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歸類和演繹法」,再忙也是瞎努力

2021-01-08 王智遠
本文共計6303字「文章太長,觀點太多。

這是智遠的第075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幾乎我們所有所學的知識一開始都來源於「歸納法」。

在前些天聽課學習的過程中,老師講到了一個詞叫做「歸納法」和「演繹法」,智遠想到了一些應用場景,想在這裡和你進行分享。

歸納法應該屬於感性思維,而演繹法是一種理性思維。

演繹法是藉助於理性進行推論的最主要邏輯方式,它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從已有的思維模型當中去找模型(方法論),也可以理解為創新「模型」(方法論)。

就是從已經知道的假設當中,推斷出新的假設。

歸納法的問題是:某件事情的推斷,即使前提正確,也不能保證結論一定正確。

演繹法則不同:如果前提是正確的,那麼結論一定會是正確的。

我先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比如昨天的太陽從東方升起,今天的太陽從東方升起,那麼明天太陽也會從東方升起。

以上的推理,我們其實就是使用了傳統的求同歸納法,再次強調歸納推理是我們認識所有事情的基礎。

但是歸納就有一個BUG,你不能保證前提一定正確,你能確定太陽從東方升起是一定的麼?它會不會出現新的例子,如果出現,就會打破所有之前的認知。

當然這種歸類法場景,我們也在工作中經常遇見,在個別案例經過自己的方法論做成功之後,比如創業,多數人會認為這件事情他成功了,下次按照同樣的方法一定就可以成功。

那麼現實中,會是這樣麼?答案是未必,因為隨著行業變化,市場結構的變化,供給變化,你也不一定能夠確定曾經用過的方法論採用歸類法一定就能成功,只能作為參考的依據。

相反,而成功的事情,多半的機率前提都是保證通過演繹法的方式不斷的去推演出來的。

01.「歸類法」的邏輯三角工具。

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多半會用到這兩種法則,而歸納法最為常見,從場景式桌面整理的歸納,家裡物資的歸納,到知識體系方法論的規劃等。

而演繹法則會用在較多大型企業去做戰略的時候,通過推演,分析等一系列手段進行。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什麼是歸類法:找到一個事物的內外或者表面的現象,和其中某些通用的規律,並經他們歸類到一起。

歸類法也叫做類比法,從「一類客體的知識」通過比較「向另一類客體知識」過度的方法。

類比我們大腦默認的思考方式,它是自己腦中自動運行的系統軟體,這也算是人性的特點,你可以說它是優點,也可以說它是缺點。

什麼情況說它是缺點呢:「一般用類比做論證大多都不靠譜」,什麼情況是優點呢:「一般用類比做創意的時候比較靠譜」。

我舉一個常見的用「類比」做論證的案例:比如你們公司的產品經理想要做一個功能,一般都會說:哎,你看拼多多,或者某個電商都有這個功能,我們也應該做,如果你質疑我,就是質疑拼多多的產品。

(邏輯三角工具)

邏輯三角工具當中有三點最重要,就是:「結論,事實,論據」。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找到隱含假設,「我們和拼多多的產品一樣」,然後論證兩者的相似度,有的時候看著相似,而事實上則是不相似,或者相似度不高,甚至八竿子都打不著。

