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2020-11-25 科學塢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所有的科學內容中,最讓人無法理解的無疑是量子力學,其中疑問最多的就是——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波動性和粒子性竟然同時出現在微觀粒子上,這不禁讓大家疑問,在同一片時空下,物質真的有兩套規則嗎?

和諧的微觀世界

在經驗中,粒子來自宏觀物體的抽象,它是物質的質量、能量等在空間中的局部集中,有確定的位置,並且有明確的邊界與其它物體之間隔離。而波動是振動能量在介質中的傳播,其連續分布並可以擴散到更大的空間中,兩列波相遇可以發生幹涉現象,遇到障礙物則可以發生繞射。

在微觀領域,以電子為例,其在電場中可以被加速,轟擊到螢光屏上可以發出亮光,這就是粒子的性質;物理學家用電子轟擊晶體的時候,發現了電子可以像波一樣發生繞射,接下來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在接收屏上看到了跟光學幹涉中同樣的條紋。

大量的實驗清晰地表明——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這與我們的經驗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不禁讓我們產生疑問,為什麼波動性和粒子性可以在微觀領域和諧共處?為什麼我們在宏觀物體上從來沒有發現波動性?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是同一片時空嗎?為什麼……

問題出在哪裡?

在經典的世界裡,質點的運動軌跡可以用位置、時間的函數來表示,質點在任何一刻的位置用一個數來描述即可,隨時間變化的位置函數就可以畫出這個質點的運動軌跡。然而,我們知道,這在微觀世界裡是行不通的。

比如在電子雙縫實驗中,單一的位置、時間函數不能完全描述電子的狀態,它是一個分布函數,這個函數叫做波函數。之所以被稱為波函數,是因為這個函數有些類似描述經典波動的波函數,同樣有振幅和相位。薛丁格為波函數找到了演化方程,並且由於薛丁格方程是線性的,所以滿足演化方程的波函數也有波的疊加性質。

如果您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波函數和薛丁格方程,您發現了什麼呢?它們都是連續性方程。然而這個波函數是一個複數函數,因此它並不能直接表示粒子在某個時刻的位置分布,它表示的是粒子在各個位置被測量到的概率密度。

這個解釋被稱為波函數的概率解釋。由於大部分物理學家都接受了這個解釋,所以這個解釋也叫做正統解釋。目前,幾乎所有的科普作者在介紹量子力學的時候都會所引用這一種解釋。那麼,這個解釋有問題嗎?明顯有,這種解釋只強調了測量結果,沒描述測量過程

什麼是測量?

如果您讀過量子力學科普資料,就會發現,很多文章都會強調量子力學是一門非常精確的科學,它能精準預言實驗中能夠測量到的物理量,從無例外,似乎量子力學就是一門只關心測量結果的科學。然而,大家更關注過程,究竟是什麼讓某些儀器起到測量的作用呢?

給出這個答案的人就是馮·諾依曼,他在1932年出版的德文版《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一書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公理化表述,這一表述後來成為研究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重要基礎。他第一個用波函數來描述測量儀器,從而使對測量過程的分析成為可能。

同時,在馮·諾依曼的表述中,波函數不再是對測量結果的描述,而是對粒子狀態的某種描述。更重要的是, 該表述認為如果波函數按照薛丁格方程演化,就讓粒子表現出波動性;如果按照另外一種非連續性的演化,就是波函數的坍塌,它是瞬時的,在波函數被測量時發生,表現出粒子性,是從不確定到確定的轉化過程。

通過馮·諾依曼的表述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它只包含了波函數的線性演化規律,而沒有給出其非線性的表達式。正是由於對非線性過程的描述缺失,才導致了很多奇談怪論的推測,比如平行宇宙、多世界等等。

對于波函數的塌縮,即使沒有方程可以描述,難道就沒有靠譜一點的理論嗎?有,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非連續、分立的時空

非連續、分立的時空

相信您一定聽說過普朗克尺度,即物理學家們認為,時空由有限尺度的最小單元組成,它們的值分別近似為1.1X10^-43秒和3.2X10-35米。由於這兩個數值非常小,所以物理學家從來沒有直接「看到」時空的分立性,而一直認為它們是連續的。

