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篇文章只是個假說,但哲學的事情都不能完全證實(甚至辯證唯物主義也是如此),只是作為時代的先導促進社會發展,但希望作為一種嚮往改善的思想被提出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益大於弊的。
首先,為什麼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具有波的性質又具有粒子的性質?人們只是觀察到了這個現象,卻不能精確地解釋為什麼光一定要是這個樣子,在光被真正確立具有波粒二象性之前,人們總以為光要麼是波,要麼是粒子,愛因斯坦對此評論道:「為什麼光不可以既是波又是粒子?大自然喜歡矛盾」。現在哲學上關於世界本原的探討認為世界本原要麼是物質,要麼是意識,然而為什麼不可以既是物質,又是意識呢?大自然中看似矛盾卻合理的事物還算少嗎?在此我必須先駁倒所謂的「一人拉二馬論」,這個理論認為把意識與物質同時作為世界本原是很危險的,如同一人拉二馬一樣,並說把意識和物質同時作為世界本原在本質上屬於唯心主義,這個理論說如要把二者統一起來就非得搬出個萬能的上帝來不可,這就滑向了唯心主義,物質和意識一定要有一個先產生,否則就不合理。而實際上意識和物質是完全可能同為一體並作為世界本原的,就像光可以既是波又可以是粒子一樣。接下來我將更深入地論證和論述意識物質論作為一個假說存在的可行性。
根據最新的宇宙學理論,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奇點,這是目前大多數科學家認可的說法,也是最與實際觀測相符合的假說。關於我們的宇宙起源於大爆炸奇點,而我們人類這種有意識的生物也是起源於這個奇點,很容易讓人懷疑這個奇點的性質是否真的單純只是意識或物質,關於這個問題現今還沒有人能夠真正完全準確地解釋清楚。關於是否先是物質產生意識這個問題,若有一天人類解開了人之大腦之謎,或許是否先是物質產生意識之謎也就清楚了,意識是否是從物質中產生,這一問題,直到如今仍需探討。畢竟,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證明"物質形成意識",能夠證明的是"物質形成運算"、至多是不夠充分地證明"物質決定意識的內容"。因此,世界本原是意識和物質的統一體即意識物質也是有可能的,作為一個假說,它有存在的可能性。
根據粒子不確定性原理,由於光作為人觀察粒子所必需的介質,而光本身具有能量,會對粒子產生擾動,光量子會擾動粒子,並以一和種不可預見的方式改變粒子的速度。此外,位置測量得越準確,所需波長就越短,單個量子的能量就越大,這樣粒子的速度就會被擾動得越厲害。換言之,你對粒子的位置測量得越準確,你對速度的測量就越不準確,反之亦然。所以我們不能同時準確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只能較準確地知道其中一個。這個科學事實讓人懷疑人類對粒子究竟了解多少,粒子真的單純只是物質嗎?人類對微觀世界的探索還不足以給出絕對的答案,或許是意識物質也說不定,就算一切粒子在不受幹擾的狀態下,具有確定性,正如愛因斯坦所說「上帝不擲骰子」,粒子就沒有作為意識物質的可能性了嗎?或許是相對規則的意識物質也說不定。
眾所周知,我們的世界是不斷運動著的,就算是最小的粒子也不例外,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原子的結構圖時都有驚嘆,為什麼原子結構這麼與我們平時可見到的星系相似?原子結構是如此像宇宙的各種星系,以至於讓人不禁硺磨原子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真的只是物質嗎?真的這麼簡單嗎?另外還有個驚人的事實,為什麼這樣的原子能夠構成我們的身體?可事實就是如此,由基本粒子構成的我們有百分之九十多都是虛無的,因為原子核和電子等基本粒子之間有著極大的空隙,這意味著或許我們還有很多在微觀世界的事物尚未發現。而從宏觀角度來看,佔宇宙質量大部分(約90%)的暗物質還在困擾著人類,人類對此了解甚少,因為暗物質不能被直接觀測到,又無法觸摸,人們只是間接觀察到了它的存在。因此,世界是有由意識物質演化而來,並且也是由其組成的可能性的。
現在作為中國主流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上認為意識來源於人腦,人腦是人類區別於其它生物的根本特徵,是人腦讓人類有了意識,有了文明,而人腦是物質,是作為意識載體的物質,人類祖先起初是沒有意識的,是在勞動與生產實踐中產生了意識。這個論證看起來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人類現在還無法在科學上證明意識一定是從物質當中產生出來的,或許意識本來就蘊含於物質之中,而人腦本身就是意識物質也說不定,而人體其它部分只是意識更低級(複雜性不如人腦)一些而已。馬克思主義哲學還稱其它動物是無意識的,它們只是靠本能活著而已,就像馬克思所說的,「動物吃飯是為了活著,而人吃飯是為了更好地活著」。然而動物進食並與環境相鬥爭相適應可以促使它們進化,這不僅是人類的本能也是動物的本能,這也可以讓它們更好地活著。或許其它動物存在低級意識,我們人類可能正是從低級的由意識物質組成的生物進化而來的也說不定,而這種進化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從無生命到有生命,生命的起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到目前為止人類也沒有完全發現其中奧秘,其中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發生的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人們有關於其中原理的猜想,但還無法在實驗室裡驗證它,生命真的能夠誕生於毫無生命的物質嗎?還是物質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命潛能」呢?有可能生命只是從相對簡單低級的意識物質進化而來的相對複雜高級的意識物質而已。
我知道肯定有人會說為什麼要認為沙子之類平常的東西是意識物質,這不是很奇怪嗎?但要知道我們這種生命就是這種平常的物質進化來的,而生命的一切可能都蘊含於其中,這就是事情的可疑之處,當然可以認為人類就是物質進化來的,本身就是更複雜高級一些的物質體,量子力學已經有了意識其實是量子力學現象的假說,該假說認為人的大腦中有海量電子,它們處於複雜的糾纏狀態。意識就是大腦中這些處於糾纏狀態的電子在周期性的坍縮中產生出來的。這些電子不斷坍縮又不斷被大腦以某種方式使之重新處於糾纏態。2010年,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發現歐洲知根鳥(European robins)眼睛中有一個基於量子糾纏態的指南針,所以它們能用量子糾纏態的指南針來感知地球磁場很微弱的變化,來指導它們的飛行,如果鳥的感知系統使用了量子糾纏的話,人腦自然就有可能類似於此了。由此可得出,我們所謂的意識不過是物質的一種形式而已,我們也不過是物質體罷了。但是,這也還只是個假說而已,像量子糾纏,超距作用,原子核衰變具有隨機性之類的,人們至今也沒有完全弄明白其中原理是什麼,微觀粒子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量子力學並不對一次觀測預言一個單獨的確定結果,而只能預言一組不同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也就是說宇宙會受機遇控制,在我看來,所謂的物質在現代物理學基礎上根本上就已經不像是物質了,當然可以認為都是物質(這物質性質可真奇特呀),但於理於情我都不願意這麼認為。
首先,於理來說,量子力學認為人的意識是大腦中處於糾纏狀態的電子在周期性的坍縮中產生出來的,而粒子又具有不確定性,人腦就這樣進化,在種族繁衍過程中留下了有利的量子糾纏,淘汰了不利的量子糾纏,但還是留下了一些似乎不利的(比如殘忍性格),可能是因為類似這種不好的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有用。從這點看,其它生物和人類也是沒有區別的,只是動物沒人類那麼智能,而最原始的生命也正是誕生於胺基酸一步步地試錯(也就是隨機性地不斷與其它有機小分子組合)中,從這點來看無生命物質也和人類沒什麼區別,畢竟都可以在粒子不確定性和量子糾纏以及自組織化下不斷演化,人類只不過是比它們進化得更複雜和高級罷了,況且微觀世界之下可能還有無盡的的微觀世界,其潛能可能是無限的(人類也經常說自己潛能無限),那麼微觀粒子有自己簡單低級的意識(應該只是極其簡單的隨機性進行組合或者自我湮滅的性質吧,比如原子核可能自我衰變,但也不排除更高維度下性質更複雜的可能)也是可能的,至少可以這麼認為。