為什麼說創意的時候比較靠譜呢,因為做創意的時候,不需要找相似性,需要腦洞大,從「線性」思維轉換成「點型」思維。

而在整個大的歸納法中,又分為5種不同細分的方法:1.求同法

比如,今天小明吃了學校的營養午餐,然後拉肚子了,而小王,小張,小美,同樣也吃了今天的午餐,也拉肚子了。

於是,我們就可歸納為:今天的午餐出了問題,不然怎麼可能都拉肚子了?這就歸類法之一,求同。

假設A,B,C,若干種情況都發生了某個現象,那麼這個這若干種情況的共同點,可能就是導致現象發生的原因。

2.求異法

比如,這個學校提供了兩種不同的營銷午餐,分別是A套餐和B套餐,結果吃A套餐的人全部拉肚子了,而吃B套餐的人都好好的沒事。

研究發現,A餐和B餐的差距在於,A餐提供的是濃湯,B餐提供的是鮮奶,其他的都一樣。

於是,我們就可以歸納出,A餐的濃湯可能有問題,這就是求異,這兩種情況唯一的差異,可能就會導致該現象發生的原因。

3.並用法

某些地方高發甲狀腺病,醫療隊去了幾個病區,用藥物檢查後發現雖然各地情況大不相同。

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居民,食物和水中缺碘。

他們又去了不流行甲狀腺病的地區,發現他們缺點一定要求在於「求相同」和「求不同」之間,歸納出來一個猜想,缺碘是甲狀腺病的原因,這就是並用法。

4.共變法

在1917年,美國的生物學家發現,在其他條件不變而氣溫正常變化的情況下,氣溫每降低8度,果蠅的壽命可以延長一倍。

所以我們可以斷定,果蠅的壽命和氣溫有關,這就是」共變法「。

共變法是指,每個被研究對象的變動,在其他情況不變,而其中只有一個情況變動時,這個唯一的變化,可能就是導致被研究對象變化的原因。

5.剩餘法

例如,居裡夫人觀察到一定量的「瀝青鈾礦」所發出的放射線要比它所含的「純鈾」所放出的放射線強度強很多。

與此,她歸納出來,在瀝青鈾中一定還含有其他的放射性極強的元素,後來經過發現了,那就是「鐳」,這就是剩餘法。

剩餘法通常指的是,假如A只能解釋現象B的一部分,那麼一定還存在另外一個原因,可以用來解釋這個現象B。

歸類法的過程可以分為三步:一是先收集或者累計一些事物,經驗,或者素材。

二是分析所有的相關材料的基本性質或者特徵,尋找其服從的基礎規律和共同規律。

三是描述和概括,做出系統的判斷,所得材料的規律和特點,從而將這些規律作為預測同類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

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中,歸納法只能做出「概率性趨勢」,而不能做出必然性知識。

02「演繹法」的三段論。

智遠所理解的「演繹法」現在多半用於「事物的創新」當中,通過已經歸納出來的正確依據。

在一個賽道上面,尋找第二條可以增長的模型,當然也可以運用到個人職業生涯,知識知識體系的管理上面。

正確性假設:我們都知道,在哲科思維當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基於一個正確的假設(公式或者公理),然後進行嚴格的「推演」,得出結論,這種推演的方法就是演繹法,

我們1%的知識來自於演繹法,但那1%可能是最重要的,很多企業做大了以後,在做戰略方向的時候,這種特徵最為明顯。

他們通常在公司內部有戰略團隊,專門負責收集情報,研究行業的發展方向,同行的發展方向,結合各種報告,從而推論出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未來要往哪個方向去AII-in。

直言三段論:我們最常見的三段論是西方的「邏輯之父」——亞里斯多德提出來的,它指的是由兩個正確判斷依據作為前提,和一個判斷作為結論組成的推理,三段論中包含了三個部分:大前提,小前提,結論。

比如:

大前提:所有人會去世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也會去世

如果我們把一個邏輯三角的結論,當做下一個邏輯三角的底角,那就可以繼續推理下一個三段論,依次循環,這個過程能持續不斷的推演下去,也就構成了一個邏輯鏈條。

關於假設分析:不管判斷任何事情,我們如果運用三段論,前提就要一定要保證「事實」是真實的,客觀實際的,不然就無法推理出來正確的結論。

所以,為了確保我們的前提都是可靠的,那麼我們就要進行假設分析,將前提都當做可能出錯的假設,以批判的思維去審視可信度。

大概有兩個層面:1.發現假設

其實就是發現對論證的隱含假設,一般這類論證直接可以從事實中推理到結論,中間漏掉的論證,這個時候在搬出邏輯三角發現隱含假設,就可以。

假設可以進行主觀判斷,從價值觀上面,比如上面的案例,說我們的產品也可以模仿拼多多開發那個功能,他的隱含假設就是:「我們和拼多多一樣」,這就是主觀的。

假設可以從客觀判斷,客觀通常以「事實」「結果」為依據,比如做一場活動,GMV沒有明顯提升,核心原因在哪,除了主觀上面的「我以為」,那麼從客觀上面,有沒有可能是決策方面,數據方面的問題呢?

