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2021-01-12 澎湃新聞

以下文章來源於中國教育學刊 ,作者張樹峰

中國教育學刊

學術研究權威,教育政策把握準確,教育變革信息前瞻,一線教育動態真實,原創教育思想集中,是校園長、教師、學生、家長、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教育科研人員、全社會愛教育人士最快捷的學習平臺。

傳統生物學課堂上師生關注的焦點通常是生物學的知識內容,對科學思維的訓練少之又少。實際上,生物學知識只是科學思維的基礎,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才是生物學教學的核心。那麼,什麼是科學思維?如何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的內涵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道:科學思維是指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學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逐步發展科學思維,如能夠基於生物學事實和證據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方法,探討、闡釋生命現象及規律。該定義認為科學思維是一種態度、習慣和能力,同時是認知方式、過程和運用的統一。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剖析這個定義,可以從認知動機、認知行為、認知方式和認知品質四個方面進行認識。其中認知動機作統領,是科學思維的靈魂,失去了認知動機,也就談不上科學思維。尊重事實是科學思維的起點,基於事實,運用嚴謹的邏輯分析認識事物間的聯繫,在批判性地接受歷史觀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可以這樣解讀生物學科學思維:學生能基於大量具體生物學事實總結規律;能運用已知知識預測生命現象機制;能用模型等方式闡明生命活動原理;能在一定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一生物學問題提出質疑或論證;能創造性提出觀點、方法以解決生物學問題。

科學思維的作用

科學思維是一種基於事實和嚴格邏輯得出更好結論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

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分析,科學思維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並學習如何使用知識。具有科學思維的學生可以成為獨立的學習者,並能主動找到所研究問題的答案。儘管我們不知道學生將來會面臨什麼樣的生活和挑戰,但是具有科學思維能力的學生能夠獲得知識並解決科學和社會問題。學生在生物學課上獲得的科學思維有助於提高他們在其他科學領域的認知能力,也可以應用於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以改善學習和生活質量。

從學校教育的目標來分析,學校教育應培養最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應具備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使用合理的論證作出判斷,而具備科學思維的學生才能成為這種人才。科學思維作為智力發展的最終目標,這種能力一旦獲得就不會失去。學生對科學進行探索,假設、實驗、得出結論的過程都需要使用科學思維。在學生步入社會後,科學思維可指導學生運用邏輯推理面對生活中的問題並作出決策。

構建科學認知模型

發展學生科學思維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及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生命存在的物質形式即為生命現象,如生命系統的結構及功能等;而生命存在的非物質形式即為生命現象中蘊含著的生命活動規律,如遺傳的基本規律、進化理論等。生命現象的研究多採用分析與綜合,生命活動規律的探索主要依賴歸納與演繹。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筆者採用兩種認知模型,進行了相關內容的教學實踐,學生在形成生物學基本概念及原理方面效果顯著,既深化了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又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思維模式,對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分析與綜合

1.認知模型

分析是把事物的整體分解為各個要素,分別加以研究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只有首先對各要素作出周密分析,才可能從整體上進行正確的綜合,也只有對事物各種要素從內在聯繫上加以綜合,才能正確認識整個客觀對象。基於這個理解,我們構建了圖1所示的認知模型。

▲圖1 分析、綜合認知模型

分析與綜合不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而且二者的主次關係也是隨著人們認識的發展而相互轉化的。人們要完整深刻地認識客觀事物,就必須反覆運用分析與綜合的方法,它是在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因此,科學思維要求分析和綜合協同運用。

2.實踐應用

美國細胞生物學家威爾遜說過:「每一個生物科學問題的答案都必須在細胞中尋找。」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結構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其中,細胞膜是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邊界,能夠控制物質進出細胞和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細胞膜為什麼能完成這些生命活動?採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理解細胞膜的組成及各部分功能關係,用綜合的方法可以深入理解結構和功能的適應關係(見圖2)。

