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哲學簡介(II):時間與空間的哲學基本問題

2020-12-03 量子認知

時間、空間、時空(或時間-空間,時間和空間的結合)等概念,是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和哲學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關於它們的存在和本質是物理學哲學的中心課題。

在許多哲學中,時間被視為變化。通常認為時間是一種基本量,即不能用其他量來定義的量。因為時間似乎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因此無法用任何更簡單的方式來定義時間。但是,某些理論,例如圈量子引力(loop quantum gravity)理論,認為時空(spacetime)已經呈現。圈量子引力的創始人之一卡洛·羅維利(Carlo Rovelli)提出:「時空不再有場:只有場上的場」(No more fields on spacetime: just fields on fields)。

時間是通過測量,即通過其標準時間間隔定義的。目前所使用的標準時間間隔,稱為「常規秒」或簡稱為「秒」,定義為133個銫原子(ISO 31-1)中超精細躍遷的9,192,631,770次振蕩。我們常說現在幾點了、時間如何運作等是依據上面的定義。然後可以將時間與空間和質量的基本量進行數學組合,以定義諸如速度,動量,能量和場之類的概念。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文明中最為古老的概念。一直到牛頓和伽利略時代,以及20世紀的大多數人都認為,時間對於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絕對相同的。現代的時間概念是基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閔可夫斯基的時空理論,其中時間率在不同的慣性參照系中以不同的方式運行,並且空間和時間合併為時空。

時間可以被量化,理論上最小的時間大約是普朗克時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以及來自遙遠星系的光線的紅移表明,整個宇宙乃至時空本身大約始於138億年前的大爆炸。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很大程度上使傳統的時間觀念變得似乎不太合理,因為時間的參照系依賴性似乎不允許存在某種絕對的時刻。

一些理論,比如最著名的相對論表明,合適的時空幾何概念或某些類型的空間運動,可能允許時間穿越過去和未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預言了時間膨脹。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時間膨脹有兩種不同狀況:

在狹義相對論中,所有相對於一個慣性系統移動的時鐘都會走得較慢,這種時間膨脹效應是相互性的:從任一個時鐘觀測,都是對方的時鐘走慢了。假定兩者相互運動是等速均勻,兩者在觀測對方時都沒有加速度。這種現象實驗可觀察到,實際上對GPS衛星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其他高科技系統的運行都會產生影響。

狹義相對論的一個著名思想實驗是雙生子佯謬,指有一對雙生兄弟,一個登上一宇宙飛船作長程太空旅行,而另一個則留在地球。結果當旅行者回到地球後,他發現自己比留在地球的兄弟更年輕。但是從相對飛船靜止的參考系上看,發現旅行者年紀更大。兩個互不相容的答案表示,唯一的可能是兩者年齡相同。

在廣義相對論中,在引力場中擁有較低勢能的時鐘走得較慢。引力時間膨脹卻不是相互性的:高空處的觀測者覺得地面的時鐘走慢了,而地面的觀測者覺得高空處的時鐘走快了。引力時間膨脹效應對於每個觀測者都一樣,時間膨脹與引力場的強弱與觀察者所處的位置相關。

按照廣義相對論,時光可以倒流,也可以穿越到未來,即允許時間旅行。科學界的許多人認為,時間旅行極不可能,因為它違反了基本的因果關係,即基本的因果邏輯。例如著名的祖父悖論(grandfather paradox)。假如一個人能回到過去,把自己的祖父殺掉了,但由此會產生種種矛盾:回到過去殺了年青尚未婚的祖父,祖父死了就沒有父親,沒了父親也就不會有這個人,那麼是誰殺了祖父呢?

霍金曾經提出,在將來進行時光旅行的遊客不可能存在,構成了時間旅行不存在的強力理由,這是費米悖論的一種變體,即時光旅行者除非是某種外星旅行者。

費米悖論(Fermi paradox)指的是充分相信外星文明的存在然而又缺乏相關證據的邏輯矛盾。宇宙驚人的年齡和龐大的星體數量意味著,除非地球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否則外星生命應該廣泛存在。在1950年物理學家恩費米問道,如果銀河系存在大量先進的外星文明,那麼為什麼連飛船或者探測器之類的證據都看不到。如果生命是普遍存在的話,為什麼我們探測不到電磁信號?有人嘗試通過尋找外星文明的證據來解決費米悖論,也提出這些生命可能不具備人類智慧,也有學者認為高等外星文明根本不存在,或者非常稀少以至於人類不可能聯繫得上。

無論是科學家還是科幻作家們都開發了一些關於外星文明的假設或模型,大部分探索都引用費米悖論作為參考。有些相關問題得到重視,內容涵蓋物理學、天文學、空間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和哲學等領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跨學科的天體生物學。