2.去質疑假設:

面對團隊或者自己提出來的不靠譜隱含假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對假設問3個問題,真的是這樣嗎?總是這樣麼?有沒有其他可能?

這樣的話,從一件事情的事實,到發現問題,到質疑,到提出假設,到尋求不同解決方案,到沙盤模擬,到最後執行,就完成了。

歸類法和演繹法的不同區別:如果用一句話去形容兩者的不同區別,智遠認為是:歸納法是先說出結果在去說具體的原因,演繹法是先說原因再說結果。

歸納法是從個人到一般的現象,演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現象,兩者本是剛好相反的。

另外歸納法包含「證法」和」概括法」,概括法必須在列證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先要列出相關的證據,後概括。

演繹法除了是先說原因後補充結論外,還有文中具有「引經據典」的成分的「段落句子」一般都可歸屬是演繹法。

演繹法最常用的是「三段論」,是由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組成。

一般由於大前提,小前提中往往是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常識,所以三段論中往往會有一個前提並不在行文中出現。通常三段論又只有一個大前提和結論組成的「只是」。

03.歸納法去做「知識體系」。

上面所講,歸類法一般都是感性思維,是大腦自帶的常規性思考方式,智遠認為歸類法的應用,結合到工作學習中,通常做「知識體系」的較多,甚至於做課程的比較多。

一個龐大的知識體系當中,一定會包含很多的方法論或者觀點。

就好比一本書,有封面,封皮,主要大主題,拆分的小主題,主題裡面每篇文章,文章裡面觀點,對照案例等。

一.歸納方法論:首先我們來確定什麼是方法,智遠總結認為,方法就是「遇到問題後,採用什麼方式去解決的」,這就統一稱之為方法。

解決後,加以復盤,總結,形成標準的處理方式,就可以成為方法論。

那麼方法論肯定是有很多,比如,自己做社群運營,如何讓用戶進群,進群後如何自我介紹,社群每周活躍的方式,管理的方式,這些都可以稱之為對應的方法論。

當然也有比如「用戶運營」,用戶分層,用戶PUSH機制,用戶激活,用戶召回,這些某一個模塊,也都是方法論。

智遠這是按照順序的方式進行排列,如果拿出一張紙,把上面從社群運營,到用戶召回,打亂的去寫在紙上,那麼每一個「點」,都是一個方法論,而成不了「體系」。

二.方法論做「體系」:首先按照常規化歸類的法則之一,求同法。就可以發現,社群所有的東西,比如怎麼進群,怎麼活躍,怎麼管理,這些就有連結了。

用戶運營,我們可以發現,激活,PUSH,召回,就有相同的地方。

三.方法論「聯結」:聯結,也可以稱之為連結,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在做知識體系的時候也是不同的,通常會採用「時間化」「場景化」去做。

比如我按照「書」的方式去做聯結,有的人一本書只寫某個學科當中的三分之一,一本都是這個觀點,通過這個觀點,大主題,小主題不同維度的去闡述。比如「情感類的書」。

而有的人喜歡按照時間的推移,從前,曾經,現在,未來的方式去寫,比如「工業4.0」這本書。

四:構建整體「結構」結構按說應該是在做方法論之前搭建,智遠放在最後拆分,你也可以理解為「主題」「骨架」,沒有「骨架」是無法支撐起每一個方法論的串聯的。

「結構,關係」,這兩者是有一定的連接,結構更傾向於內部各部分聯繫為一個整體,好比如一本書,而關係是書中「每一個方法論與方法論」當中的聯繫。

04.拒絕使用「演繹法」溝通。

「演繹法表達」方式其實在學生時代,部分的同學已經是養成的,但是我們並不知道我們養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式,當然在工作中,智遠也經常遇到這種形式,令人頭痛。

這就是「職場教育和「學校教育」的不同點。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學生時代,老師教給我們的表達邏輯往往是這個樣子的,問:

一個班級共有30名同學,已知男生數量比女生數量多兩倍,請問該班級女生有多少人?