然後,進一步論證,這就需要系統地談到概率與規律下的形成論(自創),該理論認為,簡單來說,人的大腦只是存在一定規律下概率性運作的基本粒子組合之下形成的相對有序的產物,即自組織化(熵減)的產物,所謂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無生命的物質也類似於此,只是自組織化程度沒那麼高而已,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意識即是(自組織化下運作的)概率本身,人的意識單獨來看是相對有序組織化的運作(思考也是一種運作)概率(所以隨意性降低了),如果說物質是人類的內容,那麼意識就是形式,二者缺一不可,但無論是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命還是無生命體,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將存在概率性的基本粒子組合併形成新的自組織的發展趨向,生命起源和進化都是因為此,在這一點上無生命體和除人類之外的其他生命與人類在本質上是無異的,所以意識是存在於它們當中的,只是比人類的更加簡單低級而已。由此可推知,意識存在於一切實在物當中(但這並不意味著思考存在於一切實在物當中,這個是不一定的,有些動物可能可以進行簡單的思考,但無生命物質在進化成生命之前應該是不會思考的,思考可能是專屬於生命的),意識和物質的關係,就像是形式和內容的關係,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於情來說,我個人認為將人當成完全的物質太讓人感到沉悶了,畢竟我們所認為的意識和物質其實還是有很大不同的,人只是純粹的物質體的思想可能會使人類的精神文明發展受到阻礙,人們將很容易變得功利化,太過理性之類的,畢竟認為都是物質實在是很難調動很高的主觀能動性。信教者倒是不用怛心這個問題,因為在他們眼裡神創造了這個世界,人們只需要做善事和祈求神的庇佑就行了,在神的指引下他們似乎大部分時間都熱情高漲,我不否認宗教的很多積極作用,但終究不能完全用神學去引導現代科學的發展,主要原因就在於那實在太感性化,主觀唯心主義也是如此,科學的發展已經受過類似這樣的障礙了,既然量子力學下不能光用認為世界純粹是由物質演化而來並由物質組成的思想和唯心主義去解釋問題並達成方便的邏輯自洽,我就只好創立出這種意識物質論來解釋一下了,說到底世界純粹是由物質演化而來並由物質組成的思想也只是不太符合人們的邏輯,並且用它來想事情容易走極端並且對精神文明創建比較麻煩。辯證唯物主義要好很多,但在認為只有人有意識方面我不敢完全肯定,這可能只是種比較主觀的說法,但或許意識之謎完全解開時會有答案。希望我提出這個假說沒有做錯吧。
總結一下,意識物質論是認為意識物質是世界本原,而世間萬物正是由意識物質演化而來的,而世界的組成也正是意識物質的一種哲學理論,儘管只是假說,但又有誰能真正準確可靠地證明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真實性呢(就算是辯證唯物主義對意識的認識也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而且還顯得有些模糊)?它們嚴格來說其實也是假說,人類文明史才不過一萬年,而現今科學證明宇宙至少有上百億年的壽命,現在下絕對的定論未免有些過早和自傲了,不是嗎?以上已經闡述了筆者對意識物質論的可行性證明了,希望這將是能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並列在一起的新哲學(第三個哲學種類)。 接下來說意物辯證法。事先說明:先人的哲學讓我欽佩之至,但為了人類文明能夠更加進步,後人總得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開闢新的道路(馬克思也是借鑑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和康德的辯證法才創立了偉大的辯證唯物主義),這個辯證法借鑑了很多唯物辯證法的內容,還融合了其他哲學家的一些東西。但和唯物辯證法還是有很大不同的,最大區別就在於發展問題方面,還有歷史意物主義方面。
首先,矛盾作為意物辯證法的最基本的觀點之一,是對立統一的意思,矛盾是世界普遍聯繫和順時發展的根源。發展的意思是更順應時代的新事物取代更不順應時代的舊事物。矛盾是聯繫的根本內容,事物之間的聯繫說到底是事物矛盾雙方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聯繫;同時,矛盾又是事物發展變化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觀點是意物辯證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認識到意物辯證法的總特徵——聯繫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意物辯證法的基本特徵:一個是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一個是世界是順吋發展的。
意物辯證法試圖回答的問題是「世界的存在狀態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意物辯證法指出: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徵有兩個:一個是世界是普遍聯繫的,另一個是世界是可以永恆發展的。
普遍聯繫
意物辯證法用普遍聯繫的觀點看待世界和歷史,指出:世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之中,反對以片面或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意物辯證法指出:聯繫具有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
聯繫的客觀性:事物的聯繫具有客觀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聯繫,也不能把主觀聯繫強加給事物。但人們可以根據事物的固有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具體的聯繫(這種聯繫建立和消亡的可能性也是客觀聯繫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要具體地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繫,以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真實聯繫。
聯繫的普遍性:聯繫包括橫向的與周圍事物的聯繫,也包括縱向的與歷史未來的聯繫。一切事物、現象和過程,及其內部各要素、部分、環節,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但另一方面事物又存在著相對獨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區別而相對獨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聯繫和事物的相對獨立存在是互為前提的。我們應該堅持聯繫的觀點,用普遍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聯繫的多樣性:不同的物質與運動形式之間,不同的事物和現象之間存在不同的聯繫.事物之間的聯繫也隨時間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聯繫的多樣性表現形式主要有:直接聯繫與間接聯繫、內部聯繫與外部聯繫、本質聯繫與非本質聯繫、必然聯繫和偶然聯繫等。
順時發展(順應時代發展)
意物辯證法指出: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個順時發展的過程,所謂發展是指事物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趨勢,事物的發展是前進的、上升的、但過程是曲折的,其實質是更順應時代的新事物的產生和更不順應時代的舊事物的滅亡(這並不一定意味著新事物一定會更好,但一定會更順應時代,從人類角度出發,要堅信人類歷史終會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進步)。