由於時空的分立性,任何物理存在都只能處於一個不小於普朗克尺度的空間內,而任何物理事件的發生也都只能不短於普朗克時間的區間中。我們用這個思想去理解一下微觀粒子,粒子不能存在於(數學)波函數所描述的沒有大小、沒有間隔的時空中。

您可能會發現,如果用普朗克長度除以普朗克時間,那麼得到的值恰好等於光速3X10^8米/秒。這意味著什麼呢?這恰恰說明了時空是非連續的、分立的。因為如果時空是連續的,自由粒子在時空中要麼靜止,要麼運動,其運動速度只能是光速。如果不是光速,則會與時空的最小單元相矛盾。但事實上是,物質在時空中能以任意速度運動,所以時空是非連續、分立的。

時空性質是如何產生運動的隨機性的呢?

我們還是以電子的雙縫幹涉實驗為例。當電子穿過雙縫,粒子云的密度在重疊區域發生振蕩,其 周期反比於兩個定態之間的能量差。由於時空分立性的限制,這個能量差不可能大於普朗克能量,大於這個值就會塌縮。當電子到達接收裝置的時候,電子與接收裝置的原子發生糾纏,導致能量變化,所以瞬間塌縮了。

由於運動的隨機性,這種粒子云的塌縮過程也是完全隨機的,所以在電子雙縫實驗的接收裝置上得到的測量結果就體現了運動本身的隨機性。我們清晰地描述一下波函數的塌縮過程:當粒子云的能量分布彌散接近普朗克能量時,粒子云將在一個普朗克時間單元後隨機塌縮為疊加態中的一個分支。

到這裡,我們可以對什麼是測量給出一個定義了:微觀粒子的波函數與儀器的波函數發生糾纏,產生新的波函數,當其能量的彌散大於一個普朗克能量時,將在一個普朗克時間內隨機塌縮為疊加態中的一個分支。

如果能量彌散小於普朗克能量呢?很顯然,這個波函數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塌縮。這意味著,粒子云的隨機塌縮過程一般是漸進式的。但是現在物理學家們還不了解這個漸進式的塌縮過程,也就是我們前面說的,還沒有這個過程的非連續性方程。

結束語——微觀和宏觀都是同一片時空

我們用大量的筆墨描述了非連續、分立的時空導致的運動的隨機性,以及由於時空分立性導致波函數在空間中的彌散能量差不能大於一個普朗克能量,由於宏觀物質是由大量的微觀粒子組成的,微觀粒子的波函數發生糾纏,這種能量的彌散大於一個普朗克能量,所以波函數瞬間塌縮了。