答:從題目中得知,由於男生數量是女生數量的2倍,則男生數量+女生數量等於2倍女生數量+1倍女生人數,等於3倍女生人數,所以女生等於10人。

這種表達方式叫什麼:「演繹法」。

演繹法的表達方式是從前提條件開始,按照事務的前因後果觸發,通過逐步推導得出結論的。

這種表達方式一旦形成思維定式,在職場中匯報工作就變成了這樣的說話方式了:

領導,客戶王總想要和你預約下午3點的時間,他看了我們的市場合作合同,覺得有點問題,想要和您當面溝通下。所以您看下要不要和對方約見,我好給對方一個回復。

如果你是領導,你認為這樣的匯報效果如何?你會認為這樣的下屬給力嗎?

毫不誇張的說,80%以上的人都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和上級溝通的,看起來很禮貌,遵循著我們上學時候反覆練習的「演繹式」表達邏輯,然而這種「演繹式」表達邏輯,存在3處硬傷:

1.它無法讓領導做決定。領導聽完這個匯報以後,並不能依此做出是否要留出時間給這位王總,因為報告的這位下屬只是把對方的原話重複了一遍,並沒有懟信息進行一步篩選和澄清。

2.信息不完整。如果領導需要做決策,可能下一步還需要了解,客戶到底存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是否必須當面溝通解決?為什麼要留出時間當面溝通?難道還有其他動機?

3.作為領導,最擔心的是不能控制局面。

如果客戶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打著合同的幌子,當面提出其他條件,我方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無力應對了,在商業談判中,這是一個大忌。

綜合所述,這樣的陳述並沒有給領導提出任何有效的信息,正常的領導面對這樣的匯報時候,通常會對這位員工說:「你再去調查一下,看看對方是不是非要溝通不可」。

而如果這位員工一直是學生思維,領導指一步,動一步,如此反覆,每次都會被領導問的啞口無言。

天長日久,這位員工就會挫敗感重重,領導也會覺得下屬不給力,如果這時候出現另一位懂得說話的下屬,很快就能分出高下。

真正有效的溝通,絕對不能是「演繹法」。

因為你不難發現,演繹法的溝通方式有個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在短時間內將必要信息傳達給對方,它常常顯得迂迴而無效,嚴重影響效果。

自己說的每一句話,定義了別人眼中的你,如果這時候出現了另一位懂得說話的下屬,往往會這麼表達:

領導,客戶王總要和你約下午3點的時間,但是我個人認為這事不靠譜,打算回絕,因為:

第一:經過了解,對方所謂的合同問題,其實是在擬定的時候信息有些不全,我已經讓「法務」從新擬定了,很快就弄完。

第二:根據市場部其他同事反饋,這家客戶最近總是想辦法讓我們給他最大的讓利,我們對這方面有明確標準,但對方似乎心存僥倖,希望可以走捷徑拿到優惠,所以他們這次約見,並不排除這種可能。

第三:根據您的身份,如果您直接回復,可能不太妥當,這次的約見顯得很突然,也很可疑,我想以您事物繁忙為由給對方個回復,同時看看能不能問問具體對方的真實目的。

不知道您認為這樣的方式妥當嗎?有沒有需要進一步交代的地方?

如果您是這位領導,當您面對這樣的下屬的時候,是不是感到整個事情就清晰很多了?

我們仔細對比一下,後者的溝通和前者的溝通有什麼不同?對比之後不難發現,後者的溝通思路大概是:「結論」先行,這件事認可能不太靠譜,打算回絕。

接下來闡述三個依據,合同信息不全,市場部其他人員反饋,您的身份不變等,另外闡述過程中,還給了具體的解決方法。

所以這樣溝通的方式是:「結論先行」,「說出依據」,「具體事例」,「強化與重申結論」。

在這個鏈條中,那位會說話的下屬,就採用的這樣既定的思維模型。

所以,演繹法只適合處理更多「創新」東西,而不適合用在「溝通」上面,如果你有,積極改正。

寫在最後:

「歸類法」和「演繹法」,

並不是只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思維模型。

如果你能夠像訓練體能一樣訓練自己的思維邏輯,從生活當中運用各種歸納和演繹法,那麼自己的思維就會變的更快,更高,更強大,在激勵的智力競爭中,自己就會領先一步,更高一籌。