順時發展下關於熵增原理的解釋與分析:關於熵的問題,自打宇宙肇始,熵增和自組織化(熵減)兩個相逆的過程就同時存在,並行不悖,互相纏繞,多層滲透。一邊是熱平衡、均勻化、無序;一邊是能量和質量富集、組織化或有序化。星系的形成,生命的誕生,人類的出現,都是自組織化與熵增相對抗的結果,現在宇宙總體上的熵增趨勢會導致宇宙整體上的有序度降低,最終導致熱平衡,這似乎意味著發展不是永恆的,並且發展只是一個特殊的現象,無序化(熵增)才是佔主導地位的,發展和熵減一樣,只是熵增這條滾滾向前的大河之中偶爾使得河水倒流的漩渦罷了,這意味著宇宙終將到達熱平衡,到時雖然還會有熵的漲落,但發展卻必將趨於停滯。生命的存在與發展甚至還加劇了熵增,而正是熵增導致的環境惡化迫使生命不斷進化,最終進化出了我們這樣的智慧生命,這又意味著我們的發展是建立在宇宙趨於滅亡的基礎之上的。這一切似乎都顯得讓人難以接受,但現在事實確是如此,然而生命終究還是熵減的,我們的社會發展也是熵減的。熵減是熵增過程中必然出現的,只是熵增的概率極大而已,隨著熵的增加,反熵增(自組織化,導致了星系、行星乃至生命的形成)要與之抵抗,就必須不斷向高級方向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說,發展作為一種趨勢還是客觀存在的(雖然不一定是永恆的),這就從科學上證實了發展這種必然趨勢的存在。話又說回來,我們絕不能因為宇宙現在有不斷變糟的總趨勢而垂頭喪氣,我們應該相信生命終會有光明的未來,宇宙現在這個狀態不一定會一直持續下去,人類對宇宙的探索還不是非常充足,佔宇宙質量90%左右暗物質都尚未弄的很清楚,反物質和蟲洞也還有很多謎團,誰知道熵增定律是不是被更高層次的定律所制約著呢?就像水的沸點在不同海撥高度下不同一樣,或許最終人類能夠改變宇宙熵增的趨勢也說不定,況且如果真存在多元宇宙且不同宇宙之間物理定律又不一樣的話,或許總有一天人類可以像改造行星一樣改造宇宙的熵也是有可能的吧。人類,不,生命總體來看向來都是如此,只要還有一絲希望,就絕不會放棄,無論面對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相信發展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雖然過程經常是曲折的,發展也不一定能夠贏得最終的勝利,但發展是生命的與生俱來的使命,如果我們盡了全力,那也就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這裡的發展和熵減(自組化)是緊密關聯的。
熵增和熵減的矛盾問題:正是這對矛盾,正是熵減對熵增的反抗導致了我們宇宙現在的發展,若沒有熵增的話宇宙可能還是一個絕對有序奇點,若沒有熵減的話宇宙將會是個一直崩壞的世界。這就好似正義和邪惡的對立一樣,只有兩者都存在,才會有社會的相對上一個時期的發展,若只有絕對正義的話,社會安定和諧,如同桃花源一般,就不會有發展的趨勢了,就如同水至清則無魚,若只有絕對邪惡的話,社會就只會慢慢崩壞,也是談不上發展的。所以,對發展而言熵增和熵減二者是缺一不可的,這也從側面證實了世界的發展是由矛盾(對立統一)引起的。還有一種情況,即曾經有熵增和熵減,只是一段時間沒有熵增或熵減,或反之,這樣的世界且不論可不可行,也還是存在有序度變化導致的矛盾的,也就是說還是有發展或退步(過去與現在不同),而世界這種讓過去和現在不同的趨向,本身便是個矛盾,所以說矛盾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
基本規律
意物辯證法指出: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繫,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規律具有客觀性、穩定性、可重複性和普遍性。換言之,規律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識,既不能被人創造,也不能被人消滅,只要條件具備就一定要發生作用,所以必須尊重規律。但辯證法也強調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性:其一,在認識世界時,由於規律隱藏在事物的內部,只有發揮主觀能動性才能透過現象、把握規律;其二,在改造世界時,也要依靠主觀能動性,根據實踐的目的、因勢利導地改變規律賴以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引導規律起作用的具體方式。
意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有三條,即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
關於這三條基本規律的內在關係,一般認為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對立統一
唯物辯證法指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由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一對矛盾組合而成(例如,有光就有影,有正就有負,有生就有死,有得就有失,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等等)。矛盾著的雙方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推動著事物的發展。因此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質量互變
唯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量是指衡量事物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或具體形式;質是指事物成為它自身並區別於另一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變是事物連續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是事物在數量上的變化;質變是事物根本的變化,是一種飛躍,往往表現為突變。
質量互變規律,即從量變到質變,是說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事物,在其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即量變)慢慢積累開始,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導致事物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即質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沒有量變就不會發生質變;經過質變,在新質基礎上又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推動事物無限地發展下去。因此說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例如,冰、水、水蒸氣之間的隨溫度變化而相互轉化的過程,就可以看成量變到質變。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就是理想或者追求一類的東西了。
辯證否定
意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連著一個過程的,過程的更替要通過否定來實現。在事物發展的長鏈條中,經過兩次否定,三個階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就表現為一個周期。因此說,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趨勢和道路。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否定之否定後的狀態並不是原有的肯定的狀態,而是一種更上層樓後的「揚棄」。
意物辯證法指出:事物發展有前進、上升的趨勢,而道路卻是迂迴曲折的,之所以說趨勢是前進的,正是因為否定不是「拋棄」,而是「揚棄」,是在肯定一部分的基礎上再發展,是集中了前兩個階段的積極成果後的更加完善。而之所以說發展是曲折的,是因為事物的發展是事物內部矛盾鬥爭推動的。
例如,種子到果實再到種子,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又如中國的民間諺語,「物極必反」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再如,按照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原始社會是公有制,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是私有制,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又將是公有制(不是原始社會的物質匱乏的公有制,而是經奴隸、封建和資本主義發展後,物質極大豐富的公有制),這也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基本範疇
