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云的發現讓軌跡變得毫無意義,微觀粒子運動的不確定性

2021-01-16 未來科普君

電子云的發現讓軌跡變得毫無意義,微觀粒子運動的不確定性

原子中的電子在原子核的周圍運動,在空間各點出現的概率是不同的。當原子處於穩定狀態時,電子會形成一個穩定的概率分布。由於歷史上的原因,人們常用一些小圓點來表示這種概率分布,概率大的地方小圓點密一些,概率小的地方小圓點疏一些,這樣的概率分布圖稱為電子云。

氫原子的原子核周圍只有一個電子。最低的能量狀態稱為基態。由此可知,對微觀粒子的量子描述和對宏觀物體的經典描述是完全不同的。經典描述能夠給出物體在任一時刻的精確位置和速度,從而能夠完全確定物體的運行的軌跡,而量子描述只能給出微觀粒子在空間各點出現的概率分布,無法給出微觀粒子運行的軌跡。因此,在討論微觀粒子的運動時,軌跡的概念變得毫無意義了。

不確定性關係。為什麼微觀粒子的運動狀態不能像宏觀物體的運動那樣用精確的軌跡來描述呢?這是因為微觀粒子具有波動性。例如,光的雙縫幹涉使得每個光子以一定的概率落在感光片的某個點上。

有人提出這樣一種想法,如果在光子穿過雙縫的一瞬間,能夠同時確定光子的位置和動量,那麼根據牛頓運動定律,就可以很容易確定隨後光子運動的軌跡了。這就無須引入概率波來描述光子的狀態,但我們能否同時確定光子的位置與動量呢?

實驗發現,對光子位置的測量越精確,其動量的不確定性就越大,反而亦然。它意味著微觀粒子的坐標和動量不可能同時完全精確地確定。

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及不確定關性,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導致了一個共同的結果:微觀粒子運動的狀態,不能像宏觀物體的運動那樣通過確定的軌跡來描述,而只能通過概率波統計性來描述。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探討.

(作品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知曉即刪)

