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信息的創造者,人的意識在物理機制上源自基因信息!
認識了上述觀點也就明白缸中之腦悖論:基因如果變異只出現在個體,不能快速複製傳播到多個個體,這個變異基因無法形成種群。人的意識也是一樣。只有形成群體性意識,才有意義。人類從基因信息飛躍到用非基因進行智慧信息的傳播,但是核心不會變:確保智慧信息具有群體性的穩定性,因為非基因信息更具突變性,所以群體性的必須保證的約束條件之一。很多類似悖論其實就是個體感應與群體感應之間的矛盾而產生。
缸中之腦是希拉蕊·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闡述的假想:一個人(可以假設是你自己)被邪惡科學家施行了手術,他的腦被從身體上切了下來,放進一個盛有維持腦存活營養液的缸中。對於他來說,似乎人、物體、天空還都存在。他甚至可以被輸入代碼,『感覺』到他自己正在這裡閱讀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有關這個假想的最基本的問題是:「你如何擔保你自己不是在這種困境之中?」
無論缸中之腦是借用怎樣的現代科學知識「假想」,其關鍵問題還是「個體如何確認自我感知處於何種狀態」。這個懷疑論本質上是和系統化經驗、和近現代科學無關的。莊周夢蝶,笛卡爾的懷疑論,都指出了同樣的懷疑論。另外當以承認「缸中之腦」為真來進行推理時,這個問題是無解的,也就是個體並不關心其他群體的「意識」,而是封閉的將自我認知為真。
類似這樣的個體其實很多,如前段時間網絡紅人「諾貝爾哥」,他堅信自己的「科學發現」是正確的,但就是得不到全世界的認可。沒辦法,人類也是生命的一種,就是群體性的。人的意識是基因信息的升級版。基因如果變異只出現在個體,不能快速複製傳播到多個個體,這個變異基因無法形成種群。人的意識也是一樣,而人的意識又分成了三個階段的層次,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強調了意識進化三部曲,從感應到抽象,每一個層次都可能有意識的變異,也就是與眾不同的變異。無論怎樣的變異,如果得不到複製和傳播,必然是死路一條。
還有一種,是群體性感知異常,如同一個基因變異的群體,這種不是實現了基因種群的進化就是群體性滅亡。生命的進化不就是這麼來的嗎,當然更多的可能是變異個體的滅亡,根本來不及複製和傳播。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地球出現人類,是偶然中的偶然,這個機率太低了。但出現生命又是必然中的必然,因為一旦亞宏觀結構下意識出現,必然就會向熵減目標「進化」。亞宏觀結構下出現了能夠複製自身物質信息的RNA,就一定能出現在同等尺度下能夠複製的其他類型信息,這種信息無需原本的物質基礎,如文字、符號等。
亞宏觀結構下的意識具有驅動信息複製和傳播的能力和動力,缸中之腦,或許還是進化的源頭,缸中之腦類型的個體變異是進化的源頭,缸中之腦類型的群體性錯覺也可以產生個體帶來突破,如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帶來了與眾不同的認知。意識是信息的創造者,群體性意識其實就是從最早的複製和傳播而來。群體性缸中之腦也只能由最早的某一個複製傳播而來。
所有的關鍵是信息複製和傳播,這是意識的能力,而拼的是能否複製和傳播到最大可能的範圍,並且增長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