我們所看到宏觀物體的是,大量波函數塌縮後,在空間和時間上積累的一種表象。所以我們說,不論微觀還是宏觀,都是同一片時空,有著相同的物理本質。

碼字不易,歡迎您的留言參與和點讚、轉發和關注支持,期待與您的深入交流。

相關焦點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在所有的科學內容中,最讓人無法理解的無疑是量子力學,其中疑問最多的就是——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波動性和粒子性竟然同時出現在微觀粒子上,這不禁讓大家疑問,在同一片時空下,物質真的有兩套規則嗎?這與我們的經驗發生了嚴重的衝突,不禁讓我們產生疑問,為什麼波動性和粒子性可以在微觀領域和諧共處?為什麼我們在宏觀物體上從來沒有發現波動性?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是同一片時空嗎?
  • 微觀世界分子原子粒子為什麼都在振動或運動?
    有網友問:都說分子振動,原子振動,粒子振動,為什麼振動?本質是什麼?運動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屬性,而振動是運動的一種方式。最簡單的運動形式有四種,即勻變速直線運動、拋體運動、勻速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其中,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和拋體運動是不可重複的運動,因此是運動狀態是拓撲關係;而圓周運動和簡諧振動看起來可以重複更簡單,其實不然。後兩種運動只是從宏觀上看是周期性的可重複的,但在微觀上則更為複雜,是拓撲的不可重複的。振動是宇宙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宏觀,還是微觀都有振動發生。
  •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有啥不同?看完才知道真相
    上一期我簡單談到了微觀世界的一些特性,其中介紹了微觀粒子具有的一個運動狀態「疊加態」,今天我將進一步講解微觀和宏觀世界到底有啥不同。第一個不同在於:可預測性。所以無法獲取基本參數就意味著你無法根據已經發現的規律來預言微觀粒子的將來,你只能給出一個概率值而不是確定值。第二個不同之處在於:確定性。其實這個特性和上面一點有很大關聯,因為宏觀世界有很多東西都是確定的,比如小明此時在上海,那麼此時小明就絕對不可能在北京。但是微觀世界的粒子則不同,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的疊加態,怎麼去理解這種疊加態呢?
  • 微觀的盡頭是宏觀嗎?一口氣讀懂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差別
    目前,這些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都集中在「微觀世界」中,也就是宇宙萬物的最小組成部分——基本粒子在運動時發生的事情,我們口中常常提到的「量子力學」就是描述微觀世界中物理規律的一門學科。除此之外,在量子力學中還存在更多顛覆傳統物理知識的定律,從根本上上來看,在量子力學中,宇宙是不確定的,一切都需要看概率,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但是在相對論中,宇宙就像是一個絕對精準的機械鐘錶,每一秒過去後,下一秒的事實就已經被決定了。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2)
    量子世界與宏觀世界的表現截然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大概就在於量子「疊加態」,也就是說,一個微觀粒子可能因為「疊加態」同時存在於幾個位置,而這種狀態在宏觀世界中卻從來沒有出現過。究竟是什麼使整個宇宙沒有呈現出量子態?可能正是因為無所不在的連續的退相干過程,才使我們的宏觀世界沒有出現量子態,這也正是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界限。如何理解這個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的界限?
  • 宏觀和微觀存在明確的界限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我們在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為什麼物理學界兩大基石之一的量子力學,會被很多人如此調侃,量子究竟是什麼,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區別又在哪裡?首先,遇事不決,量子力學這句話的原文是「遇事不決,可問春風」,一句唯美的句子被網友魔改成為一句調侃人類物理學基石的段子,可謂充滿了濃鬱的後現代魔幻主義色彩。
  • 微觀和宏觀的界限在哪?物理學家發現了「量子之王」
    我們的世界被兩大物理規律所支配。在宏觀世界中,我們所遵循的是經典的物理學規律;而在微觀世界中,它們所遵循的是怪異的量子法則。那麼,宏觀和微觀的界限在哪裡?如果給你一個粒子,那麼你如何判斷它會遵守量子力學的規律還是經典的物理法則?
  • 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間的界限在哪裡?科學家給出肯定的答案
    我們在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遇事不決,量子力學」,為什麼物理學界兩大基石之一的量子力學,會被很多人如此調侃,量子究竟是什麼,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區別又在哪裡?普朗克時間和普朗克長度都是宇宙中最小的單位,如果數值降低到這兩個數值以下後,一切物理規則就會失去意義。可以說,量子力學的出現把物理學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同時刷新了人類對宇宙本質的認知,也讓眾多科學家對宇宙的本質產生了懷疑。
