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和時間不僅是客觀的,而且和物質是不可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形式離不開內容。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既然是一種形式,它就離不開物質的內容。運動著的物質是內容,空間和時間是這個內容得以存在的形式。一個事物的運動,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離開了空間和時間,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就無法表現,我們也就無法認識這個事物。不能設想一個物質的運動,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如果一個東西在時間上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在空間上過去不存在,現在不存在,將來也不存在,這是什麼東西呢?這只能是虛無。
其次,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測量,也不能脫離物質運動來進行。任何事物只要它經歷了一定的時間,我們就可用它來測量時間。一天就是地球自轉一周,一年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可見,具體的時間都離不開運動著的物質,離開了物質,就無法測定具體的時間。日常說的「一袋煙的功夫」,「吃頓飯的時間」,「喝杯水的時間」,都是以具體的物質來作為測定時間依據的。空間的測量也是不能離開物質的。任何事物,只要有一定的長度,我們就可用它來測量空間,如一米就是從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離開了具體的物質是無法測定空間的。
再次,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也是由運動著的物質的特性來決定的。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也是隨著運動著的物質的特性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永恆不變的。隨著運動物質所處的條件不同,時間空間也就不同,這說明,空間和時間具有可變性,其有相對性,怎麼來理解這個問題呢?古希臘的歐幾裡德創造了歐氏幾何學即我們平常說的平面兒何學。它有兩條公理:「從線外一點只能作一條直線和已知線平行」;「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等於180度」。這是歐氏幾何學得出的結論。
隨著數學的發展,出現了非歐幾何學。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俄國的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他是研究宇宙空間的雙曲線的幾何學,即「馬鞍形」(凹形)的幾何學,這個理論證明:通過線外一點,至少可以作兩條線段和已知線段平行;三角形內角之和小於180度。另外一個德國的數學家黎曼,他主要是研究球面幾何學,他得出結論:通過線外一點,一條平行線也不能做;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度。以上的三種不同的結論都是正確的,這說明空間的特性隨著物質運動的特性不同而有所不同,時間和空間是隨著物質運動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運動物質的特性,決定了空間和時間的特性。
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空間和時間的特性依賴於物質特性。他證明:當物體以接近光速(每秒30萬公裡)運動的時候,物體沿著運動方向的空間的廣延性就會縮短,時間的持續性就會延長,質量就會變重。設想一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宇宙發射一枚火箭,那麼在這個火箭上,一尺的長度比地球上的一尺就要短,一個小時的時間比地球上的一小時就要長。這就告訴我們,隨著物質運動的變化,時間和空間也會隨著變化。古時說:「仙境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現代科學也作了這樣的設想。
假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留在地球上,另一個乘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在宇宙中飛行一年,回到地球後,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頭了,而從宇宙中歸來的兄長卻仍然是英俊少年。從現實來看,宇宙飛船達到每秒鐘30萬公裡的速度是不可能的。但這個理論從科學實驗上已經得到證實了。這就告訴我們,時間空間的特性是隨著運動著的物質特性的變化而變化,時間、空間和運動的物質是不可分的。
我們要批判形上學把時間和空間同物質相脫離的觀點,他們離開物質來談時間和空間。如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虛空是不依賴於原子而獨立存在著的。牛頓認為,空間好比一個空箱子和一個空瓶子,裡面可以放東西,也可以不放東西。時間是一種與物質運動無關的絕對均勻流逝的純粹的延續性,就是說,時間的流逝是與物質無關的。這種形上學的絕對的時空觀,割裂了物質運動與時空的關係,是完全錯誤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脫離物質運動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是不存在的,相反,在現實的空間和時間當中,是充滿了形形色色的運動著的物質,就是字宙間的各個星球之間也不是純粹絕對的脫離物質的時間和空間,而是存在著一種引力場,引力場本身就是一種物質。從微觀上講,原子核的直徑要比原子的直徑小一萬倍,這中間存在著一個電磁場,電磁場本身也是一種物質。通常我們所講的「真空」,也並不是純粹絕對的「真空」,這中間雖然沒有空氣,但也有電磁場存在、可見,離開物質的絕對空間是不存在的。
人們對時間空間的觀念是可變的,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是不能否認的,時間和空間是不依賴於人們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念是時空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時空的觀念是隨著客觀的時空變化而變化的,不能因為承認了時空觀念的可變性,就否認了時空的客觀性。我們既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性,同時也承認時空觀念的可變性;既反對只強調時空的客觀性,而否認時空觀念的可變性的形上學觀點;也反對否定時空的客觀性,而單純強調時空觀念可變性的唯心主義觀點。
參考資料
《哲學》
本文乃作者「巴娜木說美食」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