相關焦點

  • 演繹法和歸納法
    演繹法和歸納法是科學研究中最常見的兩種方法,是得出合理結論的中間道路。
  • 科學思考者14:演繹法和歸納法
    演繹法(Deductive Reasoning),是你運用一個現成的理論,通過邏輯推導,形成判斷。做數學題完全就是演繹法。從已知的定理和公理出發,經過若干的推導和計算,形成一個結果。還有最早來自亞里斯多德的、最基本的邏輯「三段論」,也是演繹法 ——* 大前提:人都要吃飯 —— 這是要用的理論;* 小前提:這些士兵也是人 —— 這是理論的適用範圍;* 結論:這些士兵需要吃飯 —— 這是對理論的運用。我們平常說「講理」,本質上就是演繹法。我們要學習科學知識、掌握各種理論,都是為了要用演繹法。
  • 假說-演繹法
    假說-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由於假說無法被直接驗證,需要根據假說進行演繹推理
  • 假說一演繹法
    假說一演繹法是指在觀察、實驗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以後,通過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釋問題的假說。
  • 妙答演繹法的符號邏輯
    內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妙答演繹法」的一個新的應用邏輯學概念,從符號邏輯學的視角,就妙答演繹法的產生、邏輯分類及其邏輯功能等作了有理有據的具體探索和論述。  關鍵詞:符號邏輯/妙答演繹法/邏輯分類/邏輯功能  妙答演繹法是本文所要論述的一個主要概念,它是指人們在作出妙答的過程中所運用符號邏輯中的各種演繹法。
  • 買被子時,「棉被」和「蠶絲被」哪個好?不懂就別瞎買!
    買被子時,「棉被」和「蠶絲被」哪個好?不懂就別瞎買!現在氣溫也在慢慢下降了,我們穿的衣服也越來越多。如果到了冬天,人們首先要考慮的事就是保暖問題。所以我們會在家裡做好充足的準備,比如一些棉襖、羽絨服、棉被等保暖的用品。我們在買被子的時候,經常會遇上選擇的難題。
  • 歸納法、演繹法、數學歸納法之間的關係
    歸納法和演繹法在應用上並不矛盾,有些問題可採用前者,有些則採用後者。而更多情況,將兩者結合著應用,則能收到更好的效果。3.演繹法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論式,它包括:(1)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原理或一般性假設;(2)小前提,是關於所研究的特殊場合或個別事實的判斷,小前提應與大前提有關;(3)結論,是從一般已知的原理(或假設)推出的,對於特殊場合或個別事實作出的新判斷。
  • 墨者提出了先進的類比法、歸納法和演繹法等邏輯方法
    關於墨者建立邏輯的方針與原則,我們之前已經大致了解了墨者建立邏輯的方針;至於墨者的邏輯方法,這裡再來予以探討。墨者的邏輯方法有「或」、「假」、「效」、「闢」、「侔」、「援」、「推」七條。「闢」、「侔」、「援」屬類比法;「推」屬歸納法;「效」屬演法。而「或」與「假」則屬判斷。先說類比法:一,闢。按「闢」即「譬」,即打譬喻。
  • 歸納法控制風險,演繹法獲取利潤 - 新浪財經
    從經驗出發,用過往經驗判斷事物,有10個雞蛋,前面的9個都是好的,所以,推斷第10個也是好的,這就叫歸納法。什麼叫演繹法?從邏輯出發,用邏輯推理來判斷事物,這裡有3個雞蛋,A>B,B>C,那麼我們可以推斷A>C,這就叫演繹法。
  • 很多人不懂,以免吃錯,網友:別瞎吃!
    其實很多人都是理解對的,並不是有海螺的尾巴黃黃的能吃,其實就是排洩物,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還傻傻的吃了,還是了解的多一點吧,不要再瞎吃了,但是小編還要告訴大家不能吃的地方,那就是海螺挖開之後有一個白白的東西一定要把那個東西給搞掉,那個是海螺的腦子,不宜吃。
  • 崇尚理性和數學演繹法的笛卡爾--中國數字科技館
    崇尚理性和數學演繹法的笛卡爾鄭州師範學院  劉冠傑科學史上的16、17世紀,註定是一段不同凡響的歷史時期。此前,科學尚處在哲學的襁褓之中,甚至還沒有科學——science這個詞,人們將其稱之為自然哲學。
  • 數學定理告訴你:不是你「不努力」,而是你再努力也是「白努力」!
    近來翻看數學與物理,又翻到「不努力」同學,沒想到,不翻不知道,一翻嚇一跳。伯努利家族是科學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個家族,在數學和其他科學領域誕生了十多位著名的人物。「伯努利原理」還好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可以拿來教教小孩子,也很容易懂。
