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袁隆平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孟德爾

2021-01-12 老長沙身邊事

在傷痛與新生聚集的醫院,每天都在進行著數不清的抽血化驗,你是A型,你是B型,你是AB或者O型,每個人按照血型分成一堆一堆的;在廣闊的農田裡,勞動人民間隔灑下種子,一行公本,數行母本,並抽掉母本的花蕊,用公本的花粉給母本授粉,以求得性狀優良的種子;在國家規定的實驗室或者檢測機構裡,每天進行著繁複的DNA比對,幫失散的孩子找回家人,也搜查著犯罪分子的蹤跡。在這一切的背後,和數百年前一個人的名字是分不開的,他就是格雷戈爾·孟德爾。

十九世紀初期,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經歷了文藝復興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歐洲,在科學技術和人文地理上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而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各地海岸線也被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們描繪出來,甚至各大洲陸的動植物分布也已被不畏艱險的人們發現研究。世界總是關聯的,生物進化是連續的,而自然的選擇作用在這其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達爾文這麼認為。這個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巨星,在生物學和社會學的些許努力已經抵得上普通人一輩子也達不到的成就。《物種起源》一問世,就引發了山呼海嘯般的浪潮,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成了太多人的信仰,遺傳學也在進化論的影響下舉步維艱。

然而在修道院任職的孟德爾出現了,這個以學習古典哲學為主要課業的青年,在學校工作期間,兼修了統計學相關課程,在教學過程中,他經過自己觀察和分析,透過紛繁的動植物多樣性,認識到那種使動植物保持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而能保持相對穩定的機制才是遺傳學的關鍵。令人巧合的是他的外祖父和父母都是擅長園藝的農民,經過深思熟慮的孟德爾決定用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一次他的選擇也有著宿命般的巧合,他選擇了豌豆。

商業發達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孟德爾通過熟人弄到了了幾十個品種的豌豆種子,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有了選擇的孟德爾選擇了二十多個品種進行種植實驗,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容易區分的特種。豌豆能被選中也是孟德爾的幸運,因為這是一種嚴格自花授粉,不受外界影響的物種。然而農業實驗需要的不僅僅是熱情,還需要極其強大的耐力和長期堅持的嚴謹態度。經過8年的研究,他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就是我們高中生物知識中學到的孟德爾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

豌豆雜交技術開創了現代植物雜交的先河。在上個世界八十年代的中國,袁隆平對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獲得成功,這是一項世界性的進步。不僅成功地解決了我國的溫飽問題,把中國幾億人口從繁重農業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更加複雜的活動。而且為在世界範圍內解決人類溫飽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諾貝爾獎要給袁隆平院士頒發獎章以表彰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的巨大貢獻,然而被他婉拒。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袁隆平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孟德爾

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遺傳學的研究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已經進入到通過遺傳學來克服先天疾病,治療遺傳性疾病的階段。然而不論是雜交水稻還是克隆技術,都和數百年前孟德爾的研究分不開。致敬先賢孟德爾--以作紀念。

