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所有的恐懼都源於對死亡的恐懼-這是我們天生固有的最基本的恐懼。但是我們不僅僅是一個身體。首先,我們是意識的。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反駁近乎死亡的經歷,稱它們為大腦缺氧的產物。但是,當患者詳細描述其身體處於臨床死亡或昏迷狀態時、病房、病房外甚至醫院外面發生了什麼,這一事實又如何呢?
只能有一個答案:此時,意識存在於身體之外。現代科學否定了意識在體外存在的可能性,因為從它的角度來看,意識是大腦中化學反應的產物。量子物理學對此提出了反駁。
總的來說,無論聽起來多麼褻瀆神靈,科學都是相對的。她大約每100-200年一次,將自己的觀點反過來,因此,將任何陳述視為終極真理是很荒謬的。直到最近,科學界還認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粒子。實際上,「 atom」一詞的翻譯意為「不可分割的」。
關於原子結構的現代觀念認為,原子主要由空虛組成。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物質根本不存在,它只是能量的靜態形式。但是物理學從本質上講並沒有帶來什麼新的東西:即使在2500年前,佛陀也說一切都由空虛組成。您可以在《心經》中閱讀有關此內容的內容,其中詳細介紹了物理學家現在可能想到的一切。因此,沒有必要談論科學與神秘主義之間的不和諧:也許它的第一個發展僅落後於第二個。而且,現代發現越來越使科學與古代文獻相協調。
自遠古時代以來,就意識是什麼展開了辯論。科學家認為這是大腦活動和神秘主義者的產物-它是一種獨立的物質。科學界的許多成員認為,關於意識在體內的存在的猜測是騙局和偽科學思想。
但是,如上所述,在臨床死亡的狀態下,身體無法感知到來自感官的信號,因為在心臟驟停後,大腦會停止工作。在臨床死亡狀態下的所有經驗,尤其是對屍體無法感知的事件的描述,都證明意識能夠存在於體外。至少在短時間內,它可以不通過身體而是直接感知周圍的現實。
量子物理學最準確地解釋了這種現象。因此,從量子物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意識能夠影響物質。這證明了諸如波粒二元論的概念。我們正在談論任何粒子的性質,以顯示粒子和波的性質。實驗已經觀察到亞原子粒子的行為類似於電磁波或粒子。但是最有趣的是,它取決於觀察者本人。即,亞原子粒子的性質和行為取決於是否被觀察到。
這證明了神秘主義者已經討論了很長時間:思想可以影響現實。事實證明,粒子的屬性不是恆定的,而是取決於感知該粒子的意識。這為電影《秘密》瓦迪姆·澤蘭德的書籍以及蒼蠅和蜜蜂的意識理論中表達的思想提供了科學依據。
但這還不是全部。實驗的結果證實了過去以及現在的許多哲學家和神秘主義者的想法,即我們的世界本質上是一種幻覺,或者如他們在東方所說,「就像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畢竟,如果一個粒子的行為取決於感知它的意識,並繼續這一思想,那麼我們可以說每個人都從他自己的主觀角度來看世界。
量子物理學的另一種現象使人們有可能闡明有關宇宙結構的許多問題。卡爾·海森堡繼續思考電子的波粒二象性,得出的結論是,由於電子的不穩定和不可預測性,因此無法準確確定電子及其能量的坐標。簡而言之,我們生活在澤蘭所寫的「選擇空間」中。在我們面前揭示了所謂的世界迷-現實的許多版本,每個版本都可以視為客觀的,真實的等等。
由於亞原子粒子的行為與感知有關,因此只有觀察者才能確定哪些事件場景將變得相關。在沒有感知者的情況下,亞原子粒子僅以不確定性和概率的狀態存在。
