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2020-11-22 騰訊網

  很久沒有發課件了,準備了兩天,可能對關注的同學們有幫助

  【1】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為堅持智力追求,不惜放棄其天倫之樂;

  在學術群體外為,做出科學的核心發現;

  用數學分析生物,成功地進行學科交叉;

  十年一系列實驗,一篇論文開創新科學。

  一、為何是孤獨的天才?

  1、他孤立於當時的科學界,做出奠基性突破卻終生未被學術界承認

  2、他的工作幾十年後尚不為同一學科第二重要的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所理解,但最終卻沿著孟德爾的路走下去。

  3、他發現的貌似簡單的理論,即使在今天多數學過的人,都沒有意識到其智力高度。

  4、他不是為利益做研究的純粹科學家,身後卻被疑造假,再遭不公。

  二、孟德爾為何難覓知音?

  1、孟德爾發表論文之時,正值達爾文名著《物種起源》發表不就,幾乎全部的生物學家都轉向對生物進化的討論。然而,達爾文的進化論中卻恰恰不清楚遺傳的本質。

  2、當時的科學界缺乏理解孟德爾理論放入思想基礎,不明白孟德爾將生物學和統計學結合的真正含義。

  3、權威機構或專家出於偏見或不理解,認為孟德爾的研究是一般的雜交實驗,和別人的沒有多大差別。

  三、孟德爾的精神遺產

  孟德爾的成就一百多年來催生了多個學科的誕生

  1、直接導致遺傳學的誕生

  2、對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誕生奠定的基礎

  3、催生了分子生物學的誕生,從而深入到醫學、農業、人類遺傳病、基因組學和生物信息學,促進了重組DNA技術(轉基因技術)的誕生。

  4、促使遺傳學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的交叉

  四、生物學的兩次智力高峰

  第一次:

  1854年至1866年孟德爾獨自一人

  第二次:

  1951年至1965年克裡克及其合作者們

  兩次高峰碰巧相隔100年

  五、孟德爾之前的遺傳

  孟德爾之前,

  人們對遺傳的認識還很粗淺,基本認同:「混合遺傳」,黑+白=灰。

  父母的黑和白簡單融合得到了子代的灰,

  此學說未被正式提出和論證,

  是一個普遍接受的、樸素的,

  以為不證自明的規律。

  孟德爾的遺傳思想是:「顆粒遺傳」。

  【2】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一、選擇豌豆的優點:

  1、豌豆是自花傳粉,閉花受粉植物,所以在自然狀態下一般為純種。(實驗結果可靠,容易分析。)

  兩性花:某些被子植物的一朵花中,同時具有雌蕊和雄蕊,這種花稱為兩性花。為單性花的對應詞,有時也稱為完全花,如:豌豆、桃花、櫻花、薔薇、百合等 。

  2、豌豆具有易於區分的相對性狀。(實驗結果易觀察易分析。)

  ①性狀: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徵的總稱。

  如豌豆的株高、花色、種子的形狀等。

  ②相對性狀:一種生物的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豌豆的7對易於區分的相對性狀

  人類一些易於區分的相對性狀

  二、實驗過程

  F2中出現的3:1的性狀分離比不是偶然的,是什麼原因導致遺傳性狀在雜種後代中按一定比例分離?

  【3】對分離現象的解釋

  孟德爾果斷摒棄了融合遺傳,提出了四點假說。

  【4】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

  孟德爾的假設僅能解釋已有的實驗結果是不夠的,還應該預測另一些實驗結果。於是孟德爾設計了測交實驗。

  測交實驗結果: 30高莖:34矮莖=1:1

  結論:實驗數據與理論分析相符,證明假說是正確的。

  【5】分離定律

  1、內容:

  (1)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

  (2)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適用條件:

  (1)真核生物 (2)有性生殖

  (3)細胞核遺傳 (4)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

  【6】假說演繹法

  練習1、孟德爾探索遺傳規律時,運用了「假說-演繹」法,該方法的基本內涵是:在觀察與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說,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再通過實驗證明假說.下列相關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C)

  A、「為什麼F1隻有顯性性狀、F2又出現隱性性狀?」屬於孟德爾提出的問題之一

  B、「豌豆在自然狀態下一般是純種」不屬於孟德爾假說的內容

  C、「生物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屬於假說內容

  D、「測交實驗」是對推理過程及結果進行的檢驗

  練習2、假說—演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中常用的一種科學方法,下列屬於孟德爾在發現分離定律時的「演繹」過程是(C )

  A.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B.由F2中出現的分離比推測,生物體產生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

  C.若F1產生配子時遺傳因子分離,則測交後代的兩種性狀比接近1∶1

  D.若F1產生配子時遺傳因子分離,則F2中三種遺傳因子組成的個體比接近1∶2∶1

  【7】孟德爾穿越時空,似乎看到了基因

  一對等位基因(A與a)有幾種交配類型,後代的基因型比和表現型比分別是多少?

