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理學探索生命現象

2020-10-06 孟君原創

近代人類史上,科學家發現了兩大重要科學體系:一個是生命科學(生命現象),另一個是自然科學(物理學)。生命科學用來解釋生命現象,物理學用來描述自然現象。雖然兩套理論都建立在科學理念的基礎,但理論知識互不相干。古代哲學家在對生命的思索過程中建立了唯心主義;近代科學家在物理學基礎驗證了唯物觀點。當生命科學與物理學相遇時會激發怎樣的火花?



一、能否用物理學解釋生命現象?


物理學是描述自然界基本規律的科學,它以「物質」為研究對象,以「運動」為研究方向,利用簡單公式描述物質之間的作用關係。生命現象以「生物」為主體,生物以「蛋白質」為基本單元,生命是大分子有機物構建的複雜系統所表現出的現象。


1)自然現象具有簡單、單一的特點;生命現象具有複雜、系統的特點。

2)物理學利用「還原法」探索自然;生命是生物系統整體表現出來的現象。

3)物理學探索自然界力學規律;生命現象中存在心理規律。


二、意識與感知的物理學基礎。


生命意識與感知現象是否具有物理學基礎?利用自然界基本元素(如電子)能否創造出意識和感知?


1)若利用自然基本元素在物理學基礎創造出意識和感知,那麼,生命與普通物質的界限是什麼?如果宇宙具備生命體一樣的複雜性,它是否具有生命特徵,它是否可以被稱為生命?浩瀚宇宙如人類大腦一樣複雜,它是否具有意識和感知?

2)若自然基本元素在物理學基礎不能創造出意識和感知,那麼,生命的物質基礎是什麼?是什麼「元素」構建出生命?生命體內超越自然元素構建生命的「東西」是什麼,在哪裡?


三、生命系統與自然元素之間的關係。


生命體是極其複雜的系統,物理學探索自然界最基本的元素。如何解釋由自然元素構建的生命系統所表現出的生命現象?


1)量變組合導致質變現象。自然元素通過複雜「組合」引發「性質」的畸變,所以,由簡單的自然元素創造出超越自然特性的生命現象。心理現象是自然元素屬性通過複雜結構組合產生的「畸變」性質。

2)生命體具有超越自然的「元素」,如靈魂。生命體中存在科學未知的「元素」,生命現象是這些特殊「元素」所呈現出超越自然現象的表現。


尋求「統一」是還原思想的表現,性質「分化」是自然現象的現實。或許,宇宙中根本不存在統一的科學理論,任何理論只能從一個「角度」描述宇宙現象。雖然宇宙只有一個,但宇宙現象是多樣的;雖然不同現象之間存在聯繫,但不同現象發生了本質的「分化」。

