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理學家提出了空間、時間的概念,認為時間、空間無處不在,在生命眼裡時間、空間看不見摸不著,更感受不到,而且還在空間、時間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多維空間的構思,認為宇宙由時間、空間構成,不管這些理論是否正確,我們在宇宙中我們的時間在流逝,往前走,生活在這偌大的空間,為何我們感覺時間和空間不存在一樣,我們能否解釋它們的存在嗎?
在維度空間裡,空間的性質與空間粒子的排列、物質粒子的排列、空間粒子和物質粒子的相互作用有關,人類科學家用「等放原理」和「互補原理」來解釋空間粒子和物質粒子是如何參與空間的構成,而且和現實的空間十分的吻合,因此人們說沒有絕對的時空。我們熟悉物質是由粒子組成的,我們有必要引入「空間粒子」、或「真空粒子」的概念來解釋宇宙時空,物理學家在二十一世紀的使命之一是尋找理論預言的空間粒子。有了真空粒子概念,我們獲得了「空間不空」、或「真空不空」的認識,在「三項認識」——黑洞不黑、暗物質不暗、反物質不反之外,我們有了第四項認識。黑洞不黑、暗物質不暗、反物質不反、真空不空符合哲學奇異性的「悖論原理」。得出的宇宙形成發展演變更完善。
根據科哲「等效原理」的替換性質,時空彎曲可以表達為空間粒子的彎曲排列,引力是空間粒子彎曲排列產生的效應,或真空粒子組合結構的變比產生了引力。廣義相對論分析了物質和時空的相互作用,引力是物質和時空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二十一世紀物理學家的使命之一是揭示物質粒子和空間粒子具體形式的相互作用,在粒子物理學或量子物理學的基礎上揭示引力的本質。愛因斯坦在相對論尺度上揭開了引力的本質。牛頓相信物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引力,愛因斯坦相信物質和時空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引力,這反映了兩人科學哲學理念的根本不同。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沒有從粒子或量子相互作用的層面揭示引力的本質,這是現代物理學家探索量子引力的主要原因。
空間由實物粒子組成,而時間則由虛無粒子組成,時空粒子符合哲學虛實論的「等效原理」。時間的本質是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物質的存在和運動影響了時空忲態,或物質存在和物質運動對時空狀態的影響符合哲學作用論的「等效原理」。廣義相對論的研究表明,「物質場」、或引力場的密度越大,空間的彎曲性越大,時間流逝得越慢;反之,「物質場」或「引力場」的密度越小,空間的彎曲性越小,時間流逝得越快。絕對均勻的時空場並不存在,這是因為時空的分布狀態與物質的存在和運動直接相關。時間的絶對均勻性是抽象的規定,就像價值是所有商品表現的抽象屬性一樣,運動時間和商品價值符合科學哲學抽象論的「等效原理」。時間的長短用物體運動的快慢衡量,具體時間標準依賴人為的定義,比如:將地球自轉一周定義為一天,將地球公轉一周定義為一年,顯然,將地球自轉一周和將火星自轉一周定義為「一天」,兩種定義符合哲學標準論的「等效原理」,同樣,將地球公轉一周和將火星公轉一周定義為「一年」,兩種定義符合哲學時間論的「等效原理」。地球人信仰「地球中心義主」,地球人對時間的定義以地球運動為參照,一天被分成均勻的半個白天和半個黑夜,一天分成均勻的24個小時,每小時分成均勻的60分,每分分成均勻的60秒,這是時間數學化的表示。
空間可以用實物粒子來解釋,時間可以用虛無粒子來解釋,時間和空間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時空,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宇宙,如果宇宙大爆炸不是宇宙的最初狀態,我相信實物粒子(空間)和虛無粒子(時間)不是宇宙的原始狀態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的,如今的宇宙空間不斷膨脹,時間更是無限放大,想必宇宙的形成發展演進用實物粒子和虛無粒子的相互作用來解釋是再合適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