  【8】交配類型

  【9】分離定律解題三部曲

  第一步曲:判斷顯隱性

  練習1、下列雜交組合中不能判斷顯隱性的是(C )

  A.一對膚色正常的夫婦生下一個患白化病的孩子

  B.一株紫花豌豆與一株白花豌豆雜交後,子一代都開紫花

  C.一株紫花豌豆與一株白化豌豆雜交,子一代既有紫花又有白花

  D.一株紫花豌豆自交後,子一代既有紫花又有白花

  練習2、大豆的白花和紫花是一對相對性狀,下列雜交實驗中,能判斷顯性和隱性關係的是(C)

  ③紫花×白花→紫花 ④紫花×白花→98紫花+102白花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第二步曲:確定基因型

  根據子代的表現型推知親本的基因型

  第三步曲:計算概率

  1)根據分離比計算:

  如:Aa×Aa,後代顯性出現的概率為多少?(3/4) 隱性個體出現的概率為多少?(1/4) 雜合子出現的概率為多少? (1/2) 顯性個體中雜合子的的概率為多少?(2/3)

  2)用配子的概率計算:

  如:一對膚色正常的夫婦,生一個膚色正常的兒子和一個白化病的兒子,若膚色正常的兒子和一個白化病的女孩結婚,

  則①後代患白化病的概率是多少?1/3

  ②後代患白化病男孩的概率是多少?1/6

  3)原則:分步相乘,分類相加。

  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由一對遺傳因子(A和a)控制,用一株糯性水稻和一株非糯性水稻雜交,F1既有糯性也有非糯性,讓F1自稻交產生的F2性狀表現類型如下圖所示。求:F2中糯性的概率。(5/8)

  一對黑色豚鼠生了一白一黑兩隻小豚鼠,若這對豚鼠再生兩隻小豚鼠,一隻為黑色、一隻為白色的概率是( B )

  A.1/4     B.3/8       C.3/16     D.7/16

  思路:連續拋兩次硬幣,正反面情況為: 正正(1/2×1/2)、正反(1/2×1/2)、反正(1/2×1/2)、反反(1/2×1/2),把正面等同黑色,反面等同於白色。

  【10】分離定律的應用

  練習水稻抗病對不抗病為顯性。現以雜合抗病水稻(Cc)為親本,連續自交三代,子三代中雜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及每次自交後均除去不抗病水稻再自交後純合抗病水稻的概率分別是(B)

  A .1/8 3/16   B.7/16 7/9   C.1/4 1/16   D.3/8 3/16

  練習1:

  練習2:

  【11】分離定律的特殊情況

  練習1:無尾貓是一種觀賞貓。貓的無尾、有尾是一對相對性狀,按基因的分離定律遺傳。為了選育純種的無尾貓,讓無尾貓自由交配多代,但發現每一代中總會出現約1/3的有尾貓,其餘均為無尾貓。由此推斷正確的是 ( C )

  A.貓的有尾性狀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

  B.自由交配後代出現有尾貓是環境改變所致

  C.自由交配後代無尾貓中既有雜合子又有純合子

  D.無尾貓與有尾貓雜交後代中無尾貓約佔1/2

  練習2:雜合子(Dd)植株自交時,含有隱性配子的花粉有50%的死亡率,則自交後代的基因型比例是( C)

  A.1:1:1     B.4:4:1   C.2:3:1   D.1:2:1

  練習3:基因型為Aa的親本連續自交,若aa不能適應環境而被淘汰,則第三代AA、Aa所佔的比例分別是( D)

  A.7/8 1/8    B.15/16 1/16   C.19/27 8/27   D.7/9 2/9

  在種群中,同源染色體的相同位點上,可以存在兩種以上的等位基因,遺傳學上把這種等位基因稱為復等位基因。 影響家蠶幼蟲皮囊的復等位基因 P1、P2、P3、等16種,影響小鼠毛色的復等位基因 a、A1、A2,人的ABO血型系統 IA、IB、i 。影響果蠅眼色的多個復等位基因:白、紅、伊紅…等等。

  練習1:某種植物的花色受一組復等位基因的控制,純合子和雜合子的表現型如下,若WpWs與Ww雜交,子代表現型的種類及比例分別是(A)

  A.3 種,2:1:1   B.4種,1:1:1:1   C.2 種,1:1   D.2 種,3:1

  練習1:人類的血型是可以遺傳的,在ABO血型系統中,IA與IB為共顯性基因,對i均為顯性。不同血型的基因組成如下表,正常情況下,子女血型不可能為O型的婚配方式是(D )