意物辯證法的五對基本範疇是:內容和形式、原因和結果、可能性和現實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現象和本質
意物辯證法指出:現象和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在聯繫和內在聯繫相互關係的一對範疇。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或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內在聯繫,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繫和表面特徵。
意物辯證法指出現象和本質是一對辯證統一: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現象是表面的、具體的、和易逝多變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質則是隱藏在事物的內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對穩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維來把握。例如,誰都可能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但要揭示這個現象的本質(萬有引力定律)則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現象和本質是統一的:現象離不開本質,任何現象都是由本質所決定的,都是本質的某種表現(例如,真相從正面直接地表現著本質,假相則從反面歪曲地表現著本質);同時,本質也不可能離開現象而單獨存在,任何本質都要通過一種或多種現象表現出來。因此,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通過對現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質,這個分析研究的過程常常被概括為「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過程。
現象和本質與形式和內容的區別是:現象反映本質是一種必然的自發,形式表現內容則可以人為選擇。
內容和形式
唯物辯證法指出:內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內在要素和它們的結構及其表現方式的一對範疇。內容是事物內在要素的總和,形式指內在要素的組織和結構。事物總是具有一定的內容和形式。
意物辯證法指出內容和形式是一對辯證統一:
內容和形式是對立的:內容不同於形式。
內容和形式是統一的:其一,內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沒有內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沒有形式的內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內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內容作用於形式,形式可反作用於內容,極端條件下可相互決定,當形式適合內容時就促進內容發展,形式不適合內容時就阻礙內容發展,不講究實際效果的形式被稱為形式主義。其三,內容和形式的區分是相對的、也是複雜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納或表現不同的內容,同一內容也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舊形式可以服務於新內容,舊內容可以採用新形式。
原因和結果
意物辯證法指出:原因和結果是揭示客觀世界中普遍聯繫著的事物具有先後相繼、彼此制約的一對範疇。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指由於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現象。有原因必會造成某種結果(或影響),有結果又必來源於某種原因。一般來講,原因在前結果在後;同一個現象,依據不同的條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結果,前一個原因的結果也可能是後一個結果的原因;同時,一個原因可以引起幾個結果,一個結果也往往由幾個原因所引起。
意物辯證法指出原因和結果是一對辯證統一:
原因和結果是對立的:因果倒置,在邏輯推理或實踐試驗中都會引起混亂或危害。
原因和結果是統一的:其一,原因和結果相互依存,既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其二,原因和結果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同一現象,相對於它所引起的現象而言,是原因,相對於引起它的現象而言,則轉化成了結果;第二,原因和結果可以相互作用,不僅原因可以作用於結果,而且結果也可以反作用於新的原因(例如電路設計中的反饋系統)。
可能性和現實性
意物辯證法指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由可能向現實轉化過程的一對範疇。可能性指事物包含的種種可能的發展趨勢,現實性指已經實現了的可能性,即實際存在的事物和過程。由於事物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複雜性,事物往往包含相互矛盾的幾種可能性。但是只有一種可能性在內外條件齊備的情況下轉化為現實,其他的可能性在矛盾的鬥爭中被克服而沒有成為現實。
意物辯證法指出可能性和現實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對立的:可能性是尚未實現的現實,而現實性則是已經實現了的可能。
可能性和現實性是統一的:其一,可能性和現實性相互依存,可能性的根據存在於現實性之中;現實性是由可能性發展而來的。其二,可能性和現實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可能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現實,另一方面,轉化為現實性也意味著出現了新的可能性。
意物辯證法還指出:在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過程中,儘管客觀事物和客觀條件是基礎,但主觀能動性往往起著起著重要的作用。
偶然性和必然性
意物辯證法指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觀事物發生、發展和滅亡的不同趨勢的一對範疇。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趨勢是必然性;事物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或可能以多種多樣的不同方式出現的趨勢是偶然性。
意物辯證法指出偶然性和必然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對立的:其一,兩者地位不同,必然性居於決定地位,偶然性居於從屬地位。其二,兩者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其三,兩者作用不同,必然性決定事物發展的基本方向,偶然性則使事物發展過程變得豐富多樣(或說不好預料)。
偶然性和必然性是統一的:其一,必然性不能離開偶然性,一切必然性終歸要以某種偶然性的形式表現出來。其二,偶然性也不能離開必然性,一切偶然性都受必然性的制約,也總是以某種形式表現著相應的必然性。其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在一定條件下為必然的東西,在另外的條件下可以轉化為偶然;反之亦然。
其他範疇
意物辯證法指出:矛盾是意識物質的表現形式。任何事物都是矛盾(即對立統一)的辯證體,而任何一對具有哲學意義的矛盾也都可以看作是一個辯證範疇。除了上述五個基本辯證範疇,比較重要的辯證範疇還有整體和部分,個性和共性,相對和絕對,等等。
整體和部分
整體和部分,或說全局和局部,是一對由來已久、使用廣泛的辯證法範疇。由於整體在量上是一,部分在量上是多,因而某些哲學家也把整體和部分看成一和多。
意物辯證法指出整體和部分是一對辯證統一:
整體和部分是對立的:整體分成不同部分,部分組成整體,整體包括部分,部分又從屬於整體。