  • 高維時空的演繹(18):六維物理實體模型的建立
    沿著這個向量和方向上的不同層次的點,可以構成不同的三維實體空間、不同層次的三維粒子存在,包含了晶粒、分子、原子、原子核、中子和質子、夸克等不同層次的三維空間。這些不同層次的三維空間,與這個實體的表面三維空間平行,可以不斷疊加,構成表面的四維空間和實體存在。物理六維時空,不僅能夠描述表面實體的物理存在狀態和運動,而且還能夠包含內部不同層次的微觀粒子的存在與運。
  • 微觀宇宙:量子物理學將顛覆時空的定義
    人們說起宇宙,通常都是指那些由無數個星系組成跨度達到數十億光年的廣袤空間,那裡有很多天體在萬有引力的作用下運轉假如當我們變小數萬億之後,進入微觀世界會看到那裡的法則遠遠不同於我們通常對宏觀世界的直覺認識
  • 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的界限在哪裡?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為什麼這兩大理論要分開來談,而不是把它們合併到一起呢?原因其實很簡單,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之間「存在矛盾」,有一些特殊的物理現象,我們目前還沒辦法解釋,一旦想要衡量的物理量達到了一個「十分大」或者「十分小」的程度時,我們的物理知識就會出現偏差,例如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但是宇宙本身膨脹的速度,就是超過光速的,這是因為宇宙本身太過龐大,膨脹一秒鐘製造出來的空間遠比,光速飛行一秒的時間要長
  • 尚仁成:微觀粒子的自旋及其應用
    因此我們就說宏觀的小球的能量是可以連續變化的。微觀粒子也有動能、位能及總能量,但和宏觀的小球不同,這些微觀粒子的能量在一定條件下(例如束縛在原子中的電子),是不能連續變化的,它們只能在一些特定的軌道(這裡我們是借用宏觀物體經典運動的術語,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軌道)上運動,每一條軌道對應一特定的能量。
  • 微觀世界的隨機和宏觀世界最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疊加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同時擁有多個速度,就好像微觀粒子有很多分身一樣,每個分身霸佔著一個空間位置,每個分身都擁有一個不同的速度。所以面對具有疊加態的微觀粒子,我們就很難像宏觀世界這樣去100%精準預測將來微觀粒子一定會如何如何。
  • 微觀粒子波長與質量速度的關係
    近來寫的一些東西總有人在狂噴,一方面是我們的觀點還值得商榷、表述還要更加通俗易懂,另一方面也說明在物理探索方面提出一些新觀點新看法的艱難,我們提出光在引力子作用下能夠彎曲,吃瓜群眾就說引力子是不存在的、你給我拿出引力子存在的證據;我們說不同光子的質量不同,吃瓜群眾就說光子沒有靜質量、你的假設是一派胡言……。
  • 微觀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是不是跟宏觀宇宙很相似,探秘微觀宇宙
    文章寫到這裡肯定會有朋友迷惑了,微觀宇宙和宏觀宇宙難道一樣嗎?那麼微觀宇宙到底是什麼樣子呢?美女小倩現在慢慢的給大家說一下,讓大家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微觀宇宙的基本情況,大家記得關注美女小倩,支持我的文章哦!順便提一句,微觀宇宙實際上和宏觀宇宙真的很類似,當然也有區別。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與玻爾抽象的概率波概念不同,德布羅意則認為,量子粒子的運動是由實際存在的物質波所導航的。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
    但是,關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界限問題,還遠沒有定論,科學家們使越來越多的「宏觀物體」顯示出了量子態,而量子世界的本質卻還沒有顯現出來。物理學中有一種「假想實驗」,這種實驗並不需要在現實中真正地操作完成(或者是在現實中無法進行),它可以通過人類的思維過程來完成,這種實驗是通過人對於自然界的經驗和邏輯推理進行的。
  • 微觀和宏觀的邊界在哪裡
    量子力學是原子和亞原子尺度的物理學理論,是微觀世界的法則,而一旦尺度大於原子,奇異的量子力學規律立刻結束,而熟悉的經典力學物理規律由此開始。似乎存在一個明顯的邊界,微觀世界的規律結束,宏觀世界的規律開始。
  • 有了它,人們才可以把微觀粒子與宏觀可稱量的物質聯繫起來!
    化學研究的是物質在分子和原子層面的一門學科,但是分子原子對於人類的肉眼來說實在是太小,太輕!但是我們對宏觀的物質研究是比較有心得的,為了將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聯合起來,有一個物理量就孕育而生!它就是國際單位制七個基本單位中的一個物質的量。
  • 電子云的發現讓軌跡變得毫無意義,微觀粒子運動的不確定性
    電子云的發現讓軌跡變得毫無意義,微觀粒子運動的不確定性原子中的電子在原子核的周圍運動,在空間各點出現的概率是不同的。當原子處於穩定狀態時,電子會形成一個穩定的概率分布。由此可知,對微觀粒子的量子描述和對宏觀物體的經典描述是完全不同的。經典描述能夠給出物體在任一時刻的精確位置和速度,從而能夠完全確定物體的運行的軌跡,而量子描述只能給出微觀粒子在空間各點出現的概率分布,無法給出微觀粒子運行的軌跡。因此,在討論微觀粒子的運動時,軌跡的概念變得毫無意義了。不確定性關係。為什麼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不能像宏觀物體的運動那樣用精確的軌跡來描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