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交水稻畝產1200kg,但我們多數吃粳米,那麼雜交水稻幹啥了?

2021-01-12 惠農圈圈

老聽說袁隆平老師的雜交水稻突破多少千斤的產量,但是我們吃了沒?在哪裡種植的呢?惠農圈來專門分析分析:

雜交水稻從70年代就已經推廣,1976年時種植面積為206萬畝,但僅僅六年後就已增加到了8425萬畝,如今雜交稻更是佔比50%左右,相比常規稻1000斤每畝而言,雜交稻的畝產更高一些,通常可達到1500斤左右。正是雜交水稻的出現,讓14億人的吃飯問題得以解決,中國人也不需要擔心吃不飽飯。

如今袁隆平的雜交稻已經培育到第三代,在雲南也創造了1200公斤/畝的高產量,不過在湖南的示範田畝產只有900公斤/畝,可見雜交稻在不同地方的產量差別比較大。同時還要注意的是,不管是畝產900還是1200公斤,都只是試驗田的數據,實際上並不能達到這一水平。

一、雜交水稻種類

雜交水稻是將2種不同遺傳特性的的水稻進行雜交,從而形成的新的雜合體,產量比較高,顆粒飽滿,這是常規稻不能相比的,且成熟時間比起雙季晚稻要早成熟半個月,在麥稻兩熟地區推廣價值高,畢竟它的播期時間幅度大,改變以往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畝利用效率,也帶動了耕作制度的革新。

我國稻穀分為糯稻、粳稻、秈稻這3個品種。一般粳稻米粒為橢圓形,可分為早晚粳稻,在北方地區種植量比較大,是一種晚稻品種,目前南方也有不少地方種植。糯稻可在南北地區種植,不過市場的需求不多,種植量少,且生活中很少將其當成主食;而秈稻一般為細長型或橢圓形,也可分早晚秈稻。

雜交技術只是一種育種技術,並不是品種之分,因此在以上3種稻穀中都有雜交水稻。

二、雜交水稻都用來幹嘛了?

雜交水稻的產量儘管很高,不過目前人們的生活條件好了,糧食溫飽也早已解決,因此在飲食上有了更多的需求。儘管水稻年產量2億多噸,臨儲庫存常年超一億噸,但我國從2012年開始,就是大米最大進口國,2018年進口307.7萬噸大米,2019年進口254.6萬噸大米,至於為何,還因我國的優質稻米品種不多,進口的多半是泰國、日本、越南的優質大米。

而雜交水稻的產量高,食用口感卻不是太好,吃起來並不香,因此這幾年常規稻的種植面積也在增加,東北大米更是賣到全國,那麼雜交水稻都幹嘛了?

1、學生米

雜交水稻的價格便宜,一般為2.2-2.8元每斤,而我國的學生群體比較龐大,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米飯,因此學校食堂長期採購雜交水稻,從而保證學生食用。

2、工廠食用

我國進城打工的農民工有2.9億人,很多城鎮居民也會去工廠裡務工,這些人所食用的也都是雜交水稻,畢竟很多工廠都是免費提供食宿的,自然會採購便宜點的大米。而快餐店、小飯館所食用的也為雜交水稻,畢竟價格便宜。