  A. A型×O型     B. B型×O型    C .A型×B型     D. AB型×O型

  練習2:人類的禿頂和非禿頂由位於常染色體上的一對基因B和b控制,結合下表信息,相關判斷正確的是( B)

  A.非禿頂的兩人婚配,後代男孩不可能為禿頂

  B.禿頂的兩人婚配,後代女孩可能為禿頂

  C.非禿頂男與禿頂女婚配,生一個禿頂男孩的概率為1/2

  D.禿頂男與非禿頂女婚配,生一個禿頂女孩的概率為0

  練習3:食指長於無名指為長食指,反之為短食指,該相對性狀由常染色體上一對等位基因控制(TS表示短食指基因,TL表示長食指基因)。此等位基因表達受性激素影響,TS在男性為顯性,TL在女性為顯性。若一對夫婦均為短食指,所生孩子既有長食指又有短食指,則該夫婦再生一個孩子是長食指的概率為

  ( C)

  A.1/2      B.1/3      C.1/4       D.3/4

  【END】

  終於完了,就是羅列知識。

  強調一下孟德爾的思路,①根據實驗發現F2中出現了性狀分離,②用成對的遺傳因子分離解釋了性狀分離,③用測交實驗的結果,驗證了成對的遺傳因子在形成配子時發生了分離。

  關於分離定律的證明,抽時間專門做一個專題討論。

相關焦點

  • 通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實驗理解假說演繹法
    通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實驗理解假說演繹法假說演繹法的幾個步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演繹推理的結果得出結論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一)提出問題實驗:(無論正反交結果一致)P:高莖豌豆
  • 通過「豌豆」實驗創建遺傳學的孟德爾
    修道院的納普院長發現孟德爾是個有為青年,在他的資助下,孟德爾來到歐洲超級名校維也納大學,主攻物理,在那裡幸福地遇到了他一生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都卜勒和站在時代尖端的植物學家安革爾,為他的豌豆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56年,孟德爾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之後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他們實在跟不上孟德爾的思維。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他的秘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豌豆的雜交實驗從1856年至1864年共進行了8年。孟德爾將其研究的結果整理成論文《植物雜交試驗》發表,但未能引起當時學術界的重視!其原因有三個。第一,在孟德爾論文發表前7年(1859年),達爾文的名著《物種起源》出版了。
  • 高一生物複習方法: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相關知識點
    一、相對性狀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出來的的形態特徵、生理生化特徵或行為方式等。  相對性狀:同一種生物的同一種性狀的不同表現類型。  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實驗過程(看書)  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看書)  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看書)  例:現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斷它是顯性純合子(AA)還是雜合子(Aa)?
  • 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試驗,在生物學歷史上意味著什麼
    孟德爾選擇豌豆這種作物作為人工育種研究的材料,理由是多方面的。例如,豌豆的性狀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其純種在嚴格條件下能保持數年不變,且容易識別。豌豆生長期短,雜種容易繁殖後代。最主要的是豌豆雜交人工致育試驗,成功率幾乎是100%。不僅如此,他還選擇了那些彼此間性狀有所不同的雜交品種,因為作為試驗研究材料的豌豆植株性狀要易於觀察識別。
  • 種豌豆的修道士---孟德爾
    種豌豆的修道士---孟德爾1865年一項令現代的人仍然嘖嘖稱讚的實驗豌豆雜交試驗他的創建者孟德爾也許許多人還不知道但提到遺傳規律他是遺傳學之父也許他的發現足夠偉大如果他出生在諾貝爾之後他的名譽和地位足以顛覆他的Whole life
  • 高考生物複習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講解
    1856年始,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裡,種植山柳菊、菜豆、豌豆、玉米等植物進行雜交實驗,也飼養小家鼠和蜜蜂做雜交實驗,許多實驗是一無所獲,而最終揭示遺傳學基本定律的連續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因為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植物,從市場買來的豌豆種子都是純種,雜交實驗從純種開始,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雜種;相對性狀穩定而易於區分;容易去雄和人工授粉;一年生植物,結實率高。
  • 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袁隆平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孟德爾