相關焦點

  • 袁隆平及其團隊研發雜交水稻 助東南亞解決「吃飯問題」
    中菲農業技術中心供圖■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據了解,2003年菲律賓全國水稻平均單產為3.4噸/公頃,到2018年這一數字已經提高到4噸/公頃,稻米一年淨增產量240萬噸。■「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根據東南亞國家土壤環境、氣候條件,研發出了與之相適應的不同品種雜交水稻。這些來自中國的「 神奇水稻」為解決東南亞民眾的「吃飯問題」帶來了曙光。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袁隆平自工作以來,不畏艱辛、執著追求、大膽創新、勇攀高峰,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及應用領域領先世界水平,推廣應用後不僅解決了中國糧食自給難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袁隆平的成長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1930年出生於北京,出生檔案上還有林巧稚的籤名。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稻田裡的拓荒者
    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回想當年,從對經典理論產生懷疑,到迎難而上開始雜交水稻研究,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一個又一個攻關目標取得突破,一路走來,夢想伴隨著奮鬥,既有探索的艱辛,又充滿奉獻的快樂。袁隆平「禾下乘涼夢」雕塑。他曾夢見水稻如高粱一般高,穗子和掃把一樣長,穀粒猶如花生米那樣大,人們可以坐在稻穗之下乘涼。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魏科 攝20世紀80年代的袁隆平。
  • 雜交水稻重大突破,袁隆平給了顆「定心丸」
    可以的話當然也不要忘記點讚,小編在這謝謝大家了!中國作為人口大國對於糧食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我國雖然每年糧食產量非常大但是依然無法滿足我們的正常需求,所以我們需要向外國進口大量的糧食來補充我們的糧食供給,今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國的糧食產業也是遭受到了非常大的打擊,不過在這關鍵時刻也是傳出了好消息,袁隆平教授開發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年產量非常高,第三代雜交水稻的出現也是整個世界的福祉。
  •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那麼有名,為何我們卻很少吃到?這也許是件好事
    無數星光匯聚的一點,雜交水稻背後要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中國雖然是水稻的原產國之一,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水稻相關育種技術領域長久以來一直落後於外國,比如我們所說的雜交水稻,是1963年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
  • 袁隆平:期盼雜交水稻種到全世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這是不久前,在長沙舉辦的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袁隆平獻上的一段英文致辭。在致辭中,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研究超級雜交水稻,非常願意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
  •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認為是袁隆平,國外學術圈為何卻不認可?
    無數星光匯聚的一點,雜交水稻背後要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中國雖然是水稻的原產國之一,但由於歷史的原因,水稻相關育種技術領域長久以來一直落後於外國,比如我們所說的雜交水稻,是1963年由美國人Henry Beachell在印度尼西亞首次實現的,這位美國人也因此被學術界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原標題: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獲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提名名單已正式出爐,候選者人數之多再破記錄,達278名。出人意料的是,有兩個人的名字出現在這份名單上,他們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印度「綠色革命始祖」斯瓦米納坦。在歷屆諾貝爾和平獎評選中,實現糧食增產的農學家被提名是沒有先例的。
  • 不管你有沒有吃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都是一件幸事
    因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只專注於一件事情,那就是產量。一年三季甚至是一年四季,這樣高產量的大米,口感方面肯定是跟不上的。 我們平時買大米,都是選擇東北大米、泰國香米等,雖然價格會高一些,但口感卻是極好的。 既然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普遍不受我們普通人的歡迎,為何還要堅持做科研?為何還要堅持試種?
  • 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老聽說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突破多少千斤的產量,但是我們吃了沒?在哪裡種植的呢?惠農圈來專門分析分析:雜交水稻從70年代就已經推廣,1976年時種植面積為206萬畝,但僅僅六年後就已增加到了8425萬畝,如今雜交稻更是佔比50%左右,相比常規稻1000斤每畝而言,雜交稻的畝產更高一些,通常可達到1500斤左右。正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讓14億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中國人也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示範田內,袁隆平招呼著記者觀察豐收的水稻,袁隆平介紹,目前我國一共設有39個超級稻百畝示範片,現在有些示範片已經豐收,「我們今年布置了39個點,目前為止,其中一半收割了,還有一半沒有收割,其中有6個點過了1000公斤(每畝),一個點過了16噸(每公頃)。」
  • 袁隆平|我還有兩個夢,要讓雜交水稻走向世界——魅力人物誌
    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手上。——袁隆平初識袁老是在小學的課本上聽過他的故事,那時候只知道他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老師只是簡要的跟我們說他的發明提升了糧食產量,所以,那時候從來沒有認真關注過他。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貢獻卓著,卻為何不是中國科學院院士?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為什麼袁隆平能夠入選工程院院士了。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們熟知的鐘南山也屬於中國工程院院士。而貢獻卓著的袁隆平為何沒入選中科院院士呢?入選兩院院士的條件是有所差別的,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的方可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 袁隆平英語演講,揭秘你所不知道的雜交水稻之父
    這是袁隆平第一次出席國際性會議,他早就用英文寫好題目為《中國雜交水稻》的論文。按照會議安排,每組有兩名專家發言,一人宣讀論文,一人即席答辯。袁隆平的論文由國際水稻所理事林世成研究員宣讀,他自己即席答辯。袁隆平以準確流利的英語回答專家們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震動全場。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情牽武義40年 ——「半斤種子樣本」引出的跨...
    袁隆平這樣回憶:我們只有最後的半斤種子樣本了。我說你們大老遠地從浙江到湖南來,不能空手回去哩。最後,我把保存的最後半斤種子樣本拿出來給他們了。 這一段偶然的經歷,締結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武義縣農民延續了40年的跨世紀情緣。靠著這半斤種子樣本,武義縣農技人員到海南選配成功了「汕優64」雜交晚稻新組合。從此,武義縣走上了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之路,糧食總產量大幅度提高。
  • 除了雜交水稻,袁隆平還有哪些值得我們尊敬的地方?
    首先向袁隆平先生表達敬意。袁隆平是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老一輩科學家的典型,我國科技戰線的一面旗幟。他的雜交水稻到底養活了多少人,我沒有調查過。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沒有得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養活多少人的具體數據。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誠然,袁老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半個世紀,為解決人民糧食問題作出卓越貢獻。 但是他的工作是研究什麼?什麼是雜交水稻?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
  • 袁隆平新高度!第三代雜交水稻成功衝關
    2019年6月3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掛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親筆籤名的「告示」,他給團隊定下了「三大新目標」:超高產衝刺、耐鹽鹼水稻及第三代雜交水稻。一年多過去,袁隆平的三大目標任務都有了新「產出」。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而且,雜交優勢更明顯。比如: A品種水稻產量高但是容易得病; B品種產量低,但是不容易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