▲圖2 細胞膜結構與功能關係的分析與綜合

科學家先獲取純淨細胞膜,然後分離各種成分,對各種成分的屬性和功能分別進行分析,再通過一系列結構研究實驗,明確了各種成分的空間分布狀況及相互關係——這是一個分析的過程。接下來,科學家通過物質穿過人工脂雙層實驗、加法原理測試和減法原理測試,明確了已知組分在細胞膜這個整體上的功能,之後與細胞膜的具體功能進行對照,繼續探究未知組分的屬性和功能,使人們對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認識逐步深入——這是一個綜合的過程。除了亞細胞水平外,細胞、組織、器官、個體,甚至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等,各個層次的生命系統都可以利用該模型來研究其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實踐過程中,先將各種生命系統分解為各個部分,分別研究各部分的屬性和功能,之後把各個部分按照時空順序和內在聯繫有機地統一為整體,從而掌握生命的本質。

(二)歸納與演繹

1.認知模型

歸納是從許多個別事例中獲得一個具有概括性的規則、規律或一般結論,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推理過程。演繹是從既有的普遍性結論,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的推理過程。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從歸納結束的地方開始的,演繹所依據的一般知識來源於經驗歸納。基於這個理解,我們構建了圖3所示的認知模型。

▲圖3 歸納、演繹認知模型

歸納只是對現存的有限的經驗材料進行概括,因而不能保證歸納結論的科學性;演繹從一般結論或原則出發思考問題,也無法保證出發的前提是否正確,因此歸納與演繹必須在相互轉化過程中,彌補各自的缺陷。所以,科學思維要求歸納和演繹相統一。

2.實踐應用

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在1865年發表了遺傳學的兩大基本規律——基因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以分離規律為例,孟德爾購買了34個品種的豌豆,他選擇其中具有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如高莖或矮莖、圓粒或皺粒、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的22個品種進行雜交實驗,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提出了「生物體的性狀由遺傳因子控制,顯性遺傳因子控制顯性性狀,隱性遺傳因子控制隱性性狀」「遺傳因子在體細胞中成對存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隨機結合」四條假說,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並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係式,這些假說可以說是他得到的一般規則——這是一個歸納的過程。孟德爾利用四條假說內容很好地解釋了他所觀察到的豌豆遺傳現象,但這種解釋是建立在假說基礎上的,證據不足以支撐該規則,因此他將假說作為一種機理(規則),進行了演繹推理,讓F1與隱性類型雜交,預測將要出現的結果為子代顯性︰隱性=1︰1。而他實際進行豌豆種植雜交實驗的結果與預測結果相符,從而證明了自己的假說是正確的,由此將四條假說內容總結提升為基因的分離規律(見圖4)——這是一個演繹的過程。

▲圖4 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的歸納與演繹

通過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實驗,孟德爾發現了基因的分離規律,但當他將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放在一起研究時,卻不能作出科學解釋。於是,他以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研究為起點,繼續歸納和演繹,最終發現了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孟德爾之後的遺傳學研究大多採用這種研究方法,如摩爾根通過歸納與演繹,將果蠅的白眼基因定位在X染色體上,同時發現了遺傳學第三規律——基因的連鎖和互換規律。像這樣,人們對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識過程總是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循環往復,不斷深入。歸納之後,再利用演繹將歸納所得的一般結論推廣到未知的事實上,通過這些事實來檢驗一般結論的科學性;演繹之後,再將演繹所得的個別結論與事實相比較,檢驗、修正並充實原有的演繹前提,遺傳規律及生物進化理論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不斷豐富和完善的。歸納和演繹只有在如此周而復始的相互轉化過程中,才能彌補各自的缺陷,充分發揮其在探索生物體生命活動規律中的作用。

(來源:《中國教育學刊》2020年第十一期,作者:張樹峰,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協會