當然也有不少農民也會自家栽種食用,而工業上製造米酒、提取穀氨酸也會使用,當然它也被大量運用到飼料領域中,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漲知識|我們吃的居然不是袁老的雜交水稻!
    我也不可能在家種水稻吧吃種子也不太現實,我還沒饞到吃種子的地步很多人會問:呀,我們現在平時吃的不就是雜交水稻嗎,你怎麼能說沒吃過呢?袁隆平於1971年2月調到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1973年,以他為首的科技攻關組完成了三系配套並成功培育雜交水稻,實現了雜交水稻的歷史性突破。看到了嗎?我們平時吃的跟袁隆平院士實驗畝產千斤雜交稻根本不是一個品種,人家屬於戰略糧食。袁老研究出來的是秈型雜交水稻。
  • 雜交水稻,雜交水稻在糧食安全中的地位和貢獻,以及它的發展戰略
    我國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一直處在世界領先地位.20世紀70年代初,實現了水稻優勢利用的重大突破.雜交水稻是我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享譽世界的一項重大發明,被世界稱之為"東方魔稻"、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當三系雜交稻育種技術正在不斷完善之際,經過全國科技工作者近20年的協作攻關,兩系法雜交稻實現了從科學設想到大面積推廣應用的跨越式發展.兩系法雜交稻成為理想株型塑造與強優勢利用的主要載體,由此實現了超級雜交稻畝產
  • 我們種植了這麼多雜交水稻?但是農民大部分不吃雜交的,為什麼?
    早稻中稻晚稻在口感上的差別:我們這裡地處湖北省,一年兩季水稻,主要是中稻和晚稻,10幾年前還種三季稻,也就是早稻。不過由於種早稻產量不高,而且早稻收割和中稻栽秧重疊在一起,實在是太忙了,也就是以前農村說的雙搶,有過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應該都深有體會。我相信也不會再有人想來一次雙搶了!我們這裡,早稻有人吃,中稻有人吃,晚稻也有人吃。根據我的親身體驗。
  • 袁隆平:下一個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目標是4000斤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楷欣 責任編輯:張楷欣   中新網長沙11月3日電(王昊昊)「目前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周年畝產突破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究竟有多大?
    什麼是雜交水稻?它為什麼這麼重要? 我們平時吃的泰國香米,東北大米跟它有關係? 雜交水稻 這些問題的答案估計很多人都想知道。 小鯨覺得呢,我們欠袁隆平一個深入了解。 講真,雜交水稻是一個相當繁雜且專業的過程。
  • 袁隆平團隊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新華社長沙11月2日電(記者白田田、周勉)11月2日,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  在今年疫情和災情的多重衝擊下,這樣的測產結果來之不易,具有很高的「含金量」。
  • 袁隆平雜交水稻咋養活一個中國的?
    科科換個通俗易懂的說法跟我們找基因優良的另一半繁衍後代一個道理水稻的品種原來也是高矮胖瘦不一呢>兩個遺傳存在差異的品種之間進行的配種而且還是專挑優點來配強強聯合,後代必然更加強大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突破3000斤就是這麼來的
  • 說說雜交水稻和他爸那些事兒
    我們打小一直崇拜的雜交水稻之父怎麼就成了別人口中的對我國的水稻沒啥貢獻了?對此我查了一部分的資料,讓大家更好的去了解雜交水稻,了解袁隆平院士對我國水稻的貢獻。大部分人吃的不是常規粳米就是進口的比如泰國香米這種口感較好的品種,雜交稻基本上口感都不好,吃的人很少。 目前雜交稻佔水稻總產量六成左右,雜交稻產量最高的幾種並不是袁隆平院士培育的品種,而大部分雜交稻都是用於糧食儲備,飼料,工業生產等用途,所以即使你想吃,市面上也不是那麼容易買到的。
  • 雜交水稻研發歷程揭秘
    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 編者按:近日,一篇名為《請暫時遺忘袁隆平,我們應該認識一下這些給我們米飯吃的人們》的文章在網上被大量轉發並引起熱烈討論。該文呼籲民眾多關注水稻育種領域的其他科研工作者,也被一些人認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過分誇大。
  • 中國雜交水稻紮根馬達加斯加
    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以來,雜交水稻的推廣應用使我國糧食的畝產和總產量大幅提升,為解決人民溫飽、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其中就包括非洲最大的島國——馬達加斯加。馬達加斯加政府希望利用雜交水稻技術,解決本國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改善民生福祉。
  • 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在玉林試種畝產超700公斤
    經現場測產,袁隆平團隊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裡一小區收穫溼谷8.5公斤,折算畝產約708.3公斤溼谷。今年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由袁隆平團隊培育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迎來晚稻測產,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11.7公斤,與7月測得的早稻數據綜合顯示,第三代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1530.76公斤。消息傳開,萬眾矚目。此時,在距衡南縣700多公裡的廣西玉林市博白縣那林鎮雙六村一塊金黃的稻田裡,第三代雜交水稻也將迎來晚稻測產。
