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和他的豌豆雜交試驗,在生物學歷史上意味著什麼

2020-11-23 澎湃新聞

孟德爾及其位於修道院後院的「一畝三分地」試驗田

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的豌豆雜交試驗是19世紀生物學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極其重要的事件之一。孟德爾1822年生於奧地利西裡西亞(Silesia),今屬捷克共和國,原是一位貧窮老農的獨生子。老農含辛茹苦勞作,能養活他的兒子已實屬不易,但拿錢供他上學,尤其是上大學卻是困難重重,力不從心。孟德爾大學念了一半,不得已棄學謀生,成為瑪哈維(Moravie)小鎮修道院的一名見習修道士。4年後轉正,他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修道士,道號是格利高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還有一種說法是,孟德爾是想找一個便利於思考的幽靜環境,並且有足夠時間做田間試驗,因此當上修道士,他是甘願做一個「隱居僧侶」的。

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在生物遺傳研究上有兩大方面的進展,即園藝學的經驗知識和生物學的理論知識。但孟德爾關注的是演化,他自幼看著父親整天在田間地頭忙著栽培、雜交、嫁接等農事,這令他不由地思考一個問題,即物種是如何形成的。直至他當上了修道院的修道士,仍對演化非常好奇。他所在的修道院地處產糧區,又多虧修道院院長是一位熱心農業研究的人,對孟德爾從事豌豆雜交試驗多有支持,使得他在傳教之餘有了足夠的空閒時間做試驗。他在修道院內在7m×35m的一小塊土地上栽種了37個品種,共2.7萬株植物,並用它們來進行植物栽培、雜交、嫁接試驗。

令他驚訝不已的是,嫁接後的植株,其活力總是高於原先的母本植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年輕的修道士興趣來了。他進行雜交試驗不是為獲得更多的雜種,而是一步步追蹤子代的特徵、習性。好在他大學時代曾經受過名師物理學家、數學家都卜勒(Doppler,E.J.)的教導,他能夠用學到的數學方法對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他的研究風格與眾不同,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是觀察試驗結果及選擇合適的研究材料的方式;

二是引進非連續性和使用大種群,這樣便能用數字表示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這樣還可以將這些數字做某種數學處理;

三是用一種簡單的符號標示法,使試驗結果和處理後的理論數據進行連續多次的比照成為可能。

孟德爾選擇豌豆這種作物作為人工育種研究的材料,理由是多方面的。例如,豌豆的性狀能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其純種在嚴格條件下能保持數年不變,且容易識別。豌豆生長期短,雜種容易繁殖後代。最主要的是豌豆雜交人工致育試驗,成功率幾乎是100%。不僅如此,他還選擇了那些彼此間性狀有所不同的雜交品種,因為作為試驗研究材料的豌豆植株性狀要易於觀察識別。其雜交品種彼此間有所不同,不是所有特徵均不同,而是在有限的幾個特徵上顯示有差異,因而這個雜交品種只保留諸如種子形狀、豆莢形狀或顏色等有明顯辨別標誌的特徵。分析雜交試驗結果時,應從一開始就避開那種不可克服的複雜性,棄去細節,僅分析少數幾種特徵或性狀。這就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試驗系統要大到足以允許略去個體,只關注群體;第二,不僅追蹤、觀察這對雜交植株子代性狀的習性,而且還要追蹤、觀察全部後繼子代性狀的習性。