空間是物理學中為數不多的基本量之一,這意味著無法通過其他量來定義空間,因為目前尚無基本認知。 因此,類似於如時間基本量的定義,空間是通過測量來定義的。目前空間是通過稱為標準米或簡稱米的標準空間間隔來定義,為光在真空中在1/299792458秒的精確時間間隔裡傳播的距離。

在古典物理學中 ,空間是三維歐幾裡得空間 ,其中任何位置都可以使用三個坐標來描述並通過時間進行參數化。相對論使用的是四維時空,而不是三維空間。目前還有許多使用超過四個空間維度的推測性理論。

時間、空間、時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時間、空間、時空是物質的還是純粹的關係?時空的同生性或同成性是常規的還是相對的? 時間不對稱是否可以純粹地簡化為熱力學不對稱?這些都是現代物理哲學中的時空哲學的基本而又重要的中心課題。

相關焦點

  • 馬克思主義哲學回答了哪些基本問題?
    馬克思主義者都有兩把刷子,一是徹底的唯物論,二是徹底的辯證法,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又叫做辯證唯物主義主義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重要流派,馬克思同諸多哲學家面臨著一系列基礎問題需要解答,一切的哲學原理,運用法則都是建立在對基本問題的認知之上的。一、哲學是什麼?
  • 讀書散記10:經典物理與哲學
    「 屢屢構思《讀書筆記》,記錄讀書、賞文之所見、所得,卻總是難於下手,主要礙於時間有限、也利用得不好,始終提不起筆來。試以《散記》形式,不拘時間,有則記之,無則加勉。」—————————————————————物理和哲學的出發點,都是旨在探索事物的本源和規律,不過物理研究的對象限於自然,物質及其運動規律;而哲學研究的對象更加寬泛,或者更加基本。
  •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鍾漢川:胡塞爾的空間構成與先驗哲學的徹底性 2017年07月11日 10:29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鍾漢川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事業單位政治知識:哲學的基本問題小分析
    馬克思主義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構成的。其中馬哲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部分的考試多數是以知識點理解為主、原文考察為輔的,所以考生在備考時需要認真理解。今天就帶大家分析一下哲學的基本問題。
  • 藍少科學:細說哲學中的時間,了解時間對於哲學的意義
    時間是哲學家不斷思索研究的一項課題,數學家惠特羅在他的名著《時間的自然哲學》裡面,強調阿基米德和亞里斯多德是對時間兩個極端看法的代表人,亞里斯多德認為時間是內稟的,對宇宙來說是基本的,而阿基米德的看法就完全相反。2000多年來,這個爭論,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在進行。柏拉圖在他講宇宙學的著作《蒂邁歐篇》裡說,太初混沌,神工強加以形序,時間乃生。
  • 《2008年考研政治應試精華》第一專題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其主要的命題點有:(1)哲學基本問題是誰提出來的?其經典表述是什麼?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考生要特別注意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內容,即思維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命題時可以通過一系列材料要求考生分析為什麼對各種哲學問題的解決,都是以對哲學第一方面問題的解決為前提。(2)哲學基本問題提出的依據和重大意義是什麼。
  •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第一部分 馬克思主義哲學  第一章 哲學基本理論  本章重點掌握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含義,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和功能;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及理論來源,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
  • 中國哲學中的時間問題
    CHEN Yun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Current Mentality and Cultur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內容提要:時間問題是哲學中的一個基本問題
  • 物理的盡頭是數學, 數學的盡頭是哲學, 哲學的盡頭是神學?
    但介乎這兩者之間,還有一片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就是哲學。換句話說,人們只是把尚未可知的暫時付諸於哲學和神學,而隨著人類可知區域的不斷誇大,不確切的區域將越來越小,科學將引領人類文明走向越來越光明的明天,現代文明的一切物質成果都來自於科學就是明證。物理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數學是物理研究世界的工具,神學不過是未知現象暫時的棲身之所,不可能引領人類文明走向未來。
  • 什麼是語言哲學?這5個問題,語言哲學很關心
    什麼是語言哲學?1分鐘了解下。語言哲學的內涵語言哲學即是對語言的哲學思考的一門學問,包括語言實在論,語言本體論,語言意義等。語言哲學更關注語言意義的影響,而不是對意義的詳細描述。語言哲學關心五個基本問題。
