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唯物主義哲學中,空間和時間是客觀的,與物質密不可分?

2021-01-10 巴娜木說美食

空間和時間不僅是客觀的,而且和物質是不可分的,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形式離不開內容。空間和時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既然是一種形式,它就離不開物質的內容。運動著的物質是內容,空間和時間是這個內容得以存在的形式。一個事物的運動,總是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的,離開了空間和時間,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就無法表現,我們也就無法認識這個事物。不能設想一個物質的運動,既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如果一個東西在時間上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在空間上過去不存在,現在不存在,將來也不存在,這是什麼東西呢?這只能是虛無。

空間和時間

其次,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測量,也不能脫離物質運動來進行。任何事物只要它經歷了一定的時間,我們就可用它來測量時間。一天就是地球自轉一周,一年就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可見,具體的時間都離不開運動著的物質,離開了物質,就無法測定具體的時間。日常說的「一袋煙的功夫」,「吃頓飯的時間」,「喝杯水的時間」,都是以具體的物質來作為測定時間依據的。空間的測量也是不能離開物質的。任何事物,只要有一定的長度,我們就可用它來測量空間,如一米就是從赤道到北極的子午線的千萬分之一,離開了具體的物質是無法測定空間的。

地球自轉

再次,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也是由運動著的物質的特性來決定的。時間和空間的特性也是隨著運動著的物質的特性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永恆不變的。隨著運動物質所處的條件不同,時間空間也就不同,這說明,空間和時間具有可變性,其有相對性,怎麼來理解這個問題呢?古希臘的歐幾裡德創造了歐氏幾何學即我們平常說的平面兒何學。它有兩條公理:「從線外一點只能作一條直線和已知線平行」;「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等於180度」。這是歐氏幾何學得出的結論。

歐幾裡德

隨著數學的發展,出現了非歐幾何學。這有兩種情況:一個是俄國的數學家羅巴切夫斯基,他是研究宇宙空間的雙曲線的幾何學,即「馬鞍形」(凹形)的幾何學,這個理論證明:通過線外一點,至少可以作兩條線段和已知線段平行;三角形內角之和小於180度。另外一個德國的數學家黎曼,他主要是研究球面幾何學,他得出結論:通過線外一點,一條平行線也不能做;三角形內角和大於180度。以上的三種不同的結論都是正確的,這說明空間的特性隨著物質運動的特性不同而有所不同,時間和空間是隨著物質運動的變化而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運動物質的特性,決定了空間和時間的特性。

羅巴切夫斯基

二十世紀初,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進一步揭示了空間和時間的特性依賴於物質特性。他證明:當物體以接近光速(每秒30萬公裡)運動的時候,物體沿著運動方向的空間的廣延性就會縮短,時間的持續性就會延長,質量就會變重。設想一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宇宙發射一枚火箭,那麼在這個火箭上,一尺的長度比地球上的一尺就要短,一個小時的時間比地球上的一小時就要長。這就告訴我們,隨著物質運動的變化,時間和空間也會隨著變化。古時說:「仙境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現代科學也作了這樣的設想。

愛因斯坦

假如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留在地球上,另一個乘宇宙飛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每秒30萬公裡)在宇宙中飛行一年,回到地球後,留在地球上的兄弟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頭了,而從宇宙中歸來的兄長卻仍然是英俊少年。從現實來看,宇宙飛船達到每秒鐘30萬公裡的速度是不可能的。但這個理論從科學實驗上已經得到證實了。這就告訴我們,時間空間的特性是隨著運動著的物質特性的變化而變化,時間、空間和運動的物質是不可分的。

宇宙飛船

我們要批判形上學把時間和空間同物質相脫離的觀點,他們離開物質來談時間和空間。如古希臘的德謨克利特認為,世界是由原子和虛空構成的,虛空是不依賴於原子而獨立存在著的。牛頓認為,空間好比一個空箱子和一個空瓶子,裡面可以放東西,也可以不放東西。時間是一種與物質運動無關的絕對均勻流逝的純粹的延續性,就是說,時間的流逝是與物質無關的。這種形上學的絕對的時空觀,割裂了物質運動與時空的關係,是完全錯誤的。

