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必須要吃苦嗎?相信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人從出生第一聲啼哭就開始感受痛苦。吃不到奶餓的感覺是痛苦,玩不到自己想要的玩具是痛苦,工作被領導罵是痛苦,年紀大了生病也是痛苦……人似乎無時無刻不在吃苦,痛苦似乎永遠比快樂容易。
痛苦和快樂背後的物理學原理
現在我們再把眼界放寬一些,所有的生命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病毒都在為生存忙碌,如果不忙碌便難以生存,沒有生命是不花費任何力量就生存的,因為死亡永遠比生存容易。
如果想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們需要把眼界放寬至非生命界。在沙漠裡建一座高塔很難,但是讓它倒塌很容易;房間裡的東西維持整潔很難,但是變得雜亂很容易。生命和非生命似乎遵循著同一種規律。至於哪種規律,不得不求助物理學。
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提出了一種熵的概念。它的物理意義是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隨後,他又以熵的概念描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
「在孤立系統中,體系與環境沒有能量交換,體系總是自發地向混亂度增大的方向變化,總使整個系統的熵值增大。」
這又被稱為熵增原理。熵增原理是整個宇宙都遵循的定律。越混亂越無序說明熵越高,而越整潔越有序說明熵越低。
通俗來講,房間總會傾向於雜亂,因為雜亂的方式有無數種,整潔的方式只有一種或幾種。如果把房間裡的東西任意地排列,規定其中一種排列方式為整潔其他方式為不整潔,那麼如果不藉助任何外力,那麼房間整潔的概率可能是幾千萬分之一,幾億分之一……無窮大分之一趨近於零 。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而生命不正是如此嗎?量子力學的奠基人薛丁格把熵增理論擴及到生命領域,他在《生命是什麼》這本書中寫到: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負熵為生。
我們之所以生存不正是我們體內的細胞、原子各就其位有規則地排列促成一系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我們才得以生存,任何一個極其微小的改變,我們便可能死去。生命本身就是低熵的存在,不得不不斷攝取外部的能量,對抗熵增,維持自己低熵的狀態不變。
如果植物不進行光合作用,動物不吃飯,病毒不寄生獲取寄主能量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死亡。死亡便無力抵抗熵增,只能不斷地被分解,直到再也無法被分解。
為什麼我們總會覺得生活很苦、很難?因為事物總是向著熵增的方向發展,一切符合熵增的,都非常容易和舒適,一切對抗熵增的行為都會讓人感受到短暫的痛苦。比如懶散遠比勤勞容易,放縱遠比自律容易。
人為什麼要吃苦?
通俗來講人吃苦的過程就是對抗熵增的過程。工作中你不付出勞動,總是偷懶,它就會越積越多,越來越雜亂無章,很快你將失去這份工作;學習中你不花費時間和力氣記憶、理解,會越來越吃力,最後只好無奈順應,當一個失敗的學渣;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花費精力去維持,時間久了,你的朋友得不到你的回應都將離你而去,最後你會變成孤身一人。
隨著時間的發展,你的生活將變得越來越混亂,你將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去對抗熵增。慢慢地,你將喪失對生活的掌控權,變得焦躁不安、抑鬱難過。如果仍舊不做出行動減熵,熵增將會奪去你的生命。因為熵增永遠不可能停止,直至你被完全分解,宇宙熱寂(尚未定論)。
從這個角度思考,人無時無刻不在對抗熵增,那麼人活著就是為了吃苦,就是為了逆天而為嗎?其實並不是。
首先,我們的地球並不是孤立系統,我們每天都可以源源不斷地從地球之外的太陽獲取能量,太陽給予我們的負熵足以對抗熵增。這就像一間總會變得凌亂的房間,每天都有人來打掃收拾維持整潔,對抗熵增。
太陽的能量是地球產生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以外的環境是熵增,而生命卻是實打實的耗散結構。
耗散結構理論是比利時科學家普裡高津在研究非平衡熱力學過程中提出的。它是指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通過與外界交換物質和能量,可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
生命物質從生物大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種群以致整個生物界,都是遠離平衡態的耗散結構,都是非孤立的,非平衡的,非線性系統,通過與周圍環境交換物質、能量和熵來維持和發展有序結構,即維持生活和生長,並導致進化。
所以,只要我們能夠獲取能量並且有效利用能量,就能輕易對抗熵增形成穩定的有序狀態。對於我們的生活亦是這樣。
如何吃苦才能得到快樂?
