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說一說近來頗受關注的生物學思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讓我們先來看作為學科的生物學思維是怎樣的。
教育部制定的國家課程標準中關於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內容的闡述,是從四個方面來展開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其中生命觀念的定義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係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後的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
生命觀念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新課標列出了幾個重要的生命觀念:「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
面對眾多生命觀念,眾多研究者對比做出自己的總結。「高中生物課程需要予以落實的生命觀念可以概括為系統觀、進化觀、生態觀三大觀念。系統觀——生命是系統,是「活」系統,統領結構、功能等概念;進化觀——時間軸上看生命,追溯生命的源頭與歷史,解答生命為什麼是這樣;生態觀——空間軸上看生命,生命在哪裡,它與環境的相互關係。」譚永平在其一篇名為《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內涵、外延與整體性》的論文中這樣寫道。
對於生物學思維,浙江大學王立銘教授作過一段生動的論述:假如有一片草地,陽光充足,水源豐沛,你是一個放羊少年,你有幾隻公羊和幾隻母羊。你每天的職責就是放羊,目標是讓它們發展為一個羊群。你每天都很盡職盡責,你能確定會得到一個羊群。但是顯然,你不能決定羊群每年生多少小羊,誰是其中的領頭羊,何時羊群會自然分開,等等。也就是說,在諸多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在多重相互關係的複雜作用下,一個群體必然會出現自組織,規律也會自然產生。到那時,羊群的複雜程度會湧現出來,這就是生物學思維。
在其著作《生物學思維》中,他把生物學思維提煉成一個簡單的公式:
生物學思維公式
而說到生物學思維的運用,就不得不提瞬息萬變同時又給我們帶來顯著切身影響的商業領域。
馬化騰曾在一封公開信中提出創造生物型組織的「灰度法則」,要像允許進化中的變異一樣,允許「不完美」。
其實,不只馬化騰,張一鳴、傅盛、王小川等一眾網際網路一線創業者都是生物學思維的痴迷者和堅定實踐者,王小川甚至表示,正是生物學思維讓搜狗活到今天。
北京大學教授陳春花在最近的文章中分析管理時寫到,互聯技術的出現,以及更加巨大的變革與衝突,導致不確定性增加,人們越來越覺得無法獲得「穩態」。無疑需要一個更加廣泛的視野,更加互動的關聯以及更加開放的格局,這更類似於一個「生態系統」的邏輯,複雜、多元、自組織以及演進與共生。
傅盛談到生物學的影響,將生物學的思維模型給他帶來的思考啟示總結為四點:混沌,理性,過程,反脆弱。
那麼,為什麼一眾商業大佬如此推崇生物學呢?
上海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胡霽對此表示,生物學歸根到底,研究的是生命在一個沉寂的物理世界中,如何從0到1誕生出來;在變化無常的自然環境中,在越來越複雜的生態系統中,生命又是如何生存乃至進化的。
而在市場中,最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同樣是企業如何從無到有地誕生,如何去生存、競爭和演化。從這個角度看,生物學和商學,其底層邏輯是一致的。
其實生物學思維在其他領域同樣能夠帶給我們諸多啟示,我們人類本身就是生命的存在、就處於生物學進程當中。
既然生物學思維如此重要,就讓我們搬好小板凳,一起認真學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