根據量子力學的基本定律,科學家羅伯特·蘭薩推論了生物中心論,並將量子物理學和生物學原理聯繫起來。多虧了這一點,他得以證明死亡只是大腦形成的一種幻覺,這是由於意識錯誤地將自己標識為身體。根據蘭茲的理論,意識在自身周圍創造了現實,空間,時間等。
意識是首要的,物質是次要的。他完全駁斥了意識是大腦活動的產物的觀點,並堅持相反的觀點:意識創造了周圍的世界。沒有觀察者,就不可能形成現實。事實證明,意識是凡人的理論反駁了自己,因為如果觀察者消失了,那麼現實也必須消失。
羅伯特·蘭扎甚至走得更遠,他認為,空間和時間根本不是意識存在的某種常數。事實恰恰相反:意識能夠影響時間和空間。因此,只有一種感覺流,時間和空間是我們用作解釋這些感覺的坐標系的工具。但是我們的意識能夠影響兩者。您是否注意到在排隊等候時,時間無休止地拖著路,「歡樂時光不看」?在我們看來,這只是一種幻覺,但一切恰恰相反:幻覺是我們關於時間流逝的不變性的觀念。
空間是一樣的:同一條路對我們來說似乎長得很長或很短。您是否注意到來回的方式對您來說是不同的,好像來回還是相反,您到達那裡的速度更快?現實是多變和無常的,但是我們自己是通過意識狀態來創造的。
現在最重要的是。在沒有時空限制的世界中,也沒有死亡。因為像其他事件一樣,死亡必須以特定的時空標記。就像在「維基百科」中一樣,他們寫道:死於某某城市的某某日期。如果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和無常的概念,那麼事實證明也沒有死亡:它根本無處存在!
節約能源的原則也支持不存在死亡這一事實。能量不會被創造或摧毀,它只會從一種狀態轉變為另一種狀態。我們可以舉一個水的例子:在高溫的影響下,水消失了,有些原始人可能認為水已經「死亡」,消失了,不再存在了。但是我們知道水只是改變了狀態:變成了蒸汽。我們發生了同樣的事情:沒有死亡,總的貝殼死了,但是「蒸氣」仍然存在。而且我們沒有看到這種蒸氣的事實並不意味著它根本不存在。
羅伯特·蘭茲的生物中心論得到了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或醫學博士愛德華·唐納·託馬斯,太空飛行中心天文學家戴維·湯普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理察·康·亨利大學的天文學與物理學教授等偉大科學家的支持。
來自牛津大學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數學家羅傑·彭羅斯致力於意識量子理論領域的研究,他認為他已經在人體中發現了意識的載體,這些載體在生活中積累了經驗和信息。我們正在談論位於神經元內部的蛋白質微管。根據彭羅斯的觀點,這些微管是意識的載體,在人體死亡後,意識管將其離開,並隨著所有積累的經驗轉移到另一個載體。也就是說,這些微管就像是存儲信息的快閃記憶體驅動器。
因此,意識在其周圍形成現實。這不是某種深奧的推測,而是科學證明的事實。如果意識是主要的,那麼它將如何消亡?如果鏡中反射的物體消失了,那麼鏡的含義是什麼?
即使在五千年前,奎師那也談到了《博伽梵歌》中靈魂的永生。他指示他的朋友阿朱那如下:「知道滲透到物質體內的物質是堅不可摧的。沒有人可以摧毀不朽的靈魂。」 幾千年後,量子物理學證實了很久以前的說法。
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可怕的,在整個世界都不可能存在。因為我們的本性是永恆不變的。在陽光的影響下,水消失了,但蒸汽仍然存在。它會飛起來,在溫暖的雨中再次濺到地面上。《古蘭經》說,為了理解全能者的計劃,應該觀察自然。自然界中的水循環是我們了解靈魂在物質世界中循環的線索。
正如列夫·託爾斯泰所寫,「一個人一生的唯一意義就是改善他不朽的基礎。由於死亡的必然性,所有其他形式的活動本來就毫無意義。」 簡短但很清楚地說。也許是時候重新評估價值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