  • 薛丁格的貓是物理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剛才網上回答了一個問題:薛丁格的貓是物理問題還是哲學問題?薛丁格是這樣設想的:一隻貓被封在一個密室裡,密室裡有食物有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原子核的衰變是隨機事件,物理學家所能精確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變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則過一天,該元素就少了一半,再過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物理學家卻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上午,還是下午。當然,物理學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變的機率——也就是貓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機率。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認定,貓或者死,或者活。
  • 薛丁格的貓是物理問題還是哲學問題?
    剛才網上回答了一個問題:薛丁格的貓是物理問題還是哲學問題?薛丁格是這樣設想的:一隻貓被封在一個密室裡,密室裡有食物有毒藥。毒藥瓶上有一個錘子,錘子由一個電子開關控制,電子開關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原子核的衰變是隨機事件,物理學家所能精確知道的只是半衰期——衰變一半所需要的時間。如果一种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一天,則過一天,該元素就少了一半,再過一天,就少了剩下的一半。物理學家卻無法知道,它在什麼時候衰變,上午,還是下午。當然,物理學家知道它在上午或下午衰變的機率——也就是貓在上午或者下午死亡的機率。如果我們不揭開密室的蓋子,根據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可以認定,貓或者死,或者活。
  • 後真相時代的科學哲學
    作者簡介:高策,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教授;喬笑斐,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所講師。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量子論與新科學哲學的興起」(16ZDA1l3)階段性成果。第一階段以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為代表,構成了整個物理學的支柱,其應用被延伸到了幾乎所有物理學的分支領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第二階段以粒子物理的標準模型和宇宙學的標準宇宙模型為代表,在物理學的統一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第三階段以超弦與圈量子引力為代表,雖然目前它們還只是數學結構,而非成熟的物理理論,但正因如此,哲學討論的意義更大。
  • 《時間簡史》包含的物理——始於哲學,過渡到數學,最後回到哲學
    毫無疑問,你會發現自己會來回翻動幾次,但當他引入弦理論時,但是當他引入弦理論的時候,我意識到一個理論物理學家的推理模式是如何提出弦理論可以解決的問題的。我對霍金為讀者提供信息的方法的欽佩遠遠超出了他產生這些理論的智慧。我對霍金的歷史敘述、故事講述、類比、推理、質疑和文學悖論更感興趣。霍金用這些小問題來幫助我們接近大問題。
  • 哲學和數學與物理的關係
    哲學教會人們思維,數學把思維形式化,然後就是物理。這些東西產生的後面的驅動力來自人類希望認識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本能,是內在的精神需求,也是生存需要。這有點科學達爾文主義的味道,從宗教角度,當然有不同的解釋。本文不涉及宗教問題。
  • 測不準,不確定性,量子理論發展是否離不開量子物理哲學?
    這是物理哲學在微觀世界對物理學的牽引問題遇到了瓶頸,迫切需要量子物理哲學的指引,需要從量子物理哲學認識論的高度,從實體觀的角度,研究微觀粒子真實的物質運動問題,研究量子獨立的個性。為此,量子物理哲學應運生,是量子世界的物理哲學理論的新探尋,這是對以往物理哲學、傳統哲學的創新和發展。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唯物主義哲學,從牛頓力學吸取了不少有益的養分。根據牛頓力學,描述一個系統,一般需要三個量:坐標、動量和能量,並且這些量都是連續變化的。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說的就是時間不停地流逝。龐加萊根據量子物理基本原理推測:時空本身也是量子化。一些量子引力理論,如超弦理論和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時空是離散的。如是,那麼動量也可能是離散的,這將進一步革新人們的物質觀。 除了能量、時間、空間,微觀中的電子軌道也不是連續的。
  • 突破常識:量子物理的哲學內涵
    諸如此類的生產技術的重大突破,都離不開量子物理的發展。 在其他領域,小到雷射筆、U盤的生產,大到飛機、輪船、衛星的製造,無一不受到量子物理的影響。在思想觀念方面,自誕生之日起,量子物理也不斷地給現代社會帶來衝擊。本文擬從以下幾個方面,簡要介紹一下量子物理對人類哲學觀的影響。哲學的發展,離不開物理學的推動。
  • 休謨哲學思想系列:時間和空間,真的存在嗎?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分享著名哲學家大衛·休謨的哲學思想,前面我們介紹了休謨認為,人類的知識的基本要是知覺,而知覺又分為印象和觀念。比如一個蘋果的顏色、形狀、味道等等是印象,這些印象都對於在我們大腦中有很多的觀念,簡單印象對於簡單觀念,簡單觀念構成了複雜觀念。
  • 光波和物質與高維哲學基本陽性量的關係
    導語:討論現代物理繞不開光,同樣討論高維哲學也離不開光,光作為哲學陰陽二元的一極包含很多特徵;光是人類認知世界的介質,光攜帶的外部信息被大腦接受引發了人類各種思考;光明成為人類文明擴張延續最偉大的正能量;1657年費馬發現,光在任何均勻介質中都走最短路徑,並由此推導出幾何光學三定律