    在這一切的背後,和數百年前一個人的名字是分不開的,他就是格雷戈爾·孟德爾。十九世紀初期,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經歷了文藝復興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歐洲,在科學技術和人文地理上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而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各地海岸線也被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們描繪出來,甚至各大洲陸的動植物分布也已被不畏艱險的人們發現研究。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他的研究工作填補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缺失的部分,並改變了生物學的面貌格雷戈爾·孟德爾的新實驗,將他修道的耐心推到了極限。孟德爾是布爾諾(位於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奧古斯丁教會的聖託馬斯修道院的修土,他花了七年時間研究豌豆,這一潛心研究讓他作出了生物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1856年至1863年,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中通過異花授粉耐心地培育了約29000株豌豆。
  • 科學史上的今天 || 孟德爾定律的重新發現
    1866年,孟德爾對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經過再次核查各年的實驗記錄而未發現有什麼錯誤後,以題為「植物雜交的實驗」之論文,發表在布隆自然科學協會會刊第4卷上。在這篇約3萬字的論文中,孟德爾如實地記述了他的重大發現;總結出了被後人稱為「分離律」和「自由組合律」的兩個遺傳定規律。
  • 深度揭秘不可思議的事實,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從1854年開始,孟德爾用豌豆做了一系列遺傳學實驗,時間長達十年。他於1865年公布所發現的遺傳學規律,並於次年以德文在《布魯恩自然史學會雜誌》發表了論文《植物雜交的實驗》(Versuche über die Pflanzen-Hybriden)。
  • 遺傳學領域的先驅:孟德爾
    他的實驗表明,豌豆植株某些性狀的遺傳遵循特定的模式,隨後成為現代遺傳學的基礎,並導致遺傳研究。早期生命在那裡,孟德爾在基督教都卜勒的指導下學習數學和物理學,根據他的命名,波頻率的都卜勒效應,他在弗蘭茲·昂格爾手下學習植物學,他在研究中開始使用顯微鏡,他是達爾文之前進化論的支持者。1853年, 孟德爾在維也納大學完成學業後, 回到布爾諾的修道院, 在一所中學獲得教學職位, 一在就是十多年。正是在這段時間裡, 他開始了他最出名的實驗。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 1865年3月8 日
    在修道院,孟德爾找到了一片可以自由耕種的土地,開始了豌豆雜交實驗。他創造性地採用了嚴格的篩選法,在 33 種豌豆的不同品系中,選出了 22 種。 從 1856 年到 1863 年的 8 年間,一共種植了 29000 株豌豆。他不厭其煩,記錄豌豆種子、豆莢、葉子、莖和花等在生長過程中彼此細微的差別,經過仔細篩選,確定了其中 12835 株,從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當把種子是黃顏色的豌豆株與綠色種子的豌豆株雜交以後,它們的後代總是黃的,然而再下一代,綠色再現的比率則是1 : 3。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195周年 紀念這位孤獨的天才
    1865年,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現在是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19世紀60年代,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圖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實驗圖解 。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Getty Images19世紀80年代,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勇於探索的人--孟德爾與生物遺傳規律
    1856年,孟德爾開始研究遺傳規律。他在花園種植了一些不同品種的豌豆,並對其進行觀察。經過對豌豆8年的堅持不懈的研究,孟德爾認為,「遺傳因子」(現稱為「基因」)決定了生物的性狀。孟德爾發現了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等其他一些在遺傳中作用重大的規律。
  •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  19世紀中期,孟德爾用豌豆做了大量的雜交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記載和進行數學統計分析的過程中,發現雜種後代中出現一定比例的性狀分離,兩對及兩對以上相對性狀雜交實驗中子二代出現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他通過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像而提出假說,並對性狀分離現象和不同性狀自由組合現象作出嘗試性解釋。
  • 遺傳學之父,種過豌豆,植物大戰殭屍跟他的不解之緣
    曾經有一款叫做《植物大戰殭屍》的遊戲特別的火爆,不得不佩服遊戲開發者的腦洞,沒想到這豌豆跟本文的主人公還有點聯繫呢。這位神奇的種豌豆打殭屍的神父,他被稱作現代遺傳學之父,事實上他也是現代生物學之父。他叫孟德爾,在1865年時他提出了遺傳定律。
  • 遺傳學家孟德爾,被耽誤35年的偉大發現,使生物學發展延緩幾十年
    幼年時期,由於孟德爾的父親酷愛養花,因此孟德爾也對園藝發生濃厚的興趣,這位科學家後來在豌豆實驗上取得重大成就,應該說是和童年的經歷分不開的。孟德爾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貧寒中度過的,大學畢業後,21歲的孟德爾便進了奧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當了修士,教名格裡戈。25年後,他又被選為該修道院的院長。
  • 改變人類歷史的實驗有那些?
    你平時喜歡做實驗嗎?科學實驗是驗證科學理論的必經之路,偉大的實驗可以改變人類的認知,揭示重大的宇宙奧秘。後來,以牛頓的稜鏡實驗為開端,人們開始逐步破解光的本質,發現並應用了微波、X射線等光學現象,還在光譜學研究的基礎上開發了天文觀測的先進技術,甚至量子理論也由此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