整體和部分是統一的:其一,整體和部分的互相包含,不僅整體包含部分、部分蘊涵於整體,部分也常常是具體而微的整體。其二,整體和部分的互相轉化,各種分解、分化、分裂、解體中都有部分轉化為整體的過程,而各種融合、兼併、整合、整體化中又都有整體轉化為部分的過程。其三,整體是部分的有機結合,不一定等於部分之和——例如,在不同條件下,整體的功能也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各個部分功能之和,整體還可能具有部分根本沒有的功能。
個性和共性
個性和共性,或說個別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往往被認為是整體和部分這對範疇的深化。
意物辯證法認為個性和共性是一對辯證統一:
個性和共性是對立的:個性即指個別的東西的屬性(不僅有它所獨具的屬性,也有它與同類個體所共有的屬性)。共性是一類事物共同的屬性,是由部分個性組成的。
個性和共性是統一的:其一,個性和共性互相包含,個性包含共性(當然還包含其特性),共性也包含個性(更確切地說,是包含了部分個性),不能設想有任何兩個事物是絕對不同的或者是絕對相同的。其二,個性和共性(特殊性與普遍性)可以相互轉化,例如,個性相對於更低層次的個體來說可以成為共性,共性相對於更高層次的共性來說也可以成為個性;又如,在同一關係中個性的交集可以成為共性。
個性和共性的辯證範疇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有很大意義。人們通過對個別東西的認識,從而歸納概括出共性(普遍性)的認識,而只有共性認識才能大規模的指導實踐。
相對和絕對
相對和絕對是一個影響深遠的辯證範疇,也可以看作是個性和共性這對範疇的延伸。相對就是有對、有條件、有限,絕對就是無對、無條件、無限。但相對與絕對的區別本身又是相對的。
意物辯證法認為相對和絕對是一對辯證統一:
相對和絕對是對立的:相對和絕對概念不同,在特定的條件下互相排斥。
相對和絕對是統一的:兩者不可分割,相對依存於絕對,絕對依存相對;兩者是互相包容的,相對性蘊涵絕對性,絕對性蘊涵相對性,相對的東西包含絕對的東西,絕對的東西包含相對的東西;兩者可以相互轉化,相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現為絕對,絕對失去了條件也會表現為相對。任何事物都是相對和絕對的統一體。
意物辯證法指出:任何事物、過程和規律都具有相對與絕對兩個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與之相對立的理論即包括絕對主義,也包括相對主義——前者把絕對的東西絕對化,例如形上學的思維方式,或者將神絕對化(一般表現為絕對的萬能、公正、仁愛)的一些宗教;後者把相對的東西絕對化,著名的有「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的悖論(這句話本身就是絕對的,因此自己否定自己)
矛盾分析法
所謂矛盾,在意物辯證法中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運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處理問題的哲學方法,是對立統一等基本規律的綜合和延伸。
同一性和鬥爭性
意物辯證法指出: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矛盾的兩種基本屬性。同一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依存,相互聯繫、相互吸引、相互貫通、或相互滲透的性質和趨勢,表現了矛盾雙方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的內在的統一性;鬥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相互分離或互相批評的性質和趨勢。矛盾鬥爭性具有豐富的內容和多樣的形式,有對抗性鬥爭,也有非對抗性鬥爭(很多時候鬥爭的意思就是不一樣的意思)。
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任何一個矛盾總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鬥爭性,兩者相互制約:一方面,同一性要受鬥爭性制約,因為矛盾雙方的共存要靠鬥爭來維持,矛盾雙方的轉化也要靠鬥爭來實現;另一方面,鬥爭性又要受同一性的制約,因為同一性規定製約著鬥爭的形式、規模和範圍。
普遍性和特殊性
意物辯證法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事物的發展過程中自始至終存在著矛盾運動。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這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本質,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有差別的根據。矛盾不僅存在於事物內部,而且存在於事物之間。對於任何事物來說都存在著內部矛盾,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內因;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這是事物自我運動的源泉;它承認外部矛盾在事物變化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矛盾特殊性的具體表現在:每個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運動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同一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由於事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由於事物所處的外部矛盾、環境、條件的區別,矛盾的發展過程總是呈現出不同的形式;由於矛盾的性質、地位以及條件的複雜性,矛盾的解決也是又多種多樣的形式,可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雙方同歸於盡、或矛盾雙方融合成一個新事物。毛澤東同志說:「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的關係與共性和個性(或一般和個別、普遍和特殊)、絕對和相對等範疇中兩個方面的辯證關係是相對應的。
兩點論和重點論
唯物辯證法指出:所謂「兩點論」就是在處理眾多矛盾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處理某個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兩點兼顧,只注重一方面、忽視另一方面就是一點論。所謂「重點論」就是在處理矛盾時,要重點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在處理某一矛盾時,要重點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等量齊觀,要「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全面分析,主次分明,否則就會鬍子眉毛一把抓,無重點無主次,犯均衡論的錯誤。
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係是辯證統一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辯證統一,是矛盾分析法的一個主要內容。第一,任何事物都有對立統一的兩點,而不可能只有孤立而絕對的一點。第二,兩點的地位和作用並不是同等重要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重點。第三,兩點以及兩點中的重點,都不是孤立的、僵化的、或固定不變的,都是會隨著內部矛盾的變化和外部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的。第四,兩點、兩點中的重點、以及其變化發展,都是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有條件的和有規律的,而不是主觀的、空洞的、任意的或無條件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所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是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都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重點分析具體矛盾的特殊性;其意物辯證法的哲學依據就在於共性和個性、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等哲學範疇的辯證關係。