回到人的社會層面,如何吃苦才能得到快樂,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開放。學會從外界獲取能量和信息。簡單來說就是借力為我所用,降低信息熵。
什麼是信息熵?它被用來度量信息的不確定度,信息熵越大,不確定性就越大。它跟熱力學的熵是可以換算的。
1bit 信息熵=kln2(J/K)熱力學熵
當你信息有局限的時候,要做成一件事,你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產生更多的熵。
舉一個例子,當你在北京想要到巴黎,但是你只準備了一天的飯錢,如果一天之內到不了紐約你就會挨餓。但同時你又不知道路線,只能隨機選擇坐飛機、坐輪船或者坐火車。當你無法向外界求助的時候,你選擇坐船或者火車的概率為2/3,這樣你可能挨餓並且花費更多的能量才能達到目的。這樣的事情多了,你攝取的負熵開始遠遠無法對抗熵增,結局自然不可逆轉。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降低信息熵。增強信息的確定性,做出更為正確的選擇。
除此之外,還要不斷積累負熵,時刻保持熵減。
我們不能被動地應對熵增,應該主動地進行熵減。比如及時處理工作、提前預習複習、主動維持人際關係,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地井井有條。你會發現,你每做一件小事都足以積累負熵,慢慢的,你就會覺得你的生活毫不費力都能輕鬆維持,並且從中感受到一種滿足感和安全感,這是充分的熵減帶給你情感上的快樂。
而往往主動減熵的習慣也會讓人擁有健康的身體、高薪的工作、良好的人際關係,這些也是幸福的條件。
既然努力對抗熵增就有更大可能獲得快樂,那麼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覺得人生太苦呢?
青年時懵懂無知,中年時碌碌無為,晚年時晚景悽涼,任憑時間擺弄自己,輕易地順從生活,懶散、頹廢、抑鬱、放縱,只追求短暫的快感,而放棄真正的快樂。直到身後是萬丈懸崖,退無可退,無力扭轉局面後,便結束自己的生命,徹底順從熵增。如此這般,才是真正的痛苦人生。
世界的確是殘酷的,物理定律是殘酷的、冷血的。我們沒有退路,背後只有萬丈懸崖,只得向前。然而,當你向前一步,你就會發現,其實可以再向前兩步,只要你肯邁出步伐。從現在開始努力保持開放,降低信息熵,時刻保持熵減,你會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快樂。人活著必須要吃苦,但不是為了吃苦。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降低信息熵呢?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讀書,讀書會能夠讓你獲取更多相對確定的信息,促使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花費更少的力氣達到目的。而如何時刻保持熵減呢?要靠你的意志力,克服懶惰、放縱、頹廢等負面行為和情緒。這不是簡單的。
感性的雞湯只能讓你爽一時,而理性地剖析事物的本質,告訴你方法才能真正奏效。著名心理學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教授曾在史丹福大學繼續教育項目開設了一門叫做《自控力科學》的課程,講述了什麼是自控力,自控力如何發生作用,以及為何自控力如此重要。告訴人們如何改變舊習慣、培養健康的新習慣、克服拖延、抵抗誘惑。
這門課程是史丹福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歷史上最受歡迎的課程。參與過這門課程的人稱其能夠「改變一生」。
而他的課程目前已經整理成書叫做《自控力》。如果你總是減肥或戒菸失敗,打算去看書,卻打開了遊戲,停不下刷朋友圈的手、不到最後一分鐘不開始工作,這本書將會是你改變的開始。
沒有人可以成為熵增定律的法外之徒,同時我們的人生不應該為了吃苦而吃苦。
(文章由逾洋史話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