  • 英語熱詞:沒事兒總愛瞎搗鼓?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語熱詞:沒事兒總愛瞎搗鼓? 2016-04-20 10:41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   大家現在都喜歡說自己很忙,有些人是真的在忙著做一些實事,而有些人可能是在瞎忙。
  • 歸類分析 | 壓電陶瓷蜂鳴片的歸類分析
    壓電陶瓷蜂鳴片,用鋯酸鉛、鈦酸鉛等製成的壓電陶瓷片,以銅片為基片和電極層,根據壓電效應原理接點後產生振動發出聲音。可直接接入電路中用於儀器儀表中充當蜂鳴器使用,亦可安裝腔體形成蜂鳴器。該壓電陶瓷蜂鳴片用鋯酸鉛、鈦酸鉛等製成的壓電陶瓷片,以銅片為基片和電極層。其為壓電陶瓷,並且必須裝有電極和電接頭,銅片作為其支架和電極,符合85.41對於「已裝配的壓電晶體」的描述。但可直接使用時,其同時可作為蜂鳴器直接使用,看似可歸入85.31。當其看起來可歸入兩個稅目時,那是否應該按歸類總規則三的原則來確認歸類呢?
  • 不懂插座布局瞎布局?老師傅忠告:這28個插座不可少,少1鬧心到想死
    不懂插座布局瞎布局?老師傅忠告:這28個插座不可少,少1鬧心到想死!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想必大家都遇到插座不夠用。或者有些地方需要用插座的地方沒有預留的情況。那對於這些情況,主要就是在裝修的時候沒有好好的安排規劃。
  •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高中生物必修二:高中生物孟德爾假說演繹法步驟 2019-01-25 16:02:41 來源:三好網
  • 不會高效學習,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白費
    有網友說,自己非常努力,在工作之餘不斷學習各種知識。幾年過去了,花了很多錢和時間,亂七八糟學了一堆東西,可好像知識還是零零碎碎的,只知道些皮毛,什麼都沒有學會,依然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競爭力。考了不少證書,似乎也沒有太大用處。明明很努力,卻依然很焦慮,應該怎麼辦?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這樣類似的煩惱。其實,之所以會這樣,最大的問題是你的學習方法不對。
  • 中國天眼造好快三年了,好久沒聽到消息了,最近它在忙啥?
    7、參與地外文明搜尋說了洋洋灑灑七大功能,其實是六大,因為地外文明搜尋在射電波段的搜尋基本上是瞎的,因為外星人不用這種效率低下的通許,假如是,那麼他們的信號因為衰減到不了我們這裡,假如不是,那麼我們根本接收不到!
  • 別再交智商稅了!
    但仔細想想,批評性思維就是更審慎的使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去看待問題。朋友有點意外:因為他之前以為,批評性思維是對信息的搜集和篩選,不要盲從權威,不要斷章取義,不要被情感帶節奏。所以朋友說的這些都是衍生的結果,但核心還是儘量嚴格的用歸納法和演繹法去考察問題、考察它信息背後的邏輯是否成立。我們的對話告一段落,我隨手一翻各類微信群裡的文章,突然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 清華大學生平均智商130,普通人怎麼努力也趕不上!真是這樣嗎?
    很多家長和學生都經歷過這樣一種困擾,自家的孩子或者自己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成績還是提升不上去?難道努力真的沒有用,智商才決定一切嗎?先不說出我的觀點,我們先來看一個調查!有專家對500個清華大學生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得出結論: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131之間!而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智商是天生的!」這樣的結論讓很多學生沮喪,覺得這輩子出頭無望。現實真的如此嗎?我們先來談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