豌豆雜交試驗

孟德爾不僅發現了顯性法則以及單一性單位性狀,而且還發現了分離法則——由每個親代提供的這些單位(個別的性狀)都以一種準確比率分配到後代的生殖細胞中,而且互不影響。豆莢的顏色、稈的高與矮等,彼此互不幹擾,都作為單個性狀或單位傳遞下去。他從1856年起,歷時7年的艱辛勞作,積累了大量試驗資料、數據,終于于1866年在《布隆博物學會會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ural History Society of Brunn)上發表了論文[1]。該論文是現代科學文化寶庫中的傑作之一,該論文表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有其父不一定有其子,兩頭黑色毛的動物雜交,並非總是生出黑色毛的後代。他概括出來的著名的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不僅適用於動植物,而且適用於人類自身,至今還是人們解釋遺傳現象的基本概念。孟德爾的論文清楚地說明了他育種試驗的目的,簡單地介紹了試驗中的有關數據,並且謹慎地試著用數學公式來表示試驗的結果。在這篇論文發表的那個時代,雖然經濟發展需要有這樣一種理論問世,但是遺憾的是,孟德爾的如此重大發現竟然被長期埋沒,因為當時沒有人對這個修道士的「癖好」感興趣。直到1900年,孟德爾的發現才被柏林的柯倫斯(Correns,C.)、阿姆斯特丹的德弗裡斯(de Vries,H.M.)和維也納的切瑪克(Tschermak)三位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這實在是一個令人困惑的謎團[2]。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孟德爾的發現竟然成為20世紀一門全新科學的指導原則。這個問題對科學思想史基本理論研究很重要,值得深入細緻的探討。

孟德爾的功績

孟德爾所處的那個時代,不僅沒有發現染色體,而且關於細胞學的知識也十分匱乏,德國科學家魏斯曼(Weismann,A.)關於「種質」的學說還沒有問世,在1865—1900年期間更談不上有什麼創新性見解問世。在這種情況下,孟德爾創立了觀察遺傳現象的新方法,強調單位性狀的遺傳行為,並以非凡的洞察力,總結出生物遺傳的一般規律。在生物學研究歷史中,孟德爾是第一個將有機體遺傳性狀視為組成活體生命的部分實體的人,他指出它們可以在活體生命之間互相單獨傳遞。換句話說,他在人類歷史上,率先將活體生命當作一種具有獨立遺傳性狀的、能延續千萬年的、精雕細刻的「鋃嵌物」。從這個觀點看,孟德爾1866年那篇不朽論文中所列的數學式(AA+2Aa+aa),不僅在理論上能計算出不同類型子代比率,而且在認識論上還具有重要意義。支撐這一觀點的是,每個具有不同性狀的物種皆能獨立傳遞自身的遺傳性狀。

孟德爾並不滿足於用這種嚴密數學概念來支撐他的假設,他還藉助統計學考查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也就是說,在大到足以可剔除樣品誤差的試驗系統中,測算後代每種類型出現的頻率。此種假說演繹方法,將理論上的數學模型與建立在統計學基礎上的實際考查結合起來了。所以他在那個時代是極其偉大的,而且也是無人能比的,可以認為,孟德爾是將統計學運用於生物學研究的鼻祖。一直到現在,孟德爾的遺傳學方法還有人使用。

我們都知道荷蘭畫家梵谷創作的名畫《向日葵》,但該畫曾受到後人的質疑,他們認為這是「一個精神失常的印象派畫家在創作時的誇張想像」,是「一段不可信的囈語」。因為他畫的向日葵有兩圈花瓣,而我們通常見到的只有一圈。此外,他畫的向日葵有的甚至都沒有典型的大圓盤樣的頭狀花序,反倒是金色的舌狀花瓣,又密又長,像點燃的禮花一樣蓬勃欲放。在解釋這幅畫時,孟德爾的遺傳學方法又派上用場了。植物學家伯克(Burke,J.)將一株普通野生型向日葵和雙重花瓣突變株雜交,並對市售的向日葵基因進行測定,結果顯示,梵谷畫中的向日葵受到一種單一顯性基因HaCYC2c的影響,證明它是基因突變的產物,而並非臆想的產物。科學家們尋遍了向日葵種系譜內各大成員,將受過基因HaCYC2c影響的各個子代一一繪製出,形成一份完整的系譜圖,證明獲得的基因突變品種正是梵谷在19世紀看到的那種向日葵。

圖1.3 梵谷的名畫《向日葵》

孟德爾設計出的數字歸納法和基礎統計分析法無疑對種群分析十分有用,也十分必需。由此可以認為,他的關於種群、演化等科學觀點雖說都是來源於生物學,但他所採用的大多數方法卻都是來源於物理學。據他的一位老師稱,孟德爾在維也納大學讀書期間,他的物理學成績優於生物學成績。