意物辯證法指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與之內涵相類似的提法還有「理論聯繫實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等等。與之相對立的包括抽象地空談矛盾,或一刀切、模式化、機械化地處理問題,等等;這些在政治領域往往被稱為「教條主義」。
辯證意物主義認識論
首先這是可知論。認為客觀世界是可知的。人們不僅能夠認識世界的現象,而且可以透過現象認識其本質。人類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認識的事物,沒有不可認識的事物,從而與不可知論劃清了界限。
定義
意識物質主義哲學關於認識的來源、本質及其規律的學說認為客觀的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意識物質世界是認識的對象和源泉,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辯證意物主義認為反映不是對客觀世界的消極被動的直觀,而是主體在改造客體的實踐基礎上發生的積極地、能動地再現客體的本質和規律的過程。
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認識是人們在實踐中藉助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而獲得的。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使人類認識的發展。另外,實踐鍛鍊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反映了客觀事物,需要聯結主觀與客觀的實踐來檢驗。通過實踐,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取得成功,錯誤的認識會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
真理觀
1、真理的含義
真理是標誌主觀同客觀符合的 哲學範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真理的內容是客觀的,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3、真理是具體的( 具體真理)
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真理是有條件的
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5、真理與謬誤的關係
真理和謬誤是對立的。真理是人類主觀對客觀的儘量正確地反映;謬誤是人類主觀對客觀的比較歪曲地反映.真理和謬誤的對立在一定範圍內是絕對的.(2)真理和謬誤又是統一的.它們的統一表現在:一方面,真理和謬誤相互依存,它們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另一方面,真理和謬誤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現在人類認識到的「真理」只是人類在現有文明水平下所發展出來的,以後還可以不斷地在先前基礎上發展,而這可能會改變人類一貫的認知,讓以前認為是真理的事情變為謬誤。
認識觀
1、認識具有反覆性
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 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這就決定了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
2、認識具有無限性
認識的對象是無限的變化著的 物質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終極真理是不存在的)。
3、認識具有前進性和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覆性和無限性表明,對真理的追求會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就像發展一樣,這是一種必然趨勢,就和自組織化(熵減)必然反抗熵增一樣]。
方法論總結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認識的目的的歸宿, 要求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實踐。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要求重視認識的反作用,發揮科學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3、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 要求正確對待錯誤,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
4、認識具有反覆性、無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要求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歷史意物主義
這是關於哲學中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歷史意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意識和物質的相互作用,即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影響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實在(即組成社會的各個實在要素)影響社會意識(即社會意識形態及其產生的衍生物如社會體制、社會思想等),社會意識也可以影響社會實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係)之間的矛盾、社會經濟基礎(即由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揭示的經濟組織內容)與社會意識形態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這兩者和前文說到的意識和物質的關係一樣,缺一不可,並且都是相互影響、(在極端條件下可以)相互決定的關係,這也和內容和形式的關係相似。就歷史發展角度而言,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共同發展程度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共同發展程度,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歷史也是英雄和大眾相互作用的結果,但大眾理應佔主導地位,因為英雄正誕生於他們當中,既然英雄產生於群眾當中,自然應服務於群眾,所以本質上群眾才是佔主導地位的,也是人類歷史的主要推動力量。
具體特徵
