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態假說」輸給了「大爆炸」?到底什麼是穩態假說?

2021-01-08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說到我們的宇宙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意識誕生以來的歷程。而在人類的整個歷史進程中,產生的許多理論引領了人類科學的進步。從字面上看,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韻味,其中自然包括一個創世故事。隨著科學傳統的誕生,科學家們開始更加貼近現實的理論,或者說是以可以被檢驗和證明的物理定律的角度來理解宇宙。

大爆炸理論的挑戰者:穩態理論

隨著太空時代的到來,科學家們開始用可觀察到的現象來檢驗宇宙學理論。由此,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了一些理論,這些理論試圖解釋所有物質和支配它們的物理定律是如何形成的。而在這些理論中,大爆炸理論仍然是最被廣泛接受的,但是還有一種理論在歷史上一直與大爆炸理論針鋒相對,那就是穩態理論。

穩態模型表明,由於物質不斷在產生,導致宇宙即使在膨脹,物質的密度隨時間依然可以保持不變。換句話說,無論何時何地,可觀測到的宇宙本質上保持不變。這與認為大部分物質是在單一事件(大爆炸)中產生並一直在膨脹的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穩態假說的起源

雖然宇宙穩定不變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被科學家所接受,但並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直到近代早期科學家才開始用天體物理學的術語來解釋它。第一個明確的例子是在天文學和宇宙學的背景下,艾薩克·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刊物中解釋了這一概念。

在牛頓的這部巨著中,他將太陽系之外的宇宙概念化為一個向各個方向均勻延伸至無限距離的真空空間。他通過數學證明和觀察進一步解釋了這個系統中所有的運動和動力學都是通過萬有引力的單一原理來解釋的。

然而,所謂的穩態假說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這個宇宙模型的靈感來自於科學家一系列的發現,以及理論物理學領域的突破。這些理論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埃德溫·哈勃關於宇宙處於膨脹狀態的觀測。

愛因斯坦在1915年正式提出了這個理論,他決定將狹義相對論擴展到萬有引力。最終,這一理論認為,物質和能量的引力會直接改變其周圍時空的曲率。或者正如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所總結的那樣:「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

1917年,基於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理論計算表明,宇宙要麼處於膨脹狀態,要麼處於收縮狀態。到1929年,喬治·勒梅特(George Lemaitre)(他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和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使用威爾遜山天文臺(Mount Wilson Observatory) 100英寸的胡克(Hooker)望遠鏡進行的觀測證明,後一種理論是正確的。

基於這些發現,20世紀30年代開始了一場關於宇宙可能起源和真實性質的劇烈辯論。一方面,有人斷言,宇宙的年齡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通過冷卻、膨脹和由於引力坍縮而形成的結構而進化。這個理論被弗雷德·霍伊爾(FredHoyle)諷刺地命名為「大爆炸」(BigBang),這個名字從此為世人所知。

與此同時,當時的大多數天文學家都堅持這樣的理論:雖然可觀測的宇宙在膨脹,但它的物質密度卻沒有變化。簡而言之,宇宙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隨著時間的推移,物質以每立方米每1000億年一個氫原子的速度不斷被創造出來。這個理論也擴展了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原理。而宇宙常數(CC)就是愛因斯坦在1931年提出的。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這種力主要負責「阻止或者抵消重力」,以確保宇宙在大尺度結構上保持穩定、均勻和各向同性。

然而站在穩定狀態學派的成員修改並擴展了這一原理,他們認為是物質的不斷創造確保了宇宙的結構在一段時間內保持不變。這就是所謂的完美宇宙學原理,它推翻了原本的穩態假說。

主要論點和預測

支持穩定狀態假說的論據包括由觀測到的宇宙膨脹率引起的明顯的時間尺度問題。根據哈勃對附近星系的觀察,他計算出宇宙正在以一種隨距離系統地增加的速度膨脹,也就是哈勃常數。這就產生了宇宙是從一個小得多的空間開始膨脹的理論。在沒有加速/減速的情況下速率達到500公裡/秒每百萬秒(310mps/Mpc),哈勃常數意味著所有的物質已經膨脹了大約20億年,這也是宇宙的上年紀。