提醒廣大科技輔導員

戴口罩 勤洗手 少集會

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原標題:《生物學教學中構建認知模型對科學思維發展的作用》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淺析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
    認知發展制約教學內容和方法,制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的選擇,會對個體的學習效率產生影響。在教學中,各門具體學科的教學都應該研究如何適應學生的智力發展階段,並提出適當的目標。  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大量研究表明,通過適當的教育訓練來加快各個認知發展階段轉化的速度是可行的。只要教學方法和內容恰當,系統的教學就能夠起到加速認知發展的作用。
  • 思維模型是什麼?理清事物的本質,如何培養自己的底層思維模型
    只有不斷升級思維認知,建立思維模型,才能更好更快速的解決複雜問題。那麼如何去構建我們的思維模型呢?上面4個領域的思維方式和思維模型,是構建我們完備知識體系的基石,覆蓋了我們認知世界的主要維度。我們去掌握這些學科的時候,要學會從思維方式的不同上,更深入理解各個學科的價值,比如:數學發展出的是「符號與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進化生物學發展出的是「物競天擇」;
  • 計算思維 2.0 與新工科
    在新工科專業建設和教育改革中,很自然地提出了對於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思維能力培養處於人才培養的頂端,是決定學生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論,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的世界觀和價值論,因此在面向信息社會的教育教學改革中,計算思維順理成章地成為新工科建設重點內容與核心觀念。
  • Z3:生物學思維
    今天來說一說近來頗受關注的生物學思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我們先來看作為學科的生物學思維是怎樣的。 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課程標準中關於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的闡述,是從四個方面來展開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 專家解讀高考化學大綱:構建科學定量認識方式
    許多學校未能站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設置高中化學課程,只選擇《物質結構與性質》或《有機化學基礎》其一模塊開設課程,即「考什麼」就「學什麼」。其中,大多數學校選擇修習《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在高考中選考《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考生不足10%,這樣的課程設置使學生的有機化學素養普遍偏低。複習教學應立足於培育學生化學學科認知素養,認識不同模塊知識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完善學生的化學知識結構。
  • 論文選編——思維的標準模型(上)
    人類和許多其他動物一樣有思維。在自然中,思維是通過大腦來實現的,大腦是一種特殊的設備。然而,人工智慧中一個關鍵的基礎理論是思維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計算實體,即認知系統,可以通過各種物理設備實現,無論是自然大腦還是傳統的通用功能計算機或其他功能完備的硬體或軟體形式。早期任務特定模型導致了認知科學的支離破碎的方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進展的困難(Newell 1973)。
  • 構建模式動物家犬模型,希諾谷生物獲國家級關鍵科學課題
    希諾谷生物副總經理趙建平告訴動脈網,Shank3基因編輯犬出現的行為學異常和重複刻板是自閉症的臨床核心症狀,「作為動物模型,要模擬病人發病機制和臨床特徵,除了需要敲除SHANK3基因外,更重要的就是行為模式和社交互動要與病人契合。」 這是人類首次運用犬基因編輯技術和克隆技術來構建社交與情感相關基因突變體,由此揭示社交和情感的生物學基礎。
  •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
    探究式教學策略對小學生構建科學概念的影響研究——《導體與絕緣體》課堂教學策略分析作者:姚春玲我們在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的科學教學中,不僅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還要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要培養分析和推理的能力,還需培養綜合運用信息的能力
  • 合成生物學能否激發下一波人工智慧的發展
    同樣,要構建具有思考能力的機器,為什麼不從我們兩耳之間運作的三磅重物質中尋求靈感呢?人工智慧的先驅,圖靈獎的獲得者傑弗裡·欣頓(Geoffrey Hinton)似乎同意:「我一直堅信,使人工智慧發揮作用的唯一方法就是以類似於人腦的方式進行計算。」 那麼,人工智慧(AI)的下一步是什麼?下一波AI會受到生物學快速發展的啟發嗎?
  • 如何建立自己大腦中的思維模型
    無論人們使用怎樣的思維模型,股票市場的最終走勢是唯一的。當然,只有站在絕對客觀的角度,才能觀察到這樣的情形,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呢?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於人類自身的認知缺陷,雖然世界是唯一的,但人類的感官是有限的,每個人都只能觀察到這個世界的一小部分,雖然這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小部分,但在每個人的心中,這已經是全部的世界。