方法與以前一些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意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一些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這裡專指人類的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意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意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意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具體談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可以影響(並在極端環境下)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也可以影響(並在極端條件下)決定生產力(從本質上看,生產力的低下可以促使生產關係的原始,生產關係的崩潰也可以促使生產力的崩壞,所以說這兩者是可以相互影響並相互決定的)。但超前發展生產關係並不一定能使生產力得到發展,因為人們的觀念不一定能跟上,人們的觀念要進一步發展還是需要一定的生產力基礎的,超前發展生產力也不一定就能使生產關係得到發展,這類似於物質得到了發展精神卻不一定能得到發展,而物質的進一步發展還是需要一定的精神基礎的。生產關係就好像是社會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力所使用的形式,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要用適當的形式,既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後,否則就會出問題(如人民公社下的生產關係就超越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雖然有一定可行性,但生產力水平不行很難讓其效果顯著,而一個社會生產力要發展生產關係也必須不斷發展,如奴隸社會的生產力再高也難超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奴隸社會的生產力發展一般而言很難極高)。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者是密不可分的(就如同內容和形式一樣),社會要進步這兩者必須儘量同步進步(但也會有特殊情況確實需要一定的超前,比如蘇俄的戰時共產主義當時就是不得不超前的),這樣才能平穩發展。
談到矛盾的問題,我覺的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確實是在於其種種複雜的內外部矛盾。這點我和馬克思先生是一樣的看法。
歷史唯物主義主要內容
歷史意物主義觀點指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是由歷史發展而來、社會存在和發展離不開歷史、社會和歷史存在著必然的繼承和發展關係。歷史意物主義看待和處理問題時有以下特點:
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承認歷史,認為歷史正是所有事物的來源,這本身就解決了哲學中的一個命題——事物的來路問題。任何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們的現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變化或後果。也許大家要問:這個問題簡單,難道現實中還有不承認歷史的情況麼?怎麼沒有呢,事實上是有的,比如我們有時就批判某某數典忘祖,甚至有懷有陰暗醜惡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認歷史、而且還歪曲篡改歷史。那些不承認臺灣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臺灣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數典忘祖嗎?日本的某些別有用心之人不承認歷史上的侵略、篡改歷史的行為不就是不承認歷史嗎?還有現實中有的人達到一定的地位後,就羞於提及原來的窮困狀況,甚至在眾人面前和自己老實樸素的親人不敢相認,這也是不敢面對歷史的一種表現。看來承認歷史有時還是需要勇氣、正氣和骨氣的。
只有首先承認歷史,才能夠尊重歷史。尊重歷史有很多表現:承認歷史的真相,承認曾經的錯誤、承認先人的功業和成果、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享受應有的歷史權益等等。牛頓曾經謙虛地說:「我可能比笛卡爾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許多巨人肩膀上的緣故。」這既是一種美德,也是堅持了歷史的觀點。難道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和條件不是從先人那裡繼承而發展的嗎?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歷史條件的,而不是憑空產生的。不承認曾經的錯誤,那是流氓和無賴;不承認一個國家既有的領土和主權,就會有侵犯別人的藉口;不承認法理上的順承關係,就會有逃避承擔責任的行徑……看來,不承認和尊重歷史,不僅是態度上的問題,還會導致嚴重而錯誤的後果。
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在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時就會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
首先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會有更強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話:「歷史造就英雄」,這也是歷史的觀點。這就是什麼樣的歷史環境造就什麼樣的英雄人物。有很多歷史人物造就的歷史事件,我們今天很多人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實際上只要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為了爭奪皇位而發動玄武門事件。古代人為了爭奪皇位竟然殺掉自己的兄弟,多麼地殘酷!其實只要了解了當時的兩種勢力的形成、差異和水火不容的情勢,就會知道發生這樣的事情也算是正常的。
其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就能更加準確地判斷形勢,分清利弊,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有一句話,叫「審時度勢」,這也是一種歷史觀點。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才能開展什麼樣的工作,解決什麼樣的問題,而不是亂來的。在國家危亡、民族患難的時候,我們就要把保家衛國、解決民族危機當成首要任務。在我們貧窮落後、饑寒交迫的時候,我們就要把發展生產、解決溫飽當成工作的重心。在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就要解決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
再次,有了歷史的觀點,我們才能謙虛吸收前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實際,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才能少走彎路。被前人通過實踐而證明了的理論和經驗,我們要毫不懷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鑑。古人曰:前車之轍,後車之鑑。堅定不移地走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為人民服務等等這些都是革命前輩用生命和實踐換來的經驗,一定要加以堅持和發揚。國興於清明,毀於腐敗、興於團結,衰於分裂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無數次證明了的不變真理,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不能蹈前車之覆轍。有一句話叫做「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也許可以忘掉仇恨,但決不能忘掉曾經的教訓和敵人。
有選擇地繼承並發展歷史
運用歷史的觀點,歸根結底還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是接受還是摒棄、是褒是貶、是全盤否定還是有選擇地利用,這是我們必須做出抉擇的。從歷史意物主義和辯證意物主義的角度來看,借鑑歷史經驗、立足歷史條件、順應歷史趨勢、做人類歷史發展的推進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實踐者,是一個歷史意物主義者應該採取的科學的態度。
