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琳琅滿目的各類思維模型,真的有那麼複雜嗎?真的值得你花這麼多時間和金錢去學習嗎?
本文3000字,3分鐘內可讀完。
那天,一個朋友問我:
我們經常會提到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結構化思維,深度思考等,我發現概念各有不同,也有交叉。
歷史上有沒有誰比較系統的總結和定義過思維的各方面能力,讓我們在實踐可以作為看人的參考?
坦誠的說我之前沒有用這個角度思考過,因此他的問題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好問題。
而我沒這麼想的原因,是因為在我看來,這些思考模式都是邏輯思維的衍生概念。
這些模式的基石是兩種方法:歸納法,演繹法。
思考方法的工具是這兩種,萬變不離其宗。
朋友聽了,說:那些包裝出來的XX思維,我被表相迷惑了。
其實也不止他被迷惑了,在他提這個問題前,我也會習慣性的向別人推薦批評性思維的好處。
但仔細想想,批評性思維就是更審慎的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去看待問題。
朋友有點意外:因為他之前以為,批評性思維是對信息的搜集和篩選,不要盲從權威,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被情感帶節奏。
而我覺得,他說的都是結果,你如果能做到只去分析信息的邏輯就會得到這些結果:不會盲從權威,不會斷章取義,不會被情感帶節奏。
其實所謂看一個東西的邏輯,就是從邏輯的角度來考察一個結論或者觀點得來的過程:
首先要分辨它是通過演繹法,還是歸納法來做的論理。
如果是演繹法,那麼就看兩點:
前提是否正確,過程是否合法。若是歸納法,那麼就要看:
用於歸納的例子是否夠強例子是否覆蓋夠廣是否有隻提及幫助自己觀點而忽略威脅自己觀點的案例。上面說的這些不盲從權威等等,全部都是基於這兩個方法判斷以後得出的結果。
比如說不帶感情用事,如果你只看邏輯,那你肯定會不帶感情的去看待它;
比如說不聽權威,如果你只看邏輯的話,你肯定不管跟你說話的人是權威、還是專家。
訴諸權威剛好是邏輯學課程101中必然講到的謬誤。所以朋友說的這些都是衍生的結果,但核心還是儘量嚴格的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去考察問題、考察它信息背後的邏輯是否成立。
我們的對話告一段落,我隨手一翻各類微信群裡的文章,突然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一篇文章的標題是: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底層邏輯能力
我想的是:
什麼叫底層邏輯?人的底層邏輯怎麼定義?底層邏輯能力又是什麼?
為何解決底層邏輯的方法是賣一個各類科學家講的課?難道文章裡對底層邏輯的定義是各科學選科的規律模型嗎?
學習知識類的模型和能力又有什麼關係呢?按照文章裡提的解決方案,這不還是學習知識嗎?又哪裡來底層邏輯能力的提升?
另一篇文章提到:聚焦於自我成長兩大基石-「思維躍遷」與「自我認知」
我想的是:
思維躍遷到底指什麼?自我認知又具體包括了什麼?
作者是憑什麼標準去判斷定義自我成長的基石是這兩個複合型概念?
為何基石的定義在這裡不是基礎性的概念,而是複合型概念?都那麼複雜了,還是基石嗎?
一認真,就發現這些文章裡全是問題。
我突然想到一朋友之前問我的:
有一攬子詞:知識,經驗,技能,天賦,認知。我發現還不能很清晰的去解釋這些詞的含義和相互之間的關係。
不知道國外的教育裡有沒有把這些說得很清楚?