孟德爾的重大發現為什麼長期被忽略了

第一,學術論文在什麼地方發表十分重要。當時的生物學論文除刊登在巴黎科學院、倫敦英國皇家學會和林奈學會(The Royal Society & Linnean Society)出版的刊物之外,大多數科學學會出版的刊物很少有人看,加之孟德爾本人發表的論文數量極少。他從1856年起開始進行豌豆雜交試驗,直到1871年才停止這項工作。這一期間他積累了大量的試驗數據、資料,但他只向「布隆博物學會」作了宣講,並只在1870年發表了另一篇有關山柳菊(Hieracium)植物雜交的簡短論文,這些都說明他不是一位喜歡發表文章的科學家。從他與其老師耐格裡(Carl Ngeli)的私人通信中我們得知,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結果,在1869年用小花紫羅蘭、無毛紫羅蘭、紫茉莉、玉米進行的雜交試驗中也完全獲得驗證,但他從未單獨發表論文,向世人宣告他早期發現的證據。即便「布隆博物學會」的備忘錄這個不起眼的地區性博物學會的刊物,按慣例要寄發給包括英國皇家學會和林耐學會在內的世界各地115家圖書館和許多有交換關係的研究所,其產生的影響也是有限的。

這說明某一項科學發現或新理論通過什麼樣的渠道發表確實相當重要。例如凱塞爾(Castle,W.E.)和溫伯格(Weinberg,S.)曾將他們的發現(現在稱哈代—溫伯格定律,Hardy-Weinberg定律)發表在一份比較不出名的刊物上,因而不被人重視。而哈代(Hardy,G.H.)將他的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刊物《科學》(Science)上,很快便得到公認。

第二,老師壓著學生的論文不發,怕學生的論文否定了自己。孟德爾有40份論文複印件,他將這些複印件分別寄給了兩位知名的植物學家,一位是以植物移植試驗而聞名的因斯布魯克城(Innsbruck)的科勒(Kerner),另一位就是當時在植物學界享有盛譽的權威之一,他的老師耐格裡,這兩位是孟德爾還在學生時代就已熟知的。遺憾的是,孟德爾寄給耐格裡的許多資料,能夠保存下來的僅有不多的幾份,可見耐格裡並沒有認真對待孟德爾的論文。更可悲的是,耐格裡很可能持反對態度,他沒有鼓勵孟德爾,而是一味地對孟德爾的論文進行多方面挑剔,更談不上推薦孟德爾的論文,使孟德爾的研究成果能在學術界有影響的權威性植物學刊物上發表。相反,耐格裡還竭力勸說孟德爾去驗證他本人關於山柳菊的遺傳理論。他說經過他們多年試驗證實,遺傳有兩種方式,一為「豌豆式」,符合孟德爾規律;另一為「山柳菊」,不符合孟德爾規律。在山柳菊植物中單性生殖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後來也證實這些植物其實都符合孟德爾規律,只不過孟德爾限於當時的認知水平,誤認為這兩者有所不同,導致山柳菊與孟德爾理論相悖的結果。

有學者認為,「孟德爾同耐格裡的聯繫,完全是一個災難性的插曲」。1884年,耐格裡發表了關於進化和遺傳的巨著,在有關雜交試驗的整整一大章文字中,隻字未提孟德爾的工作。在這一大章文字中敘述的每一項成果都比不上孟德爾的工作更有意義,讀來頗令人不可思議。是耐格裡瞧不起這個小牧師,還是他有科學偏見呢?問題可能是後者。耐格裡是極少數贊成純種融合遺傳理論的生物學家之一,在他看來,致育過程中,母本與父本不同的細胞質混合是由於同種分子團(micell)通過融合變成一股單鏈的。他若接受了孟德爾的理論,就意味著徹底否定了自己的觀點。耐格裡本應仔細地研究孟德爾的理論,但他沒有這樣做,反而武斷地認為孟德爾的理論肯定是錯誤的。