相關焦點

  • 生命是什麼?薛丁格從物理學探索人類生命奧秘
    藉由湯超從物理學和生物學結合的視角,我們可以一窺經典之堂奧,走進薛丁格的科學王國,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  藉由湯超從物理學和生物學結合的視角,我們可以一窺經典之堂奧,走進薛丁格的科學王國,探索人類生命的奧秘。  1.什麼是物理學
  • 薛丁格:物理學和化學理論上能詮釋生命現象。如今兩者都已經實現
    在這本書中,他用通俗易懂的物理學概念對生命進行解析,闡明物理學和生命之間關係,試圖回答「是什麼讓生命系統與已知的物理學定律相悖?」,並且嘗試建立物理學與生命的大一統,換句話說,也就是建立了物理學與生物學大一統思想。
  • 薛丁格:物理學和化學理論上能詮釋生命現象。如今兩者都已經實現
    在這本書中,他用通俗易懂的物理學概念對生命進行解析,闡明物理學和生命之間關係,試圖回答「是什麼讓生命系統與已知的物理學定律相悖?」,並且嘗試建立物理學與生命的大一統,換句話說,也就是建立了物理學與生物學大一統思想。薛丁格先生在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天才般的想法和大膽的猜測。
  • 顯微鏡下的生命現象
    ,不禁想要知道,生命是如何運作的?運用各種物理學、化學技術,我們正在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地球充滿了無數的生物,從最簡單的病毒、類病毒到菌藻、樹草,從魚蟲鳥獸到複雜的人類,處處都可以察覺到生命的活動。不同的生物,雖然形態、生理特徵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各不相同,但是都同樣經歷著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變化,都具繁殖後代的能力。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探索宇宙最奇異現象
    導讀: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由來自英國、德國和美國的三位科學家獲得。其中,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是第四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據中新網援引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6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探索宇宙最奇異現象
    導讀: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由來自英國、德國和美國的三位科學家獲得。其中,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是第四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據中新網援引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當地時間6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另一半授予德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Andrea Ghez,以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的貢獻。現年89歲的英國物理學家Roger Penrose用廣義相對論言語證明了恆星能夠構成黑洞。
  • 「從神奇的生物學現象到有趣的科學探索」 - 謝燦博士
    十一月十八日下午,理工學院組織召開了以「從神奇的生物學現象到有趣的科學探索」為主題的生物講座。
  • 物理學、哲學與現實,為什麼物理學無法解釋生命和意識?
    我根本沒有探索希爾伯特空間,甚至找不到一扇可以窺視裡面的窗戶。我把它想像成一個非物質的天堂。偉大的聖賢們向我們保證,現實本質上是數學的。柏拉圖認為,我們和這個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只是構成現實幾何形式的影子。伽利略稱:「偉大的自然之書是用數學寫成的。」但為什麼一旦我們掌握了自然數和基本算術,大多數人就會覺得數學如此陌生呢?
  • 物理學到達終點了麼?
    「物理學已死」這種說法是極度誇張的。第三個原因來自一個更根本、更明確的錯誤:用發現新粒子或力來定義物理學進展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觀點。它忽視了大部分學科知識,並且大大低估了我們仍然可以取得的成就。事實上我相信,我們目前所知只是物理學十分微小的一部分,還有太多等待被探索。
  • 生命物質中是否潛藏著新物理學?
    若要取得進展,我們需要發現電的、化學的、基因的這些不同類型的信息模式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一個調節框架,管理生命物質的組織,並將其轉化為特定的表現型。用信息的術語而非純粹的分子術語來思考生命物質的物理學,就像計算領域軟體和硬體之間的區別一樣。
  • 物理學終結了嗎?
    物理學的目的是以精確,數學的方式理解宇宙中所有物質和能量的表現,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探索這種無限可能性。聲稱物理學已經終結,類似於認為數學在引入自然數和基本算術之後就結束了,或者化學隨著周期表的出現而結束了。學習西洋棋規則並不能使您成為大師。事實是,最小的粒子並不是唯一可以找到物理基本定律的地方。
  • 為何物理學無法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
    例如,你不能用牛頓定律或量子理論預測股票市場,也不能用它們預測湍流或超低溫磁鐵等「多粒子系統」的簡單性質。在這些例子中,理應「主宰」這些事件的物理法則充滿了太多未知之處,也無法進行測量或直接計算。物理學家仍在繼續研究這類系統,但並非僅從所謂的基本等式入手。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間的界限這一問題上,人們犯的第二個錯誤至今依然常見。這一錯誤的根源在於我們使用語言的方式。
  • 物理學走向盡頭了?
    物理學是否已經窮盡了人類探索的極限?亦或是才剛剛開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主任戴克赫拉夫給出了他的看法。只要這些謎團(還包括其他的未解之謎)還沒有解開,物理學的工作就遠遠沒有結束。不過,對於已知的5%,我們已經有相當程度的認識。這仍然算是非常偉大的成就了。第三條原因在於,所謂「物理已死」這種論斷,存在諸多基礎和範疇的錯誤:說到底,用發現新粒子來定義物理學的進展,這本身就是一種鼠目寸光。如此一來,就忽視了物理學的大部分內容,大大低估了物理學的潛力。
  • 數學物理學是新學科嗎?看看科學探索獎得主怎麼說
    不過提起數學物理學,能認真解釋的人還真不多。我試探地問問我的學生,一臉懵。怯怯地說:「老師我聽說過數學、物理,沒聽說過數學物理學」。我接著說:「你去百度上查一查,看看有沒有相關的解釋」。同學們於是拿出手機一通搜索,不錯還真查到。於是舉手告訴我:「老師,百度上說,數學物理學是以研究物理問題為目標的數學理論和數學方法。
  • 用物理學解釋社會現象-尺度的把握和應用
    把握尺度的物理學意義尺度的定義,我們理解成可以用來測量物體的各種特徵,我們分兩種意思去理解「尺度」這個詞。「度」是轉折測量,是估計測量,是測量方法,度是因角度、傾斜度、扭轉程度、偏折程度等等引起的測量不準確現象。比如,我們測量長度時,視線不同結果不同,貼近的程度不同結果不同,精細程度不同結果也不同,很多線段並不是直的,而是略略彎曲彎折,這時我們要主觀判斷其適用性。我們用量筒液面高度時,跟水關係很親的玻璃會「粘著」水,這時我們把「度」的讀音稍稍改變,大家或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
  • 從麥克斯韋妖到量子生物學,生命物質中是否潛藏著新物理學?
    若要取得進展,我們需要發現電的、化學的、基因的這些不同類型的信息模式如何相互作用從而產生一個調節框架,管理生命物質的組織,並將其轉化為特定的表現型。用信息的術語而非純粹的分子術語來思考生命物質的物理學,就像計算領域軟體和硬體之間的區別一樣。
  • 病毒的思考:物理學與生命學的界限在哪裡?
    古代人崇尚生命以人為核心提出人則原理,建立了唯心主義理論體系。近代科學家以自然為基礎創立嚴謹的物理學,解釋了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可是,當科學家用物理解釋生命時,所有的物理規律及方法都已失效。科學家只能另闢新路創立生物學來解釋生命現象。一直以來,物理學與生命科學水火不容,科學家找不到兩者之間的界限在哪裡。
  • 物理學到達終點了麼?其實冒險才剛剛開始
    「物理學已死」這種說法是極度誇張的。第三個原因來自一個更根本、更明確的錯誤:用發現新粒子或力來定義物理學進展是一種目光短淺的觀點。它忽視了大部分學科知識,並且大大低估了我們仍然可以取得的成就。事實上我相信,我們目前所知只是物理學十分微小的一部分,還有太多等待被探索。
  • 用生命科學探索自然宇宙
    生命的出現就是一次偶然,它不會在宇宙中廣泛存在,更不會在宇宙歷史長河裡長久存在。因此,地球生命遲早會滅亡,生命現象一定會從宇宙中消失。如果生命是宇宙的主體,那麼非生命便是次要的結構。浩瀚宇宙空間裡沒有生命的星體就是多餘、無用的結構,它的存在對宇宙毫無意義。生命在宇宙中必然廣泛存在,這樣宇宙才有意義。
  • 路甬祥:百年物理學的啟示
    人類最早的時候是用肉眼來觀察周圍世界的,後來出現了光學望遠鏡和顯微鏡,他們在20世紀分別發展成為射電望遠鏡和電子顯微鏡,一個是宏觀觀測,觀測宇宙空間,一個是微觀觀測,深入觀測生命現象和分子構造,觀測物質的分子原子結構,甚至人們還想深入到原子內部,這就不是顯微鏡可以看到的,因此發展了粒子加速器,發展了超級的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