德謨克利特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脫離物質運動的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是不存在的,相反,在現實的空間和時間當中,是充滿了形形色色的運動著的物質,就是字宙間的各個星球之間也不是純粹絕對的脫離物質的時間和空間,而是存在著一種引力場,引力場本身就是一種物質。從微觀上講,原子核的直徑要比原子的直徑小一萬倍,這中間存在著一個電磁場,電磁場本身也是一種物質。通常我們所講的「真空」,也並不是純粹絕對的「真空」,這中間雖然沒有空氣,但也有電磁場存在、可見,離開物質的絕對空間是不存在的。

電磁場

人們對時間空間的觀念是可變的,但時間和空間的客觀性是不能否認的,時間和空間是不依賴於人們的主觀意識而獨立存在的,時空觀念是時空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時空的觀念是隨著客觀的時空變化而變化的,不能因為承認了時空觀念的可變性,就否認了時空的客觀性。我們既承認時間空間的客觀性,同時也承認時空觀念的可變性;既反對只強調時空的客觀性,而否認時空觀念的可變性的形上學觀點;也反對否定時空的客觀性,而單純強調時空觀念可變性的唯心主義觀點。

參考資料

《哲學》

本文乃作者「巴娜木說美食」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在唯物主義哲學中,規律有什麼含義?客觀規律如何分類?
    如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這就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複性和穩定性,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從古至今,包括原始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這個規律都在起作用,並且重複出現。所謂規律的客觀性,就是說物質運動的規律是物質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不論人們是否認識它,是否喜歡它,規律都是客觀存在的。這個規律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 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為變化。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因為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
  • 時間,空間,和生物究竟誰是先行者?
    時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時間概念包含時刻和時段兩個概念。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參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周期變化的規律。
  • 物質、時間和空間三足鼎立形成宇宙
    如果沒有物質,時間和空間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也就不會有時間和空間。如果沒有時間,物質就不能體現,也就不會有物質,空間也無存在的必要,也就不會有空間。如果沒有空間,物質就無法存在,也不會有物質,對於「純無」,時間就無存在的意義,也就不會有時間。綜上所述,物質、時間、空間,三者相互依存、相互統一,而不是對立或對立統一。它們之間不存在矛盾或自相矛盾,它們三足鼎立共同形成宇宙。
  • 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嗎?——否定相對論時空觀
    當然也指出了現代物理學手冊所給出的對普朗克能量子的錯誤猜想:以光子本能光速運動的錯誤光物理為基礎所導出的普朗克能量子的相關參數必須重新定義和考慮。時間和空間不是物質,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屬性,與物質的物理屬性一樣,決定於物質的本質——物質的系統構成;使物質具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的屬性。
  • 九悅醫療董事長郭躍:社會辦醫的時間和空間哲學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創業者的智謀與健康》,旨在關注醫健領域創業者在創業歷程中如何突圍破局,如何在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與企業發展之間尋找平衡。上海九悅醫療集團董事長郭躍,深耕醫療行業15年,曾創辦上海仁濟醫療集團。分享環節,他認為,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業,離不開時間和空間這兩個要素。此話怎講,且看下文解讀。
  • 藍少科學:細說哲學中的時間,了解時間對於哲學的意義
    時間是哲學家不斷思索研究的一項課題,數學家惠特羅在他的名著《時間的自然哲學》裡面,強調阿基米德和亞里斯多德是對時間兩個極端看法的代表人,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內稟的,對宇宙來說是基本的,而阿基米德的看法就完全相反。2000多年來,這個爭論,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在進行。柏拉圖在他講宇宙學的著作《蒂邁歐篇》裡說,太初混沌,神工強加以形序,時間乃生。
  • 高考政治哲學常識: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
    高考微信   高考政治中哲學和經濟學常識是一大重點也是難點,新東方網高考頻道整理高考政治哲學的疑難問題解答,幫助大家突破哲學難關。
  • 光波和物質與高維哲學基本陽性量的關係