最令人不解的是,孟德爾跟達爾文是同時代的人,且篤信後者的進化學說,但他卻沒有將植物雜交的研究論文寄送達爾文一閱。如果達爾文了解到孟德爾的研究成果,想必會引起重視,或許會親自進行重複試驗。

第三,漸進的連續變異觀念畢竟在1859年後仍被廣泛地認為是進化論者感興趣的唯一變異。大多數雜交育種學家都熱衷於探索「種質」,而個別性狀的分析被置於他們所要考慮的問題之外——那個時代對遺傳學進行過大量推測的胚胎學家只關心遺傳現象的發育問題。在他們看來,分離的現象和比值與他們所要研究的問題不相干,所以在1900年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不符合孟德爾遺傳定律的連續變異觀點仍被普遍接受。資料顯示,孟德爾的理論在19世紀前已被引用過約12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克(Focke,W.C.)的評論性著作《植物雜誌》(Pflanzen-Mischlinge, 1881)[3]中被引用。之後從事植物雜交試驗的人在查閱福克的著作時,幾乎都提到過孟德爾。然而,福克本人從未認識到孟德爾論文的重要意義,也沒有推薦和鼓勵其他人去查閱孟德爾的原始論文。

第四,另一個對孟德爾不利的因素是,他所研究的性狀雖然作為一個試驗系統來說是令人佩服的,但它們不是當時大多數生物學家感興趣的性狀。大多數動植物學家、育種學家將牛的大小、活力、力量、肉奶產量,綿羊的產毛量,馬兒跑得快或人的智力看成是值得研究的性狀,而這些是受多基因調控,並受環境因子影響的,一般不表現出孟德爾定律。

第五,孟德爾的著名理論被擱置了近40年之久,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他的論文發表4年之後,米歇爾(Miescher,F.)發現了核素,即現今我們知道的核蛋白。孟德爾沒有及時抓住這個新的苗頭、新的發現,更沒有將它與自己的理論聯繫起來考慮,也是一大失誤。他不懂得植物可能通過某種特異的過程來產生胚珠,因而也沒有和豌豆研究中獲得的推論、預測聯繫起來考慮。

第六,當然我們也不要忽略可能還佔據主要位置的,即他的工作太過前衛了。將數理統計學方法應用到植物遺傳育種試驗中,在當時還是鮮有的。單是促成他撰寫1866年那篇經典文章所依據的虛擬推導方法,就嚇跑了眾多同時代的人。那時人們對細胞核、染色體以及致育作用方面的知識還知之甚少,所以在很長一段時期內沒有人去接過他的工作,繼續他的試驗,也就談不上在寫作論文時引用他的學說。同樣也不能排除他同時代的科學家們彼此居住分散、相距遠、交往少這些因素。更何況當時的一些代表人物因頭腦裡的門第觀點、等級偏見、思想僵化、保守思想等作祟,認為他只不過是一名修道士、一個業餘園藝人,不是一位正宗的遺傳學家。

第七,應當指出的是,以柯倫斯為主的一些重新發現孟德爾理論的人,運用了先進的細胞學知識使孟德爾理論得到更清楚的解析[4]。黑曼(Heimann)和奧比(Olby,R.C.)這兩位學者的求實精神更為可貴,他們還撰文指出孟德爾理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他們不是貶低孟德爾的傑出貢獻和豐功偉績,而是表明孟德爾理論並非是完整無缺的,更不是像遺傳學家們70年以來所宣稱的那樣十全十美。黑曼和奧比的文章令人極易理解孟德爾理論為什麼會被忽視了34年之久。[5,6]

與世隔絕的試驗

孟德爾是一位十分謙遜的學者,但這種謙遜對他並沒有起到什麼有益的作用。在遭受到耐格裡的冷落後,他顯然沒有努力與其他植物學家或育種學家取得聯繫,抑或爭取在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自己的論文,特別是未與達爾文取得聯繫,實為一大遺憾。可悲的是,他把自己歷時7 年,試驗了2.7萬株植物的工作,視作一種「與世隔絕的試驗」。