這一發現與放射性年代測定法相矛盾,在放射性年代測定法中,科學家測量了巖石樣品中鈾-238和鈽-205沉積物的衰變速率。用這種方法,最古老的巖石樣本(起源於月球)估計有46億年的歷史。簡而言之,氫在恆星內部融合(產生氦)的速度,使球狀星團——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的年齡上限達到了100億年。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模型中不可能發生遠距離的進化,這意味著類星體或活動星系核(AGNs)的射電源在整個宇宙中都是統一的。

這也意味著哈勃常數的數值將保持不變。穩態模型還預測,反物質和中子的穩定生成將導致常規湮滅和中子衰變,從而導致在整個宇宙中存在伽馬射線背景和熱x射線發射氣體。

穩態假說輸了,大爆炸理論獲得勝利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持續觀測穩步導致了反對穩態假說的證據進一步的積累。這些來自類星體和射電星系的明亮射電源是在遙遠的星系中發現的,而不是在離我們最近的星系中發現的,這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星系的射電源已經趨於平靜。

到1961年,科學家通過對射電源的調查進行統計分析,從而排除了明亮的射電星系均勻分布的可能性。另一個反對穩態假說的主要論據是1964年宇宙微波背景(CMB)的發現,這是大爆炸模型所預測的。

由於缺乏伽馬射線背景和x射線氣體雲團存在的普遍性,大爆炸模型在20世紀60年代被廣泛接受。到20世紀90年代,用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其他天文臺進行的觀測也發現,宇宙膨脹並不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致的。事實上,在過去的30億年裡,它一直在加速。換句話說,哈勃常數經歷了好幾次更迭。根據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收集的數據,宇宙膨脹率目前估計在每Mpc 70到73.8千米/秒(每Mpc 43.5到46千米/秒)之間,誤差為3%。這些數值與宇宙年齡約為138億年的觀測結果更為一致。

現代學說

從1993年開始,弗雷德·霍伊爾(Fred Hoyle)和天體物理學家傑弗裡·伯比奇(Geoffrey Burbidge)和賈揚特·v·納利卡(Jayant V. Narlikar)開始發表一系列研究論文,在這些論文中,他們提出了穩態假說的一個新版本。這種變化被稱為準穩態假說(QSS),它是科學家用來解釋舊理論無法解釋的宇宙現象。

這個模型表明宇宙是宇宙創造的結果,在幾十億年的時間裡發生了小爆炸。這個模型是根據顯示宇宙膨脹速度如何加速的數據而修改的。儘管做了這些修改,天文學界仍然認為大爆炸是解釋所有可觀測現象的最佳模型。

今天,這個模型被稱為藍白道冷暗物質(LCDM)模型,它將當前關於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理論與大爆炸理論結合起來。儘管如此,一些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仍然主張穩態假說。它不是大爆炸宇宙學的唯一選擇。