  • 世界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
    1971年調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專門從事雜交水稻研究。那是在漢口扶輪小學讀一年級的時候,老師帶我們去郊遊,參觀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個園藝場辦得很好,到那裡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樣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樣。紅紅的桃子結得滿滿地掛在樹上,葡萄一串一串水靈靈的……當時,美國的黑白電影《摩登時代》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影片是卓別林演的。其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水果什麼的,伸手摘來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過來,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
  • 雜交水稻三代成功:能被冠以世界的人很少,他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第三代雜交水稻畝產1824公斤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突破1500公斤,當袁老知道自己的第三代傑作畝量高達911.7公斤的時候,乾脆飆起了英文來形容自己的心情——excited , more excited.袁老還解釋到: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綽號的背後,是困擾水稻研究多年的雜交水稻不育難題。科學界普遍認為,利用水稻秈粳交的雜交優勢可以至少提高15%—30%的單產,但是同時會出現花粉不育、小穗結實率低、子粒不飽滿等雜交不育現象。也就是說,秈粳雜交水稻看起來莖稈粗壯、枝葉繁茂,稻穗上粒子也很多,但大部分卻是空殼子,沒有產量。
  • 袁隆平:雜交水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
    媒體報導,關於民間流傳的雜交水稻就是轉基因的說法,袁隆平本周在長沙回應「雜交稻與轉基因完全無關,我們是採用常規技術、利用雜種優勢來提高水稻產量。」據悉,本次會議是超級雜交稻高產攻關重大進展新聞發布會,袁隆平還透露正在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兼容了第一代和第二代雜交水稻的優點、克服了它們的缺點,能夠實現制種安全、配組自由,培養出更高產、更優質、抗性更好的超級雜交稻。在今年11月初,袁隆平出席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時還表示,正在探索種植的「海水稻」,希望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
  • 兩系法雜交水稻技術研究與應用
    1、建立了完善的雜交水稻育種體系,提出了育種方法從三系法→兩系法→一系法,優勢水平從品種間→亞種間→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雜交水稻育種戰略;闡明了育性轉換與光溫變化的關係;探明了不育系溫敏感時期和敏感部位的不育系光溫作用機制。 2、提出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關鍵技術指標選育理論,研創了不育起點溫度低於23.5℃的實用光溫敏不育系選育與鑑定技術。
  • 中國雜交水稻技術與世界共享
    新華社長沙1月2日電(記者丁文杰)前不久在長沙舉行的中國稻米高峰論壇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滿懷信心地表示,2010年,他主持的超級稻研究項目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而目前,已有個別百畝連片的實驗基地,平均畝產創記錄地達到980公斤以上。  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一直遙遙領先於國際社會。
  •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怎麼獲得這個稱謂的?
    閒時吃稀,忙時吃幹,平時半稀半乾,雜以番薯青菜之類,可見當時的糧食危機有多麼嚴重。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什麼是雜交水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64年,立志改變糧食現狀的袁隆平發現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他又在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株。正是這些不育株的發現,打破了米丘林-李森科的傳統水稻「無性雜交」理論。並且推論了雜交水稻優勢理論的可行性。
  • 雜交水稻雙季畝產1530.76公斤 除了紀錄還有這些重要意義
    11月2日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南縣清竹村進行的袁隆平領銜的雜交水稻雙季測產達到了畝產1530.76公斤,其中早稻619.06公斤、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品種「叄優一號」911.7公斤,超過了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
  • 雜交水稻到底能不能吃?袁隆平是這樣說的
    面對質疑,袁隆平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表示,超級稻在技術上仍有一些問題有待解決,比如其對病蟲害,尤其是稻瘟病的抵抗性還不甚理想,「稻瘟病是水稻的癌症,它是一直在變化的,難度很大;超級稻的抗性只能說不那麼理想,其實還是可以的,(屬於)中等抗性,不是那麼高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