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說一演繹法

2021-02-15 生物銘師堂

假說一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由於假說無法被直接驗證,需要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推出預測的結果,再通過實驗來檢驗。如果實驗結果與預測相符,就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反之,則說明假說是錯誤的。這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方法。

假說一演繹法的雛形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歸納一演繹模式。按照這一模式,科學家應從要解釋的現象中歸納出解釋性原理,再從包含這些原理的前提中演繹出關於現象的陳述。17 世紀中葉,笛卡兒在《哲學原理》一書中提出,理性從天賦觀念即第一原理(物質和運動)演繹出關於自然的確實知識,一般認為他是假說一演繹法的倡導者。

假說一演繹法是科學認識從經驗水平向理論水平上升所必需的工具,它肯定了理性和演繹在科學發現中的作用,強調了由假說演繹得出的結論必須用實驗來檢驗,這就確保了像所有科學一樣,生命科學也具有自我修正的機制。這種科學發現邏輯的確立,反映了經驗論與唯理論互相融合的趨向。對假說一演繹法爭論最多的問題是假說的提出,歸納主義者強調最好的假說必須滿足歸納法的要求,演繹主義和假說主義者則強調假說要靠創造性的猜想、直覺來建立。也有人不管假說最初的產只把假說一演繹法理解為一種科學解釋的演繹模型。恩格斯曾經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充分說明假說在自然科學發展中的作用。

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錄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了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這種解釋就是假說。然後他巧妙地設計了 雜交實驗用以檢驗假說。雜交實驗不可能直接驗證假說本身,而是驗證由假說演繹出的推論,即如果遺傳因子決定生物性狀的假說是成立的,那麼,根據假說可以對雜交實驗結果進行理論推導和預測;然後,將實驗獲得的數據與理論推導值進行比較,如果二者一致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如 果不一致則證明假說是錯誤的。當然,對假說的實踐檢驗過程是很複雜的,不能單靠倆個實驗來說明問題。事實上,孟德爾做的很多實驗都得到了相似的結果,後來又有數位科學家做了許多與孟德爾實驗相似的觀察,大量的實驗都驗證了孟德爾假說的真實性。之後,孟德爾假說最終發展為遺傳學的經典理論。我們知道,演繹推理是科學論證的一種重要推理形式。雜交實驗值與理論推導值的一致性為什麼就能證明假說是正確的呢?原來,雜交後代的表型及其比例真實地反映出子一代產生的配子種類及其比例,根據子一代的配子類型必然可以推導其遺傳組成,揭示這個奧秘為演繹推理的論證過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不揭示這個奧秘則難以理解假說一演繹法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對演繹推理得出的結論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狀態。此外,對基因與染色體的關係的探究歷程,DNA複製方式和中心法則的提出與證實,遺傳密碼的破譯都是假說一演繹法的案例。(高中生物課本中涉及到的假說-演繹法的實驗)