相關焦點

  •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了解後細思極恐!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了解後細思極恐!
  • 為什麼當量子力學被證明是正確的時候,生命就會變得毫無意義?
    起初,人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是建立在經典物理學概念的基礎上的。自從普朗克和愛因斯坦奠定量子力學基礎以來,人們就開始研究量子力學和微觀世界。既然量子力學被證明是正確的,為什麼生命會變得毫無意義呢?眾所周知,隨著科學家對微觀世界研究的深入,很多理論被推翻,其中出現了量子力學中的各種奇異現象,這些現象似乎超出了經典物理學的認識。其中最著名的是量子糾纏。它的不確定性無疑是現在最神秘的東西,也讓很多人感到陌生。這些理論違背了傳統物理學的理解!就這樣,科學家們用多重宇宙學來解釋量子糾纏現象!
  • 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網友表示網抑雲時刻到了
    然而一直以來,有一個問題困擾我們許久,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未來又將去向何處,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那麼現實的人生還會有意義嗎? 微觀粒子的運動具有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應該利用波函數來解釋粒子的存在和運動。
  •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界的兩大科學支柱,修正了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只能使用了宏觀低速物體的缺陷,深入物體的本質,解釋了微觀高速的原子以及原子核的理論,而20世紀以來,一直是哥本哈根學派所推崇的量子力學佔據上風。
  •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
    微觀粒子的運動具有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應該利用波函數來解釋粒子的存在和運動。就像原子核外的電子云排布是隨機有概率的,我們只能預測下一次原子在哪裡出現的可能性大,卻不能準確得出下一秒原子會去往哪裡,每一個量子態的測量都有不同的結果。
  •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得毫無意義~
    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是20世紀物理學界的兩大科學支柱,修正了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只能使用了宏觀低速物體的缺陷,深入物體的本質,解釋了微觀高速的原子以及原子核的理論,而20世紀以來,一直是哥本哈根學派所推崇的量子力學佔據上風。
  •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的毫無意義
    如果有一天,量子力學被證明是對的,人生將變的毫無意義1814年,法國物理學家拉普拉斯曾設想宇宙中存在這樣一種高智慧的生物,可以確定小到原子大到天體的運動當前狀態確定下來,那麼這種生物就可以通過力學規律了解宇宙的過去和未來。
  • 為什麼我們說微觀世界裡面一切都是概率?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這樣一句話「微觀世界裡面一切都是概率」,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說在微觀世界裡面一切都是不確定的,每個物體的運動狀態都處於所謂的「疊加態」,也就是多個運動狀態的疊加。既然是疊加就意味著不確定,所以微觀世界裡面一切都只能用概率來描述,不能用肯定語句來描述。
  • 運動的絕對性和運動軌跡的相對性
    物質的運動和變化符合哲學永恆論的「等效原理」。運動和變化是物質的存在方式,時間和空間也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因此,運動和變化與時間和空間符合物質哲學存在方式論的「等效原理」。物質與時空、物質與運動和變化的關係為自然哲學的主要研究對象和內容。物質無窮無盡的運動和變化,生命物質生長和死亡的生生不息,只有人類想不到的,沒有自然做不到的,自然的存在方式在無限的意義上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如果量子力學理論是對的,是否意味著人生真的是毫無意義?
    何為人生有意義,何為無意義?是演繹一場結局已經註定的「戲」,還是充滿未知的未來?從量子力學的角度看,人生存在無限可能。埃弗雷特針對量子力學怪異的疊加態提出了平行宇宙,先不說這個理論有點東方夜譚,但最起碼錶達了微觀世界是有多種可能的。
  • 如何利用光量子不確定性發現新的粒子?
    量子計算機技術量子通信技術量子軟體物理上的量子物理學可以用中學物理知識來解釋,最基本的是玻色弦理論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根據歐洲量子理論協會的說法,20世紀以來的學術科學進展,特別是宇宙學和量子統計物理方面的發展,都是對電磁現象(廣義的電磁現象包括力學和量子物理)的理解,而對量子物理科學應用的重要貢獻,則是量子物理學的電子物理學、量子材料學、系統化的量子力學學說、量子信息和量子計算。全世界使用量子計算機運行的超過60%的計算結果都是在統計意義上的不確定性原理的不穩定情況下產生的。
  • 為什麼用薛丁格方程來描述電子核外運動是電子云形式而不是軌道?
    這說明玻爾理論還沒有完全揭示微觀粒子運動的規律。後來的物理學研究者認為,這個理論的不足之處關鍵在於保留了經典粒子的觀念,仍然把電子運動看做經典力學描述下的軌道運動。,機率的產生是在量子理論給出的「歸一化」條件上,即假設某時刻在氫原子核周圍空間內發現電子的機率為1,則有∫ψ0||²dv=1,由此才可以得出電子在氫核周圍空間呈現電子云形式。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在微觀領域,以電子為例,其在電場中可以被加速,轟擊到螢光屏上可以發出亮光,這就是粒子的性質;物理學家用電子轟擊晶體的時候,發現了電子可以像波一樣發生繞射,接下來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在接收屏上看到了跟光學幹涉中同樣的條紋。大量的實驗清晰地表明——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
  • 同一片時空下,為什麼微觀粒子和宏觀物體有不同的物理規則?
    在微觀領域,以電子為例,其在電場中可以被加速,轟擊到螢光屏上可以發出亮光,這就是粒子的性質;物理學家用電子轟擊晶體的時候,發現了電子可以像波一樣發生繞射,接下來的電子雙縫幹涉實驗中,在接收屏上看到了跟光學幹涉中同樣的條紋。大量的實驗清晰地表明——微觀粒子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
  • 微觀粒子作用的三大規律
    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人們對微觀粒子的研究不斷深入,很多人認為牛頓三大定律並不適用微觀領域,牛頓三大定律解釋不了微觀粒子間相互作用,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實驗表明解釋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要用量子力學。我們在綜合分析大量微觀粒子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微觀粒子間相互作用的三大規律,即:能量動量守恆規律、&34;規律和能量交換量子化規律。
  • 為啥牛頓力學和狹義相對論都不適用於微觀世界?
    (當然狹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其實還是有作用的,並非完全失效)首先微觀世界研究的對象是啥?其實就是微觀粒子,比如質子、中子、電子等等,其中以研究電子的最多,但是電子這種粒子有一個非常詭異的特性:不確定性。但是我剛剛給你說了,我們無法同時精確測量電子的位置和速度,如果你讓一個電子位置固定且速度為0,那豈不是電子的位置和速度都被你同時精確了,然而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電子是不可能處於我們宏觀意義的靜止狀態。
  • 不確定性關係——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然而,對於具有二象性的微觀粒子來說,是否也能用確定的坐標和動量來描述呢?下面我們以電子通過單縫衍射為例來進行討論。由於都具有波粒二象性,因此,下面的論述,同樣適用於光子和其他微觀粒子。如果我們想用坐標x和動量p來描述電子的運動狀態,那麼,我們知道,入射電子的動量是可以確定的(比如根據它垂直進入勻強磁場中的運動情況來確定)。但是,電子的位置坐標完全無法確定,因為它們可以處於擋板左側的任何位置。2. 一個電子通過狹縫的瞬間,它是從縫上哪一點通過的呢?也就是說,電子通過狹縫的瞬間,其坐標x為多少?顯然,這一問題我們無法準確地回答。
  • 電子繞原子核運動和行星繞太陽運動是不是相通的?
    在牛頓時代,科學家知道了行星是圍繞著太陽轉動的,並且知道了是太陽對行星的萬有引力拉著行星運動。牛頓還給出了萬有引力的表達式,兩個物體間的萬有引力與兩者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上個世紀初,盧瑟福通過α粒子的散射實驗發現原子的中間有一個很小的核,這個核集中了原子的所有正電荷以及幾乎全部的質量,帶負電的電子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那樣繞著原子核轉動。這就是原子的行星模型。這個模型在人類對微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中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包括之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也是在此基礎上完成的。
  • 物質的分割得到了原子,原子只是傾向,微觀粒子則鬼魅般存在。
    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顯然會與我們所能感知的宏觀世界有很大的不同。哪裡不同呢?科學家發現微觀粒子處於不確定狀態 ,也就是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微觀粒子不像撞球桌上滾動的撞球,而是像一團霧,讓人無法看清其運動軌跡。對於微觀粒子,我們無法像宏觀世界中那樣,可以對某個物體準確把握其運動軌跡。
  • 微觀粒子波長與質量速度的關係
    大於宇宙中的星系,小至微觀分子原子電子之間都存在萬有引力作用,而地球正是在太陽的萬有引力作用下圍繞太陽運動。因此,在任何情況下,電子的波長是由其速度決定的(電子本身的質量是不變的)。也就是說微觀粒子的波長與它的質量成反比、與它的運動速度成反比。物質波理論看起來很神秘,有人計算出了宏觀地球、太陽甚至人類的波長,為什麼會出現粒子的波長與動量成反比這種情況呢?實際上了解了微觀粒子在引力場中的受力情況,用腳後跟也能想明白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