相關焦點

  • 穩態假說能否從大爆炸模型中勝出
    在這些理論中,大爆炸理論仍然是最被廣泛接受的,而穩態理論在歷史上一直是它最大的挑戰者。穩態模型表明,由於物質的不斷產生,膨脹宇宙中物質的密度隨時間保持不變。換句話說,無論何時何地,可觀測到的宇宙本質上保持不變。這與認為大部分物質是在單一事件(大爆炸)中產生並一直在膨脹的理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 大爆炸理論是怎麼發現的?但也存在穩態,直到現在爭議仍然不斷
    從本質上講,大爆炸理論被許多人視為過於虔誠。宇宙大爆炸,就不存在穩態了嗎?雖然有好幾種理論曾經被提出過,但實際上只有弗雷德·霍伊爾的穩態理論才為萊邁特的理論提供了真正的競爭對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霍伊爾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次廣播節目中創造了「大爆炸」一詞,並打算以此作為勒邁特理論的嘲諷性術語。
  • 宇宙大爆炸是怎麼提出的,從出現到現在一直爭議不斷,也有穩態
    從本質上講,大爆炸理論被許多人視為過於虔誠。宇宙大爆炸,就不存在穩態了嗎?雖然有好幾種理論曾經被提出過,但實際上只有弗雷德·霍伊爾的穩態理論才為萊邁特的理論提供了真正的競爭對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霍伊爾在20世紀50年代的一次廣播節目中創造了「大爆炸」一詞,並打算以此作為勒邁特理論的嘲諷性術語。
  • 宇宙大爆炸的命名者:這個理論完全胡說八道!
    歷史學家Helge Kragh在2013年4月的《天文學與地球物理學》(Astronomy & Geophysics)雜誌上發表文章解釋說,霍伊爾著重強調了穩態學說和在遙遠的過去某個特定時間「大爆炸」出宇宙萬物的假說截然不同,他發現後者是荒謬的,是不科學的。
  • 宇宙大爆炸是假說,那我假說奇點是由高級文明創造出來的可以嗎?
    關於宇宙的開端目前的主流觀點就是宇宙大爆炸假說,138.2億年前一個無限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宇宙大爆炸目前雖然只是一個假說但這是被主流科學認可的,這個假說跟「空口無憑的我認為如何如何」是有本質區別的,是有理論證據支持的。首先就是宇宙星系的紅移現象,1929年哈勃得出結論距離我們較遠的星系呈現紅移現象,這意味著星系都在相互遠離。通過計算發現距離我們越遠的星系退行速度就越快,後來這個理論被稱為哈勃定律。
  • 原來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假說中存在的主要數理表達問題3-4(上)
    本篇連載開始,對原來的奇點大爆炸理論假說中關於大爆炸的過程進行數理意義的修改。先基於這個總時空奇點假設曾經存在的前提,我們細節分析一下這個理論假說的數理環節的缺陷問題。同時,提出筆者的修改方案。原來的大爆炸理論假說存在的幾個明顯的主要的數理問題,以至於讓「外行人」都覺得數理表達不夠圓滿。例如經常會看到這類問題:奇點之前是什麼樣子的?奇點哪來的?
  • 可觀測宇宙到底指什麼?真正的宇宙有多大?
    這個時候就要說哈勃的重要性了,一直以來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穩態的,但是穩態的宇宙就很難去尋找它的起源再加上六七十年代發現的宇宙背景微波輻射,宇宙大爆炸的假說也逐漸的被認可。 可觀測宇宙到底如何理解? 宇宙不斷的在膨脹,並且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宇宙膨脹是超光速的,因為138億年的時間已經膨脹到目前的930億光年可觀測直徑。
  • PNAS |蛋白穩態下降可能會對人類衰老產生重大影響
    本文揭露了蛋白質穩態在人類細胞衰老(稱為細胞衰老)中下降。發現,雖然衰老細胞中的壓力感測得到了增強,並且它們在蛋白質合成水平上的反應是完整的,但他們未能在基因轉錄水平上正確激活應激適應所需的多個程序。 本研究的觀點是,蛋白穩態下降可能會對人類衰老產生重大影響。  蛋白質穩定喪失,維持蛋白質體內平衡的能力下降已被確定為線蟲衰老的標誌。然而,尚不清楚人類中是否發生蛋白質穩態下降。
  •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麼?
    加速膨脹的宇宙正好可以修正愛因斯坦認為的穩態宇宙模型,因為愛因斯坦認為的穩態宇宙,在引力作用下是不可能實現平衡的,為了解釋宇宙膨脹,科學家又引入暗能量和暗物質的概念。假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沿著時間的反方向行進,就會發現我們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稱之為宇宙奇點,時間和空間在這裡似乎都消失了,人類的想像力也在這裡終結,我們無法直接想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場景。
  • 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那麼大爆炸之前又是什麼?
    加速膨脹的宇宙正好可以修正愛因斯坦認為的穩態宇宙模型,因為愛因斯坦認為的穩態宇宙,在引力作用下是不可能實現平衡的,為了解釋宇宙膨脹,科學家又引入暗能量和暗物質的概念。假設宇宙大爆炸模型是正確的,那麼我們沿著時間的反方向行進,就會發現我們宇宙在138億年前是一個無限小的點,稱之為宇宙奇點,時間和空間在這裡似乎都消失了,人類的想像力也在這裡終結,我們無法直接想像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場景。