因為孟德爾對突變和染色體尚一無所知,所以他深深意識到,豌豆雜交試驗工作並不像普通人認為的那麼簡單。在孟德爾用來進行一系列試驗研究的植物中,幾乎所有已經發現的染色體遺傳的複雜性都表現出來了。由此可以肯定,他經受著由連鎖、雜交、多倍而引發的複雜性挑戰。

他在之後的山柳菊植物單性生殖試驗中遇到了挫折,這仿佛給人這種印象:孟德爾的發現可能並不適用於所有植物種類。而他本人也一直認為:「只有對所有植物種類進行過詳細的試驗,發現其結果都是正確的,才能作最後的結論。」孟德爾的這一觀點顯然是受到了物理學教義的不利影響,因為物理學至少在孟德爾所處的那個時代,總是在追求普遍適用的定律。當然,從物理學中獲得的大多數概括和結論一般都是普遍適用的,但套用到生物學領域,就需要了解一切生物都具有獨特的性質,不能將某種生物中的發現自動轉移到另外一些生物上。因為生物是複雜的有生命的系統,每一生物都有其獨特的性狀。所以他以為在豌豆雜交試驗中發現的染色體遺傳定律,也必須適用於山柳菊和所有植物種類,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孟德爾在科學方法上的另一個薄弱環節是,在「對設想的豌豆定律正確性加以證實」這個關鍵時刻,他忽然改變方向,轉而研究物種雜交。即便他本人已認識到,這與雜交變種是不完全相同的事件。但他在雜交變種方面的工作使得他不自信,對確立他理應建立的豌豆遺傳定律不抱希望。

總而言之,孟德爾對遺傳學的貢獻可以比喻成「他僅僅將遺傳學大門上的鎖打開了,要走進遺傳學這個奧妙無窮而又意義深遠的天國大門,還需要一位身懷絕技、滿腹經綸的開門人」。1864年,豌豆植株遭受到象鼻蟲的肆虐,再加上孟德爾又熱衷於其他的植物遺傳研究,所以他停止了豌豆雜交試驗工作。1871年,他升任修道院院長,從此整天忙碌於瑣碎繁雜的行政事務,繁重的工作負擔最終迫使他放棄了整個豌豆雜交試驗。

孟德爾說,為保持旺盛的腦力,他決心捨棄生殖權,終身不娶。孟德爾的「捨棄生殖權,可以保持旺盛的腦力」這一念頭十分可笑,而且毫無科學根據。1884年,孟德爾因患腎炎逝世,享年62歲。園藝協會刊物發布的訃告稱:「他的植物雜交試驗開創了新時代」,布隆中央墓地孟德爾墓前的碑文中將他稱為「發現了植物和動物遺傳規律的生物學家」。

本文摘自《DNA是如何發現的——一幅生命本質的探索路線圖》,吳明 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