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脫離歷史條件的空談蠻幹。實事求是,也是歷史意物主義觀點。歷史主義和意物主義是有機聯繫、渾然一體的。堅持歷史主義,必須堅持意物物主義,必須反對官僚主義、主觀臆斷,反對虛無主義、神秘主義,反對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蠻幹以及過度誇大經濟基礎的作用。尊重主客觀形勢、尊重主客觀實際,才能制定出符合規律的方針路線,我們的事業才能勝利,我們才能儘可能地少走彎路。毛澤東當初設計的農村公社——「吃大鍋飯」,就是過高地估計了當時人民群眾的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這算是人們的主觀形勢),在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科學的預算和紀律要求的保障下,採取了過於理想的社會模式,從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積怠工、投機取巧,使得許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領導者崗位,加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煽動、破壞,給我們的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
認清歷史形勢,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和時機,敢於變革,推動人類社會向更高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堅持歷史唯意物主義觀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條主義、保守主義」等呆板運用歷史意物主義觀點的行為。不能清醒地認清形勢和歷史發展趨勢,不敢變革或不願變革,也可能坐失發展良機,給以後的事業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比如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形勢日趨複雜、能源日益緊張、不穩定因素大量存在、腐敗勢力十分強大、道德認識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況下,如果不能高瞻遠矚、未雨綢繆,及早採取加強國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統一思想、加強德育、發展周邊的關係等一系列果斷措施,必然會給我們的事業帶來難以控制的損失。
以上就是歷史意物主義目前的內容,在此致敬馬克思先生,他的理論給予了我相當一部分的基礎。
科學改善主義(關於人類發展的理論)
世界是由意識物質組成的世界,那麼人類和自然萬物在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區別的,人類沒有什麼特別的優越之處,頂多就是進化的更複雜高級而已,所以人類不應該蔑視自然萬物,而應該尊重自然。儘量與自然和睦相處,這點雖然人們早有一定意識,但在意識物質論的條件下更加自然和突出了。
什麼是科學改善?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進行的合理改造就是改善。合理一定程度上指要儘量和自然生生不息與和諧昌盛(從這個角度說,一定程度的自然選擇也是和諧的,而這個「改善」究竟是不是「改善」也是由人類的行為本身決定的,宇宙只是客觀地影響人類,而事實如何不是宇宙定義的,而是人類定義的,我們只能儘量做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情)。社會要儘量和自然生生不息與和諧昌盛,個人應該為了愛(這個世界和時代)履行改善(世界和時代)之責任,每個人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份子。如果我們都盡了全力,那無論結果如何,我們也不會有遺憾了。
科學改善的發起者是人類,人類只能從自身出發從局部才能改善整體,因為人類不是自然本身,不能夠將自己的一切獻給自然,所以改善是以人類為本位的。
改善並不意味著不去競爭,相反,競爭本就是大自然的法則,而人類正是大自然的產物,適度的競爭對改善是有益的。同時改善和發展一樣,必然充滿曲折,但可以是不斷上升的。
人的意識單獨來看是相對有序組織化的運作概率,必須把握好這概率,盡力合理有序化,為了推動社會進步與時代發展。
關於存在的意義與改善趨向
科學改善主義認為存在的根本意義不在於生存,而在於改善(按自身意識的意願儘量正確合理地改變自身和世界),就像生命的本能就是反抗熵增一樣(自組織化)。生存(使自己存活)本是任何生命的本能,而不改善自身就無法持久地生存下去,人類最偉大的情感——愛,也正是出於改善的需要,人類愛自身,愛家庭,愛社會,愛自然,在本質上正是因為希望改善自己想改善的東西,自殺的人看似放棄了改善,但他們既然有勇氣放棄生存,要麼是覺得死會給他一種解脫,他會去到一個更好的世界,在那他會更好,周圍也會更好,要麼是覺得死後雖然可能很痛苦,但可以冼脫他身上的罪惡,這樣再苦也會讓他感到很好。而邪惡之人表面上看是不想改善了,總是在做一些破壞和殺害行動,但這使他獲得了一定的快感和利益。這些在本質上是讓他們自我感覺變好了,也就是局限於自己的改善,是自私的改善,並不可取,如果人類真的要做到儘量和自然生生不息與和諧昌盛的話,這兩種人的人格都是不可取的(可能有人覺得死後會有另一個,甚至另外的好多世界,但就算如此我們也必須對我們生活著的這個世界負責呀,我們畢竟在這裡生活過,好好珍惜這個世界吧)。生物又是由非生命之物演化而來,所以有些儘管看起來很微弱,但改善趨向確實是存在於萬物當中的,這是生存引發的本性,只是有時會被某些自私特性引起的邪惡給壓制住而已,但同時適度的自私也可以一定程度上促進改善的發展。
自私和無私是相對的,是一對矛盾,就像熵增和熵減一樣,而發展正是在這兩者的相互對抗中產生的,人類應該反對過度的自私,讓適度的無私不斷發展。
科學改善主義對於唯心主義的看法:
筆者認為唯心主義的客觀和主觀精神(作為世界本原和引導人的力量、如上帝和自我意志,都只是改善趨向的某種具現化而已,而意識物質論正是以改善趨向來激勵人心(科學改善主義),所以可能會更觸及本質一些。
結語:
摘引史蒂芬霍金先生的一席話(摘自《時間簡史》):
迄今為止,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為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過問為什麼。另一方面,以尋根究底為己任的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在18世紀,哲學家把包括科學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當作他們的領域,並討論諸如宇宙有無開端的問題。然而,在19世紀和20世紀,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來說,科學變得過於專業性和數學化了。哲學家把他們的質疑範圍縮小到如此程度,以至於連維根斯坦,這位20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斯多德到康德哲學的何等墮落啊!
對此我想說,哲學的發展跟的上科學理論的腳步,哲學剩下的任務也絕不僅是語言分析,哲學還有無限創新的可能。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著的,創新永無止境,改善永無止境,意識物質論正是為了跟上科學的腳步,也是對哲學的創新,為了改善的創新!
霍金先生曾在《大設計》中提到「哲學已死」,科學完全可以取代哲學,我認為這是不一定的,哲學有相對科學的優勢(比如可以更直觀便利地構建相對合理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科學提供一定的指導),哲學還有無限發展的可能。
希望意識物質論能為人類認識的發展起一些促進作用,為社會和時代的進步獻出一份力。
我不自以為以上的學說能夠得到完全準確地證實,我所堅持的是,就如物理學中的一些學說一樣,我的學說是否可能是證不了的,而我的這個學說卻能回答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是某些舊的理論學家難以索解的。我認為任何謹慎從事的人對任何學說,不能比這還有更多的要求。在這點上我和伯特蘭·羅素的看法比較相似。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
搜狗百科(尤其是其中關於馬克思原理的介紹入
知乎
史蒂芬霍金 《大設計》
史蒂芬霍金 《時間簡史》
史蒂芬霍金 《果殼中的宇宙》
量子 《宇宙生命與熵增》
伯特蘭·羅素 《我的哲學的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