    導語:討論現代物理繞不開光,同樣討論高維哲學也離不開光,光作為哲學陰陽二元的一極包含很多特徵;光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介質,光攜帶的外部信息被大腦接受引發了人類各種思考;光明成為人類文明擴張延續最偉大的正能量;1657年費馬發現,光在任何均勻介質中都走最短路徑,並由此推導出幾何光學三定律
  • 時間和空間、三度空間(三維空間)
    物質世界的一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有它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時間的特點是一度性,就是說朝著一個方向發展,是一去不復返的。空間是表現物質運動的位置、範圍和伸張性。物質世界的任何事物在運動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位置,並且不斷地變化著;空間的特點是三度性,就是說具有長度、寬度和高度。時間和空間是客觀的,都不是獨立的脫離物質的東西。
  • 物質就是脫離人們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
    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草木森林、鳥蟲走獸等等,不管形態上如何千差萬別,卻並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說的乃是人們意識中的東西,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在人們意識之外獨立存在著的東西。根據這些現象的這些共同本質,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物質就是脫離人們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客觀實在。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 物質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什麼?物質、空間和時間,它們的關係如何?
    運動著的物質是在空間和時間中運動,空間和時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任何物體,大至宇宙天體,小至微觀粒子,都具有一定的規模或體積,也就是說,都具有長度、寬度和高度的廣延性。每個物體都在其他物體當中處於一定的位置,如前後、左右、上下,彼此之間有一定的排列順序。
  • 時間和空間在粒子的解釋下
    近代物理學家提出了空間、時間的概念,認為時間、空間無處不在,在生命眼裡時間、空間看不見摸不著,更感受不到,而且還在空間、時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維空間的構思,認為宇宙由時間、空間構成,不管這些理論是否正確,我們在宇宙中我們的時間在流逝,往前走,生活在這偌大的空間,為何我們感覺時間和空間不存在一樣
  • 物質、世界、時間和空間,只不過是人類的幻覺嗎?
    量子力學說明了「時間不連續」及「空間不連續」。宇宙最小單位,稱為普朗克時間與普朗克空間。「普朗克長度」為10的負33次方公分;「普朗克時間」為10的負43次方秒,在這兩個刻度以下,引力及時間空間都不復存在。
  • 高二政治複習方法:哲學概念之主觀客觀分析
    1、哲學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存在  注意三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 休謨哲學思想系列: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兩個比較特殊的觀念:時間和空間時間和空間非常奇怪,在康德的哲學裡面有一個著名的概念是「二律背反」,大概說的是,基於同一個概念的兩個完全相反的命題,它們既是相互衝突的,也是同時正確的。而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中,第一個就是「時間和空間」。正命題是:宇宙在時間上有起點,在空間中也有限制。
  • 信息與能量、物質、空間、時間,哪一個更加本源?
    哲學三個大類中,也就是哲學中的方法論和邏輯學作為思維工具意義是永遠存在的,但是本體論世界觀僅僅是觀念認知,而不是經驗認知,是非科學範疇。信息是一種序列,序列不是載體。序列信息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的自旋方向決定了宇宙最基本信息的序列組合。DNA則是蛋白質序列組合。總之,信息只是序列。
  • 科普:為什麼物質可以使空間扭曲並產生引力?
    在牛頓力學中,萬有引力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牛頓為了研究「引力何以可能」的問題就陷入了難以跨越的障礙之中。牛頓力學只是告訴引力就是普遍的,沒有為什麼!牛頓晚年為了解決引力產生的因果關係也不得不藉助上帝。
  • 宇宙本源、物質與意識——結合哲學、物理學、生物學談談個人思考
    而且陳還發現了該有限的四維球面宇宙等價於一個無限的四維球體宇宙:整個宇宙本身只是個曲率半徑極"小"的四維球面,但在其局部參考系諸如宇宙中所有事物看來,它卻是個無限的四維球體,由三維球面空間大爆炸"之前"、過去、現在、未來和時間無限久時的所有空間和事物構成。」
  •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哪些基本問題?
    物質的基本定義是「客觀實在」,客觀說的是不以人多意識為轉移,實在說的是不依賴人的精神而存在。這種觀點很容易跟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混淆。恩格斯認為劃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唯一標準是討論「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誰是第一性?誰決定著誰?物質=存在=物,意識=精神=心,這是不同哲學流派中使用的不同名詞,本質上指代的同樣的概念。誰是第一性?這個問題決定誰是世界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