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上下曰宇,宇雖有實,而無定處可求;往古來今曰宙,宙雖有增長,不知其始之所至」,這段話對宇宙有一個很好的描述,廣義上來理解宇宙就是時間空間加上物質構成的一個整體,這一點非常好理解,但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邊界問題就困擾了科學家很久。
大部分科學家都不喜歡那些飄渺無限的東西,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隨著漫長時間的演化,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直徑已經達到了930億光年,從這個理論可以找出時間和空間的起點,同時找出空間「臨時的終點」,這個所謂「臨時終點」就是暫時可觀測的宇宙範圍。
宇宙的演化模型
宇宙學問題是最抽象也是最難以研究的,想像一下人類是地球上發展了幾十萬年的小生物,在上個世紀中葉之前甚至都無法飛出地球,要想去研究諾大的宇宙,連從哪裡下手都不知道。大約400年前伽利略第一個把望遠鏡指向了天空,同時他也有所發現,那就是在木星的周圍出現了四顆繞行的小天體,現在把它們稱之為伽利略衛星,也就是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木衛四。
其實伽利略的發現證明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但當時宗教掌握著社會秩序,不允許伽利略站出來表明自己的觀點。但是可以知道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已經在逐漸的認識宇宙,擴展我們的宇宙觀。當我們認識到太陽才是核心,地球繞著太陽在公轉,同時也了解了太陽是銀河系內一顆普通的恆星,在銀河系內有著兩千多億顆類似的恆星。
這個時候就要說哈勃的重要性了,一直以來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宇宙是穩態的,但是穩態的宇宙就很難去尋找它的起源,這就涉及到了一個永恆的狀態。愛因斯坦對於穩態宇宙模型也是抱著肯定的態度,即使在用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研究宇宙演化問題的時候,得到了動態宇宙結論,但是為了不打破現有的觀點認知,就在自己的場方程中加入了宇宙學常數。
不久之後哈勃發現了河外星系大部分都是呈現紅移現象,這也表明了宇宙膨脹的事實,愛因斯坦來到哈勃工作的天文臺親自觀看,結果就是後悔不已,這件事情也被愛因斯坦認為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錯誤。再加上六七十年代發現的宇宙背景微波輻射,宇宙大爆炸的假說也逐漸的被認可。
可觀測宇宙到底如何理解?
宇宙不斷的在膨脹,並且從目前的結果來看,宇宙膨脹是超光速的,因為138億年的時間已經膨脹到目前的930億光年可觀測直徑。在這裡其實還要提及一個概念,那就是宇宙開始一段時間是在減速膨脹,這個過程是符合我們的認知的,因為從宇宙大爆炸假說來看,最初的瞬間膨脹速度是最快的,但是在自身的引力拉扯下速度會逐漸的變慢。
但實際觀測結果顯示,宇宙一直減速膨脹到大約70億年前,在那之後宇宙開始加速膨脹,那麼這個能量是源自於哪裡?就像是向上扔一個小球,本應該是速度逐漸降低直到開始下降,但實際上卻是加速向上飛一隻飛出外太空,這個時候就要疑問了,這個看不見的手到底是什麼?
科學家最後給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暗能量,宇宙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表現出一種斥力的作用,距離越遠效果越明顯。就這樣宇宙一直加速膨脹到今天,目前的可觀測宇宙直徑已經是930億光年了,但這並不是宇宙真實的大小,只不過是在整個時間軸上真正有意義,能和我們產生因果關係的那一部分。
宇宙有大小嗎?是否無限?
其實只要堅持宇宙大爆炸的假說,那麼我們必然知道宇宙是有大小的,是不是難以想像「巴掌大」的宇宙是什麼模樣?
但我們至少要承認,是有那麼一個時期,宇宙大小是可見的。但是現在已經加速膨脹到930億光年,而不可觀測宇宙直徑科學家預估至少在23萬億光年之外,從這點來說宇宙是有大小的。但只要說到宇宙大小的問題,就會有人問出宇宙之外是什麼的問題,只能說目前的科學體系沒有宇宙之外的說法。
有一種理論可以接受宇宙的的無限,就像是人類生存在地球表面,向著一個方向走永遠都沒有盡頭,最多只是繞著地球轉圈,永遠都找不到邊界,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認為生活的世界是沒有邊界的。但是從更高維度去看,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是一個球形,整體上是有界線的。那麼宇宙也可能如此,在更高的四維空間中呈現出有界線的形式,而在我們三維空間中就是永遠都找不到盡頭,更不要談論宇宙的大小了。
未來宇宙的結局
前文已經提到了因為暗能量的存在,宇宙一直都在加速膨脹,在短暫的時間段內,我們認為這個結論是正確的,未來宇宙也會一直沿著這個方向演化,那麼最終的結局顯而易見,從熱力學的角度上也很好理解,宇宙只能是從有序向無序轉變的熵增過程,最終達到最大的無序狀態,宇宙變的一片死寂,不在具有一絲的能量。
當然還有觀點認為,宇宙的加速膨脹也許是暫時的,在未來宇宙依然會減速膨脹,最終速度為零開始收縮,也就是大劉科幻小說《大塌縮》中所描繪的那樣,一切重歸「奇點」,開始新一輪的宇宙歷程。
總結
關於宇宙的所有數字沒有科學家敢於打保票就一定是準確的,因為宇宙的時間和空間尺度太過於巨大,即使某一個參數變化了,我們計算出來的宇宙大小和時間都會發生變化,很可能未來的理論越來越完善,對於宇宙的認識也會越來越準確。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