相關焦點

  •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一)
    1、他孤立於當時的科學界,做出奠基性突破卻終生未被學術界承認   2、他的工作幾十年後尚不為同一學科第二重要的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所理解,但最終卻沿著孟德爾的路走下去。   3、他發現的貌似簡單的理論,即使在今天多數學過的人,都沒有意識到其智力高度。
  • 通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實驗理解假說演繹法
    通過孟德爾的兩個豌豆雜交實驗理解假說演繹法假說演繹法的幾個步驟:在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演繹推理的結果得出結論二、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一)提出問題實驗:(無論正反交結果一致)P:高莖豌豆
  • 孟德爾是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規律、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
    其次,孟德爾論文的表達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學和統計學、數學結合了起來,使得同時代的博物學家很難理解論文的真正含義。第三,有的權威出於偏見或不理解,把孟德爾的研究視為一般的雜交實驗,和別人做的沒有多大差別。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為偉大的預言。
  • 通過「豌豆」實驗創建遺傳學的孟德爾
    修道院的納普院長發現孟德爾是個有為青年,在他的資助下,孟德爾來到歐洲超級名校維也納大學,主攻物理,在那裡幸福地遇到了他一生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都卜勒和站在時代尖端的植物學家安革爾,為他的豌豆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856年,孟德爾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之後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
  • 種豌豆的修道士---孟德爾
    1865年一項令現代的人仍然嘖嘖稱讚的實驗豌豆雜交試驗他的創建者孟德爾也許許多人還不知道但提到遺傳規律他是遺傳學之父也許他的發現足夠偉大如果他出生在諾貝爾之後他的名譽和地位足以顛覆他的Whole life
  • 遺傳學之父,種過豌豆,植物大戰殭屍跟他的不解之緣
    這位神奇的種豌豆打殭屍的神父,他被稱作現代遺傳學之父,事實上他也是現代生物學之父。他叫孟德爾,在1865年時他提出了遺傳定律。可惜的是,當時這一定律並沒有被人們支持和理解,其實也是因為孟德爾超越當時的平均水平太多了,首先就表現在了認知層次上的區別。當時生命時代才剛剛開始,人們還處在對生物的宏觀認知水平上,而孟德爾已經開始研究這種宏觀現象背後的微觀本質原因。
  • 高一生物複習方法: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相關知識點
    二、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  1、實驗過程(看書)  2、對分離現象的解釋(看書)  3、對分離現象解釋的驗證:測交(看書)  例:現有一株紫色豌豆,如何判斷它是顯性純合子(AA)還是雜合子(Aa)?
  • 遺傳學家孟德爾,被耽誤35年的偉大發現,使生物學發展延緩幾十年
    幼年時期,由於孟德爾的父親酷愛養花,因此孟德爾也對園藝發生濃厚的興趣,這位科學家後來在豌豆實驗上取得重大成就,應該說是和童年的經歷分不開的。孟德爾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貧寒中度過的,大學畢業後,21歲的孟德爾便進了奧古斯丁派的修道院當了修士,教名格裡戈。25年後,他又被選為該修道院的院長。
  • 科學史上的今天 || 孟德爾定律的重新發現
    1866年,孟德爾對他的豌豆雜交實驗結果,經過再次核查各年的實驗記錄而未發現有什麼錯誤後,以題為「植物雜交的實驗」之論文,發表在布隆自然科學協會會刊第4卷上。在這篇約3萬字的論文中,孟德爾如實地記述了他的重大發現;總結出了被後人稱為「分離律」和「自由組合律」的兩個遺傳定規律。
  • 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吃飯的問題,袁隆平之外,我們不能忘記孟德爾
    在這一切的背後,和數百年前一個人的名字是分不開的,他就是格雷戈爾·孟德爾。十九世紀初期,他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經歷了文藝復興和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歐洲,在科學技術和人文地理上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而麥哲倫完成了環球航行,各地海岸線也被具有探索精神的人們描繪出來,甚至各大洲陸的動植物分布也已被不畏艱險的人們發現研究。
  • 高考生物複習孟德爾遺傳實驗的科學方法講解