假說—演繹法與類比推理法的比較微課(點此觀看)。

相關焦點

  • 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由於假說無法被直接驗證,需要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
  •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2019-01-25 16:02:41 來源:三好網
  • 通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實驗理解假說演繹法
    通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實驗理解假說演繹法假說演繹法的幾個步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演繹推理的結果得出結論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一)提出問題實驗:(無論正反交結果一致)P:高莖豌豆
  • 演繹法和歸納法
    一、演繹法(Deductive Reasoning)演繹法是指運用一個現成的理論,通過邏輯推導,形成判斷。最早的演繹法是亞里斯多德的、最基本的邏輯「三段論」——大前提:人都要吃飯——這是要用的理論;小前提:這些士兵也是人——這是理論的適用範圍;結論:這些士兵需要吃飯——這是對理論的運用。
  • 妙答演繹法的符號邏輯
    內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妙答演繹法」的一個新的應用邏輯學概念,從符號邏輯學的視角,就妙答演繹法的產生、邏輯分類及其邏輯功能等作了有理有據的具體探索和論述。  關鍵詞:符號邏輯/妙答演繹法/邏輯分類/邏輯功能  妙答演繹法是本文所要論述的一個主要概念,它是指人們在作出妙答的過程中所運用符號邏輯中的各種演繹法。
  • 科學思考者14:演繹法和歸納法
    這一講我們說說科學研究中最常用的兩個方法,相信你在日常思考中也能用到。演繹法(Deductive Reasoning),是你運用一個現成的理論,通過邏輯推導,形成判斷。做數學題完全就是演繹法。從已知的定理和公理出發,經過若干的推導和計算,形成一個結果。
  • 歸納法、演繹法、數學歸納法之間的關係
    演繹法,則與歸納法相反,是從既有的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一種方法。由較大範圍,逐步縮小到所需的特定範圍。2.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優點是能體現眾多事物的根本規律,且能體現事物的共性。缺點是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優點是由定義根本規律等出發一步步遞推,邏輯嚴密結論可靠,且能體現事物的特性。缺點是縮小了範圍,使根本規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現。
  • 不懂「歸類和演繹法」,再忙也是瞎努力
    「幾乎我們所有所學的知識一開始都來源於「歸納法」。在前些天聽課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講到了一個詞叫做「歸納法」和「演繹法」,智遠想到了一些應用場景,想在這裡和你進行分享。歸納法應該屬於感性思維,而演繹法是一種理性思維。
  • 歸納法控制風險,演繹法獲取利潤 - 新浪財經
    什麼叫演繹法?從邏輯出發,用邏輯推理來判斷事物,這裡有3個雞蛋,A>B,B>C,那麼我們可以推斷A>C,這就叫演繹法。當然有,這就要用到演繹法了。拿白銀做例子,當前的白銀價格是4311元/公斤(按照上海黃金交易所的白銀TD價格),而根據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價格,滬銀2006(2020年6月到期的白銀期貨)的價格是4413。如果你持有現貨,同時在期貨上做空滬銀2006,那麼,到了2020年6月,你拿現貨交割給買家,這樣你就淨賺104元錢。
  • 崇尚理性和數學演繹法的笛卡爾--中國數字科技館
    崇尚理性和數學演繹法的笛卡爾鄭州師範學院  劉冠傑科學史上的16、17世紀,註定是一段不同凡響的歷史時期。此前,科學尚處在哲學的襁褓之中,甚至還沒有科學——science這個詞,人們將其稱之為自然哲學。
  • 墨者提出了先進的類比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等邏輯方法
    從歸納中所獲得的斷案,便是演繹的一個前提,因而我們再看看墨者的演繹法。五,效。墨者自己說:「效也者,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為之法也。故中效,則是也不中效,則非也。」這裡所謂「效」,即指演繹法,所以說是「為之法」;而「所效」便是指從歸納所獲得的斷案,亦即演繹法中的那個大前提,所以說是「所以為之法」。
  • 黑洞假說成立嗎?《物道理論》提倡假說但不提倡用假說去推論假說
    所謂的「發現」其實是建立在假說的基礎上。它是從物件逃逸速度的公式衍生而來,將物件的逃逸速度設為光速,配合萬有引力常數及天體質量,便得出其史瓦西半徑。現代科學在史瓦西半徑基礎上提出黑洞理論,認為黑洞是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所有的物理定律遇到黑洞都會失效。它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恆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後,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
  • 蓋亞假說
    提出發展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1961年邀請英國科學家詹姆斯·洛夫洛克幫助尋找火星上的生命痕跡。洛夫洛克隨後提出了蓋亞假說,即地球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形成了一個可互相作用的複雜系統。這一觀點一直受到環保主義者和氣象學家的擁護。
  • 「穩態假說」輸給了「大爆炸」?到底什麼是穩態假說?
    穩態假說的起源雖然宇宙穩定不變的概念在歷史上一直被科學家所接受,但並沒有引起特別的關注,直到近代早期科學家才開始用天體物理學的術語來解釋它。第一個明確的例子是在天文學和宇宙學的背景下,艾薩克·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刊物中解釋了這一概念。在牛頓的這部巨著中,他將太陽系之外的宇宙概念化為一個向各個方向均勻延伸至無限距離的真空空間。
  • 雄性主導進化假說
    雄性主導進化假說DNA突變為生物進化提供了基本材料。20世紀40年代,群體遺傳學三大奠基人之一Haldane提出,因為(1)DNA序列上的大部分突變是由細胞分裂期間DNA複製過程中的錯配導致的,(2)只有生殖細胞中的基因突變才被遺傳到下一代個體中,(3)在哺乳動物中精母細胞比卵母細胞經歷更多的細胞分裂過程,所以雄性中生殖細胞的突變頻率可能要比雌性生殖細胞高。如何檢驗這一科學假說呢?
  • 「星雲假說」:17世紀,太陽系形成過程的科學起源之假說
    一、康德提出星雲假說十七世紀和十八世紀,關於宇宙是永恆不變的形上學觀點束縛了科學家的思想,他們很少去思考太陽系或者宇宙的起源,沒法回答上面的問題。首先給出答案的不是科學家,而是德國哲學家康德(1724-1804)。德國的哲學獨樹一幟。
  •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2、適用條件:   (1)真核生物 (2)有性生殖   (3)細胞核遺傳 (4)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   【6】假說演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