  • 和也公司參與研究的穩態磁場科研論文成功發表!
    2019年10月7日,國際知名自然出版社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在線發表了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與上海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植物分子科學重點實驗室黃繼榮教授團隊的科研合作成果「Static magnetic field regulates Arabidopsis root growth via auxin signaling」,揭示了高等植物響應穩態磁場的機制
  • 根本沒有宇宙大爆炸?科學家:大爆炸理論的漏洞越來越多
    對於喜歡天文物理的朋友來說,宇宙大爆炸是一個經典的概念,它向我們解釋了宇宙的本源。「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誕生之前空無一物,只有一個奇點。在138億年前的時候,這個奇點發生了爆炸,釋放出了大量密集的中子和電子,形成了最初的宇宙物質。
  • 根本沒有宇宙大爆炸?科學家:大爆炸理論的漏洞越來越多
    對於喜歡天文物理的朋友來說,宇宙大爆炸是一個經典的概念,它向我們解釋了宇宙的本源。「宇宙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誕生之前空無一物,只有一個奇點。在138億年前的時候,這個奇點發生了爆炸,釋放出了大量密集的中子和電子,形成了最初的宇宙物質。
  • 大爆炸的奇點如此小竟能產生宇宙所有物質,它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一直以來,人類都想知道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它到底是怎麼來的,古往今來,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哪怕到了今天,我們也不能明確地說宇宙是怎麼怎麼來的,畢竟,我們的認知有限,宇宙之廣闊與人類之渺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距離查明宇宙的真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AD的線粒體假說再添新證
    研究發現,Aβ的神經毒性和神經元內Ca2+失調有關,AD的Ca2+假說認為澱粉樣變性通路的激活重塑了神經元Ca2+的信號傳導,影響了Ca2+穩態和有關學習記憶的通路。MCU複合物參與線粒體Ca2+攝取04,線粒體Ca2+水平變化發生於神經元死亡之前過量的Ca2+對線粒體和包含這些線粒體的神經元最終的影響是什麼呢?為解答這一問題,該團隊檢測了Aβ寡聚體所致神經元線粒體Ca2+水平增加的過程,發現在加入寡聚體8小時後,神經元線粒體內Ca2+水平就恢復到基線,但是線粒體的形態和大小發生了變化。
  • 科學家:泡泡宇宙假說!讓人難以置信
    看過宇宙的樣子,不禁讓人想了解宇宙之外的樣子,科學家曾發表了一個「泡泡宇宙假說」,關於宇宙外的假說有多種,然而種種都讓人難以置信!人類生存的地球已經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盛世,人類也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生物,但是人類的起源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生物學家們經過多年的試驗發現,人類可能是一個外來物種,人類身上的種種特點和其他生物大不相同。
  • 「蓋亞假說」的合理解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20世紀60年代,英國大氣物理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提出了著名的「蓋亞假說」。他認為生命並不是地球上的過客,相反,通過創造石灰巖等新巖石、產生氧氣,推動氮、磷和碳等元素的循環等方式,生命的存在重塑了地球。
  • 蓋亞假說——一種新的地球系統觀
    同時蓋亞假說也成為西方環境保護運動和綠黨行動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本文將對蓋亞假說的提出和發展、蓋亞假說的科學內涵及其爭論、由蓋亞假說所導致的新的地球系統觀和蓋亞假說給人們的啟示等方面進行闡述和討論。 作為一個科學假說,蓋亞假說不僅是要描述世界的真實圖景,更重要的是它能刺激人們有效地提出問題和預測,隨後的研究或者證實其預測,或者拓寬有意義的研究領域。這樣,蓋亞假說就有效地推動了研究的進展。蓋亞假說的預測有些已經得到證實,有些還在研究之中有待證實。
  • 五大知名假說之一,情景假說,會對我們產生什麼影響?
    我重點關注了五大假說。對於社會心理學的學習,我建議你們不要去看教科書,而是去讀幾本非專業的書籍。據我所知,在這裡看文章的各位,都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智者,而且根據我的經驗,這門課99%的學生都可以在沒有教科書的情況下學好這門課,所以,實際上這門課主要是依託於課上的學習,圍繞著這五大假說進行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