  • 97思維模型:圖爾敏論證模型
    為精密科學打下來的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對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歐幾裡得使用五條公設和五條公理作為大前提,建立了宏偉的幾何學大廈。演繹思維三段論不僅在自然科學中使用,更衍生到社會科學,包括政治、經濟和法律等,而社會科學比自然科學更複雜,三段論在自然科學中精密性沒有辦法衍生到社會科學。因為社會科學是模糊的、複雜的、不確定性的。
  • 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構建》教學設計
    本文題目:高三生物教案:生物模型的構建  2012高考第二輪複習專題——解題技巧之生物模型的構建  一、考綱要求  新的課程標準對生物模型的構建和應用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訓練你的大腦,助你認知升級
    思維在我們的生活中,起到很大作用。要想認知升級,就要訓練你的思維。發散思維有助於創造,辯證思維有助於分析問題。人的一切行為取決於思維方式。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往往很高,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他們不相信命運,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最好的思想家有自己的目標。他們知道自己的目標,他們知道自己的行動的原因。他們不斷檢查自己的活動。 最好的思想家有自己智力上的工具。他們掌握了思維的方法,他們知道自己如何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 從體驗認知視域談多模態教學
    傳統的認知科學認為身心是兩個獨立的系統,然而,體驗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的出現否定了這種割裂身體和認知的二元認知觀。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證據表明:感覺與動覺的體驗包含於認知的過程中,我們的身體不僅是認知的感受器和傳導器,也是認知形成過程中的一部分。
  • 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構建「認知地圖」
    如果我們查詢各大百科: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係的信息。我們接著來,有一本書:《創設聯結:教學與人腦》是從腦科學角度探討教學的。
  • 科學認知需要適應性表徵—新聞—科學網
    為此,弗雷赫將同構弱化為部分同構,使其作為理論模型與數據模型之間的基本關係起作用。鑑於物理表徵通常是描述或表達而不是同構或部分同構,範·弗拉森提出經驗結構主義,主張測量及其理論化就是表徵,測量結果不表示被測量實體是什麼,而是在測量結構中「看起來像」什麼。 休斯發現科學表徵具有「指代」「證明」和「詮釋」作用。
  • 批判性思維的教學轉化
    事實上,批判性思維代表的是人的理性一面,而經濟學、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是「不完全理性」的,科學發展還表明理性本身也是「不完全」的。理性的局限自然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局限。誤解帶來誤用,最可怕的誤用是把批判性思維當作自我標新立異又撻伐他人異見的利器。聲稱「獨立思考」,其實只求樹立自己;口言「批判質疑」,其實只為駁倒別人。這是對批判性思維最大的戕害。
  • 科學教學法類比(3)以「波」為例,解析科學理論發展中的類比思維
    前兩部分文章請見:在本部分中,我們將以「波」這一概念的產生、發展、演化,來說明在物理學發展的過程中,科學家是如何通過「類比」,由一個最簡單的現象,逐步擴展到如今種類繁多的各種波現象的,進而揭示「類比」這種思維方式,是如何幫助科學家開展思維活動的。——重申一下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我們是希望藉此來揭示「類比」,是全人類普遍擅長、且極為有效的思維方法。
  • 學生的認知發展與教育
    隨後的發展便是組織自己的感覺與動作以應付環境中的刺激,到這一階段的後期,感覺與動作才漸漸分化為有調適作用的表現,思維也開始萌芽。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有如下主要特徵: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但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其標誌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恆。
  • [趣味數學]數學問題解決及其教學
    [1]從歷史角度來看,正是問題的提出、探究和解決,推動了數學科學的不斷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學發展的歷史,就是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的歷史。  (一)數學問題的形成、來源及其在數學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數學是研究客觀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正如恩格斯所說:「純數學的對象是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係,所以是非常現實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