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一些玄學電影中看到穿牆術、靈魂出竅這類的橋段,但是在我們現實的三次元世界中會真的存在這類事情嗎?答案沒準還真的出乎你的意料。
量子力學興起於1925年,發展到1927年基本成型,並一直沿用至今,而對量子力學的理解和詮釋,在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和玻爾所引發的激烈爭論,卻至今仍在發酵,已經演變成一場世紀之爭。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物質世界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態物質,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結構、性質的基礎理論它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理論基礎。19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於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學,解釋了這些現象。
有很多人會說:量子力學的出現讓牛頓的額棺材板蓋不住了,其實不然,牛頓的經典力學適用於宏觀和低速世界,在牛頓的經典力學中,有能量守恆定律的存在,但很多時候人們並不能解釋很多能量的消失去了哪裡,守恆並沒錯,可是這個「恆」又去了哪裡呢?
就比如說人死了意識戶不會消失,意識是一個看不到摸不著的存在,可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維克森林醫學院大學教授蘭薩從量子力學角度出發,足夠的證據表明人死了其實沒有消失,這只是意識造成的一種幻象。
他指出,我們熟知的死亡其實並不存在,死亡是不可被描述和定義的,死亡只存在我們的意識之中,他發現,當人的心跳停止跳動、血液停止流動,即物質元素停頓時,意識訊息任然可以運動,也就是說除了肉體外還有「量子訊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靈魂」。他認為在我們的生命失去機能,走到盡頭時,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還有穿牆術,在量子力學中,穿牆術是實實在在可以實現的,在經典物理學中,一顆桌球是不可能穿越牆壁到達另一側,而是會在與牆面的接觸中被反彈回來。但是,如果把這個桌球縮小許多倍,變成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那麼大,那麼,它在這個世界中就會變得「無所不能」。
微觀粒子並不像是光滑的桌球,它們沒有形狀可言,更不會像球體那樣以某個速度沿著某條路徑運動,在這裡,不確定性才是微觀粒子的基本屬性,我們只能說它們在某個時刻會有多大的概率出現在某個位置,這個概率的大小就是所謂的「波粒二象性」當中的物質波。
波有一個特性,那就是它穿越障礙物取決於障礙物的尺寸和波長之間的關係。就好比你對著牆壁大喊一聲,即使有99.99%的聲音都被牆壁給反射回來,但是仍然會有少部分的聲波會衍射穿過牆壁。物質波不會被障礙物真正切斷,而是在障礙物中衰減,這就意味著它們能夠穿越任何有限的障礙物。反映在運動中,那就是微觀粒子不是被牆擋住,而是出現在牆另一側的概率太小,當它們偶然翻出去的時候,就似乎是擁有了穿牆術——這就是所謂的「量子隧穿效應」:一個能量為E的粒子,向前方一個具有能量大於E的勢壘射去,這個粒子有一定的機率從勢壘穿過去。這個勢壘就類似於宏觀世界的牆,所以微觀粒子通常可以輕鬆實現「穿牆」。
那麼我們要問,你是否可以像電子一樣遂穿過一面牆壁呢?答案是可以。
那麼,為什麼在宏觀世界觀察不到這種神奇的「穿牆術」現象呢?
因為任何勢壘都存在著一定的透射係數,透射係數對勢壘的寬度、物體的質量以及勢壘與物體的能量差相當敏感。
簡單來說,隨著物體的質量和勢壘寬度的增加,透射係數將按照指數衰減,人的物質波長在10的-36次方米數量級上,這比普朗克尺度還小,所以說人想要穿過牆,其機率幾乎為零。
你如果執意要穿牆,那麼你要等到你身體中的所有電子、原子同時發生遂穿才可以。這需要你站立在牆壁前面等多少年呢?宇宙至今的年齡大約是是137億年,但你至少需要等100億個137億年以上的時間,等到宇宙毀滅,都等不來發生這一概率的事件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