我個人對這些詞語的定義是:
傳遞信息叫做知識,
經驗是對於過往經歷的總結歸納,但如果你把經驗傳給別人,對別人來說就是知識。
技能是需要反覆練習,能力是內化了的技能。
天賦是技能的起點,
認知這個詞就非常虛,我個人理解是經過處理內化後的知識。
我不覺得我的定義是絕對正確無誤的,但是,至少我清晰的定義了它們對我來說的範圍和概念。我能辨析這些的邊界。
在我看來,如果一個人不能清晰的定義問題,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敘述清楚其本質和邏輯,那麼不能說是一個好的信息傳播者。
把簡單東西複雜化,叫做銷售,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那叫沒經驗,抓住複雜事物背後的核心本質從而讓它變得簡單易懂易做,這叫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基礎上讓表達方式也充滿美感,這是真正大師做的事情。
我認為能直擊心靈的有三種東西:
一種是文字本身的美妙,
一種是內容上的深刻,
還有一類是情感上的真誠傾瀉,但是這也是建立在內容和文字的基礎上。
光有美妙的文字而沒有深刻的內容和情感,文字就容易變得浮華。
而內容上深刻不一定需要浮華的文字去增光。
老子道德經通篇沒有初中生不認識的字,但是就是值得一讀再讀。
當文字包括的內容足夠深刻時候,任何的文字上的取巧反而會遮蓋其衝擊力,比如,加繆在西西弗神話裡的核心論點: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活,等於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
這樣的內容我實在無法推翻,因為已經直擊本質;
這樣的文字我想不出如何再添油加醋了,因為沒有必要;
這兩句話沒有任何難字,但多一分就是冗餘,少一分則欠點味道。
這就是大師的水平:大道至簡。
這也是為何我讀加繆的文字常常有一種深深的震撼感:當一個人兼具文學家和哲學家這兩種最講究表達的領域的頂尖才華時,他就完全突破了我對人類這方面能力想像的天花板。當然,也瞬間感覺自己的渺小和無力。
再看看當代人的文字:
最重要的就是對抗熵增。熵增定律告訴我們,熵越高,系統就越無序,越無序也就越混亂。所以只有不斷地與你的熵對抗,讓熵變為負值,讓無序變為有序,你才能在這個「不確定」的混沌環境中,有序地活著,否則你就會越活越凌亂,越活越走投無路。
文字也算精煉,好像沒什麼毛病對嗎?
這段文字做的是把簡單問題複雜化。
首先出現若干不容易看懂的名詞,解釋了一圈,但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
作者也許想表述的是在不確定的環境裡如何避免焦慮、更好的活著?那麼其實是需要定義」更好「,因為有序並不一定就是」好」,只是在意秩序的人會覺得好,不在意秩序的人就會覺得無所謂,這背後有一個價值觀判斷的過程,不能簡單的跳躍過去而不去深究,因為那可能才是底層解決方法的門把手。
其次,文字中希望解決的目標不清晰,是對抗無序,還是混沌,還是解決焦慮這個背後暗含的狀態?
最後,邏輯混亂,概念跳躍:無序不等於凌亂,凌亂不等於走頭無路。
用過於花俏的概念寫作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
很多時候作者也會被概念繞進去,以為講了概念再根據概念提個方案就足夠了。但是概念是為了解決背後的核心問題服務的,當問題還沒指代清楚時候,這種寫法就無法寫到最本質的東西。
這段話無論從哪裡方面去理解,底層問題就是加繆提出的:人生為什麼值得活?
你明白為何值得活了,無論外在多麼混亂,你都能有那根定海神針。
但在很多銷售性現代的寫法裡,就需要用衍生概念,比如」熵增「來表明自己觀點的與眾不同,然後提一個看似有道理但不根本的方法餵給嗷嗷待哺的人群。
嗷嗷待哺是指沒時間,或者沒意願在本質問題上花時間去深度思考的當代忙人。
當然,我的水平也沒到可以提出解決人為何而活的答案,我充其量只能做到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 就事論事的用邏輯去看待外在的這些信息,不交無謂的智商稅。
閱讀也是一樣。
你需要先看這本書是否充滿裝逼的衍生概念和文字,然後從這些概念裡刨去浮華,嘗試用大白話表達清楚作者的目的和論點,然後看起邏輯是否成立,案例是否合理,不合理不成立則不用關注,得出自己的判斷即可。
舉例來說,之前讀過一本標題很不明覺厲的書籍:《閾限思維》。
什麼是閾限思維?
這個詞語聽起來很厲害,其實指的是自己在日常生活行為思考中,會有很多假設,對對方的假設,對情況的假設,這些其實就是心理學角度裡說的錯誤的人生信條或者是對某些事物的錯誤信念,只不過作者用了一個特別難懂的詞語來把它做了包裝。
因為本質上是老生暢談的現象和概念,賣書賣不出去,所以想了這麼一個高大尚的詞語。
就好像,為何會有衍生概念?因為該講的東西大家都來來回回講過了,不包裝,不老瓶裝新酒就沒法吸引注意力,沒法賣錢。
莎士比亞之後再無新故事,其實遠古神話中也早已描述了所有故事的元類型,剩下的只是五花八門的衍生品了。
衍生是現象,來源是元類型 (meta-type)。
當然,現代人天天被各種信息刺激過多,閾值比較高,樸實的道理大家容易以為自己已經懂了。再加上各種焦慮不自信的需求下容易被不明覺厲的東西吸引,至少能感覺自己也厲害了一會,這可能也是為何需要那麼多包裝的緣故。
我沒有興趣做銷售,當下先努力做個解決問題的人吧。
希望有一天我能夠成為大師們的追隨者。
學習,思考,成長,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