生命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我們把生命看作一個系統,那麼它就是通過攝取能量,把外界無序的、混亂的信息,轉變為自身內部有序的信息,這麼一個過程。這就是「熵減的有序體」。
  • 任正非大力推崇的「熵減」究竟是什麼?
    摘要: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熵減」為何能解決華為中年危機?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
  • 一汽豐田的二次創業和華為的熵減之道
    所謂「根深之樹不風折,泉深之水不涃竭」,於汽車企業來說,生產汽車的架構平臺就是「樹之根,泉之源」。豐田汽車開創的TNGA豐巢概念,是一個涉及汽車研發、設計、生產、採購等全產業鏈價值在內的創新體系和全新的「造車理念」,該架構打破了傳統造車理念的革命,將製造前所未有的好車當做核心價值,以滿足用戶的擁車需求。
  • 當熵減之時 上
    從熵減到極點再到熵增,從熱寂到奇點再到熱寂,一個完美的閉環比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吧。」陳博嗤笑道:「存在即是合理,你說宇宙的進程是個閉環,呵呵這個觀點怎麼就比宇宙是一條無盡延生的直線更為合理了?!」
  • 一個系統:開放-封閉、熵-負熵、熵增-熵減、熵死-負熵活!
    一個系統要實現其自身的功能就要消耗掉能量,一個封閉的系統,如果不與外界發生能量的交換,這個封閉的系統,因為它會」熵增「,熵就會一直變大,直至熵變到最大之時,此時這個系統,它的內部就達到了平衡態,它的內部沒有能量流動,此時就是熵死了,想像一下,水流到最低處時,達到了平衡,沒有流動,那種止水,也即死水,就是熵死了。
  • 華為的「熵減」之路
    華為的熵減模型受耗散結構的啟發,任正非說,華為公司推行的管理結構就是一個耗散結構,通過耗散,把多餘的脂肪耗散掉,使公司獲得新生。華為依據自身企業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企業自身的熵減模型。企業要熵減,既要從整體角度來進行考慮,也要從企業中的個體角度來考慮。從整體角度就是要利用厚積薄發和開放合作,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組織惰怠、流程僵化、創新乏力等問題。
  • 從燒腦大片《信條》到任正非管理理念:熵減,到底是什麼?
    影片中關於時空的硬核設定,跳脫常規慣性思維定勢,從五維視角玩轉四維空間裡的時間和空間的邏輯,成了很多影迷關注討論的焦點。德魯克把熵引入管理學: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地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 從熵減理論思考如何提升學習能力
    012017年9月份,華為總裁辦發布了《華為之熵,光明之矢》的內部學習郵件,文章系統闡述了任正非思想中的「熵減」理論。實際上,早在2012年,任正非就陸續在多篇文章和講話中提到了「華為之熵」的概念。還是以水為例子,水從高處流到低處,其實就是熵增, 最終成為一潭死水,這就是熵死。但是地球上的水並未成為一潭死水,水其實每天都在流動,是因為地球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 因為太陽這個外部系統的存在,水得以蒸發(熵減),從而實現整個水系統的循環流動。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跳脫常規慣的思維定勢,從五維視角玩轉四維空間裡的時間和空間的邏輯。作為一部諜戰動作片來說,《信條》是優秀且沒有欣賞門檻的。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研究熵,在國內超前的將其作為企業發展之道。華為的發展不是偶然的, 任正非開創性的管理思想和戰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何進行熵減、保持活力?任總在與華為廣州辦事處、網絡能源產品線和人力資源部員工的晚餐會上都講過一句話,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 全球熵ETV是如何利用熵增熵減原理實現財富增長的?有什麼獨到之處?
    >也就是說每次上漲1美金都會進行熵減配送補發ETV。優勢二,熵減回落機制可以降低熵值的效果,如果熵值只增不減,那跟傳統理財模式就如出一轍,只增不減,越漲越慢,越漲越高,所以熵減機制解決了這個弊端問題。個人資產獲利規則,當漲到帳號投資的額,系統會觸發自動賣出資產的25%,進行獲利提現。
  • 36氪領讀 | 諾蘭燒腦大片《信條》和任正非都推崇的熵減到底是什麼?
    編者按:本文整理摘編自華為大學所著《熵減:華為活力之源》,原標題:《熵減——激活組織和組織的人》,作者:陳黎芳。 熵減,組織和個人的高效秘籍。 熵減的過程是痛苦的,前途是光明的。——任正非 近期最熱門的院線電影非《信條》莫屬。
  • 生活中的熵增定律&信息維度的熵減
    關鍵詞:熵、熵增、熵減、信息工具。 解答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那麼多越來越亂的現象?人為什麼需要自律? 生命本身就是自律的過程,即熵減的過程。這也能回答「人為什麼要自律」的問題。
  • 進化的方向 ——熵減
    演化僅僅是隨著時間推移生物發生的變化,沒有方向性,進化是擇出其中進步的部分進行研究,是有方向的,進化的方向是熵減。細胞的DNA發生突變,主要表現在其後代身上,經過競爭和自然選擇,形成了進化。DNA突變的方向性是不明顯的,細胞沒有主動適應環境的進化,其進化是在大量突變試錯中篩選出來的。
  • 從能量-要素-連接-結構-熵增-熵-熵減-負熵視角,去看一個系統!
    熵這個字,其實是極端的抽象,熵的意義跟字面是毫無關聯的。中國的象形文字,代表著會意,但熵無法會意,也無法象形,只有極端的難以理解,只有極端的抽象。熵這個字就會嚇倒一大批想了解它的人,熵,是仙女也要讓她下凡,食人間煙火。
  • 無限熵減,天地互聯 | 航天馭星四周年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使得2020年終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為焦慮而又艱難的年份之一,為本已呈現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平添了些許隱憂。縱觀海內外,各式各樣的蝴蝶正在煽動著翅膀,蠕蠕而動;各種不確定性的烏雲籠罩著每一片原本晴朗的天空,無限放大著這個脆弱星球的熵。
  • 華為常說的「熵增熵減」到底是什麼?
    在華為的管理語言體系中,熵概念相關的理論佔有重要地位。「熵減」被認為是企業的活力之源,防止熵增實現熵減,是華為管理的導向用語。 但是,除掉熵理論的標籤,直接面對華為管理的實際舉措,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我的關注:華為用熵理論做的事,其實是另外一種理論體系的任務,即心理科學中的社會動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