    1856年始,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裡,種植山柳菊、菜豆、豌豆、玉米等植物進行雜交實驗,也飼養小家鼠和蜜蜂做雜交實驗,許多實驗是一無所獲,而最終揭示遺傳學基本定律的連續8年的豌豆雜交實驗,因為豌豆是嚴格的自花傳粉植物,從市場買來的豌豆種子都是純種,雜交實驗從純種開始,這樣才能得到真正的雜種;相對性狀穩定而易於區分;容易去雄和人工授粉;一年生植物,結實率高。
  • 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由來
    他的研究工作填補了達爾文進化論中缺失的部分,並改變了生物學的面貌格雷戈爾·孟德爾的新實驗,將他修道的耐心推到了極限。孟德爾是布爾諾(位於現在的捷克共和國)奧古斯丁教會的聖託馬斯修道院的修土,他花了七年時間研究豌豆,這一潛心研究讓他作出了生物科學中最重要的一項貢獻。1856年至1863年,孟德爾在修道院的花園中通過異花授粉耐心地培育了約29000株豌豆。
  • 深度揭秘不可思議的事實,孤獨的天才孟德爾
    在「實驗植物選擇」部分,孟德爾指出:「任何實驗的價值和用處取決於所用材料是否符合其目的,所以選什麼植物和怎麼做實驗並非不重要…必須特別小心地選擇植物,從開始就避免獲得有疑問的結果。」孟德爾說他因為花形狀的奇異而試了豆科(Leguminosae),後決定用豌豆(Pisum)。對所用豌豆的確切生物學分類,孟德爾並不是很確定,說「專家意見」說大多數是Pisum sativum,還有幾種,不過他明確指出分類對其研究並不重要。用豌豆還有論文中沒說明的、實驗操作的優點:既能自花授粉,又能異花授粉,較易人為控制。
  • 他種豆種出遺傳學,成就可比肩達爾文,卻被歷史埋沒了35年
    成大事者必有大毅力 在孟德爾的時代,人們普遍信奉「混合遺傳」(blending inheritance)的說法,認為生物的遺傳像調色一樣簡單粗暴,比如紅花和白花雜交產生的就是粉花。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誕辰195周年 紀念這位孤獨的天才
    1865年,孟德爾,1822年7月20日出生於奧地利帝國西裡西亞海因策道夫村,在布隆(Brunn)(現在是捷克的布爾諾 )的修道院擔任神父,是遺傳學的奠基人,被譽為現代遺傳學之父。圖片來源: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19世紀60年代,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圖為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實驗圖解 。 圖片來源:ullstein bild/Getty Images19世紀80年代,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 遺傳學領域的先驅:孟德爾
    他在農村度過了他的青年時代,直到11歲,當時一位當地的校長對他的學習才能印象深刻,他建議把他送到特羅波的中學繼續他的學業。這對他的家庭來說是個經濟上的負擔,也是孟德爾的一個艱難的經歷,但他在學習上很出色,1840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學校畢業。畢業後,孟德爾在大學哲學研究所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年的項目。在那裡,他再次在學業上出類拔萃,特別是在物理和數學方面,並在業餘時間輔導以使收支相抵。
  • 現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 1865年3月8 日
    在修道院,孟德爾找到了一片可以自由耕種的土地,開始了豌豆雜交實驗。他創造性地採用了嚴格的篩選法,在 33 種豌豆的不同品系中,選出了 22 種。 從 1856 年到 1863 年的 8 年間,一共種植了 29000 株豌豆。他不厭其煩,記錄豌豆種子、豆莢、葉子、莖和花等在生長過程中彼此細微的差別,經過仔細篩選,確定了其中 12835 株,從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當把種子是黃顏色的豌豆株與綠色種子的豌豆株雜交以後,它們的後代總是黃的,然而再下一代,綠色再現的比率則是1 : 3。
  • 勇於探索的人--孟德爾與生物遺傳規律
    1856年,孟德爾開始研究遺傳規律。他在花園種植了一些不同品種的豌豆,並對其進行觀察。經過對豌豆8年的堅持不懈的研究,孟德爾認為,「遺傳因子」(現稱為「基因」)決定了生物的性狀。孟德爾發現了分離規律、自由組合規律等其他一些在遺傳中作用重大的規律。
  • 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傳統生物學課堂上師生關注的焦點通常是生物學的知識內容,對科學思維的訓練少之又少。實際上,生物學知識只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才是生物學教學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科學思維?如何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 科技日曆|他是現代遺傳學奠基人 生前默默無聞,逝世16年後才享譽全球
    孟德爾是奧地利生物學家,以發現遺傳基本定律而聞名於世。他通過豌豆實驗,發現了遺傳學三大基本規律中的兩個,分別為分離規律及自由組合規律。1822年,孟德爾出生在當時位於奧地利帝國境內的赫茲杜爾夫城。21歲時他進入布爾諾隱修院,並於1847年擔任神父。從1854年至1868年作為自然科學代課老師,一直在一所中學任教。並在任教期間,自1856年起,開始進行植物培植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